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將星隕落

在美國的戰略中,有三個地方絕對不能戰敗,一是太平洋、二是中東,三是俄羅斯。

早在二零五三年初,也就是俄羅斯參戰後,美國就派了一個軍事顧問團去莫斯科,對俄羅斯的軍事力量與戰爭實力進行了全面考察。只是這次考察的意義不是很大,因爲美國的軍事顧問團主要在莫斯科活動,而且成天參加俄羅斯高層舉行的宴會,根本沒有機會到部隊與基層進行實地考察。

事實上,當時俄羅斯上下非常樂觀,認爲勝利在望。

以二零五三年初的情況,俄羅斯當局不是在盲目樂觀。在俄羅斯加入西方陣營後,西方同盟集團在各種戰爭要素上大都超過了東方同盟集團,比如領土面積是對手的三倍、資源總量是對手的兩倍、兵力是對手的一點五倍、工業生產總量是對手的一點四倍。唯一不如東方同盟集團的,只有人口規模。事實上,這個差距也不是很大,因爲以俄羅斯爲核心的獨聯體經濟體有大約三億人。更重要的是,到這個時候,中國還沒有回過神來,仍然在戰略上處於被動挨打的地步。

只是,剛剛出任參聯會主席的馬歇爾沒有這麼樂觀。

當時,已經有足夠多的跡象表明,中國的戰爭潛力、戰爭動員速度、軍隊的戰鬥力超過了美國軍方的估計。甚至有理由相信,西方集團高興得太早了,中國的戰略反擊肯定會在二零五三年到來。

顯然,隨後發生的事情,證明了馬歇爾的判斷。

只是在當時,能有如此清醒認識的,恐怕也就只有馬歇爾上將了。別的不說,連美國總統盧卡斯都認爲,勝利將屬於美國,而且有望在二零五四年底取勝,不然他也不會積極鼓動俄羅斯參戰。

馬歇爾不能動搖美國總統的信心,只能做一些必須該做的事情。

比如,在二零五三年四月,他再次派遣軍事考察團前往俄羅斯,而且沒有去莫斯科,直接去了葉卡捷琳娜堡,然後數百名考察人員奔赴各地,對俄羅斯軍隊、工業中心、運輸中心等直接關係到戰爭實力的機構進行了深入考察,向馬歇爾提交了第一手數據,即全部來自基層的考察報告。

這份在五月底出爐的報告被馬歇爾鎖了起來,直到九月份才交給盧卡斯。

原因很簡單,這是一份極不樂觀的報告,而在五月份的時候,盧卡斯依然不太相信美國會在年內喪失戰略主動權。以當時的情況,如果馬歇爾在五月份把這份報告送到白宮,很有可能被盧卡斯燒掉。到了九月份,在所羅門海戰結束之後,即中國發動戰略反擊已成定局的情況下再交給總統,結果就不一樣了。

不管盧卡斯的感受如何,事實就在面前,誰也否認不了。

最難以讓盧卡斯接受的事實就是:沒有美國的直接軍事援助,俄羅斯的伏爾加河防線肯定會在年內被中國軍隊攻破,在二零五四年上半年戰敗也絕不是神話,美國必須儘快出兵俄羅斯。

不是派遣空軍參戰,而是直接出動地面部隊。

當然,也得派遣空軍參戰,而且得以戰術航空兵爲主。

在盧卡斯還在猶豫的時候,德黑蘭戰役打響。

雖然美俄聯軍沒有被趕出伊朗,但是這場戰役的結果卻讓盧卡斯認識到,馬歇爾發出的警告正在逐漸變成現實。

到了十月初,美國已經沒有多少轉圜餘地了。

這個時候,俄羅斯總統也發出了請求,即美國必須立即出兵俄羅斯,不然俄羅斯將被迫在明年的某個時候單獨與中國媾和。

十月十日,盧卡斯簽署了出兵俄羅斯的總統令。

當天,就有四個美軍師登上了開往俄羅斯的運輸船隊,而且其中兩個是主力師,即兩個月前從中東撤回來休整的第一裝甲師與第二裝甲師。當時,美國陸軍只有十個主力師,而且均進行了改編,除了第一零一空中突擊師與第八十二空降師之外,其他八個師全部升級爲裝甲師。

這是沒辦法的事,因爲中國軍隊的裝甲優勢太明顯了。

獲得能與地面戰平臺抗衡的主戰裝備之前,美軍的唯一辦法就是擴大師一級作戰部隊的裝甲規模。

這支部隊中,還有馬歇爾親自任命的俄羅斯戰區美軍司令洛布魯克中將。

在美軍中,洛布魯克中將可以說是鼎鼎有名。這位當時才四十七歲的中將,算得上是美軍中的少壯派將領,因爲美國陸軍中將的平均年紀爲五十四歲,很多人到四十七歲時,連少將都沒混上。

