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直接證據

回到上海,牧浩洋繼續與麥克馬拉曼磋商。

當時,除了軍方基礎之外,中美還在政治、外交、科學等領域進行了廣泛接觸,並且與歐盟、俄羅斯等大國進行了磋商。

磋商的內容都一樣:應對自然災害。

九月三十日,全球環境事務組織在經過三次全體會議之後,做出了一個重大決策:在十月上旬發射一顆遙感氣象觀察衛星,對北極冰蓋的融化程度進行一次準確的調查,以確定氣候變化的影響程度。

當天,中國、美國、歐盟與俄羅斯就各自提交了行動方案。

因爲近地軌道上的太空垃圾還沒清理掉,所以發射衛星的風險非常大。四方在緊急磋商後,決定各自發射一顆遙感衛星,而且四顆衛星上都有四方提供的遙感觀察設備,確保只要有一顆衛星進入大橢圓軌道,就能完成遙感觀測任務,而且任何一顆衛星發回的數據,都能得到四方承認。

十月二日,俄羅斯率先行動。

當天上午八點左右,一枚搭載了遙感氣象衛星的“質子-X”巨型火箭在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順利離開大氣層後,在即將進入近地轉移軌道的時候,第二級火箭發生爆炸。

根據地面雷達探測到的情況,火箭被一塊大約十公斤重的太空垃圾擊中。

兩天後,歐洲航天局展開行動,用一枚“阿里亞納-9”型超級火箭,發射一枚規格相同的遙感氣象衛星。

結果也很糟糕,火箭剛剛離開大氣層就偏離了軌道,隨後在離地面大約三百公里處發生爆炸。起因不是太空垃圾,而是第二級火箭出了故障。衛星沒能進入轉移軌道,成了一個巨大的太空垃圾。

十月五日,美國發射了衛星。

在精確選擇發射時機後,火箭順利進入近地轉移軌道,並且完成了分離,但是在第三極火箭推動衛星進入大橢圓軌道的時候,完全暴露在外的衛星遭到太空垃圾撞擊,在進入大橢圓軌道之後沒能正常工作。

直到十月七日,中國才發射衛星。

與美國一樣,中國的航天發射部門精確選擇了發射時機,儘可能的避開了太空垃圾的密集區域。更重要的是,在吸取了前面三次發射失敗的經驗之後,中國航天部門在衛星外裹上了一層厚度接近半米的防護罩。

北京時間十一點三十三分,衛星順利進入大橢圓軌道,並且正常啓動。

兩個小時後,衛星從北極上空通過,發回了第一組照片。

當時,衛星上總共有四臺攝像機,兩臺是可見光攝像機、一臺是紅外攝像機,一臺是雷達成像攝像機。這四臺攝像機分別由中美歐俄提供,而且採用了各自的通信頻段,確保四方都能收到信號。

隨後,衛星由從南極上空通過。

雖然衛星的主要任務是觀測北極冰蓋的融化情況,但是南極肯定受到了影響,而且南極冰蓋的容量是北極冰蓋的數十倍。如果南極冰蓋大規模融化,不管人類採取什麼措施,災難都無法避免。

當天晚上,四國科學小組給出了第一份評估報告。

情況非常糟糕,與二零三五年一月中旬相比,北極冰蓋已經融化了百分之八十,而且沒有凍結的跡象。要知到,在正常年份,北極冰蓋將在八月中旬縮小到最低限度,在九月份就開始凍結。按照科學家預測,北極冰蓋還將繼續融化,最快能在十一月初轉好,也許要到十一月底纔會好轉。這樣的話,不進行人爲干預,北冰洋不可能在今年冬天完全凍結,明年六月份就將完全融化。

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中國的氣象學家與地質學家早已做出預測,如果北極冰蓋在二零三六年完全融化,將不可避免的迎來小冰河期,而且是在二十年到五十年之內形成的小冰河期,氣溫降低速度是以往小冰河期的十倍。如此劇烈的氣溫變化,將導致氣候急劇變化、物種大規模滅絕,人類也難以倖免。

在這份報告中,科學家還發出了新的警告:南極冰蓋也在融化。

雖然南極冰蓋的融化速度比不上北極冰蓋,而且影響也小得多,主要是靠近南極洲的大多是深海寒流,而不是淺海暖流,冰蓋融化之後,低溫海水將沉入深海,只會增強洋流,而不會削弱洋流,但是不加控制的話,南極冰蓋大規模融化,釋放出的水量將是北極冰蓋融化後的好幾倍,將導致海平面上升五米左右,而全球百分之六十的人口生活在海岸線附近,像紐約、上海、倫敦、阿姆斯特丹、威尼斯、悉尼、舊金山、聖彼得堡這樣的國際大都市都將被海水淹沒。

