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立場

到這個時候,牧浩洋才意識到,騰耀輝提議由他出任印度洋艦隊司令,不是因爲他是最佳人選,而是要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讓他離開總參謀部、不再負責海軍裝備建設,以便推出新的裝備建設計劃。

在牧浩洋負責海軍裝備建設的幾年裡,中國海軍的擴張速度不算快,卻非常穩健,基本上是一步一個腳印,有條不紊的建造各個級別的戰艦,以較爲合理的速度擴充規模,儘量確保資源利用最大化。

不是中國建造不出更多的戰艦,而是拔苗助長的方式,必然造成難以預料的後果。

在東海戰爭中,牧浩洋就認識到,海軍建設必須以人員培養爲主,只有在人員素質跟上之後,擴充艦隊纔有意義。如果人員培訓跟不上,建造再多的戰艦也是擺設,根本無法在戰場上存活下來。

印度洋之戰,更讓牧浩洋相信,人員是海軍的靈魂。

從根本上講,海軍人員建設,靠的不是軍事院校,或者說不能只靠軍事院校,必須通過腳踏實地的努力,一步一步的前進,才能在積累的經驗之上,提高官兵的整體素質,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海軍的重要性。

說得直接一點,海軍建設不能只靠海軍,而得依靠整個國家、整個民族。

如果沒有整體的海權意識,就無法打造出一支強大的海軍。

類似的教訓,在歷史上比比皆是。

拿德國來說,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打造出了一支足以讓英國膽寒的艦隊,但是最終仍然敗下陣來。歸根結底,不是德國沒有足夠強大的工業實力,也不是德國的造艦技術不如英國,而是德國沒有基本的海權意識,以陸上強國的思想打造海軍,結果只能使海軍變成實現陸權的附屬品,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

有同樣遭遇的還有俄羅斯。

正是這個認識,讓牧浩洋相信,海軍建設是一件非常漫長的事情,沒有幾代人的持續努力根本成不了氣候。

即便以十年爲一代,從第二次朝鮮戰爭算起,也不過只經歷了一代半人。

按照牧浩洋的估計,至少需要三十年,中國海軍才能發展強大,而要挑戰美國海軍,至少需要五十年。

正是如此,海軍建設絕不能急功近利,必須看得更加長遠。

從裝備建設來看,這就要求小步快跑,通過縮小批量建造規模,建造更多級別的戰艦積累經驗,掌握尖端技術,確保能夠及時把新技術用在新戰艦上。追上競爭之後,再考慮擴大建造規模。

這也正是牧浩洋主持海軍裝備建設時的基本規則。

在他的主導下,“長江”級航母只建造了兩艘,而不是計劃的四艘,“北京”級巡洋艦隻建造了四艘,而且第二批次的“天津”號與“重慶”號跟第一批次有很大區別,性能大幅度提升,基本上算得上是一種全新的戰艦了。其他戰艦也差不多,比如052d型驅逐艦隻建造了四艘、054b型遠洋護衛艦也只建造了八艘,均比最初計劃減少了一半以上,大幅度降低了造艦費用。

利用節省的費用,新式戰艦的研製速度大幅度提高。

比如c2級航母就比計劃提前五年動工,097型攻擊核潛艇也比計劃提前三年服役,新一代大型水面戰艦的進度都提前了三到五年。

按照這個速度,最遲到二零三五年,中國海軍就會有本質性的變化。

以牧浩洋的估計,到二零四五年左右,中國海軍的規模將達到美國海軍的七成,具備了與美軍進行全球對抗的基本實力。

問題是,並非所有人都贊同這種穩健的發展方式。

海軍中,最大的反對者就是騰耀輝,甚至可以說,騰耀輝從來不認爲應該穩步前進,而是把打大仗當成海軍建設的主要目的。

雖然在牧浩洋的努力下,騰耀輝的態度有所改觀,比如沒再堅持建造中型航母,對技術不太成熟的第一代核動力巡洋艦也有所放棄,但是在基本觀念上,騰耀輝仍然認爲,應該利用已經成熟的技術,迅速擴大艦隊規模。

這麼做就錯了嗎?

