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豐收年

對牧浩洋來說,制訂裝備發展規劃可以說是輕車熟路了。

與十多年前相比,身爲副總參謀長的牧浩洋最需要做的不是制訂規劃,而是說服各個軍兵種的高級將領。

別的不說,在二零三八年初的裝備規劃中,他就故意漏掉了陸戰隊,準確的說是把陸戰隊的裝備規劃分別合併到了海軍與陸軍之中,即只要與艦艇有關的,都由海軍負責,而與地面作戰有關的則由陸軍負責。

這麼做,主要就是以身作則,堵上其他人的嘴。

不管怎麼說,在出任副總參謀長之前,牧浩洋是陸戰隊司令,如果他偏袒陸戰隊,肯定會受到非議。

至於會不會得罪陸戰隊將領,牧浩洋還真沒考慮過。

在他看來,不管是龐躍龍,還是那些由他親手提拔的陸戰隊高級將領,都不會爲了這些事情讓他下不了臺。

還好,龐躍龍等陸戰隊將領確實很給牧浩洋麪子。

即便如此,牧浩洋也爲此事忙了足足兩年。

站在他這個層面上,除了考慮軍隊內部矛盾之外,還得考慮軍事建設對經濟發展造成的影響,也就得跟國家領導人打交道,在儘量爲軍隊爭取利益的同時,還得服從國家的經濟戰略大方針。

說得簡單一點,軍事建設不能拖累經濟建設。

要知道,在全球性自然災害時期過去之後,經濟建設絕對是重中之重,幾乎所有國家都迎來了爆發式的恢復增長期。雖然所有人都知道,中國與美國的矛盾不可調和,兩個超級大國遲早會面對面的幹上一場,第三次世界大戰在所難免,但是在戰爭真正降臨之前,經濟建設依然是重點。沒有足夠強大的經濟基礎,就無法支撐起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如果哪個國家盲目發展軍備,就算能夠打造出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也不可能在未來的全面戰爭中取勝。

可以說,這也是最讓牧浩洋頭痛的問題。

很多時候,在他好不容易說服了各軍兵種的將領,就軍費分配達成一致意見之後,卻得不到黎平寇與黃瀚林的支持,不得不硬着頭皮砍掉一些裝備項目,然後再去跟各軍兵種將領扯皮。

說得直接一些,這兩年裡,牧浩洋就是風箱裡的耗子,兩頭受氣。

在軍人眼裡,他已經不是當初那個驍勇善戰的統帥,而是一個學會了像政客那樣討價還價的二道販子,而在政治家眼裡,他卻是一個十足的戰爭狂人,連黎平寇與黃瀚林都經常說他過於激進。

兩頭受氣的處境,一度讓牧浩洋心灰意冷。

二零三九年初,在審議二零三九到二零四零財年度軍費預算的時候,他甚至萌生了退役的想法。

只是,軍裝穿上去容易,脫下來難。

更重要的是,沒有人能夠頂替他,做他的工作,連騰耀輝都辦不到。

還好,總有雨過天晴的時候。

到了二零四零年初,牧浩洋的處境就好得多了。

首先是,經過兩年的爆發性恢復增長之後,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基本上恢復到了二零三四年的水平。

根據中國官方在二零四零年初公佈的統計數據,在二零三八年與二零三九年,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分別是百分之二十八與百分之三十七,扣除通貨膨脹因素、與人口變量之後,實際增長率分別爲百分之十七與百分之二十四。雖然這個速度不是最快的,甚至進不了第一集團,但是卻很實在,沒有任何水分。

當然,在這兩年內,其他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也很驚人。

美國在在兩年裡的實際經濟增長速度爲百分之十九與百分之二十三、歐盟爲百分之二十二與百分之二十六、俄羅斯爲百分之十四與百分之十七、印度爲百分之二十八與百分之三十六、巴西爲百分之二十一與百分之二十三、東南亞地區爲百分之二十四與百分之二十七、阿拉伯八國爲百分之二十六與百分之三十三。根據全球氣候事務組織公佈的數據,全球經濟增長率在這兩年內分別爲百分之二十一與百分之二十七,預計在二零四零年,能達到百分之二十五。

只是,如此快的增長速度肯定無法長期維持下去。

說白了,如果不是全球自然災害產生的嚴重影響,以及惡劣氣候正在減弱,全球經濟也不可能出現爆發式增長。

此外,經濟爆發增長還有一個重要因素:科技大發展。

要知道,在這兩年內的經濟大爆發是建立在人口幾乎降低了一半的基礎之上,因此科技大發展才是關鍵因素。如果沒有在應對自然災害期間出現的衆多先進技術,人口銳減就足以導致全球經濟進入長久衰退期。事實上,如果不扣除人口變量,全球經濟總量在這兩年內並沒出現大幅度增長。