科學家給出的結論是:無論如何,也要想辦法阻止氣溫急劇升高。

十月八日,牧浩洋按照黎平寇的意思,在與麥克馬拉曼會晤的時候,提到了引發火噴發來降低氣溫。

兩天後,中美兩國在全球氣候事務組織中聯名提出了應對方法。

這一天,四國科學小組再次發出警報。

通過三天,總共六十四組衛星照片進行對比,科學家發現,北極冰蓋正在以每天大約十四米的速度消融。雖然這個速度正在減慢,但是科學家不得不推翻之前做出的結論,即今年十一月底之前,北極冰蓋不會凍結,最快要到十二月初、甚至是十二月底,北極冰蓋纔會逐漸凍結。因此到二零三六年一月份,北極冰蓋的範圍最多能夠達到二零三五年七月份、也是夏季時的範圍。

事實上,這已經是最樂觀的估計了。

因爲南極冰蓋也在消融,大量低溫海水注入南大西洋,導致南大西洋的水溫比正常年份低了大約三攝氏度,從而助長了北上的寒流,增強了北大西洋暖流的速度,也就使得更多的高溫海水涌入北極。結果就是,也許到了十二月份,北極冰蓋還在消融,到明年一月份也不會恢復性增長。更糟糕的結果是,太平洋與大西洋的水溫都在降低,因此到二零三六年底或者二零三七年初,全球氣溫將出現報復式驟降,因此氣象學家預測的小冰河期將在二零三七年初到來,而不是二零三八年。

也就是說,留個人類自我拯救的時間只有一年零幾個月了。

果真如此的話,災難將來得更加猛烈。

正是如此,在十月十日的全球氣候事務組織大會上,四國科學家聯名提出,應該積極採取行動,不能再拖延下去了。

在科學家的嚴正警告下,各國政治家再也不敢掉以輕心。

經過短暫的討論之後,大會上原則性通過了行動方案,只是很多細節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十一日,美國率先提出,藉此機會銷燬所有核武器。

說得準確一點,就是所有有核國家都得接受全面覈查,並且交出全部核彈頭,用於引發能夠改變氣候的超級火山噴發。

當然,絕不僅僅是用光所有核彈頭那麼簡單。

美國代表提出了一攬子解決方案,比如在消耗全部核彈頭的同時,還得在國際組織的監督下拆毀所有核設施,特別核原料濃縮設備,封存與銷燬所有與核武器有關的資料,各國的核武器專家則要接受國際組織監督。在今後二十年內,各國不得從事任何與核武器有關的科研項目等等。

對於美國的提議,中國沒有表示贊同,也沒有表示反對,只是答應拿出全部核彈頭,共同拯救人類文明。

問題是,歐盟與俄羅斯都不贊成這麼做。

原因很簡單,對歐盟與俄羅斯來說,核武器是實實在在的安全基石。

除了核武器,當時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即如何安頓冰島的一百多萬居民。

雖然在人類文明存亡大義面前,歐盟表現得非常積極,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等歐盟主要成員國都承諾接受與安頓冰島居民,其他歐盟成員國也答應分攤經費開支,但是冰島當局卻沒有給出正面答覆,只同意儘快進行全民公投,並且由公投結果決定是否全體搬遷到歐洲大陸。

當然,如果沒有別的選擇,冰島的公投結果並不重要。

十月十二日,美國的大西洋艦隊就到達了冰島附近。當天,美國還正式向中國、歐盟與俄羅斯發出邀請,希望共同派遣軍事力量,幫助冰島當局維持秩序,並且在必要的時候採取必要的行動。

說白了,如果冰島人不肯搬家,就得采取強制措施。

對整個人類文明來說,犧牲一座島嶼與一百多萬人的家園,根本算不了什麼。

再說了,歐盟已經承諾安頓冰島居民,一百多萬冰島人不會失去家園,只是需要適應新的生活環境。

對於北大西洋上的軍事行動,中國海軍只象徵性的派遣了幾艘戰艦。

十月十九日,中國艦隊到達冰島附近。

此時,聚集在這裡的戰艦已經超過一百艘,冰島的全民公投也即將開始。如果冰島人願意搬家,那麼這些戰艦將護送他們前往歐洲大陸。如果冰島人不願意搬家,這些戰艦上的官兵將登上冰島,強制他們離開家園。

