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動力革命

二零四四年七月底,第十三集團軍開始換裝。

適應性訓練與換裝同步進行,即完成了換裝工作的部隊立即開赴廣西與廣東,進行鍼對性訓練。

在印度作戰,首先要考慮的就是高溫與高溼環境造成的影響,其次得考慮印度北部地區密佈的河網,最後得考慮熱帶氣候對官兵產生的影響。相對而言,中國的廣西南部與廣東南部地區與印度北部地區最爲相似。

事實上,這也是戚凱威選擇第十三集團軍的主要原因,因爲第十三集團軍在主要駐地就是夏天同樣炎熱潮溼的重慶。此外,第十三集團軍的官兵大多數來自南方地區,能夠較快適應熱帶氣候。

當時,首先換裝的是第一三一獨立裝甲旅。

在軍區制改戰區制的時候,陸軍只保留了主力集團軍番號,集團軍下轄各級作戰部隊都變更了番號,並且有一套參考標準,即師旅級部隊在集團軍番號後面增加一位,一般師級單位爲雙數、旅級單位爲單數,師屬旅與旅屬營則在所屬部隊的番號後面再增加一位,連與排級部隊則以漢語數字表明。比如第一三一獨立裝甲旅下屬第一裝甲營的番號爲第一三一一裝甲營,而該營第一連則爲第一裝甲連,該連的第一排則爲第一坦克排。與原番號相比,新的番號更能明確各部隊的隸屬關係。

在第十三集團軍中,第一三一裝甲旅是絕對的王牌部隊。

該旅編有第一三一一裝甲營、第一三一二坦克營、第一三一三裝甲營、第一三一四機械化步兵營、第一三一五炮兵營、第一三一六火箭炮營、第一三一七防空營、第一三一八通信營、第一三一九後勤營與第一三一零旅部營共十個營,在旅部營下設有第一警衛連、第二通信連、第三偵察連、第四特戰連、第五防化連、第六特勤連、第七工程連與第八勤務連,全旅總計官兵五千三百三十六人,作戰人員三千六百八十四人。裝備方面,坦克營擁有四十二輛主戰坦克(即反裝甲作戰平臺)與十四輛偵察戰車(即多用途作戰平臺的偵察型),裝甲營擁有二十四輛主戰坦克、二十六輛步兵戰車(即多用途作戰平臺)與四輛偵察戰車,機械化步兵營擁有十二輛主戰坦克、三十九輛步兵戰車與四輛偵察戰車,炮兵營擁有二十八輛自行火炮(即火力支援作戰平臺的火炮型)與六輛偵察戰車,火箭炮營擁有二十二輛自行火箭炮(即火力支援作戰平臺的火箭炮型)與六輛偵察戰車,防空營擁有四輛防空指揮車、十六輛自行高射炮(即防空作戰平臺的高射炮型)與十二輛防空導彈發射車(即防空作戰平臺的防空導彈型),通信營擁有四輛通信指揮車與十四輛偵察戰車,後勤營擁有四輛指揮車、十二輛工程搶修車(即工程平臺)與八十餘臺各類運輸車輛,算上旅部營,全旅總計擁有主戰坦克一百零二輛、各類裝甲戰車一百一百三十二輛、火炮與火箭炮五十門、高射炮與自行防空導彈二十八輛、以及其他車輛近兩百臺,此外在連排級步兵單位,還配備了一百二十四門大口徑迫擊炮、二百三十二套單兵反坦克導彈發射器、八十六件單兵防空導彈、四百六十八具火箭筒。

不管從兵力,還是從裝備上看,第一三一裝甲旅都足夠強大。

更重要的是,除了後勤保障能力有所欠缺之外,第一三一裝甲旅擁有極爲完備的自主作戰能力。當然,後勤保障是所有國家陸軍的通病,而且從未得到過有效解決,因此一般會把後勤保障部隊放在集團軍一級,在作戰的的時候再根據各部隊的實際情況,由集團軍司令部進行分配。

如果算上先進裝備產生的幫助,第一三一裝甲旅的戰鬥力不亞於其他國家的裝甲師。

當年年底,第一三一裝甲旅在完成了適應性訓練之後,緊急開赴雷州半島,在沒有進行任何前期偵察的情況下,與駐紮在該地的第四二二裝甲師進行實戰對抗演習。爲了加大演習難度,戚凱威在演習開始前兩個小時才通知第一三一裝甲旅,而且沒有告知對手是第四十二集團軍的王牌部隊。即便如此,第一三一裝甲旅仍然在演習中取得了壓倒性優勢,讓第四二二裝甲師不得不服輸。

十二月二十四日,演習結束後的第三天,第一三一裝甲旅搭上了前往巴基斯坦的渡輪。

此時,第十三集團軍的第一三二裝甲師、第一三四機械化步兵師、第一三三獨立步兵旅與第一三五獨立炮兵旅均已完成換裝,第一三七獨立防空旅、第一三九獨立後勤旅也即將完成換裝工作。

