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通暢的航線

對海軍來說,奪取制海權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在戰術層面上,奪取制海權就是海戰的根本目的,也是海軍存在的價值。只是在戰略層面上,奪取制海權只是實現海洋理由的手段,只有在奪取制海權之後實現了海洋利益,奪取制海權才具有價值。

所謂的海洋利益,在戰爭時期,主要就指利用海洋的能力,特別是海上運輸。

要知道,即便在科技突飛猛進的二十一世紀中葉,海運仍然是最高效、最主要的物資與人員運送渠道。在國家間經濟往來直接決定一個國家發達程度的時代,海運更是一個國家賴以爲生的基礎。

特遣艦隊進軍印度洋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打通印度洋上的戰略航線。

這條航線,直接關係到中國的經濟命脈,也直接關係到這場戰爭的最終結果。

從軍事上講,海運足以決定地面戰爭的走向。

別的不說,從中國到巴基斯坦的海運航線,就足以決定中國是否有必要在巴基斯坦這邊投入重兵,還是直接把主力放在中印東部邊境地區。要知道,如果沒有這條航線,這場地面戰爭肯定不好打。

雖然中巴戰略鐵路早已通車,還有一條戰略公路,但是這兩條地面運輸線的年運送能力也就在四千萬噸左右,而且是總量。四千萬噸有多大意義?每年,中國與巴基斯坦的邊境貿易貨物總流通量就接近四千萬噸,而且中巴貿易是維持巴基斯坦國內經濟正常運轉的重要基礎。也就是說,即便在戰爭時期,這兩條地面運輸線的軍事價值也不是很大,很難承擔起戰略運輸任務。

對海運來說,四千萬噸根本不算什麼。

戰爭爆發前,有二千八百餘艘遠洋貨輪懸掛中國國旗,總載重噸高達四點三億噸,這些貨輪每年能在中國與巴基斯坦的港口之間往返六趟。也就是說,如果全部用在中國與巴基斯坦的航線上,每年能運送二十五點八億噸貨物,四千萬噸,不過是其零頭的一半。在保證每年往返六趟的情況下,只需要一支由三十五艘二十萬噸級貨輪組成的船隊,就能完成四千萬噸的運送任務。

當時,受戰爭影響,滯留在印度洋各個港口裡的中國貨輪就有數百艘。

可以說,只要打通了海上航線,運輸就不再是問題,中國陸軍就能向巴基斯坦派遣大批作戰部隊,把重點放在西線上。

從戰略的角度看,這是迅速擊敗印度的重要基礎。

別忘了,印度首都新德里在其本土西北地區。如果中國陸軍從東線發動進攻,即便不考慮後勤保障問題,也需要橫跨整個恆河平原,向西推進近兩千公里才能到達新德里,即便從尼泊爾出發,也得向西推進近一千公里。如果中國軍隊從巴基斯坦出發,只需要推進四百公里就能到達新德里。

從哪個方向進攻更容易取得勝利,可以說是一目瞭然。

當然,打通了戰略航線,不僅僅有軍事上的價值,還有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的價值。

別的不說,至少中東地區出產的石油可以暢通無阻的運往中國了,而且中國與歐洲的貿易也再是問題。

雖然石油已經不是戰略物資,而且中國本土與周邊地區有足夠多的油田,生產的石油足以維持基本需求,但是在電力價格一降再降,石油的市場價值早已跌到谷底,結果是石油開採業成爲了夕陽產業。從二零四零年開始,中國政fǔ就不再鼓勵石油產業發展,採取了以進口爲主的方法。說得簡單一些,就是把這些附加值偏低的產業轉移到國外,以提高國內勞動力的生產效率。更重要的是,在中國周邊地區出產的石油中,出了印度尼西亞與文萊的石油具有較高的品質之外,朝鮮、越南與馬來西亞出產的石油都不大理想,市場價格偏低,因此中國的化工企業主要從中東進口石油。事實上,中東產的石油,一直擁有很高的品位,屬於優質原油。

當然,中國也是中東石油的主要出口地。

戰爭爆發前,中東生產的石油中,有百分之六十輸往中國。這些石油,只有很少一部分‘精’煉成了航空燃油與潤滑油,大部分都是化工原料,用來生產塑料、複合材料、人造橡膠與化‘肥’等化工產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化‘肥’。原因很簡單,中國正在推廣的農業工廠對化‘肥’的需求量非常大,而且對品質要求非常高。當時,中國不但是全球第一大化‘肥’消費國,還比排第二位的美國高了接近兩倍。

正是如此,很多中東國家在搞經濟轉型的時候,都瞄準了中國市場。

當時,中東國家不但直接向中國出售石油,還向中國出售化‘肥’。比如,阿聯酋就是中國的第一大化‘肥’進口國。根據阿聯酋當局公佈的數據,在二零四四年,其百分之七十的化‘肥’銷往中國。

對中國來說,印度洋的戰略航線非常重要。

對中東國家來說,何嘗不是如此?

