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

第一百一十一章四年

于謙說道:“此事關係重大,下官一時難以覈算清楚。”

楊溥說道:“於大人過謙了,之前看於大人奏疏,河北雖大,也不過是於大人指掌之間。然朝廷決策,刻不容緩,你也看見了,最近朝廷人心不穩,正需早定大計以安人心。所以一刻也拖不得。”

“而今只有於大人定下計劃。朝廷纔好着手,是萬萬不拖了。”

“而且本堂的意思,也並非說這幾年之後,朝廷就不管直隸水利了,只是到時候撥款少了而已,於大人也可以先修一些,等將來瓦刺平定了。再重修河北水利不遲。”

朱祁鎮聽了,也沒有說話。

因爲楊溥所言,其實正合朱祁鎮的心思。

畢竟瓦刺在北,朱祁鎮睡覺都睡不安穩。

大修河北水利,自然有因爲河北旱情一年比一年嚴重,即便不修水利。賑災也要費好大的力氣。

而且這本身也是北擊瓦刺計劃的一部分。

沒有足夠的糧草,如何與瓦刺在草原之上決勝負。

只有河北成爲北京的糧倉,才能夠給大軍足夠的後勤支持。

所以,朱祁鎮表面不說,但是心中其實有一點焦急的,特別是看見也先一步步壯大自己的勢力。

朱祁鎮就好幾次夢見自己站在一個小城之上,眼前卻是無數大明將士橫屍遍野,瓦刺騎兵向他直衝過來。

而這個小城的名字,就是土木堡。

朱祁鎮剛剛穿越過來的時候,還相當鄙視歷史上的正統。但是隨着時間流轉,距離正統十四年越近,朱祁鎮心中反而越是不安。

所以,他也想讓于謙河北水利上,給出一個時間表,好讓他將精力投放在軍事方面。

于謙心中很明白,楊溥所言,等大敗瓦刺之後,再重修河北水利,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首先這樣大規模投入重金修建河北水利,本就是一件不尋常的事情,明代上一波修水利的狂潮,還是在洪武年間。

但是洪武年間修建水利,大多是以恢復爲主的。恢復因爲戰爭而損壞的水利設施。而這種集中力量,修建某一地方的水利,在大明只有修建運河可以與之相比。

但是這種投入,可不可持續?

于謙並不知道,他是當過地方官的,自然知道,如果是尋常時間從工部要來修河的銀子,有多難。大多數地方官只能修建一些自己的轄區之中的水利工程,這種跨府縣,大規模修建,根本不可能做到。

他自然是想趁着這個時間,爲河北百姓多謀一些福祉。他所想到不是能修水利需要花多長時間,而是算算瓦刺有多長時間做好南下的準備。

“瓦刺想要南下,而今已經與兀良哈聯姻,朝廷預計他將要西進,大軍西進,不管打誰,打成什麼樣子。他今明兩年,就不可能安穩下來。”

“瓦刺要與朝廷作戰,定然要好好準備,即便他西征大勝,回師漠北,也要修整一兩年才能南下。”

“四年,距離朝廷與瓦刺的大戰,最少有四年。”

于謙說道:“臣以爲想修建五河三湖,還有入海主幹道最少需要四年。”

“好。”楊溥說道:“正統五年算起,正統九年,朝廷對河北水利的傾斜就結束了。你心中有一個準備。”

于謙一愣,他算得是以今年開始,到正統十年,卻不想被楊溥生生的砍了一年。

楊溥也不管于謙是怎麼想的,向朱祁鎮行禮說道:“班軍出京,也需要一員重將鎮守,協助於大人治水。”

于謙說道:“臣也有此意。”

在京畿不遠的地方,直接統領十萬大軍,于謙也不想沾染這個麻煩。

朱祁鎮一時間找不到合適的人選,說道:“先生以爲當選何人?”