一切順利的話,四個月之後,第十三集團軍將全部開赴巴基斯坦。

當然,不是全走海運,兩個師級部隊將走陸路,即長途行軍到西北地區,再經中巴鐵路進入巴基斯坦。

在第十三集團軍之後,第四十二集團軍也將換裝。

作爲常駐南方地區的集團軍,第四十二集團軍也較爲擅長在高溫潮溼環境下作戰,而且通過與第十三集團軍進行對抗演習,已經對新式武器裝備有了一些瞭解,各級官兵的積極性非常高。

只是,要到二零四五年六月底,第四十二集團軍才能完成換裝工作。

按照戚凱威的部署,第四十二集團軍將直接開赴昆明,在戰爭爆發後進駐緬甸,前期只派遣工程與後勤部隊前往緬甸。

可以說,這兩個集團軍,就能各自支撐起一個戰區。

別的不說,兩個集團軍都有獨立防空旅,都配備了戰區防空反導系統,防空掩護範圍高達四百公里,反導掩護範圍也在兩百公里左右,足以覆蓋整個戰區,而其作戰能力更是頂得上印度陸軍的一個方面軍了。

用戚凱威的話來說,這兩個總兵力達到十一萬的集團軍就能打贏大規模地面戰爭。

當然,這句話肯定有水分。

別的不說,兩個集團軍都需要加強後勤保障力量,特別是戰線後方的運輸力量,也就得增派後勤保障部隊。

從某種意義上講,決定兩個集團軍作戰能力的,就是後勤保障能力。

當時,陸軍依然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技術問題沒有解決,即電力供應。

按照陸軍制訂的裝備規劃,在“未來地面戰平臺”大規模裝備部隊的時候,將採購“緊湊式電力供應系統”,即以小型聚變核反應堆爲主,集發電、變電與輸電能力於一體的電力供應模塊。按照陸軍的要求,“緊湊式電力供應系統”可以分成多個功能模塊,但是每個功能模塊的質量必須控制在五十噸以內,尺寸則要控制在戰略運輸機的貨艙容納範圍之內,而且具有公路行進能力,以便伴隨地面部隊作戰,並且能夠通過運輸機空運,達到最基本的戰術與戰略機動性要求。

可惜的是,到二零四四年底,“緊湊式電力供應系統”還在研製之中。

主要就是小型聚變核反應堆的技術難度太大,又必須集成在一個模塊內,即便不包括裝載底盤,質量也難以降低到五十噸以內。當時,最緊湊的設計也達到了一百二十噸,比陸軍的要求高出了七十多噸,而且遠遠超過了戰略運輸機的運載能力,即便是鐵路與公路機動也非常困難。

所幸的是,陸軍在二零四二年就啓動了備用方案。

備用方案中,其他功能模塊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用一臺緊湊型燃氣輪機取代了小型聚變核電站,燃氣輪機的功率高達四十兆瓦,電力轉換效率爲百分之三十八,因此能夠提供十五兆瓦的電能,能夠在十五分鐘內爲八輛作戰平臺的動力系統補充百分之八十的電能,或者爲四輛反裝甲作戰平臺的武器系統補充百分之百的電能。相對而言,這個後勤作業效率不算低,因爲一輛24式主戰坦克需要二十五分鐘才能加滿油箱,同時需要三名坦克手與一名後勤兵操作,而爲作戰平臺補充電能,幾乎不費人手,而一輛載重二十五噸的油罐車一次也只能爲十二輛24式主戰坦克灌滿油箱。從人員利用效率上講,“燃氣輪機型緊湊式電力供應系統”還要高一些。

照此計算,一個坦克營需要兩套這樣的系統,而裝甲營與步兵營只需要一套。

問題是,燃氣輪機需要化石燃料。雖然燃氣輪機不像內燃機,沒有挑食毛病,汽油、柴油、煤油都可以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使用濃度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酒精,或者是天然氣與煤氣,只是輸出功率有所降低而已。可最關鍵的問題依然存在,即運送燃料本身就是一件極爲艱鉅的後勤保障任務。

與以往相比,最大的改變之處就是,可以把補給點設在後方。

此外,因爲電動機的效率比機械驅動高得多,因此能源利用效率也要高得多,所以在同等情況下,部隊對燃料的需求要稍微低一些。只是這也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即不可能爲正在前線作戰的戰車補充電力。

爲此,陸軍專門採購了一批“電力輸送車”。

說得簡單一些,就是專門運載燃料電池的後勤保障車輛。這些車輛在充滿電後,可以到前線爲正在作戰的坦克戰車補充電能,或者交換燃料電池。此外,在前線作戰的坦克戰車也可以以類似的方法相互補給。

