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大規模投降

俄軍崩潰是預料之中的事情,可是這麼快就喪失了鬥志,多少有點出人意料。

十二月十二日,前線偵察部隊證明了軍事情報局提供的情報,即烏拉爾河東岸的兩百多萬俄軍正不顧一切的涌向烏拉爾河。

只是,迎接他們的不是熱騰騰的菜湯,而是冷酷的重機槍。

在烏拉爾河西岸的河灘上,俄軍憲兵部隊沿着數百公里的河道,在三十多處主要渡河地點架起了數百挺重機槍,然後用高音喇叭命令潰退的俄軍官兵返回陣地,不得擅自退回到烏拉爾河西岸。

只是,風聲淹沒了憲兵的喊話聲。

直到重機槍噴出火舌,把成千上萬發收割生命的子彈射向昔日的戰友,驚慌失措的俄軍官兵才猛然反應過來。

後方,也是死路一條。

這一場景,在俄羅斯的歷史上並不少減。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軍憲兵就多次用重機槍阻止進攻部隊後撤,並且冷酷的處決了所有在進攻中逃跑的士兵。在被俄羅斯人認爲是“偉大的衛國戰爭”中,蘇聯紅軍也多次用重機槍把剛剛招募的新兵趕上戰場,特別是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成千上萬剛剛穿上軍服的紅軍官兵就這麼被送到了前方是德軍重機槍、後方是紅軍重機槍的戰場上,不斷刷新着這場慘烈會戰的傷亡紀錄。

似乎,在俄羅斯的歷史中,強迫血肉之軀的士兵去流血犧牲是一件非常偉大的事情。

因爲在俄羅斯戰敗之前,俄官方燒燬了所有與這場戰鬥有關的資料,所以無法確切的知道有多少俄軍官兵死在了憲兵的手裡。只有一點可以肯定,俄軍憲兵的這種做法,毀滅了兩百多萬俄軍官兵的最後一線希望。

在無法與敵人作戰、又無法撤退的情況下,不再戰鬥成爲俄軍唯一的選擇。

這個時候,魏成龍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戰地宣傳。

當天,中國陸軍就出動了數十架大型無人機,而且在這些無人機上安裝了高音喇叭,讓其在低空飛行,向烏拉爾河東面的俄軍官兵宣揚中國軍隊優待俘虜的政策,播放戰俘營裡有溫暖的被窩、可口的食物、足夠的藥品等信息,並且鼓舞俄軍官兵向東前進,不再爲萬惡的美帝國賣命。

第二天,運輸機開始在戰場上空撒佈宣傳傳單。

當時,後方已經印製了大批傳單,主要就是宣傳後方的生活條件有多好。這些傳單原本計劃用在西伯利亞戰場上,因爲那邊的俄軍幾乎都是預備部隊,素質非常低下。結果,被魏成龍首先用在了烏拉爾戰場上。

做完這些事,中國軍隊要做的,就是做好收容戰俘的準備工作。

接下來的幾天裡,主動向中國軍隊投降的俄軍超過了一百八十萬,沒有投降的俄軍也多半是無法活動的傷員與病號。當時,一些俄軍官兵在投降之後,還主動帶中國軍隊去他們的駐地,以便讓無法活動的戰友得到救治。

毫無疑問,這忙壞了中國軍隊。

要知道,當時在前線活動的只有六個集團軍,總兵力不到三十萬,相當於一名中國軍人要收容七名戰俘。

所幸的是,天氣正在好轉,至少大型電動運輸機能夠在前線機場起降了。

當然,也不是烏拉爾河東岸的所有俄軍都繳械投降。

十二月十七日,在發現烏拉爾河東岸的俄軍士氣已經崩潰之後,布魯希洛夫不顧總統下達的命令,讓部隊撤退到烏拉爾河西岸。

讓布魯希洛夫這麼做的主要原因是:當天俄軍近衛第八裝甲師的官兵劫持了師部,逮捕了包括師長日丹諾夫在內的三十多名軍官,然後向中國軍隊投降,而日丹諾夫是布魯希洛夫的嫡系。

這件事,讓布魯希洛夫意識到,東岸的俄軍已經徹底崩潰了。

在求生慾望的迫使下,已經徹底絕望的俄軍官兵纔會襲擊自己的長官,並且在還能作戰的情況下向敵人投降。

此外,還有一個因素,即布魯希洛夫的孫子安德烈就在近衛第八裝甲師師部當參謀。

小布魯希洛夫當了俘虜,在戰俘營一直呆到戰爭結束,後來被遣返回俄羅斯,活到九十九歲,在離百歲生日還差三天的時候去世。後來,他爲自己的祖父寫了一本傳記,與布魯希洛夫有關的很多事情,都是由這本傳記講述的。再往後推,小布魯希洛夫的兒子還是中俄民間友誼社的創始人。從某種意義上講,小布魯希洛夫能夠活到戰後,與他那個大名鼎鼎的祖父有很大的關係,因爲這個身份,讓他沒有被送去條件惡劣的勞動營,而是一直留在了衣食無憂的戰俘營裡。要知道,在整個大戰期間,被送到勞動營的俄軍戰俘中,只有不到一半能活到戰後。對於從小就養尊處優的小布魯希洛夫來說,體格肯定不如其他俄軍戰俘,根本沒有希望活着從勞動營走出來。

