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

戰艦大型化,可以說是海軍發展的必然趨勢。

更大的排水量,意味着更大的甲板面積、更大的內部空間、更強的持續作戰能力與更廣的作戰應用範圍。

在“北京”級的時代,巡洋艦的排水量超過了一萬二千噸,因此同時代的驅逐艦,滿載排水量都在一萬噸以上。隨着“臺灣”級的滿載排水量超過兩萬噸,驅逐艦的排水量自然是水漲船高。

問題是,隨着排水量增長的,還有建造費用。

“崑崙山”號的建造費用是二千六百億元,“臺灣”號的建造費用是一千四百億元,而海軍除了航母、巡洋艦之外,還得建造專門執行反潛任務的遠洋護衛艦,以及更加重要的核潛艇。結果就是,能夠用來建造多用途驅逐艦的費用寥寥無幾,讓海軍不得不放棄一些好高騖遠的想法。

事實上,在海軍中,多用途驅逐艦的地位非常尷尬。

在“臺灣”級巡洋艦項目啓動之後,多用途驅逐艦就成爲雞肋。畢竟在對地打擊與艦隊防空方面,驅逐艦遠遠比不上巡洋艦。如果需要增強這兩種作戰能力,海軍的理想選擇是增加“臺灣”級的建造數量,因爲通過大規模建造,能夠有效降低建造費用,還能減輕後勤保障負擔。在反潛方面,驅逐艦的作戰效率比不上護衛艦與攻擊核潛艇,因此海軍更情願建造更多的護衛艦與核潛艇。

只是,海軍沒有放棄多用途驅逐艦。

原因很簡單:“臺灣”級的建造費用過於高昂。

按照二零二九年提交的審計標準,即便加大建造規模,“臺灣”級的造價也不可能低於八百八十億元。在一支航母戰鬥羣中,至少需要八艘護航戰艦,其中四艘是護衛艦,四艘是巡洋艦與驅逐艦。如果全部採用巡洋艦,則需要支出近三千億元,而選擇用兩艘巡洋艦搭配兩艘驅逐艦的話,則只需要二千四百億元。此外,巡洋艦基本上不具備反潛作戰能力,而驅逐艦的作戰靈活性更強。

顯然,海軍需要一種廉價的多用途戰艦。

問題是,要想達到海軍提出的戰術標準,驅逐艦就不可能廉價。

要知道,驅逐艦是海上多面手,作戰能力最爲全面,因此戰術指標不會低到哪裡去,也就不可能有效控制建造成本。

如果同步增加驅逐艦的排水量,建造價格不會比巡洋艦低多少。

這不是中國海軍面臨的問題,也是美國海軍面臨的問題。

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美國海軍採用了向上看齊的方法,即讓巡洋艦與驅逐艦採用同樣的艦體,只是在武器配製上有所區別,巡洋艦屬於“高配”戰艦,驅逐艦則是典型的“低配”戰艦,以此降低驅逐艦的建造成本。

中國海軍則採用了完全相反的辦法,即向下看齊。

說得直接一點,在“臺灣”級佔據了“高配”地位之後,中國海軍沒有必要在同樣的艦體上建造一種“低配”的驅逐艦,而是讓驅逐艦向遠洋護衛艦看齊,成爲驅護搭配中的“高配”戰艦。

正是如此,“昆明”級驅逐艦成爲“成都”級之後的主力戰艦。

與“成都”級相比,“昆明”級的大部分指標都有所降低,比如標準排水量只有七千五百噸,滿載排水量不到一萬噸。在武器配製上,“昆明”級保留了大口徑電磁炮,而且向巡洋艦看齊,只是數量減少到一門,備彈量也只有二百四十枚。此外,“昆明”級只有八十具垂直髮射筒,一般情況下攜帶六十枚遠程防空導彈、三十二枚中程防空導彈與十二枚巡航導彈。根據任務不同,還可以攜帶戰術彈道導彈、遠程對地攻擊巡航導彈、反艦導彈與反導導彈等。

最重要的是,“昆明”級也採用了核動力,而不是常規動力。

這是配備大口徑電磁炮的必須條件,即常規動力戰艦無法爲大口徑電磁炮提供足夠多的電能。

從作戰能力上看,“昆明”級非常全面。

可以說,這種“廉價”戰艦能夠執行幾乎所有作戰任務,而且不需要針對不同的作戰任務更換武器模塊。

問題是,過小的排水量,嚴重製約了“昆明”級的作戰使用價值。

說得直接一點,有點高不成、低不就的味道。

比如在執行打擊任務的時候,“昆明”級的火力只有“臺灣”級的一半,而且持續作戰能力僅爲“臺灣”級的三分之一。如果在戰鬥中過於頻繁的進行彈藥補給,必然大幅度降低戰艦的作戰效率。在防空作戰中,“昆明”級的火力也只相當於“臺灣”級的一半,持續作戰能力更差。即便在較爲側重的反潛作戰能力上,“昆明”級也不比遠洋護衛艦強,而其造價卻比護衛艦高得多。