不管怎麼說,動力系統大變革,給中國陸軍的後勤保障體系提出了新的考驗。

中國陸軍能否把電動裝備的優勢發揮出來,還得看其戰場表現。

第106章 利益決定一切第56章 守株待兔第116章 幸運之神第94章 J-20突擊第98章 假戲真做第27章 山窮水盡第235章 文明之母第61章 動力革命第54章 生於憂患第5章 泰山北斗第52章 空中力量第225章 陸軍上岸第23章 金狗第50章 另有其人第24章 重大發現第120章 餘波第27章 商船立功第22章 年關第102章 海上屠場第79章 立場第32章 拼光拼盡第54章 遠征日本海第19章 水深火熱第59章 於公於私第251章 沒有妥協第69章 最後的空中打擊第29章 最後的瘋狂第36章 急轉直下第105章 完美伏擊第275章 軌道飛行器第154章 特種戰鬥第190章 主動權第8章 不知進退第58章 新班子第125章 潛力大爆發第72章 炮擊第68章 搶任務第40章 自作主張第66章 入朝方略第28章 無知者無畏第46章 逃命第79章 艦隊攔截第99章 耐心的艇長第50章 大無畏第74章 交易第51章 快節奏空戰第34章 矯枉過正第175章 犯糊塗第45章 宣傳戰第18章 雙輸第151章 經典戰術第197章 無果而終第79章 艦隊攔截第39章 出其不意第104章 黑色星期日第10章 迎難而上第27章 地面戰爭第21章 次優選擇第31章 事態惡化第64章 千鈞一髮第34章 炮戰第4章 怎麼打第58章 功虧一簣第287章 警鐘第58章 新班子第16章 中東戰爭第128章 數量致勝第149章 放棄第38章 打工皇帝第120章 多面手第89章 虛與委蛇第38章 勞動力第147章 上將之子第208章 毀滅之路第75章 真真假假第88章 十字路口第104章 折中方案第319章 反思第173章 振奮軍心第11章 打擊利器第11章 不可否缺第21章 次優選擇第147章 海航突擊第103章 戰場外的問題第54章 遠征日本海第86章 總統的野心第271章 復員大潮第4章 忙碌的春節第55章 最後的堅持第267章 文明的飛躍第84章 青出於藍第61章 垂死掙扎第119章 大型綜合戰艦第106章 陸戰隊熱身第44章 蛇困淺灘第197章 僅此一回第170章 崩潰第54章 最後衝刺第21章 突如其來第24章 伏擊戰
第106章 利益決定一切第56章 守株待兔第116章 幸運之神第94章 J-20突擊第98章 假戲真做第27章 山窮水盡第235章 文明之母第61章 動力革命第54章 生於憂患第5章 泰山北斗第52章 空中力量第225章 陸軍上岸第23章 金狗第50章 另有其人第24章 重大發現第120章 餘波第27章 商船立功第22章 年關第102章 海上屠場第79章 立場第32章 拼光拼盡第54章 遠征日本海第19章 水深火熱第59章 於公於私第251章 沒有妥協第69章 最後的空中打擊第29章 最後的瘋狂第36章 急轉直下第105章 完美伏擊第275章 軌道飛行器第154章 特種戰鬥第190章 主動權第8章 不知進退第58章 新班子第125章 潛力大爆發第72章 炮擊第68章 搶任務第40章 自作主張第66章 入朝方略第28章 無知者無畏第46章 逃命第79章 艦隊攔截第99章 耐心的艇長第50章 大無畏第74章 交易第51章 快節奏空戰第34章 矯枉過正第175章 犯糊塗第45章 宣傳戰第18章 雙輸第151章 經典戰術第197章 無果而終第79章 艦隊攔截第39章 出其不意第104章 黑色星期日第10章 迎難而上第27章 地面戰爭第21章 次優選擇第31章 事態惡化第64章 千鈞一髮第34章 炮戰第4章 怎麼打第58章 功虧一簣第287章 警鐘第58章 新班子第16章 中東戰爭第128章 數量致勝第149章 放棄第38章 打工皇帝第120章 多面手第89章 虛與委蛇第38章 勞動力第147章 上將之子第208章 毀滅之路第75章 真真假假第88章 十字路口第104章 折中方案第319章 反思第173章 振奮軍心第11章 打擊利器第11章 不可否缺第21章 次優選擇第147章 海航突擊第103章 戰場外的問題第54章 遠征日本海第86章 總統的野心第271章 復員大潮第4章 忙碌的春節第55章 最後的堅持第267章 文明的飛躍第84章 青出於藍第61章 垂死掙扎第119章 大型綜合戰艦第106章 陸戰隊熱身第44章 蛇困淺灘第197章 僅此一回第170章 崩潰第54章 最後衝刺第21章 突如其來第24章 伏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