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犯糊塗

面對現實,魏成龍第一次跟戚凱威產生了分歧。

當時,魏成龍主張暫停進攻,讓部隊休整一下,順帶理清後勤保障體系,減輕空運部隊的負擔。

他的這個提議非常合理,因爲確實有這些問題存在。

首先說前線部隊,第一梯隊的六個集團軍已經打了四十多天,就算說不上人困馬乏,官兵的精力也消耗掉了一大半。接下來是強渡伏爾加河,而戚凱威的意思是不惜代價攻佔被俄羅斯看成是精神象徵的伏爾加格勒,因此非常有必要讓前線部隊休整一下,最好是讓作戰部隊輪換,即由第二梯隊取代第一梯隊。這種大規模換防,本身就是休整,因爲換防需要足夠多的時間。

其次,空運部隊的情況確實比較糟糕,特別是戰術運輸機部隊,二千五百架常規型戰術運輸機的完好率降到了百分之六十,幾乎都要進行全面維修,一些故障比較嚴重的還要返廠維修。如果不暫時停止進攻,不但戰術運輸機得不到足夠的維護,還無法在前線建立起足夠多的野戰機場,因此戰術空運部隊的作戰壓力就無法降低,得讓那些隨時有可能出故障的運輸機繼續高強度出動。

事實上,僅這兩個問題,就應該讓進攻停下來。

當時,還有一個問題,即前線囤積的作戰物資不夠多,不足以發動一場具有決定性的進攻行動。

如此一來,就更需要時間了。

問題是,戚凱威根本不在乎這些,堅持讓部隊在一月二十日之前進攻伏爾加格勒,而且認爲能夠一舉拿下這座城市。

爲此,魏成龍差點跟戚凱威翻臉。

原因是,魏成龍拒絕執行戚凱威下達的進攻命令,而且以戰區司令的身份,表示只服從戰爭部的決定。

這下,魏成龍把問題搞複雜了。

要知道,他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只聽牧浩洋的指揮。

問題是,他與戚凱威的爭執,實際上跟牧浩洋一點關係都沒有,因爲牧浩洋沒有過問大陸戰場上的情況,他正一心撲在西南太平洋戰場上,指揮海軍與陸戰隊攻打所羅門羣島,根本沒有心思管陸軍的事。

嚴格說來,魏成龍應該聽黃瀚林的指揮。

理由是,黃瀚林是中國的最高軍事統帥,而在戰區制下,戰區司令官直接聽命於最高軍事統帥。只是在執行的時候,一般由戰爭部長、或者是其他得到委任的將領,代替最高軍事統帥行使職權。

事實上,問題就出在這裡。

當時,得到正式委任的就只有戰爭部長牧浩洋,戚凱威只是參謀長會議主席,只有建議權、沒有決策權。

當初,戚凱威不肯放權,也與此有關。

魏成龍在這個時候跳出來,也正是利用了這個制度上的漏洞,希望藉此讓戚凱威放棄強攻伏爾加格勒的想法。

嚴格說來,魏成龍沒有惡意,他只是不想讓官兵去做平白無故的犧牲。

可是,這卻導致他與戚凱威決裂。

當這件事鬧到黃瀚林那裡的時候,也給黃瀚林製造了一個難題,同時把原本毫不相干的牧浩洋給扯了進來。

說實話,牧浩洋有點冤枉,因爲他在見到黃瀚林的時候,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鬧到這個地步,魏成龍自然佔不到便宜。

要知道,黃瀚林不是軍事家,只是政治家。

在巨大的勝利誘惑之下,黃瀚林根本沒有過多的考慮,全面支持了戚凱威,讓魏成龍按照陸軍參謀長制定的計劃攻打伏爾加格勒。

後來,很多人都認爲,牧浩洋在這個時候保持沉默是最大的瀆職。

黃瀚林不懂軍事沒有什麼好說的,因爲他看到的只是政治利益,即攻佔伏爾加格勒在政治上產生的影響。

可問題是,牧浩洋不可能不知道,在這個時候攻打伏爾加格勒的風險有多大。

要知道,當時就算把剛出廠的電動戰術運輸機派上去,總共也不到一千五百架,根本不足以爲前線部隊提供穩定的後勤補給。

在從魏成龍那裡瞭解到了前線的情況之後,牧浩洋應該非常清楚,至少應該把攻打伏爾加格勒的行動延遲到二月份。一來到時候大概有兩千架電動戰術運輸機可用,能夠基本上滿足戰術空運要求。二來可以讓前線部隊適當休整,讓已經比較疲憊的官兵緩口氣。三來可以在前線修建更多的野戰機場,縮短戰術空運距離,增強後勤保障力量。四來可以完成主力部隊的替換工作,讓第二梯隊的幾個集團軍去打頭陣。最重要的是,即便在二月份攻打伏爾加格勒,也在戚凱威最初制訂的戰爭計劃之內。