可以說,這件事情沒有任何商量餘地。

萬幸的是,冰島人做出了極爲明智的決定。

十月二十日,公投結束,百分之六十八的冰島人選擇了搬家,達到了三分之二的絕對多數支持。

當天下午,第一批冰島移民就登上了歐盟派來的渡輪。

第53章 生存競賽第103章 戰場外的問題第155章 將計就計第28章 力所不及第34章 理智戰勝衝動第171章 大規模投降第38章 勞動力第178章 最後的機會第16章 耐心等待第31章 接觸第60章 艦隊北上第29章 初顯身手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129章 積極外交第197章 僅此一回第79章 撲火第124章 風光無限第82章 理論突破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55章 兩強相爭第17章 遠景第36章 小心過頭第128章 意外頻頻第5章 軍事冒險第56章 抽身第40章 突襲第254章 海市蜃樓第25章 第一個轉折點第73章 捆綁政策第25章 第一個轉折點第58章 潛艇伏擊第13章 周密計劃第40章 突襲第159章 盟軍第18章 左右逢源第36章 小心過頭第49章 場外因素第24章 裂痕第132章 機會第81章 屏障第50章 另有其人第96章 瞞天過海第87章 轟炸進行時第65章 門檻第16章 巢臼第33章 嘎然而止第139章 艦隊示威第136章 別無選擇第71章 以進爲退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131章 戰局逆轉第59章 起始點第51章 整軍備戰第196章 以談備戰第61章 垂死掙扎第44章 恢復性擴充第34章 理智戰勝衝動第37章 犧牲品第41章 標杆第170章 戰爭的代價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29章 初顯身手第81章 臨時調整第11章 不怕死第9章 新冷戰第44章 蛇困淺灘第71章 新理論第55章 兩手準備第107章 臨時政府第14章 戰爭前奏第25章 走投無路第5章 軍事冒險第297章 警戒圈第58章 邁向戰爭第16章 馬蜂窩第115章 艦隊會回來第78章 船隊的喪鐘第31章 限制軍備條約第4章 科技競賽第51章 時間點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39章 出其不意第91章 迎難而上第181章 最後的頑抗第63章 毀滅第62章 太陽風暴第47章 前哨第39章 餘輝第45章 宣傳戰第67章 全面動員第190章 主動權第59章 再接再厲第44章 出山第54章 準備反擊第275章 軌道飛行器第151章 經典戰術第281章 月球工程第39章 救援行動第41章 求生第78章 一山不容二虎
第53章 生存競賽第103章 戰場外的問題第155章 將計就計第28章 力所不及第34章 理智戰勝衝動第171章 大規模投降第38章 勞動力第178章 最後的機會第16章 耐心等待第31章 接觸第60章 艦隊北上第29章 初顯身手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129章 積極外交第197章 僅此一回第79章 撲火第124章 風光無限第82章 理論突破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55章 兩強相爭第17章 遠景第36章 小心過頭第128章 意外頻頻第5章 軍事冒險第56章 抽身第40章 突襲第254章 海市蜃樓第25章 第一個轉折點第73章 捆綁政策第25章 第一個轉折點第58章 潛艇伏擊第13章 周密計劃第40章 突襲第159章 盟軍第18章 左右逢源第36章 小心過頭第49章 場外因素第24章 裂痕第132章 機會第81章 屏障第50章 另有其人第96章 瞞天過海第87章 轟炸進行時第65章 門檻第16章 巢臼第33章 嘎然而止第139章 艦隊示威第136章 別無選擇第71章 以進爲退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131章 戰局逆轉第59章 起始點第51章 整軍備戰第196章 以談備戰第61章 垂死掙扎第44章 恢復性擴充第34章 理智戰勝衝動第37章 犧牲品第41章 標杆第170章 戰爭的代價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29章 初顯身手第81章 臨時調整第11章 不怕死第9章 新冷戰第44章 蛇困淺灘第71章 新理論第55章 兩手準備第107章 臨時政府第14章 戰爭前奏第25章 走投無路第5章 軍事冒險第297章 警戒圈第58章 邁向戰爭第16章 馬蜂窩第115章 艦隊會回來第78章 船隊的喪鐘第31章 限制軍備條約第4章 科技競賽第51章 時間點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39章 出其不意第91章 迎難而上第181章 最後的頑抗第63章 毀滅第62章 太陽風暴第47章 前哨第39章 餘輝第45章 宣傳戰第67章 全面動員第190章 主動權第59章 再接再厲第44章 出山第54章 準備反擊第275章 軌道飛行器第151章 經典戰術第281章 月球工程第39章 救援行動第41章 求生第78章 一山不容二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