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大國實力

最受民衆關注的,是在一月十五日發射升空的載人登月火箭。

自從“神舟5號”之後,載人航天工程一直是中國人最關注的事情之也是最有標誌性的事情之一。

與之前的航天工程相比,載人登月工程更受關注。

二零一七年,中國啓動了永久性空間站工程,計劃在二零三五年之前,建成一座可以容納十二名航天員同時工作的,具備科研與科學考察能力,並且具備支持深空宇航能力的永久性空間站。

空間站的建設工作非常順利,到二零二九年,五個主要空間艙已經安裝完畢,第一批宇航員在二零二四年就進入空間站工作。隨後五年內,先後有十二批宇航員進入空間站,包括八名科學家。

對中國民衆來說,空間站項目已經沒有多少吸引力了。

雖然在二零二五年,國家出臺了開放商用航天的相關政策後,已經有幾家企業開始從事相關工作,宣稱能在二零三五年之前開展“太空旅遊”項目,但是花費絕對不低,人均費用肯定在兩千萬元以上,遠遠超過了平民百姓的經濟實力,只有喜歡冒險的大富豪纔會爲之心動。

對普通民衆來說,載人等於工程無疑更有吸引力。

哪怕只是茶餘飯後的談資、哪怕只是精神糧食,老百姓也願意看到這種更有象徵意義的航天工程變成現實。

事實上,從一開始,載人登月就不是政府工程。

不是政府不想做,而是拿不出這麼多錢。

工程啓動的時候,政府就起到了牽頭作用,一切以商業應用爲目的,即政府只提供政策與技術上的支持,能否實現載人登月,以及能否像想像中的那樣,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性資源開採基地,得由商業投資決定。

也許,這纔是老百姓支持載人登月項目的根本原因。

既然政府不出錢,自然不存在爲了“面子工程”花掉大筆稅收的問題,而且通過商業運作還能增加就業崗位。

據不完全統計,到二零二九年底,與載人登月工程有關的項目,已經提供了一百二十萬個就業崗位,每年產生的經濟效益在四千五百億元以上,至少有一千八百架中企業從中獲益。

有好處的事,老百姓自然支持。

更重要的是,載人登月並非一個單獨的航天項目,而是與一個足以改變中國經濟面貌的重大能源項目息息相關。

這就是可控聚變核電站。

二零二九年底,中國官方公佈了第一份與可控聚變核反應堆有關的技術文獻,宣稱已經解決了最主要的技術難題,有望在二零三二年簡稱第一座實驗性可控聚變核反應堆,在二零三五年達到商用標準。

所謂的商用標準,就是在價格上可以接受。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可控聚變核電站的效費比必須達到其他電站的水準,最好能夠超過其他電站。

這樣一來,原料供應顯得至關重要。

根據中國官方公佈的技術資料,第一代可控聚變核電站使用的不是氘與氚,更不是普通氫元素,而是能在更低的溫度、壓力等環境條件下發生核聚變,也更容易控制聚變速度的氦元素。

準確的說,是氦的同位素氦3。

這下,問題出來了。

地球上的氦3非常稀少,即便有也主要來自裂變核反應堆的附屬產物。如果用裂變核反應堆生產氦3,在經濟上不具備可行性,還不如直接修建更多的裂變核電站,轉一道手搞聚變核電站,完全多餘。

載人登月工程,就與到月球上開採氦3有直接關係。

月球上,有幾乎取之不盡的氦3。

根據一些科學家估測,月球上的氦3足夠人類使用一千萬年,而且富積度非常高,很容易進行工業開採。

關鍵就是,必須在月球上建立開採基地。

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登陸月球自然成爲熱門話題。

在老百姓眼裡,如果能夠登上月球,開採月球上的氦3資源,要不了多久,就不用爲電力發愁了。如果能夠通過技術方式,降低可控聚變核電站的建造成本,說不定今後能夠免費使用電能。

當然,在此之前,首先得登上月球。

二零三零年一月十五日,cz-6超級運載火箭把載人登月航天器的第一部分,即月球軌道飛行器送入了地球的近地軌道。

這只是個開始。

在接下來的三個月內,cz-6還將進行三次發射,把另外三個艙段送入近地軌道,組裝成總質量爲一百五十噸的載人登月火箭。如果一切順利,載人登月火箭將在七天後到達繞月軌道,最遲在四月二十日,完成登月壯舉。