結果就是,中國海軍對這種戰艦並不感冒。

從某種意義上講,“昆明”級只是爲了取代“成都”級而建造的,關鍵就是採用了核動力系統,達到與核動力航母同等的續航能力,能夠在任何情況下,伴隨航母在遠離本土的海域執行作戰任務。

也正是如此,“昆明”級只建造了八艘,分別配屬給四艘“崑崙山”級航母。

在“長江”級航母戰鬥羣羣裡,充當主力的仍然是“成都”級驅逐艦。

“昆明”級存在的缺陷,讓海軍在二零三零年發出新的標書,爲建造先一代多用途驅逐艦拉開了序幕。

只是,招標工作到二零三二年中期都沒能完成。

原因只有一個:海軍提出了絕對不算低的戰術要求,卻希望儘量壓低建造成本。

按照海軍提出的要求,新一代多用途驅逐艦也將採用與“臺灣”級類似的設計方式,以便適應不同的作戰任務。與巡洋艦不同的是,新一代驅逐艦並不要求具備完善、全面的作戰能力,而是根據不同的任務有所側重。比如在執行對地打擊任務時,火力投送能力要達到與巡洋艦同等的水平,卻不要求具備完善的區域防空與反導作戰能力;在執行艦隊防空任務的時候,則不要求具備完善的對地打擊能力。說得直接一點,如果執行對地打擊任務,將以艦炮模塊爲主,而在執行艦隊防空任務的時候,則以導彈垂直髮射模塊爲主,如果需要執行反潛任務,則以搭載反潛飛機爲主。

問題是,即便如此,建造成本也不會低到哪裡去。

拿防空作戰型來說,即便取消所有大口徑電磁炮,也僅能減少大概一百八十億元,而其他的模塊,比如導彈垂直髮射模塊與電子模塊將與巡洋艦一致,而最基本的動力等模塊更是不會有任何降低。

按照幾家造船廠提供的標書,新一代驅逐艦在大批量建造的情況下,成本也在六百億元以上。算上造船廠的最低利潤率,以及初期設計與研製費用,新一代驅逐艦的採購價格不會低於八百億元。

對海軍來說,這顯然難以接受。

要知道,“臺灣”級的批量建造價格也就八百八十億元。

與巡洋艦相比,新式驅逐艦在成本上的唯一優勢,就是長期使用的投入費用相對較爲低廉,而且在後勤保障上更加容易。比如採用通用武器模塊之後,就能同時爲驅逐艦與巡洋艦建造模塊。

牧浩洋瞭解這些情況的時候,新一代驅逐艦還在項目審議階段。

顯然,即便立即選擇設計方案,也不可能在二零三五年之間完成第一批驅逐艦的建造工作。按照最樂觀的估計,如果能在二零三二年底之前確定建造方案,到二零三五年的時候也只能完成船臺建造工作。

結果就是,在中國海軍中,沒有全能型的多用途驅逐艦。

雖然在某些戰鬥力上,“昆明”級不比“朱姆沃爾特”級差,但是在綜合戰鬥力上,受排水量限制,“昆明”級遠遠比不上美國的同級戰艦。特別是跟第二批次“朱姆沃爾特”級與肯定能在二零三五年服役的DDG-X級相比,“昆明”級的持續作戰能力相差太遠,最多隻能算得上是一種過渡型戰艦。

事實上,如果不是用來取代“成都”級,“昆明”級很有可能被歸爲護衛艦。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海軍在完成了第一批“臺灣”級巡洋艦之後,追加建造第二批八艘的主要原因。

在驅逐艦無法撐起半邊天的情況下,中國海軍只能加大巡洋艦的建造數量。

要知道,算上四艘“北京”級的話,中國海軍能在二零三五年獲得二十艘巡洋艦。到時候,部署在印度洋的兩支航母戰鬥羣最多需要四艘“北京”級巡洋艦,十六艘“臺灣”級都可以部署在本土。如此一來,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爲每艘“崑崙山”級配備四艘,從而彌補驅逐艦不足產生的問題。

從綜合作戰能力上講,四艘“臺灣”級肯定超過了“二加二”。

正是如此,“昆明”級的問題,並沒有影響到中國海軍的綜合作戰能力,反而給巡洋艦留出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只是,在艦隊中,巡洋艦與驅逐艦的主要職責都是防空與對地攻擊。

