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

戰艦大型化,可以說是海軍發展的必然趨勢。

更大的排水量,意味着更大的甲板面積、更大的內部空間、更強的持續作戰能力與更廣的作戰應用範圍。

在“北京”級的時代,巡洋艦的排水量超過了一萬二千噸,因此同時代的驅逐艦,滿載排水量都在一萬噸以上。隨着“臺灣”級的滿載排水量超過兩萬噸,驅逐艦的排水量自然是水漲船高。

問題是,隨着排水量增長的,還有建造費用。

“崑崙山”號的建造費用是二千六百億元,“臺灣”號的建造費用是一千四百億元,而海軍除了航母、巡洋艦之外,還得建造專門執行反潛任務的遠洋護衛艦,以及更加重要的核潛艇。結果就是,能夠用來建造多用途驅逐艦的費用寥寥無幾,讓海軍不得不放棄一些好高騖遠的想法。

事實上,在海軍中,多用途驅逐艦的地位非常尷尬。

在“臺灣”級巡洋艦項目啓動之後,多用途驅逐艦就成爲雞肋。畢竟在對地打擊與艦隊防空方面,驅逐艦遠遠比不上巡洋艦。如果需要增強這兩種作戰能力,海軍的理想選擇是增加“臺灣”級的建造數量,因爲通過大規模建造,能夠有效降低建造費用,還能減輕後勤保障負擔。在反潛方面,驅逐艦的作戰效率比不上護衛艦與攻擊核潛艇,因此海軍更情願建造更多的護衛艦與核潛艇。

只是,海軍沒有放棄多用途驅逐艦。

原因很簡單:“臺灣”級的建造費用過於高昂。

按照二零二九年提交的審計標準,即便加大建造規模,“臺灣”級的造價也不可能低於八百八十億元。在一支航母戰鬥羣中,至少需要八艘護航戰艦,其中四艘是護衛艦,四艘是巡洋艦與驅逐艦。如果全部採用巡洋艦,則需要支出近三千億元,而選擇用兩艘巡洋艦搭配兩艘驅逐艦的話,則只需要二千四百億元。此外,巡洋艦基本上不具備反潛作戰能力,而驅逐艦的作戰靈活性更強。

顯然,海軍需要一種廉價的多用途戰艦。

問題是,要想達到海軍提出的戰術標準,驅逐艦就不可能廉價。

要知道,驅逐艦是海上多面手,作戰能力最爲全面,因此戰術指標不會低到哪裡去,也就不可能有效控制建造成本。

如果同步增加驅逐艦的排水量,建造價格不會比巡洋艦低多少。

這不是中國海軍面臨的問題,也是美國海軍面臨的問題。

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美國海軍採用了向上看齊的方法,即讓巡洋艦與驅逐艦採用同樣的艦體,只是在武器配製上有所區別,巡洋艦屬於“高配”戰艦,驅逐艦則是典型的“低配”戰艦,以此降低驅逐艦的建造成本。

中國海軍則採用了完全相反的辦法,即向下看齊。

說得直接一點,在“臺灣”級佔據了“高配”地位之後,中國海軍沒有必要在同樣的艦體上建造一種“低配”的驅逐艦,而是讓驅逐艦向遠洋護衛艦看齊,成爲驅護搭配中的“高配”戰艦。

正是如此,“昆明”級驅逐艦成爲“成都”級之後的主力戰艦。

與“成都”級相比,“昆明”級的大部分指標都有所降低,比如標準排水量只有七千五百噸,滿載排水量不到一萬噸。在武器配製上,“昆明”級保留了大口徑電磁炮,而且向巡洋艦看齊,只是數量減少到一門,備彈量也只有二百四十枚。此外,“昆明”級只有八十具垂直髮射筒,一般情況下攜帶六十枚遠程防空導彈、三十二枚中程防空導彈與十二枚巡航導彈。根據任務不同,還可以攜帶戰術彈道導彈、遠程對地攻擊巡航導彈、反艦導彈與反導導彈等。

最重要的是,“昆明”級也採用了核動力,而不是常規動力。

這是配備大口徑電磁炮的必須條件,即常規動力戰艦無法爲大口徑電磁炮提供足夠多的電能。

從作戰能力上看,“昆明”級非常全面。

可以說,這種“廉價”戰艦能夠執行幾乎所有作戰任務,而且不需要針對不同的作戰任務更換武器模塊。

問題是,過小的排水量,嚴重製約了“昆明”級的作戰使用價值。

說得直接一點,有點高不成、低不就的味道。

比如在執行打擊任務的時候,“昆明”級的火力只有“臺灣”級的一半,而且持續作戰能力僅爲“臺灣”級的三分之一。如果在戰鬥中過於頻繁的進行彈藥補給,必然大幅度降低戰艦的作戰效率。在防空作戰中,“昆明”級的火力也只相當於“臺灣”級的一半,持續作戰能力更差。即便在較爲側重的反潛作戰能力上,“昆明”級也不比遠洋護衛艦強,而其造價卻比護衛艦高得多。