第一批登月宇航員有四人,其中三人將登上月球,一人留守軌道艙。

這個人數,比“阿波羅”多了一個。

三名登月宇航員除了象徵性的登上月球,插上中國國旗之外,還要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月球上逗留三天,對登月着陸點進行科學考察,獲取建立月球基地的數據,並且帶回供科學家研究的岩石樣本。

完成第一步後,後面的登月行動將以商業運作爲主。

按照中國官方公佈的消息,在二零三一年與二零三二年,將再次登月,對月球基地的另外兩個選址進行實地考察。完成了前期勘探與考察工作之後,將在二零三四年發射第一套基地建設設備。

當然,開採氦3沒有這麼容易。

雖然所有開採設備都自動運行,不需要人員在現場操控,但是需要人員處理一些機器無法完成的工作,比如進行地質考察等等。爲此在正式開採氦3之前,還要在月球上建立供人員生活與工作的基礎設施。因爲從地球運送物資到月球非常昂貴,所以還需要建立一整套的工業基礎設施。比如,在月球建立電解水工廠,爲返程的運載火箭提供燃料,並且爲常駐人員提供生活用水。

最快要到二零四零年,才能從月球運回第一批氦3。

必須承認,從工程量上看,這個進度非常驚人,商業化運作的效率,肯定比政府項目高得多。

只要有利可圖,商人就會跟時間賽跑。

與載人登月項目同期進行的,還有影響更加久遠的深空宇航項目。

二零二九年十月,在cz-6的第四次正式發射中,中國的第一枚火星探測火箭離開了地球空前,踏上了飛往火星的遙遠旅途。

由此,中國成爲了第四個進行火星探測的國家(地區)。

在此之前,美國、蘇聯(俄羅斯)與歐盟都向火星發射了探測器。

雖然晚了一些,但是中國的火星項目更有挑戰性。火星火箭到達火星軌道之後,將在火星兩極與赤道上空各投放一具登陸車,對火星的地表情況進行探測,而且在火星南極着陸的登陸車還有再升空能力,將在完成勘探任務之後,用型火箭把收集的一百克岩石樣本發送給軌道飛行器,最終由軌道飛行器的返航艙送回地球。此後,軌道飛行器將成爲火星上的人造衛星,持續工作十年以上。

正是如此,中國的火星探測火箭重達五十噸

只是,最快要到二零三零年底,探測火箭才能到達火星的近地軌道,並且在五年之後送回岩石樣本。

這麼做,只有一個目的:火星上是否有供人類長期生存的必要資源。

如果有,比如有水資源,而且岩石中有可以分解的富氧化合物,那麼下一步就是在火星上建立殖民地。

當然,這肯定是幾十年、甚至一百年之後的事情了。

必須承認,這些宇航項目都是燒錢大戶,也是國家實力的重要象徵。

只是,在這些備受關注的宇航項目之外,還有一個項目不爲人知。

二零二八年底,cz-6在一個月內進行了三次發射,把三套各重五十噸的大型深空探測設備送入了近地軌道。

當時,很多人都認爲這是中國的空間站項目。

一個月後,中國當局才宣佈,發射升空的不是空間艙,而是進行太陽探測火箭,即中國將進行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太陽近距離探測活動。按照中國官方宣佈的消息,此次探測活動主要爲了搞清楚太陽的內部情況,爲今後準確預測太陽黑子爆提供科學依據,爲標準的科學研究。

只是,有必要爲此發射一枚重達一百五十噸的太陽探測火箭嗎?

當時就有一些美國學者指出,中國的太陽探測活動是爲軍方服務,而且一些美國新聞媒體還拿出了證據,即太陽探測項目的主要資金都來自方,而且由軍事情報部門負責處理資金流向。

只是這麼做有沒有意義,連美國的“國防科技諮詢委員會”都說不清楚。

原因很簡單,相對於太陽的質量,太陽探測火箭太渺了,根本不可能對太陽的活動產生任何影響。

一些西方學者甚至認爲,中國的太陽探測活動必然以失敗告終。

真正知道其中意義的,只有包括牧浩洋在內的極少數幾個人,當時連國家元首易援朝與國務院總理黎平寇都是局外人。按照黃峙博的安排,只有在探測取得圓滿結果後,才向元首與總理彙報。如果探測失敗、或者證明錢仲泰的模型是錯的,這就只是一次與軍方沒有關係的科學探索。