在二月九日到十五日的一週內,僅因爲航線遭到封鎖,船隻無法出港,中東國家遭受的經濟損失就超過了一百億美元。

當然,這種經濟上的影響,也‘波’及到了歐盟。

雖然中國與歐盟在政治上的關係不太密切,歐盟在更多的時候是美國的盟友,而不是中國的朋友,但是在經濟層面上,歐盟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而中國是歐盟的第三大貿易伙伴,雙邊年貿易額在一萬億美元以上。當數百艘中國商船滯留在歐洲港口裡面,無法把貨物送往中國,而從中國出發的商船不得不在東南亞地區停留,無法前往歐盟,對雙邊貿易與經濟產生的影響可想而知。

根據歐盟做的調查,戰爭的第一週,歐盟的直接與間接經濟損失在一千億美元以上。

從某種意義上講,經濟關係決定了政治關係。

二月十五日,之前還在猶豫的斯里蘭卡率先表明立場,表示在必要的時候,將全力支持中國對印作戰。

當天,斯里蘭卡大使就去了元首府,向黃瀚林表示,斯里蘭卡願意立即向印度宣戰。

只是,黃瀚林沒有讓斯里蘭卡這麼做,而是表示,在戰局變得更加有利,等中國空軍奪取了制空權,中國海軍肅清了印度洋上的殘敵之後,斯里蘭卡當局再做出決定也不遲,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確保斯里蘭卡的安全,不讓斯里蘭卡人民遭受戰火‘波’及,最大限度的維護斯里蘭卡的利益。

十六日,尼泊爾與孟加拉國也先後表態。

到了十七日,埃及與敘利亞表明了立場,支持中國在南亞地區的軍事行動。

接下來的幾天內,與中國經濟關係密切的幾個阿拉伯國家,比如阿聯酋、沙特、巴林與卡塔爾都先後宣佈支持中國。當然,在名義上,這幾個國家是在支持同樣信仰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

到了二十一日,連法國總統都認爲,中國對被侵佔領土提出的主權訴求符合法理,屬於正當的要求,印度當局應該儘快結束戰爭行爲,考慮中國提出的要求,以便儘快結束這場毫無意義的戰爭。

看上去,法國是在調和,實際上卻是在支持中國。

要知道,這個時候想打下去的肯定不是印度,而是中國,而且中國發動戰爭的目的並非奪回九萬平方公里土地。

真要爲了那塊土地的話,中國陸軍早就打過當年的停火線了。

在法國的影響下,德國也表示了同樣的立場,即中印應該儘快停止軍事行動,通過談判解決問題。

因爲並非所有歐盟國家都持同樣的觀點,所以歐盟沒能形成集體決議。

不管怎麼說,這至少表明,歐盟的主要成員國,即法德兩國並不看好印度,而且希望藉此機會與中國改善關係。

當然,這也與杜小蕾的歐洲之行有很大的關係。

根據後來披‘露’的資料,在戰爭爆發前,杜小蕾就在巴黎與柏林分別向法國與德國當局表示,中國願意與歐盟共享印度市場,並且在戰後給予歐洲企業同等待遇,條件只是歐盟必須保持中立。

對歐盟來說,這是絕對划算的買賣。

說白了,就算杜小蕾不做出承諾,歐盟也很有可能保持中立,特別是在中國表現出了足夠的軍事實力之後。

如此一來,歐盟根本不需要付出什麼,就能得到足夠大的好處。

當時,美國也對歐盟做出了承諾,只是開出的條件遠遠比不上中國。

根據戰後披‘露’的文件,戰爭爆發的第二天,美國總統就說服了印度總理,承諾爲歐盟企業提供戰爭賠償,但是有一個前提條件,即印度打贏了這場戰爭,然後用中國的戰爭賠款來賠償歐盟企業。

顯然,這無異於畫餅充飢。

要知道,就算印度打贏了這場戰爭,也不大可能迫使中國支付賠款,最多隻是阻止中國發動軍事入侵。以印度的實力,根本不可能反攻中國,甚至連美國都辦不到,又如何讓中國支付戰爭賠款呢?