洛布魯克最出名的地方,在與他對未來地面戰爭的預測。

在某些方面,洛布魯克與戚凱威非常相似,即在他看來,飛速進步的技術,將徹底改變地面戰爭的面貌。

由此產生的影響就是,洛布魯克是美軍中,最爲堅定的地面戰平臺支持者。

可惜的是,在美軍中,陸軍的地位本來就不是很高,而且受海軍軍備競賽影響,美國陸軍一直沒有獲得充足的軍費。結果就是,被洛布魯克寄予厚望的地面戰系統,直到大戰爆發的時候都沒能研製成功。

事實上,在大戰爆發前,洛布魯克就發出過警告,認爲不在乎陸軍,遲早會導致美國在戰爭中慘敗。當時洛布魯克就明確提到,在全面戰爭中,陸軍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不再只是執行地面佔領任務的軍事力量,而是承擔起了戰略進攻與戰略防禦的作戰部隊,具有不亞於空軍與海軍的重要性。

問題是,他當時還是少將,沒人相信他的觀點。

要知道,在大戰爆發前,美國從上到下都認爲,只要空軍與海軍足夠強大,美軍就能輕易擊敗中國。

等到美軍在戰場上吃了苦頭,纔想起了洛布魯克發出的警告。

二零五二年底,洛布魯克就晉升爲中將,而他的第一個任務不是去指揮作戰,而是負責美軍地面戰系統的研製與生產工作。在他的努力下,美軍地面戰系統在二零五三年六月底完成了軍方驗收,預計在二零五三年底量產。到了十月份,洛布魯克在這方面基本上沒有什麼事情可做了。

也正是如此,馬歇爾想到了他,也就決定派他去俄羅斯。

當時,馬歇爾親自做出保證,只要他能穩住俄羅斯的伏爾加河防線,就會授予他四星上將軍銜。

顯然,這是二零五三年年內的事情。

也就是說,洛布魯克很有可能在四十八歲之前成爲四星上將。

如果他能取得這樣的成就,有理由相信,要不了兩年,這位被馬歇爾給予厚望的將領將成爲美國陸軍的統帥,甚至可以說,只要假以時日,洛布魯克遲早會成爲戚凱威、魏成龍與蔣博文那樣的超級戰將。

可惜的是,洛布魯克並不走運。

按照常理,他應該搭乘專機前往莫斯科,在大部隊到達之前,建立美軍司令部,與俄軍搞好關係。

只是,這位不走尋常路的將領沒有直接飛往莫斯科,而是決定跟隨大部隊去俄羅斯。

也就是說,他搭乘運送作戰部隊的船隻前往俄羅斯。

當時,他把去莫斯科建立前美軍司令部的任務交給了參謀長倫道夫上校,只是在登船之前跟布魯希洛夫通了電話。

這個時候,誰也沒有料到,洛布魯克正踏上一條不歸之路。

五天後,美軍船隊經過亞速爾羣島,駛往直布羅陀海峽。當天晚上,這支由二十四艘快速運輸船組成的船隊遭到潛艇伏擊,一條重型魚雷擊中了洛布魯克乘坐的“美利堅合衆國”號貨輪。不到五分鐘,這艘排水量超過十萬噸的巨輪就斷成兩截,連同洛布魯克中將在內的五千多名官兵沉入大海。

伏擊美國船隊的,正是周渝生派往大西洋的“海豹”號攻擊核潛艇。

事實上,這也是“海豹”號第一次到北大西洋執行破交任務,而且是第一次在北大西洋攻擊美軍船隊。

當時,總共有七艘運輸船遭到攻擊,只有“美利堅合衆國”號被擊沉。

結果就是,洛布魯克這顆還沒有升起的將星就這樣隕落了。

這場戰鬥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因爲在此之前,中國潛艇從沒來過北大西洋,所以美國海軍不太重視北大西洋上的反潛護航任務,只爲船隊安排了兩艘反潛驅逐艦,而且只在亞速爾羣島以西安排反潛巡邏機清理航道。

雖然在此之後,美國海軍加強了在北大西洋上的反潛護航力度,但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讓洛布魯克起死回生。

戰後,有人認爲,如果洛布魯克沒有死,大陸戰場的結局肯定會不一樣。

當然,這只是推測,也就有一定的可能性。雖然很多人把洛布魯克吹成了能與戚凱威匹敵的戰將,但是這些人沒有辦法證明洛布魯克確實有指揮軍隊作戰的才華,因爲洛布魯克從來沒有指揮過作戰行動。

別忘了,戚凱威能有如此高的地位,全是在戰場上拼來的。

當然,就算洛布魯克是古德里安、巴頓、朱可夫那樣的天才級將領,沒有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他也只是一名光桿司令。