絕對不能簡單的認爲誰對誰錯,因爲海軍既要爲國家戰略服務,也會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國家戰略。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有多大的力量辦多大的事。

歸根結底,牧浩洋的建軍思想是從國家總體戰略出發,軍事建設爲國家戰略服務,因此軍隊沒有主導權。基於這個判斷,中國海軍的發展速度確實沒有必要太快,因爲在未來十到二十年之內,中國沒有能力與美國爭奪全球霸權,至少要到二零四五年之後,纔有資格挑戰美國。在此之前,中國海軍的主要使命就是保衛本土、以及戰略航線,而不是到遠離本土的地方與美軍作戰。顯然,保持一支精幹的海軍隊伍,更有利於長遠發展,也更能集中力量辦大事。

騰耀輝的觀點完全相反,在他看來,海軍應該影響國家戰略。

準確的說,由海軍決定擴張速度,因此只要有一支足夠強大的海軍,就能加快對外擴張的步伐,也就能影響國家戰略。沒有實力自然辦不了大事,只有具備了實力,纔有資格挑戰強大的對手,在更加廣泛的範圍之內捍衛國家利益,而不是龜縮在家門口,爭奪一些無關痛癢的小利。由此出發,自然應該儘快擴大海軍規模,打造具備全球作戰能力的艦隊,從而獲得全球影響力。

這下,問題出來了。

只要牧浩洋還在負責海軍裝備建設,騰耀輝就無法打造理想的大艦隊,也就無法實現他的人生理想。

結果就是,騰耀輝必須想辦法讓牧浩洋離開總參謀部。

在個人感情上,牧浩洋有點憤怒,因爲他覺得被騰耀輝耍了,或者說被騰耀輝暗地裡算計了。

可是換個角度,牧浩洋不得不承認,也許騰耀輝是對的。

海軍的基本職責是捍衛國家安全,拒敵於國門之外,如果連這個職責都盡不到,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面對現實威脅,騰耀輝的主張並不過分。

這一點,在二部提供的情報中反映得非常明顯,外部威脅迫使中國必須儘快打造一支超越了所有威脅的艦隊。

現在的威脅,不止是來自日本、也不止是來自印度,而是來自日本與印度。

按照二部提供的情報,日本已經把造艦計劃提前了五年,將在二零三五年之前建造三艘大型核動力航母,而且計劃在二零三零年動工建造第一艘攻擊核潛艇,其他戰艦的建造安排也將相應提前。

雖然日本暫時還沒有製造核武器的計劃,但是二部已經提到,只要日本突破了“無核三原則”,動工建造核動力艦艇,那麼製造核武器就只是遲早的事情了。以日本掌握的核技術水平,以及儲備的核原料,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日本能夠在半年之內製造出第一枚具備實戰能力的核彈頭。

必須承認,二部的評估相當保守。

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有日本官員宣稱,日本能在一個月內製造出原子彈,並且研製出射程在一千公里以上的彈道導彈。即便存在誇大成分,也不應該懷疑日本的技術水平。最重要的是,日本儲備的核原料,足夠製造上千枚核彈頭。限制日本製造核武器的不是技術,而是政治。

即便不考慮核問題,日本大力擴軍的威脅仍然非常致命。

如果二部提供的情報沒有錯,最遲到二零三七年,日本將擁有四艘大型航母,戰艦的總噸位超過一百萬噸,擁有各類作戰飛機近兩千架,甚至有可能獲得航程在三千公里以上的轟炸機。雖然日本地面部隊的擴充速度並不快,但是決定勝負的是海軍與空軍,而日本正在這方面奮起直追。

與日本相比,印度的擴軍速度稍微慢一些,但是更有威脅。

按照二部提供的情報,印度將從日本購買兩艘大型航母,其中很有可能包括現役的“赤城”號。果真如此的話,印度海軍將在二零三五年左右恢復元氣,獲得挑戰中國海軍,奪回印度洋制海權的基本實力。此外,印度還打算採購更多的新式戰鬥機,甚至準備與日本共同研製第五代戰鬥機。

與日本相比,印度的最大威脅來自核武器。

雖然二部已經證實,在戰爭結束之前,印度已經喪失所有核彈頭,但是沒有喪失研製核武器的能力,而且印度具有研製核武器的經驗,只要基礎設施得到恢復,印度有能力在兩到三年內製造出核彈頭。

如果僅僅面對一個敵人,問題還不到。

致命的是,有足夠多的跡象表明,印度與日本的同盟關閉不但沒有破裂,反而變得更加緊密。此外,隨着美國出面干預,很有可能成爲印度與日本全面同盟的催化劑,而且將以主導者的身份,決定印度與日本的未來。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再次爆發戰爭,美國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即便美國不會介入戰爭,也會成爲戰爭的策源地,而且會選擇在對美國最有利的時候發動戰爭。