結果就是,中國海軍對這種戰艦並不感冒。

從某種意義上講,“昆明”級只是爲了取代“成都”級而建造的,關鍵就是採用了核動力系統,達到與核動力航母同等的續航能力,能夠在任何情況下,伴隨航母在遠離本土的海域執行作戰任務。

也正是如此,“昆明”級只建造了八艘,分別配屬給四艘“崑崙山”級航母。

在“長江”級航母戰鬥羣羣裡,充當主力的仍然是“成都”級驅逐艦。

“昆明”級存在的缺陷,讓海軍在二零三零年發出新的標書,爲建造先一代多用途驅逐艦拉開了序幕。

只是,招標工作到二零三二年中期都沒能完成。

原因只有一個:海軍提出了絕對不算低的戰術要求,卻希望儘量壓低建造成本。

按照海軍提出的要求,新一代多用途驅逐艦也將採用與“臺灣”級類似的設計方式,以便適應不同的作戰任務。與巡洋艦不同的是,新一代驅逐艦並不要求具備完善、全面的作戰能力,而是根據不同的任務有所側重。比如在執行對地打擊任務時,火力投送能力要達到與巡洋艦同等的水平,卻不要求具備完善的區域防空與反導作戰能力;在執行艦隊防空任務的時候,則不要求具備完善的對地打擊能力。說得直接一點,如果執行對地打擊任務,將以艦炮模塊爲主,而在執行艦隊防空任務的時候,則以導彈垂直髮射模塊爲主,如果需要執行反潛任務,則以搭載反潛飛機爲主。

問題是,即便如此,建造成本也不會低到哪裡去。

拿防空作戰型來說,即便取消所有大口徑電磁炮,也僅能減少大概一百八十億元,而其他的模塊,比如導彈垂直髮射模塊與電子模塊將與巡洋艦一致,而最基本的動力等模塊更是不會有任何降低。

按照幾家造船廠提供的標書,新一代驅逐艦在大批量建造的情況下,成本也在六百億元以上。算上造船廠的最低利潤率,以及初期設計與研製費用,新一代驅逐艦的採購價格不會低於八百億元。

對海軍來說,這顯然難以接受。

要知道,“臺灣”級的批量建造價格也就八百八十億元。

與巡洋艦相比,新式驅逐艦在成本上的唯一優勢,就是長期使用的投入費用相對較爲低廉,而且在後勤保障上更加容易。比如採用通用武器模塊之後,就能同時爲驅逐艦與巡洋艦建造模塊。

牧浩洋瞭解這些情況的時候,新一代驅逐艦還在項目審議階段。

顯然,即便立即選擇設計方案,也不可能在二零三五年之間完成第一批驅逐艦的建造工作。按照最樂觀的估計,如果能在二零三二年底之前確定建造方案,到二零三五年的時候也只能完成船臺建造工作。

結果就是,在中國海軍中,沒有全能型的多用途驅逐艦。

雖然在某些戰鬥力上,“昆明”級不比“朱姆沃爾特”級差,但是在綜合戰鬥力上,受排水量限制,“昆明”級遠遠比不上美國的同級戰艦。特別是跟第二批次“朱姆沃爾特”級與肯定能在二零三五年服役的DDG-X級相比,“昆明”級的持續作戰能力相差太遠,最多隻能算得上是一種過渡型戰艦。

事實上,如果不是用來取代“成都”級,“昆明”級很有可能被歸爲護衛艦。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海軍在完成了第一批“臺灣”級巡洋艦之後,追加建造第二批八艘的主要原因。

在驅逐艦無法撐起半邊天的情況下,中國海軍只能加大巡洋艦的建造數量。

要知道,算上四艘“北京”級的話,中國海軍能在二零三五年獲得二十艘巡洋艦。到時候,部署在印度洋的兩支航母戰鬥羣最多需要四艘“北京”級巡洋艦,十六艘“臺灣”級都可以部署在本土。如此一來,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爲每艘“崑崙山”級配備四艘,從而彌補驅逐艦不足產生的問題。

從綜合作戰能力上講,四艘“臺灣”級肯定超過了“二加二”。

正是如此,“昆明”級的問題,並沒有影響到中國海軍的綜合作戰能力,反而給巡洋艦留出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只是,在艦隊中,巡洋艦與驅逐艦的主要職責都是防空與對地攻擊。