在至關重要的反潛作戰上,巡洋艦與驅逐艦都存在一些性能缺陷,而且受昂貴的造價限制,也不可能成爲反潛主力。

正是如此,遠洋護衛艦成爲中國海軍輔助戰艦中的“第二主力”。

第157章 司令部風波第48章 針鋒相對第74章 戰爭狂人第121章 中亞劇變第30章 周旋第67章 新式攻擊法第313章 千年戰爭第37章 拆東牆補西牆第88章 十字路口第68章 措手不及第56章 創新之舉第43章 各有所謀第9章 以退爲進第23章 堅持主見第28章 一觸即發第79章 撲火第294章 經濟動物第19章 人心所向第119章 大型綜合戰艦第3章 把握機會第79章 另闢蹊徑第89章 一枚導彈第19章 伏擊第6章 爭取和平第72章 傾其所有第12章 戰爭推動者第66章 回家第127章 科技力量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226章 進攻受阻第127章 雷暴第220章 迎難而上第69章 惡仗第235章 前仆後繼第69章 惡仗第55章 毅然決絕第37章 遠洋護衛第205章 突襲第121章 中亞劇變第73章 外交戰果第15章 風頭正勁第23章 戰略誤判第9章 進軍神速第11章 不怕死第17章 從基礎做起第133章 大膽直言第130章 以命搏命第240章 不算圓滿第57章 老少校第110章 敗局已定第23章 殺向印度洋第239章 穩住戰線第233章 蠶食第19章 關鍵結點第22章 出師有名第247章 毀滅性打擊第53章 生存競賽第140章 改變歷史的潛艇第12章 漸行漸遠第25章 走投無路第87章 地區軍備競賽第22章 出師有名第102章 海上屠場第31章 接觸第213章 韓軍突圍第6章 錯失先機第265章 末日計劃第19章 水深火熱第152章 進攻型將領第114章 全力招架第36章 權衡第56章 守株待兔第12章 技術工作者第60章 精銳之師第58章 功虧一簣第224章 傀儡的覺悟第5章 最終辯論第75章 預演第231章 是敵是友第3章 戰前會議第203章 正面強攻第247章 毀滅性打擊第44章 出山第29章 血戰戈蘭高地第289章 時過境遷第29章 力挽狂瀾第94章 技術軍官第241章 主動求變第9章 十萬火急第167章 預見性第109章 伏擊開始第36章 分外之責第94章 J-20突擊第25章 先做準備第31章 圍攻埃拉特第95章 快馬加鞭第13章 風起雲涌第178章 最後的機會第288章 科技大爆發第41章 糧食投資
第157章 司令部風波第48章 針鋒相對第74章 戰爭狂人第121章 中亞劇變第30章 周旋第67章 新式攻擊法第313章 千年戰爭第37章 拆東牆補西牆第88章 十字路口第68章 措手不及第56章 創新之舉第43章 各有所謀第9章 以退爲進第23章 堅持主見第28章 一觸即發第79章 撲火第294章 經濟動物第19章 人心所向第119章 大型綜合戰艦第3章 把握機會第79章 另闢蹊徑第89章 一枚導彈第19章 伏擊第6章 爭取和平第72章 傾其所有第12章 戰爭推動者第66章 回家第127章 科技力量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226章 進攻受阻第127章 雷暴第220章 迎難而上第69章 惡仗第235章 前仆後繼第69章 惡仗第55章 毅然決絕第37章 遠洋護衛第205章 突襲第121章 中亞劇變第73章 外交戰果第15章 風頭正勁第23章 戰略誤判第9章 進軍神速第11章 不怕死第17章 從基礎做起第133章 大膽直言第130章 以命搏命第240章 不算圓滿第57章 老少校第110章 敗局已定第23章 殺向印度洋第239章 穩住戰線第233章 蠶食第19章 關鍵結點第22章 出師有名第247章 毀滅性打擊第53章 生存競賽第140章 改變歷史的潛艇第12章 漸行漸遠第25章 走投無路第87章 地區軍備競賽第22章 出師有名第102章 海上屠場第31章 接觸第213章 韓軍突圍第6章 錯失先機第265章 末日計劃第19章 水深火熱第152章 進攻型將領第114章 全力招架第36章 權衡第56章 守株待兔第12章 技術工作者第60章 精銳之師第58章 功虧一簣第224章 傀儡的覺悟第5章 最終辯論第75章 預演第231章 是敵是友第3章 戰前會議第203章 正面強攻第247章 毀滅性打擊第44章 出山第29章 血戰戈蘭高地第289章 時過境遷第29章 力挽狂瀾第94章 技術軍官第241章 主動求變第9章 十萬火急第167章 預見性第109章 伏擊開始第36章 分外之責第94章 J-20突擊第25章 先做準備第31章 圍攻埃拉特第95章 快馬加鞭第13章 風起雲涌第178章 最後的機會第288章 科技大爆發第41章 糧食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