如此現實的威脅,還有什麼理由不進行擴軍備戰,不把海軍建設放在首要位置上?。.。

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223章 崩潰的徵兆第3章 戰爭導火索第51章 護身符第33章 再次出擊第194章 是打是和第137章 困難重重第12章 封鎖第311章 災難的源頭第240章 不算圓滿第95章 快馬加鞭第40章 奮起直追第69章 惡仗第55章 墳墓第11章 取經第130章 進攻方向第52章 兇猛打擊第67章 錯失良機第122章 水下霸主第115章 超級運輸機第172章 不戰而退第24章 反擊第74章 信心十足第29章 最後的瘋狂第45章 宣傳戰第55章 兩強相爭第296章 能量假說第28章 屈服第214章 小國的立場第18章 左右逢源第25章 先做準備第34章 炮戰第41章 瘋狂準備第130章 以命搏命第90章 高效率打擊第24章 勇敢面對第29章 最後的瘋狂第180章 歸宿第114章 向前看第180章 圍點打援第67章 全面動員第144章 毫秒之差第140章 情報聯絡員第224章 內耗第105章 以退爲進第24章 變數第174章 伏爾加河第73章 餘波第133章 疏忽大意第104章 黑色星期日第100章 鋼鐵洪流第224章 傀儡的覺悟第64章 致命打擊第40章 自作主張第14章 宣戰第28章 力所不及第37章 刺刀見紅第180章 圍點打援第76章 自知之明第39章 戰禍第118章 和解第77章 榮譽與恥辱第120章 用我們的方式第161章 伏擊與反伏擊第57章 爭論第139章 豪爽軍人第61章 防空作戰第4章 不留活口第141章 全力以赴第100章 恐懼第188章 自告奮勇第92章 怎麼打第22章 登陸作戰第42章 第三條航線第107章 臨時政府第52章 全速追擊第8章 膽識第107章 全面壓上第99章 故技重演第49章 果斷反擊第10章 欲蓋彌彰第26章 排兵佈陣第18章 左右逢源第135章 推心置腹第14章 掃帚星第25章 走投無路第94章 戰略價值第154章 特種戰鬥第2章 厚積薄發第24章 空中打擊第9章 血染橫濱第38章 狼羣第105章 以退爲進第25章 自食其果第21章 次優選擇第12章 技術工作者第22章 橫掃全球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307章 壁壘第157章 將星隕落
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223章 崩潰的徵兆第3章 戰爭導火索第51章 護身符第33章 再次出擊第194章 是打是和第137章 困難重重第12章 封鎖第311章 災難的源頭第240章 不算圓滿第95章 快馬加鞭第40章 奮起直追第69章 惡仗第55章 墳墓第11章 取經第130章 進攻方向第52章 兇猛打擊第67章 錯失良機第122章 水下霸主第115章 超級運輸機第172章 不戰而退第24章 反擊第74章 信心十足第29章 最後的瘋狂第45章 宣傳戰第55章 兩強相爭第296章 能量假說第28章 屈服第214章 小國的立場第18章 左右逢源第25章 先做準備第34章 炮戰第41章 瘋狂準備第130章 以命搏命第90章 高效率打擊第24章 勇敢面對第29章 最後的瘋狂第180章 歸宿第114章 向前看第180章 圍點打援第67章 全面動員第144章 毫秒之差第140章 情報聯絡員第224章 內耗第105章 以退爲進第24章 變數第174章 伏爾加河第73章 餘波第133章 疏忽大意第104章 黑色星期日第100章 鋼鐵洪流第224章 傀儡的覺悟第64章 致命打擊第40章 自作主張第14章 宣戰第28章 力所不及第37章 刺刀見紅第180章 圍點打援第76章 自知之明第39章 戰禍第118章 和解第77章 榮譽與恥辱第120章 用我們的方式第161章 伏擊與反伏擊第57章 爭論第139章 豪爽軍人第61章 防空作戰第4章 不留活口第141章 全力以赴第100章 恐懼第188章 自告奮勇第92章 怎麼打第22章 登陸作戰第42章 第三條航線第107章 臨時政府第52章 全速追擊第8章 膽識第107章 全面壓上第99章 故技重演第49章 果斷反擊第10章 欲蓋彌彰第26章 排兵佈陣第18章 左右逢源第135章 推心置腹第14章 掃帚星第25章 走投無路第94章 戰略價值第154章 特種戰鬥第2章 厚積薄發第24章 空中打擊第9章 血染橫濱第38章 狼羣第105章 以退爲進第25章 自食其果第21章 次優選擇第12章 技術工作者第22章 橫掃全球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307章 壁壘第157章 將星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