說白了,只要牧浩洋肯出面說清戰場局勢,黃瀚林就很有可能做出讓步。

可惜的是,牧浩洋保持了沉默,只是答應魏成龍,從陸戰隊抽調兩支戰術運輸機部隊增援大陸戰場,並且把所有新產的電動戰術運輸機送往大陸戰場,並且積極安排廠家派遣工程師去前線維修戰術運輸機。

在很多人看來,牧浩洋保持沉默,是不想與戚凱威發生正面衝突。

當時,戚凱威幾乎把攻打伏爾加格勒當成了最大的使命,甚至可以說是實現他人生價值的頭號重任。

只是,所有人都忽視了黃瀚林起到的作用。

說白了,支持戚凱威的就是黃瀚林,而且黃瀚林也把攻佔伏爾加格勒看成大陸戰場上最具有標誌性的重大勝利。

由此可見,如果牧浩洋強出頭的話,只會跟黃瀚林對着幹。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這隻會削弱牧浩洋的地位,讓戚凱威受到更高的重視,而這對今後的戰局發展絕對不利。

要知道,中國軍隊能在戰略上掌握主動權,不是在大陸戰場上打得多麼好,而是在海洋戰場上從來沒有懈怠過,積極推行海洋戰略的就是牧浩洋,而且能夠積極推進海洋戰略的也只有牧浩洋。

設想一下,如果戚凱威當上了戰爭部長,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雖然黃瀚林不可能因爲牧浩洋反對攻打伏爾加格勒,就讓他離開戰爭部,任命戚凱威爲戰爭部長,但是存在另外一種可能,即黃瀚林認爲牧浩洋靠不住,從而架空戰爭部長,讓戚凱威掌握軍事指揮權。

更重要的是,當時誰也說不準攻打伏爾加格勒的作戰行動會以失敗告終。

雖然存在很大的風險,還有一些難以克服的問題,但是不管是牧浩洋、還是魏成龍,都只認爲攻打伏爾加格勒會導致巨大的傷亡與損失,兩人都認爲有把握打下伏爾加格勒,只是覺得沒有必要爲了爭取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讓成千上萬的軍人去流血犧牲,更不值得爲此冒險賭博。

問題是,戚凱威爲什麼要爲這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跟魏成龍翻臉呢?

前面已經提到,即便在二月份攻打伏爾加格勒,也完全在最初的計劃範圍之內,而且在時間進度上依然超前。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戚凱威自己都沒打算按照計劃來打。

可以說,只有一個理由可以解釋戚凱威爲什麼要這麼做,即進軍莫斯科。

毫無疑問,這與他親自制訂的計劃背道而馳。

按照計劃,在攻佔伏爾加格勒後,中國軍隊應該向南推進,即進軍高加索地區,打通前往伊朗的地面通道,圍殲困在高加索地區的美俄聯軍,解除了後顧之憂後,再集中兵力進軍莫斯科。

從戰略上講,消滅高加索的美俄聯軍很有必要。

原因很簡單,這邊的美俄聯軍可以通過黑海東岸的港口獲得補給,甚至獲得來自美國的增援部隊,與俄羅斯內陸戰場基本上沒有關係。問題是,如果高加索還在美俄聯軍手中,向莫斯科進軍就很不安全,因爲中國軍隊的側後方暴露在美俄聯軍面前,隨時有可能因爲後勤補給線被切斷而前功盡棄。

別忘了,在高加索,還有五十萬從伊朗撤出來的軍隊,另外還有大約四十萬作戰部隊。

如果把在當地動員的部隊算上,該方向上的美俄聯軍總兵力在一百五十萬以上,而且很快就能獲得美國提供的武器裝備。

必須承認,打到這個時候,戚凱威過於樂觀了。

之前的戰鬥讓他相信,進軍莫斯科不再是難題,而且只要攻佔了莫斯科,俄羅斯就會投降,大陸戰爭就會結束。

顯然,他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

隨後的事實證明,就算中國軍隊攻佔了莫斯科,俄羅斯也不會投降。

可惜的是,不僅戚凱威有這樣的觀點,連黃瀚林都認爲,攻佔莫斯科將成爲曠日持久的大陸戰爭的終結點。

結果就是,在戚凱威犯糊塗的時候,黃瀚林也跟着犯糊塗。

由此可見,牧浩洋在一月中旬的戰略決策會議上保持沉默,沒有站出來反對,與他看清現實有很大的關係。

在所有人都犯糊塗的時候,沒有犯糊塗的人才是真正的糊塗。

所幸的是,看清現實的不僅僅有牧浩洋,還有魏成龍。至少在決策會議後,魏成龍已經看清了問題的本質。更幸運的是,魏成龍依然是戰區司令,黃瀚林並沒有因爲他拒絕執行戚凱威的命令而讓他下課。當然,這也絕不是讓戰區司令下課的理由。牧浩洋沒有爲魏成龍辯護,但絕不表示他會看着魏成龍下課。