在至關重要的反潛作戰上,巡洋艦與驅逐艦都存在一些性能缺陷,而且受昂貴的造價限制,也不可能成爲反潛主力。

正是如此,遠洋護衛艦成爲中國海軍輔助戰艦中的“第二主力”。

第72章 愛國商人第300章 瘋狂的頂點第19章 新戰線第54章 突然襲擊第96章 部署到位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234章 推波助瀾第112章 絕地反擊第3章 絕不是巧合第22章 登陸作戰第6章 第一步第10章 共同體第112章 以炸促戰第17章 新的選擇第50章 匿蹤突擊第48章 交戰第19章 兩手一起抓第284章 轉變第22章 備用計劃第4章 艦隊出港第21章 慘敗第49章 疑點重重第37章 刺刀見紅第40章 突襲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22章 誰輸誰贏第294章 經濟動物第83章 離岸平衡手第90章 機遇第40章 積極主動第131章 戰局逆轉第94章 再戰印度洋第11章 經濟圍剿第214章 小國的立場第1章 極限第66章 入朝方略第76章 自知之明第225章 打過三八線第7章 機關算盡第149章 放棄第169章 亂戰第15章 針尖對麥芒第48章 戰爭準備第101章 反擊第2章 完美主義者第307章 壁壘第5章 戰略方向第180章 圍點打援第19章 關鍵結點第17章 打與不打第33章 嘎然而止第18章 千鈞一髮第25章 光明磊落第66章 起航第103章 戰場外的問題第134章 守與不守第9章 新冷戰第232章 政治戰爭第18章 雙輸第99章 故技重演第23章 多活三十秒第66章 起航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33章 科技戰略第25章 第一個轉折點第209章 停戰條件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41章 糧食投資第48章 外派第41章 專業化艦隊第47章 證據第52章 突擊開始第21章 點燃導火索第45章 越界第107章 全力以赴第77章 太有主見第30章 小事化大第197章 無果而終第56章 家宴第27章 戰略目的第28章 直升機空戰第90章 突發奇想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223章 真假難辨第55章 決戰在即第34章 理智戰勝衝動第276章 簡單就是美第102章 海上屠場第203章 正面強攻第45章 宣傳戰第105章 以退爲進第1章 海軍強國第29章 選將第43章 根源第122章 拖後腿第26章 戰爭宣言第19章 伏擊第129章 積極外交第81章 臨時調整第33章 超級航母
第72章 愛國商人第300章 瘋狂的頂點第19章 新戰線第54章 突然襲擊第96章 部署到位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234章 推波助瀾第112章 絕地反擊第3章 絕不是巧合第22章 登陸作戰第6章 第一步第10章 共同體第112章 以炸促戰第17章 新的選擇第50章 匿蹤突擊第48章 交戰第19章 兩手一起抓第284章 轉變第22章 備用計劃第4章 艦隊出港第21章 慘敗第49章 疑點重重第37章 刺刀見紅第40章 突襲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22章 誰輸誰贏第294章 經濟動物第83章 離岸平衡手第90章 機遇第40章 積極主動第131章 戰局逆轉第94章 再戰印度洋第11章 經濟圍剿第214章 小國的立場第1章 極限第66章 入朝方略第76章 自知之明第225章 打過三八線第7章 機關算盡第149章 放棄第169章 亂戰第15章 針尖對麥芒第48章 戰爭準備第101章 反擊第2章 完美主義者第307章 壁壘第5章 戰略方向第180章 圍點打援第19章 關鍵結點第17章 打與不打第33章 嘎然而止第18章 千鈞一髮第25章 光明磊落第66章 起航第103章 戰場外的問題第134章 守與不守第9章 新冷戰第232章 政治戰爭第18章 雙輸第99章 故技重演第23章 多活三十秒第66章 起航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33章 科技戰略第25章 第一個轉折點第209章 停戰條件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41章 糧食投資第48章 外派第41章 專業化艦隊第47章 證據第52章 突擊開始第21章 點燃導火索第45章 越界第107章 全力以赴第77章 太有主見第30章 小事化大第197章 無果而終第56章 家宴第27章 戰略目的第28章 直升機空戰第90章 突發奇想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223章 真假難辨第55章 決戰在即第34章 理智戰勝衝動第276章 簡單就是美第102章 海上屠場第203章 正面強攻第45章 宣傳戰第105章 以退爲進第1章 海軍強國第29章 選將第43章 根源第122章 拖後腿第26章 戰爭宣言第19章 伏擊第129章 積極外交第81章 臨時調整第33章 超級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