如此一來,就算中國什麼都沒做,歐盟也會保持中立。

當然,在“馬爾代夫海戰”結束後,戰局變得更加明朗,連美國都打了退堂鼓,印度戰敗也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

可以說,到這個時候,誰還支持印度,那就是傻蛋中的傻蛋。

第38章 戰役目的第175章 三板斧第17章 決戰之前第120章 餘波第87章 接敵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253章 謀略家第6章 定論第9章 進軍神速第49章 場外因素第10章 站隊第3章 絕不是巧合第91章 戰略突擊第51章 時間點第307章 壁壘第10章 裝甲主力第52章 預料成真第8章 節外生枝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83章 一錯再錯第169章 表明身份第164章 地面第一戰第56章 創新之舉第102章 陸軍的未來第137章 困難重重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21章 次優選擇第49章 果斷反擊第195章 關鍵電報第3章 演習第225章 打過三八線第77章 針鋒相對第262章 全民動員第258章 金融戰略第21章 粒子風暴第174章 伏爾加河第66章 入朝方略第63章 不可避免第85章 突擊開始第7章 機關算盡第53章 軍事部署第149章 海蛇的毒牙第71章 拼盡全力第11章 玩火自焚第188章 自告奮勇第15章 預判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172章 欲擒故縱第2章 鬥爭第33章 白宮的晚餐第37章 打來的和平第46章 預料之外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63章 卸甲第27章 地面戰爭第41章 求生第239章 穩住戰線第19章 人心所向第71章 拼盡全力第49章 首輪空戰第85章 科技戰爭第104章 猛然覺悟第29章 最後的瘋狂第2章 利益交換第241章 主動求變第74章 交易第94章 技術軍官第62章 太陽風暴第164章 全力反撲第93章 最後的攻擊第109章 伏擊開始第33章 再次出擊第62章 暗涌滾滾第14章 宣戰第232章 政治戰爭第322章 經濟動物第52章 空中力量第91章 勇敢的代價第63章 卸甲第42章 開戰時機第160章 進軍所羅門羣島第40章 豐收時期第123章 女性軍人第22章 橫掃全球第65章 完勝之途第68章 措手不及第50章 大無畏第284章 轉變第89章 一枚導彈第101章 導彈攻擊第264章 瘋狂的頂點第287章 警鐘第177章 關鍵情報第116章 幸運之神第35章 奔赴前線第141章 入朝第16章 陰差陽錯第34章 炮戰第63章 一箭三雕
第38章 戰役目的第175章 三板斧第17章 決戰之前第120章 餘波第87章 接敵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253章 謀略家第6章 定論第9章 進軍神速第49章 場外因素第10章 站隊第3章 絕不是巧合第91章 戰略突擊第51章 時間點第307章 壁壘第10章 裝甲主力第52章 預料成真第8章 節外生枝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83章 一錯再錯第169章 表明身份第164章 地面第一戰第56章 創新之舉第102章 陸軍的未來第137章 困難重重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21章 次優選擇第49章 果斷反擊第195章 關鍵電報第3章 演習第225章 打過三八線第77章 針鋒相對第262章 全民動員第258章 金融戰略第21章 粒子風暴第174章 伏爾加河第66章 入朝方略第63章 不可避免第85章 突擊開始第7章 機關算盡第53章 軍事部署第149章 海蛇的毒牙第71章 拼盡全力第11章 玩火自焚第188章 自告奮勇第15章 預判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172章 欲擒故縱第2章 鬥爭第33章 白宮的晚餐第37章 打來的和平第46章 預料之外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63章 卸甲第27章 地面戰爭第41章 求生第239章 穩住戰線第19章 人心所向第71章 拼盡全力第49章 首輪空戰第85章 科技戰爭第104章 猛然覺悟第29章 最後的瘋狂第2章 利益交換第241章 主動求變第74章 交易第94章 技術軍官第62章 太陽風暴第164章 全力反撲第93章 最後的攻擊第109章 伏擊開始第33章 再次出擊第62章 暗涌滾滾第14章 宣戰第232章 政治戰爭第322章 經濟動物第52章 空中力量第91章 勇敢的代價第63章 卸甲第42章 開戰時機第160章 進軍所羅門羣島第40章 豐收時期第123章 女性軍人第22章 橫掃全球第65章 完勝之途第68章 措手不及第50章 大無畏第284章 轉變第89章 一枚導彈第101章 導彈攻擊第264章 瘋狂的頂點第287章 警鐘第177章 關鍵情報第116章 幸運之神第35章 奔赴前線第141章 入朝第16章 陰差陽錯第34章 炮戰第63章 一箭三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