楊溥說道:“此事本問英國公最合適,不過陛下問老臣。老臣以爲鎮遠侯顧興祖最合適。”

朱祁鎮想起顧興祖,立即皺眉,說道:“爲何選此人?”

顧興祖在朱祁鎮眼中不過是老紈絝而已,指望他打仗,真是不知所謂,不過看在老鎮遠侯有功於國,他的榮華富貴,朱祁鎮自然會給,但是他一輩子就當一個閒散勳貴吧。

楊溥說道:“臣選鎮遠侯,不過是爲了事權統一而已。”

朱祁鎮一聽頓時明白了。也是,如果派了保定侯去,孟瑛估計不甘心被于謙指揮。但是鎮遠侯就不一樣了。

正因爲他無能,他纔沒有底氣反抗于謙。

朱祁鎮想了想說道:“就領平江伯陳豫副之吧。”

對於勳貴之中的人才,朱祁鎮也是不吝提拔的,平江伯陳豫在於謙麾下治水,不敢說表現多出衆,但也是可圈可點的。

有時候就是這麼殘酷。

有些人做到極致未必能得到一個機會,而有些人只需做到及格線,就能步步高昇。

無他,朱祁鎮雖然不敢輕易多軍中下手,但是這個計劃醞釀了不知道多長時間了。所以他特別留心勳貴之中的人才。

這也是爲了降低勳貴集團的反對。

所以勳貴之中,但凡有一點成才之相的人,朱祁鎮都拿出來摔打一下,如果能用,自然要提拔,至於不能用的,就哪裡來的往哪裡去。

平江伯陳豫不敢說多好吧,但也最少在及格線之上,比一些混賬東西強上太多了。

朱祁鎮又與楊溥,于謙談論了不少。最後見日色西移,這才放兩人離開。

于謙出了皇宮,沒有先回家。

見過皇帝之後,于謙就可以回家了,但是他直接先去了楊士奇家中。

他剛剛到了楊士奇家衚衕口,就大感詫異,片刻之間也想明白,只能輕輕一嘆。

楊士奇家之前,往往停了不知道多少馬車,綿延出幾百步去,好好的衚衕,只剩下一半能過人了。

這麼多人都來拜訪楊士奇的。

楊士奇自然不會都接待,但是楊士奇可以不見,這些人不敢不來,往往是等上一天,也不見楊士奇露面。

這種車水馬龍的場面,于謙見慣了。而今卻見楊士奇門前冷落車馬稀的樣子,反而有一種不適應的感覺。

他上前叫門,楊家的老管家見於謙來了,大喜過望,連忙將於謙引了進去,一路上絮絮叨叨說了一些爲楊士奇不平的話,比如說養了這麼白眼狼,等等。

一路上引于謙去了書房。

于謙到了書房,卻見楊士奇正襟危坐的讀書,手中一本春秋,誦讀有聲。臉上氣色卻好了許多了。

于謙站在門外,等楊士奇將一篇讀完,才入門行禮,說道:“學生拜見老師,還請老師節哀順變。”

楊士奇緩緩起身,坐在一側泡着茶,卻見一套手法,就好像是行雲流水,泰然自若,一點不見傷心之色。

根本不是一個即將死兒子的人。

楊士奇淡淡的說道:“于謙,在你眼中我楊士奇就是一個徇私舞弊之人嗎?”

于謙說道:“學生不敢。”

楊士奇說道:“我那小畜生,做下此等惡事的時候,我就已經當他死了。只是有些事情,卻由不得你,有時候連大義滅親都不能,我楊士奇一輩子清名都毀在這上面,正所謂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于謙一聽,再想起楊稷殺人的時間。一瞬間想明白了什麼。因爲楊稷殺人案的時間,與宣宗皇帝駕崩的時間太過接近了。

想來楊士奇所言這個君恩,並非朱祁鎮,而是太皇太后。

爲了大局朝廷少不了楊士奇,這事情只能按下來,楊士奇本身怎麼想,並不重要,想來楊士奇未必沒有保自己兒子的心思。

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
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