要知道,在才華上,布魯希洛夫不亞於戚凱威,可是他從來沒有擊敗過戚凱威。

洛布魯克之死,沒有阻止美國向俄羅斯出兵,反而讓他的斷言得到了重視,從而讓美國加快了出兵俄羅斯的步伐。

第72章 大變革時代第42章 四個小時第171章 八個半小時第24章 伏擊戰第39章 出其不意第32章 拼光拼盡第30章 誰更瘋狂第33章 拉幫結派第2章 離弦之箭第163章 第一站第30章 打過邊境線第41章 標杆第193章 單刀直入第4章 科技競賽第198章 追趕第156章 難題第72章 大變革時代第45章 阻止戰爭第19章 關鍵結點第49章 第二戰場第73章 關鍵裝備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112章 了不起的勝利第13章 無限制第85章 科技戰爭第313章 千年戰爭第25章 先做準備第4章 基礎與應用第154章 總撤退第166章 硬骨頭第127章 科技力量第83章 試探第174章 反擊第211章 大包抄第79章 立場第36章 破例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10章 共同體第37章 回國第53章 橄欖枝第30章 緊急攔截第108章 因勢利導第61章 意外因素第86章 精心部署第10章 重在過程第135章 全局第62章 軍方接觸第73章 沉默是金第235章 前仆後繼第1章 海軍強國第70章 重擊落空第142章 無關緊要的反擊第33章 嘎然而止第146章 最後的錯誤第150章 手忙腳亂第138章 運氣因素第71章 任人唯才第30章 小事化大第12章 絕命之行第184章 失蹤的潛艇第230章 重壓之下第16章 暗藏殺機第33章 嘎然而止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77章 針鋒相對第31章 圍攻埃拉特第209章 裝甲會戰第217章 乘勝追擊第102章 破交作戰第89章 一枚導彈第170章 崩潰第71章 以進爲退第90章 機遇第206章 餘波未盡第26章 高興得太早第112章 以炸促戰第168章 暴風雪第12章 前途未卜第64章 致命打擊第44章 歷史使命第285章 行星大發現第90章 一網打盡第58章 功虧一簣第150章 現實選擇第255章 最後方案第93章 鋌而走險第58章 潛艇伏擊第60章 集體智慧第46章 豐收年第181章 最後的頑抗第35章 打掃戰場第28章 一觸即發第28章 風馳電掣第62章 太陽風暴第108章 高歌猛進第4章 戰爭陰雲第31章 政治變更第48章 關鍵戰報第110章 敗局已定
第72章 大變革時代第42章 四個小時第171章 八個半小時第24章 伏擊戰第39章 出其不意第32章 拼光拼盡第30章 誰更瘋狂第33章 拉幫結派第2章 離弦之箭第163章 第一站第30章 打過邊境線第41章 標杆第193章 單刀直入第4章 科技競賽第198章 追趕第156章 難題第72章 大變革時代第45章 阻止戰爭第19章 關鍵結點第49章 第二戰場第73章 關鍵裝備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112章 了不起的勝利第13章 無限制第85章 科技戰爭第313章 千年戰爭第25章 先做準備第4章 基礎與應用第154章 總撤退第166章 硬骨頭第127章 科技力量第83章 試探第174章 反擊第211章 大包抄第79章 立場第36章 破例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10章 共同體第37章 回國第53章 橄欖枝第30章 緊急攔截第108章 因勢利導第61章 意外因素第86章 精心部署第10章 重在過程第135章 全局第62章 軍方接觸第73章 沉默是金第235章 前仆後繼第1章 海軍強國第70章 重擊落空第142章 無關緊要的反擊第33章 嘎然而止第146章 最後的錯誤第150章 手忙腳亂第138章 運氣因素第71章 任人唯才第30章 小事化大第12章 絕命之行第184章 失蹤的潛艇第230章 重壓之下第16章 暗藏殺機第33章 嘎然而止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77章 針鋒相對第31章 圍攻埃拉特第209章 裝甲會戰第217章 乘勝追擊第102章 破交作戰第89章 一枚導彈第170章 崩潰第71章 以進爲退第90章 機遇第206章 餘波未盡第26章 高興得太早第112章 以炸促戰第168章 暴風雪第12章 前途未卜第64章 致命打擊第44章 歷史使命第285章 行星大發現第90章 一網打盡第58章 功虧一簣第150章 現實選擇第255章 最後方案第93章 鋌而走險第58章 潛艇伏擊第60章 集體智慧第46章 豐收年第181章 最後的頑抗第35章 打掃戰場第28章 一觸即發第28章 風馳電掣第62章 太陽風暴第108章 高歌猛進第4章 戰爭陰雲第31章 政治變更第48章 關鍵戰報第110章 敗局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