結果如何,再過兩個月就知道了。。。

第39章 糧食危機第209章 裝甲會戰第92章 突襲的回報第20章 別無選擇第14章 無聲對抗第53章 繼續打第12章 戰爭推動者第28章 裁軍大會第35章 癱瘓的左翼第33章 最後反擊第41章 糧食投資第25章 奮起一戰第177章 大兵壓境第56章 創新之舉第112章 以炸促戰第78章 一山不容二虎第192章 選擇權第56章 快馬加鞭第53章 誘餌的效果第223章 真假難辨第90章 突發奇想第79章 盲目猜測第100章 以快取勝第54章 最後衝刺第153章 運氣成分第39章 機會第38章 技不如人第223章 真假難辨第268章 光速第73章 沉默是金第72章 對峙第41章 進退兩難第5章 鐵娘子第39章 投送力量第31章 返航第190章 主動權第195章 兩手準備第100章 戰略大調整第39章 機會第74章 爭取時間第19章 新戰線第26章 重拳出擊第157章 將星隕落第162章 登陸開始第274章 覺悟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66章 末端攔截第32章 分兵攔截第53章 情報聯絡員第245章 艦隊的歸宿第82章 巴軍出擊第176章 關聯因素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33章 嘎然而止第81章 進攻制勝論第65章 門檻第177章 關鍵情報第39章 戰禍第34章 理智戰勝衝動第59章 猶豫不決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47章 深海快槍手第8章 擴軍浪潮第56章 守株待兔第4章 艦隊出港第103章 猛然清醒第42章 第五代第34章 矯枉過正第291章 生存空間第300章 瘋狂的頂點第179章 空軍的沒落第27章 戰略目的第37章 打來的和平第151章 經典戰術第126章 內訌第90章 獨木難支第49章 首輪空戰第34章 公衆事件第134章 技術優勢第10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123章 女性軍人第14章 合作與矛盾第121章 高歌猛進第75章 主戰場第6章 戰略籬笆第78章 兩強標準第74章 信心十足第166章 硬骨頭第202章 分散的防線第16章 中東戰爭第32章 拼光拼盡第201章 指揮權限第114章 關鍵情報第51章 再接再厲第36章 破例第11章 取經第42章 糧食換土地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85章 突擊開始
第39章 糧食危機第209章 裝甲會戰第92章 突襲的回報第20章 別無選擇第14章 無聲對抗第53章 繼續打第12章 戰爭推動者第28章 裁軍大會第35章 癱瘓的左翼第33章 最後反擊第41章 糧食投資第25章 奮起一戰第177章 大兵壓境第56章 創新之舉第112章 以炸促戰第78章 一山不容二虎第192章 選擇權第56章 快馬加鞭第53章 誘餌的效果第223章 真假難辨第90章 突發奇想第79章 盲目猜測第100章 以快取勝第54章 最後衝刺第153章 運氣成分第39章 機會第38章 技不如人第223章 真假難辨第268章 光速第73章 沉默是金第72章 對峙第41章 進退兩難第5章 鐵娘子第39章 投送力量第31章 返航第190章 主動權第195章 兩手準備第100章 戰略大調整第39章 機會第74章 爭取時間第19章 新戰線第26章 重拳出擊第157章 將星隕落第162章 登陸開始第274章 覺悟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66章 末端攔截第32章 分兵攔截第53章 情報聯絡員第245章 艦隊的歸宿第82章 巴軍出擊第176章 關聯因素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33章 嘎然而止第81章 進攻制勝論第65章 門檻第177章 關鍵情報第39章 戰禍第34章 理智戰勝衝動第59章 猶豫不決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47章 深海快槍手第8章 擴軍浪潮第56章 守株待兔第4章 艦隊出港第103章 猛然清醒第42章 第五代第34章 矯枉過正第291章 生存空間第300章 瘋狂的頂點第179章 空軍的沒落第27章 戰略目的第37章 打來的和平第151章 經典戰術第126章 內訌第90章 獨木難支第49章 首輪空戰第34章 公衆事件第134章 技術優勢第10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123章 女性軍人第14章 合作與矛盾第121章 高歌猛進第75章 主戰場第6章 戰略籬笆第78章 兩強標準第74章 信心十足第166章 硬骨頭第202章 分散的防線第16章 中東戰爭第32章 拼光拼盡第201章 指揮權限第114章 關鍵情報第51章 再接再厲第36章 破例第11章 取經第42章 糧食換土地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85章 突擊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