由此也可看出,中國的經濟增長質量最高。

原因很簡單:如果按照比例計算,中國的人口降低幅度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最低,因此人口變量做出的貢獻最低。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中國的經濟總量增加得最多。

事實上,在自然災害爆發前,中國就已經進入了人口萎縮時期,嚴重的老齡化已經使中國人口開始減少。即便沒有自然災害,到二零四零年初,中國的人口總量也將減少到十二億左右。由此可見,受自然災害影響,中國的人口只減少了大概一億,而不是中國官方公佈的兩億六千萬。

按照比例計算,中國人口只比正常情況下減少了百分之八點五。

顯然,其他國家就沒有這麼幸運了。拿美國來說,根據美國聯邦政府的統計數據,人口減少比例都達到了百分之十四。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災害爆發前,美國的人口規模一直在穩步增長,因此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口減少規模肯定不止百分之十四,而是在百分之十八到百分之二十之間。也就是說,在二零三五年到二零三九年之間,美國人口總量因自然災害至少減少了一億。

當然,牧浩洋並不關心這些數據。

他只知道一點,在經濟得到了恢復性大發展後,軍費預算在審議中被削減的幅度將大大降低。

實際情況與他預料的也差不多,全國代表大會只削減了百分之七的軍費預算。

要知道,在二零三八年與二零三九年,在全國代表大會獲得通過的軍費預算比牧浩洋遞交時分別減少了百分之二十六與百分之二十二,而最終撥付到位的軍費比預算各少了百分之四與百分之三。

如果二零四零年的軍費預算能夠完全劃撥到位,那麼絕大部分裝備項目都能保留下來。

當然,除了經濟高速增長之外,還有一個因素髮揮了巨大的作用,即美國國會在二零四零年初通過的軍費預算比二零三九年暴增了百分之三十七,其中僅裝備預算就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二,對外軍事援助預算則猛增了百分之一百六十八,而且主要援助對象不是以色列,而是印度!

根據軍事情報局提供的情報,美國計劃在二零四零年爲印度提供三千八百億美元的軍事援助,佔總額的百分之七十六,而撥付給以色列的軍援只有八百億美元,僅爲對印援助的百分之二十一。

這條情報,直接促成黎平寇批准了總額高達八萬六千億元的軍費預算。

以二零四零年的匯率,相當於三萬三千億美元,約佔中國二零三九年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七點二。

最終,全體代表大會軍事委員會通過了總額爲八萬億元的軍費預算方案。

促成這一結果的,也正是美國當年高達三萬二千億美元的軍費預算。用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話來說,中國的經濟規模超過了美國,因此在關係到國家戰略安全與國家利益的軍費預算上不應該低於美國。

對牧浩洋來說,這絕對是好消息。

事實上,在軍費預算相當的情況下,中國的軍費實際水平比美國高得多。比如中國的對外軍事援助總量只有大概一萬億元,而美國是五千億美元。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總體物價水平比美國低得多,僅相當於美國的百分之六十八,因此軍費的實際購買能力比美國高出了百分之四十多。

說得直接一些,如果把軍費全部拿來採購裝備,則中國能夠多買百分之四十多。

只是,錢多也有錢多的煩惱。

拿到最終的軍費預算方案後,牧浩洋不得不再次面對各軍兵種的將領,因爲大家都想從中分到更多的份額。

讓牧浩洋倍感惱火的是,騰耀輝當起了甩手掌櫃。

用騰耀輝的話來說,再過兩年,他就要退役了,應該給牧浩洋更多的鍛鍊機會,也應該讓牧浩洋樹立威信,預算是軍隊的命脈,因此牧浩洋完全可以拿預算做文章,讓那些不太服氣的將領俯首帖耳。

話是這麼說,可是牧浩洋卻不這麼看。

原因很簡單,分攤預算本來就是得罪人的事情。

忙到三月底,牧浩洋纔給各軍兵種一個交代。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把銀子分光了,免得其他人天天都來找他。

