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歷史時刻

二零三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格林威治時間八點十五分。

在中美歐俄四方氣象學家統一意見之後,“創世紀”項目總負責人,中國首席氣象科學家李金龍教授下達了起爆命令。

這一刻,必然載入人類史冊,人類的命運也發生了轉變。

只是,當時沒有任何人感到興奮。

“創世紀”這個名字是一名美國科學家取的,與所承擔的責任、以及對後世的影響,也非常貼切。

八點十六分,設在格陵蘭的地震觀測站首先發出信號:起爆完全成功。

根據全球一千多座地震觀測站探測到的地震強度信號,起爆釋放出的能量在四十七億噸到四十九億噸TNT當量之間,相當於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核彈頭順利引爆,冰島也在瞬間變成了歷史。

因爲爆炸釋放的能量十分巨大,所以無法近距離觀測/

至於在近地軌道上觀測,更加不可能,因爲四方之前發射的遙感衛星全部被太空垃圾撞毀,暫時無法向近地軌道部署人造航天器。

只是,仍然有不少人目睹了這場史無前例的大爆炸。

當時,在格陵蘭島、加拿大東部地區、挪威與英國北部地區的一千多名觀測員都看到了爆炸產生的蘑菇雲。

根據地面觀測站測到的數據,爆炸基本上達到了預期效果。

當然,最終結論還要等幾天才能得出。

四個小時之後,第一架無人飛機到達爆炸地點附近,開始拍攝爆炸場面、蒐集空氣中的微塵。

到當天傍晚,已有一百多架無人機趕到。

無人機蒐集到的數據,均實時發給中美歐俄四方的科學機構,由四方科學家對爆炸結果進行全面評估。

接下來的幾天,全球數十億人都在等待科學家的結論。

雖然已經有跡象表明,爆炸非常成功,因爲在十二月二十七日,火山灰就漂浮到了歐洲大陸上空,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英國、荷蘭、比利時、德國北部地區、丹麥等國都受到了嚴重影響,一些地方落下的火山灰足足有十多釐米厚,但是在科學家給出明確結論之前,誰也不知道有多少微塵進入平流層,也就無法得知能否阻擋足夠多的陽光,讓北極地區的氣溫降低五攝氏度以上。

只有達到這個標準,北極地區纔有望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內全面凍結。

事實上,在三十一日之前,四方科學家就得出了結論,只是存在分歧,沒有給出統一報告。

爲此,四方科學家花了兩天時間對分析過程進行對比。

十二月三十一日,四方科學家小組的首席代表在全球氣候事務組織發佈聯合公告:爆炸已經達到目的,而且超過了預期效果。

在這次大爆炸中,有一百五十億噸到一百七十億噸的微塵進入平流層。

這下,問題出來了。

按照科學家的估計,最多隻需要十億兆噸的微塵進入平流層,就能把陽光輻射加熱作用降低百分之三十,確保在接下來的一個月之內讓北極冰蓋恢復到往年同時期水平。在微塵數量增加百分之五十以上後,陽光輻射加熱作用將被減弱大約百分之四十,因此北極冰蓋不但會在一個月內恢復到正常情況,還會延伸百分之十五以上。更要命的是,微塵的阻擋作用將持續下去,北極地區的低溫狀況將維持四個月以上,直到二零三六年五月底,才能達到往常三月份的氣溫水準。也就是說,北極冰蓋不但保住了,還得到了增強。如果不盡快消除平流層中的微塵,小冰河期將提前到來。

顯然,這纔是最要命的。

雖然從理論上講,只需要把平流層飛機的產量增加百分之五十,就能在一年之內完成微塵清理工作,但是最關鍵的不是總體產量,而是能否在前三個月內,製造出足夠多的平流層飛機。

說得直接一點,在最初三個月內,必須清除掉大約八十億噸微塵。

按照原定計劃,只需要清除三十億噸微塵。按照一架平流層飛機每天收集三百噸噸微塵計算,那麼在前三個月內,至少需要製造十萬架。現實是,即便各國產量能夠達到,第二座組裝廠立即投產,三個月內也只能製造五萬架。顯然,不可能達到理想狀況,最樂觀的估計是製造三萬架。

結論很簡單:即便各國以最大產能生產,也無法在二零三六年三月底之前製造出足夠多的平流層飛機。

也就是說,必須想其他辦法來阻止北極冰蓋迅猛擴張。

針對這個問題,科學家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把沒有用掉的核彈頭在北極冰蓋下引爆。

核武器利用的是原子能,而不是內能。

也就是說,使用核武器,等於向自然界釋放能量,而這些能量最終都會轉變爲內能,提高地球的總體氣溫。

所幸的是,還有足夠多的核彈頭。

當時,僅五個核大國就擁有近萬枚核彈頭,在大爆炸之後,還剩下了四千多枚,總當量在二十億噸TNT左右。如果利用還沒有銷燬的核原料,還能在三個月內製造出大約五千枚當量在一百萬噸TNT左右的核彈頭。這麼多核彈頭,足以在短期內減緩北極冰蓋的凝結速度。

對人類文明來說,最關鍵的就是最初三個月。

只要北極冰蓋沒有在這三個月內超規模凍結,那麼在平流層飛機開始工作後,陽光輻射加熱作用將顯著增加,也就能阻止北極冰蓋凍結。

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全世界的一百多個國家再次動員起來。

準確的說,是五個核大國。

爲了確保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趁此機會再次獲得製造核武器的能力,核彈頭的組裝與部署工作全部在四方機構的監督下進行,而且所有新生產的核彈頭都被單獨標註,確保用在該用的地方。