布魯希洛夫做出了正確決定,只是來得太遲了。

到十二月二十日,只有不到十萬俄軍撤退到了烏拉爾河西岸,而且隨即都被憲兵押往後方的集中營。

事實上,這些俄軍官兵的結局都很悲慘。

要知道,布魯希洛夫下達的命令沒有得到總統的支持與認可,因此所有撤退到烏拉爾河西岸的俄軍官兵都被認爲是擅離職守,均被軍事法庭宣判有罪,大部分被送到了俄羅斯的勞動改造所,而一些擔負了主要職責的軍官則被送到了北烏拉爾地區的監獄裡面,只有不到十分之一活到了戰後。

有趣的是,俄羅斯總統沒有懲處下達撤退命令的布魯希洛夫。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俄羅斯總統也不敢懲處布魯希洛夫,因爲俄軍中的反叛跡象已經非常明顯了。

戰後,很多受審的俄軍將領都認爲,正是俄羅斯總統的親美立場,把俄羅斯推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葬送了俄羅斯在過去數百年裡,用十多代人的鮮血與汗水辛苦建立起來的國家基業。

當然,這些俄軍將領都沒有提到,在開戰初期,他們也是樂觀派。

不管怎麼說,僅用了十八天,俄羅斯的哈薩克斯坦方面軍就不復存在了,其毀滅的速度甚至超過了戚凱威的進攻安排。

要知道,如果沒有暴風雪,戚凱威打算花一個月吃掉烏拉爾河以東的俄軍。

更重要的是,中國軍隊的損失微乎其微。到十二月二十日,只有三千餘名官兵傷亡,而且三分之二是凍傷,真正的作戰傷亡只有一千名左右。此外,裝備損失幾乎可以忽略,而且在推進到烏拉爾河的時候,衝在最前面的六個集團軍都有較爲完備的戰鬥力,沒有必要動用第二梯隊。

後來,諾日羅夫在接受審判的時候就提到,如果烏拉爾河東岸的俄軍能夠堅守,中國軍隊就別想打過烏拉爾河,因爲美軍三十個師已經做好了戰鬥準備,有足夠的把握在烏拉爾河西岸取勝。

顯然,這位精通政治手腕的美軍上將到最後都沒意識到,正是他,葬送了原本可以協助美軍作戰、成爲美軍強力後援的兩百多萬俄軍。也正是他的錯誤決定,使布魯希洛夫在哈薩克斯坦戰場上精心部署了數個月的戰略防區變成了擺設。還是他,讓六十萬美軍官兵不得不承受中國軍隊的全部壓力。

戰後,就有人認爲,如果是布魯希洛夫在指揮美俄聯軍作戰,哈薩克斯坦戰役的結果將大不一樣。原因就是,布魯希洛夫肯定會讓兩百多萬俄軍撤下來,並且使其成爲預備隊,然後依靠烏拉爾河進行防禦。如果不把俄軍的實際狀態考慮進去的話,這種說法沒錯,畢竟兩百多萬軍人不是吃素的。可是以當時俄軍的狀態,就算撤下去了,也沒有多少作戰能力,而且俄軍的大部分主戰裝備都無法撤退,能撤的只有軍人。也就是說,即便是布魯希洛夫在指揮美俄聯軍作戰,也只能讓戚凱威在烏拉爾河防線上多花一些力氣,把這場殘酷的會戰拖得更久一些。

事實上,很多俄軍將領都承認這一點,即中國軍隊在冬季發動進攻,本身就是一次有重大戰略價值的軍事冒險,俄軍根本沒有做好在冬季打仗的準備,也就不可能在冬季擊敗中國軍隊。

沒有做好準備的,還有美軍。

十二月二十日,惡劣天氣基本上過去了。

當天,烏拉爾河下游地區的平均氣溫達到了零下十攝氏度,夜間的最低氣溫也在零下二十五攝氏度以上。

雖然諾日羅夫非常自大,但是他也非常清楚,美軍根本打不敗中國軍隊。

結果就是,當天傍晚,諾日羅夫下令炸開烏拉爾河上的冰蓋,並且讓工兵炸掉了戰線上的所有橋樑。

反攻烏拉爾河東岸是不可能了,美軍能做的就是阻止中國軍隊渡過烏拉爾河。

問題是,這麼做有用嗎?