當時,讓魏成龍繼續擔任戰區司令,可以說是黃瀚林唯一的正確舉動。

第35章 奔赴前線第161章 伏擊與反伏擊第112章 以炸促戰第89章 統一第165章 防空屏障第156章 量力而行第267章 文明的飛躍第13章 底線第271章 復員大潮第147章 上將之子第59章 猶豫不決第26章 戰略空運第37章 再接再厲第149章 海蛇的毒牙第38章 技不如人第124章 戰略轉向第125章 鶴蚌相爭第24章 裂痕第47章 機會與冒險第51章 第三號刺客第32章 迫在眉睫第64章 致命打擊第55章 積極外交第230章 重壓之下第26章 排兵佈陣第79章 撲火第224章 內耗第286章 中美聯合體第195章 關鍵電報第34章 矯枉過正第112章 和平第75章 主戰場第194章 誘餌第248章 災難第31章 政治變更第91章 戰略突擊第282章 秘密第19章 兩手一起抓第109章 艦隊出征第54章 反擊第51章 精密計劃第164章 地面第一戰第182章 風雲變幻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27章 商船立功第37章 犧牲品第60章 振作第144章 毫秒之差第5章 鐵娘子第26章 轉折點第28章 力所不及第49章 拋開幻想第7章 不測風雲第159章 大部隊渡江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187章 再起狂濤第51章 中東轉折點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29章 本質第128章 意外頻頻第74章 信心十足第10章 希望第4章 戰爭陰雲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43章 薄弱環節第37章 回國第8章 倒計時第101章 高歌猛進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93章 兩頭作戰第6章 點火第61章 防空作戰第298章 決裂第212章 竭盡全力第187章 再起狂濤第109章 東線開打第223章 崩潰的徵兆第184章 強攻第228章 導火索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109章 伏擊開始第19章 兩手一起抓第37章 回國第33章 最後反擊第130章 以命搏命第289章 時過境遷第127章 科技力量第6章 戰略籬笆第267章 文明的飛躍第83章 試探第47章 唯一選擇第78章 一山不容二虎第26章 重拳出擊第34章 炮戰第116章 幸運之神第74章 交易第59章 空戰新面貌第102章 海上屠場第131章 掃蕩第13章 無限制
第35章 奔赴前線第161章 伏擊與反伏擊第112章 以炸促戰第89章 統一第165章 防空屏障第156章 量力而行第267章 文明的飛躍第13章 底線第271章 復員大潮第147章 上將之子第59章 猶豫不決第26章 戰略空運第37章 再接再厲第149章 海蛇的毒牙第38章 技不如人第124章 戰略轉向第125章 鶴蚌相爭第24章 裂痕第47章 機會與冒險第51章 第三號刺客第32章 迫在眉睫第64章 致命打擊第55章 積極外交第230章 重壓之下第26章 排兵佈陣第79章 撲火第224章 內耗第286章 中美聯合體第195章 關鍵電報第34章 矯枉過正第112章 和平第75章 主戰場第194章 誘餌第248章 災難第31章 政治變更第91章 戰略突擊第282章 秘密第19章 兩手一起抓第109章 艦隊出征第54章 反擊第51章 精密計劃第164章 地面第一戰第182章 風雲變幻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27章 商船立功第37章 犧牲品第60章 振作第144章 毫秒之差第5章 鐵娘子第26章 轉折點第28章 力所不及第49章 拋開幻想第7章 不測風雲第159章 大部隊渡江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187章 再起狂濤第51章 中東轉折點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29章 本質第128章 意外頻頻第74章 信心十足第10章 希望第4章 戰爭陰雲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43章 薄弱環節第37章 回國第8章 倒計時第101章 高歌猛進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93章 兩頭作戰第6章 點火第61章 防空作戰第298章 決裂第212章 竭盡全力第187章 再起狂濤第109章 東線開打第223章 崩潰的徵兆第184章 強攻第228章 導火索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109章 伏擊開始第19章 兩手一起抓第37章 回國第33章 最後反擊第130章 以命搏命第289章 時過境遷第127章 科技力量第6章 戰略籬笆第267章 文明的飛躍第83章 試探第47章 唯一選擇第78章 一山不容二虎第26章 重拳出擊第34章 炮戰第116章 幸運之神第74章 交易第59章 空戰新面貌第102章 海上屠場第131章 掃蕩第13章 無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