四月一日,西方愚人節這一天,牧浩洋把預算分配報告遞交給了騰耀輝。

wωw¸ ттκan¸ Сo

雖然全國代表大會已經對軍費預算做出了明確安排,但是在實際執行的時候,總參謀部仍然有很大的靈活性。

說白了,這就是做賬的問題,而不是如何花錢的問題。

忙了幾個月,牧浩洋也是疲憊不堪,決定給自己放半天假,去參加本學期的家長會。

十多年來,他還從來沒有參加過老二與老三的家長會。至於老大,早已進大學了,不用他操心。

第66章 起航第45章 補欠賬第1章 扶桑的自救第21章 粒子風暴第107章 和解爲主第80章 情況有變第10章 補充攻擊第258章 金融戰略第22章 備用計劃第247章 毀滅性打擊第75章 咄咄逼人第293章 戰神之星第18章 雙輸第58章 死撐第76章 樂觀派第109章 東線開打第9章 做徹底第42章 分兵合進第54章 反擊第130章 進攻方向第3章 戰前會議第53章 橄欖枝第59章 再接再厲第7章 關聯性第15章 風頭正勁第71章 新理論第42章 糧食換土地第27章 樹梢優勢第15章 預判第165章 按兵不動第131章 穩打穩紮第28章 出人意料第31章 風捲殘雲第91章 浮上水面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146章 時間窗口第93章 同化政策第221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64章 孤注一擲第47章 前哨第80章 情況有變第78章 船隊的喪鐘第11章 導彈攻擊第228章 毀滅性武器第55章 積極外交第102章 海上屠場第6章 愈演愈烈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54章 遠征日本海第35章 打掃戰場第30章 小事化大第19章 伏擊第5章 戰略方向第89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14章 宣戰第92章 長遠目光第23章 金狗第237章 攻堅戰第127章 雷暴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10章 共同體第5章 是戰是和第47章 證據第80章 持續性災難第276章 簡單就是美第56章 守株待兔第43章 傳奇人物第16章 急轉直下第70章 內部矛盾第23章 敵後營救第134章 守與不守第125章 潛力大爆發第66章 不可避免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44章 加速追擊第99章 妥協第154章 總撤退第217章 進軍澳洲第52章 預料成真第6章 定論第32章 分兵攔截第39章 餘輝第25章 偃旗息鼓第16章 中東戰爭第124章 風光無限第1章 千錘百煉第241章 統一大業第34章 炮戰第69章 左右爲難第36章 前仆後繼第36章 前仆後繼第10章 希望第283章 第一步第43章 南亞明珠第111章 政壇劇變第74章 沒有硝煙的戰場第34章 中流砥柱第56章 家宴第31章 政治變更第108章 關鍵所在
第66章 起航第45章 補欠賬第1章 扶桑的自救第21章 粒子風暴第107章 和解爲主第80章 情況有變第10章 補充攻擊第258章 金融戰略第22章 備用計劃第247章 毀滅性打擊第75章 咄咄逼人第293章 戰神之星第18章 雙輸第58章 死撐第76章 樂觀派第109章 東線開打第9章 做徹底第42章 分兵合進第54章 反擊第130章 進攻方向第3章 戰前會議第53章 橄欖枝第59章 再接再厲第7章 關聯性第15章 風頭正勁第71章 新理論第42章 糧食換土地第27章 樹梢優勢第15章 預判第165章 按兵不動第131章 穩打穩紮第28章 出人意料第31章 風捲殘雲第91章 浮上水面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146章 時間窗口第93章 同化政策第221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64章 孤注一擲第47章 前哨第80章 情況有變第78章 船隊的喪鐘第11章 導彈攻擊第228章 毀滅性武器第55章 積極外交第102章 海上屠場第6章 愈演愈烈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54章 遠征日本海第35章 打掃戰場第30章 小事化大第19章 伏擊第5章 戰略方向第89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14章 宣戰第92章 長遠目光第23章 金狗第237章 攻堅戰第127章 雷暴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10章 共同體第5章 是戰是和第47章 證據第80章 持續性災難第276章 簡單就是美第56章 守株待兔第43章 傳奇人物第16章 急轉直下第70章 內部矛盾第23章 敵後營救第134章 守與不守第125章 潛力大爆發第66章 不可避免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44章 加速追擊第99章 妥協第154章 總撤退第217章 進軍澳洲第52章 預料成真第6章 定論第32章 分兵攔截第39章 餘輝第25章 偃旗息鼓第16章 中東戰爭第124章 風光無限第1章 千錘百煉第241章 統一大業第34章 炮戰第69章 左右爲難第36章 前仆後繼第36章 前仆後繼第10章 希望第283章 第一步第43章 南亞明珠第111章 政壇劇變第74章 沒有硝煙的戰場第34章 中流砥柱第56章 家宴第31章 政治變更第108章 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