要知道,既然戚凱威有信心在冬季打一場進攻戰,而且以打過伏爾加河爲目的,他就肯定有所準備。

十二月二十四日,西方聖誕節的前一天。

準備充分之後,中國軍隊在聖誕夜開始強渡烏拉爾河,開始了會戰打響以來的第一次正規作戰行動。

第125章 鶴蚌相爭第47章 第一槍第135章 導火索第165章 防空屏障第44章 蛇困淺灘第136章 別無選擇第35章 孤注一擲第36章 負擔第310章 政治矛盾第13章 分外事第28章 一觸即發第244章 遠征大西洋第62章 暗涌滾滾第109章 未來第28章 裁軍大會第39章 機會第19章 關鍵結點第219章 火線第39章 去臺灣第73章 捆綁政策第282章 秘密第111章 臨機應變第135章 導火索第17章 決戰之前第8章 擴軍浪潮第192章 煙消雲散第37章 犧牲品第152章 地面戰爭第18章 戰爭推手第19章 主動攻擊第5章 軍事冒險第208章 東線起波瀾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18章 戰爭推手第101章 高歌猛進第136章 夾心餅乾第133章 新的發祥第24章 勇敢面對第66章 回家第113章 傾其所有第54章 軍人的歸屬第17章 新的選擇第132章 臨界點第26章 重拳出擊第22章 還以顏色第30章 全面對抗第129章 重返戰場第79章 另闢蹊徑第86章 膠着第70章 忙裡偷閒第73章 外交戰果第77章 誘餌第94章 戰略價值第208章 東線起波瀾第124章 厚積薄發第4章 戰爭危機第49章 最佳選擇第58章 戰爭餘燼第51章 時間點第31章 返航第17章 打與不打第92章 長遠目光第7章 直覺第25章 先做準備第39章 出其不意第42章 開戰時機第97章 戰略分歧第60章 立即反擊第2章 秘密任務第1章 極限第42章 四個小時第82章 戰火再起第23章 戰略誤判第35章 後方部署第92章 日本的歸宿第54章 自亂陣腳第169章 亂戰第47章 證據第301章 暴政時代第31章 不可避免第24章 空中打擊第36章 破例第100章 恐懼第189章 一錘定音第41章 專業化艦隊第40章 積極主動第42章 四兩撥千斤第114章 戰略項目第41章 求生第233章 革命性技術第67章 後勤大總管第264章 瘋狂的頂點第222章 邊打邊談第84章 連環拳第56章 創新之舉第24章 反擊第31章 風捲殘雲第35章 支柱第216章 最後的堅持第58章 戰爭餘燼
第125章 鶴蚌相爭第47章 第一槍第135章 導火索第165章 防空屏障第44章 蛇困淺灘第136章 別無選擇第35章 孤注一擲第36章 負擔第310章 政治矛盾第13章 分外事第28章 一觸即發第244章 遠征大西洋第62章 暗涌滾滾第109章 未來第28章 裁軍大會第39章 機會第19章 關鍵結點第219章 火線第39章 去臺灣第73章 捆綁政策第282章 秘密第111章 臨機應變第135章 導火索第17章 決戰之前第8章 擴軍浪潮第192章 煙消雲散第37章 犧牲品第152章 地面戰爭第18章 戰爭推手第19章 主動攻擊第5章 軍事冒險第208章 東線起波瀾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18章 戰爭推手第101章 高歌猛進第136章 夾心餅乾第133章 新的發祥第24章 勇敢面對第66章 回家第113章 傾其所有第54章 軍人的歸屬第17章 新的選擇第132章 臨界點第26章 重拳出擊第22章 還以顏色第30章 全面對抗第129章 重返戰場第79章 另闢蹊徑第86章 膠着第70章 忙裡偷閒第73章 外交戰果第77章 誘餌第94章 戰略價值第208章 東線起波瀾第124章 厚積薄發第4章 戰爭危機第49章 最佳選擇第58章 戰爭餘燼第51章 時間點第31章 返航第17章 打與不打第92章 長遠目光第7章 直覺第25章 先做準備第39章 出其不意第42章 開戰時機第97章 戰略分歧第60章 立即反擊第2章 秘密任務第1章 極限第42章 四個小時第82章 戰火再起第23章 戰略誤判第35章 後方部署第92章 日本的歸宿第54章 自亂陣腳第169章 亂戰第47章 證據第301章 暴政時代第31章 不可避免第24章 空中打擊第36章 破例第100章 恐懼第189章 一錘定音第41章 專業化艦隊第40章 積極主動第42章 四兩撥千斤第114章 戰略項目第41章 求生第233章 革命性技術第67章 後勤大總管第264章 瘋狂的頂點第222章 邊打邊談第84章 連環拳第56章 創新之舉第24章 反擊第31章 風捲殘雲第35章 支柱第216章 最後的堅持第58章 戰爭餘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