這麼做到底有沒有用,誰也不知道,可是誰都知道,沒有第二種選擇了。

二零三六年一月一日,在各國提前交付第一批零備件之後,平流層飛機組裝廠的生產線正式啓動。

兩天後,第一批覈彈頭在北極冰蓋下引爆。

根據科學家提出的理論,分批次引爆核彈頭,能夠最有效的防止冰蓋凍結,減緩冰蓋的擴張速度。如果集中引爆核彈頭,最多隻能消融一些冰蓋,對阻止冰蓋迅猛擴張沒有多大幫助。因爲冰蓋也會反射陽光,而且反射效率比微塵高得多,所以阻止冰蓋擴張,才能最有效的阻止氣溫迅速降低。

也就是說,核彈頭的作用不但是釋放熱量,還能炸碎冰蓋,讓北冰洋吸收更多的陽光。

一月十日,第一批平流層飛機下線。

雖然時間萬分緊迫,但是牧浩洋還是按照計劃安排了試飛。因爲是無人駕駛飛機,所以試飛工作相對簡單,主要就是看能否上升到平流層,以及攜帶的靜電吸附裝置能否達到設計的工作指標。

試飛結果非常理想。

在一天之內,參加試飛的十架平流層飛機吸附的微塵都超過了三百噸,而且由巴西研製的高壓壓縮裝置工作正常,由微塵壓縮產生的“石球”都按照預定程序,投擲到了分佈在北半球的回收地點上。

爲了確保微塵不再進入大氣層,大部分回收地點都在海面上,也有一些是內陸湖泊。

比如世界上最深的貝加爾湖。

如果回收工作順利進行,僅需要半年,貝加爾湖就會被“石球”填滿。爲此,俄羅斯專門挖掘了三條運河,把貝加爾湖的水通過尼塞河與勒拿河引入北冰洋,以及通過阿穆爾河引入太平洋。

在做這項工程的時候,俄羅斯還轉移五千多頭貝加爾海豹。

要知道,貝加爾海豹是世界上唯一生活在淡水湖裡的海豹,具有獨特的生物特性,屬於非常寶貴的物種。

一月十四日,清理工作全面開始。

當天,一百二十架代號“天使”的平流層飛機陸續升空。

也正是從這一天開始,每個小時都有二十多架“天使”從組裝廠旁邊,由中國陸戰隊專門開闢的機場升空。

這些飛機全部由電動螺旋槳驅動,在對流層內,由蓄電池提供電能,上升到對流層之後由太陽能電池板提供電能。因爲巡航飛行速度爲每小時八百公里,在白天向西飛行、夜間向東飛行,所以在夜間飛行時間在六個小時左右,而飛機上的蓄電池能夠提供持續飛行八個小時所需的電能。也就是說,“天使”不用返回地面充電,只要不出機械故障,能夠一直在平流層內飛行。

當然,這只是理想情況。

因爲靜電吸附裝置需要消耗電能、壓縮系統也要消耗電能,加上飛機上的各個系統都有維護週期,所以平均三天左右,“天使”就得返回組裝基地,進行四個小時左右的維護,然後再次升空。

爲了確保不讓任何一個國家得到這些飛機,“天使”上有一套自毀裝置。

除了在組裝基地附近,即接收到了特別的信號之外,在任何地點,只要飛行高度低於一萬八千米,“天使”就會自毀。

顯然,世界各國在努力自救的時候,也在提防着其他國家。

也正是如此,牧浩洋不得不承認,人類文明沒有因爲這次災難而得到提升,至少沒有因此而爲大一統努力。

災難絕對不是促成人類聯合的主要動力。

只有切實的利益,或者說更加美好的未來,纔是人類全面聯合的基礎。

第201章 輕型對輕型第132章 臨界點第50章 關鍵技術第14章 掃帚星第44章 出山第20章 逼婚第38章 狼羣第144章 拿命去賭第103章 戰場外的問題第28章 一觸即發第84章 戰略平衡第131章 戰局逆轉第274章 覺悟第74章 戰爭狂人第2章 鬥爭第2章 經濟基礎第301章 暴政時代第61章 垂死掙扎第92章 突襲的回報第111章 一擊得手第34章 矯枉過正第27章 利誘第41章 標杆第6章 定論第90章 高效率打擊第247章 毀滅性打擊第35章 軍事政變第25章 光明磊落第246章 登陸美國第79章 撲火第55章 墳墓第73章 捆綁政策第119章 大型綜合戰艦第153章 關鍵日第46章 預料之外第96章 迴歸正位第1章 千錘百煉第255章 最後方案第8章 倒計時第19章 兩手一起抓第116章 幸運之神第51章 精密計劃第29章 初顯身手第53章 情報聯絡員第302章 覺醒第27章 戰略目的第63章 反導攔截第13章 狙殺第32章 分兵攔截第21章 粒子風暴第283章 第一步第163章 第一站第89章 統一第187章 再起狂濤第90章 機遇第110章 退卻第37章 刺刀見紅第73章 沉默是金第83章 科學寶藏第36章 權衡第43章 闖關第33章 超級航母第211章 宣傳榜樣第11章 不走尋常路第50章 匿蹤突擊第13章 風起雲涌第13章 新兵能戰第19章 核戰爭第195章 關鍵電報第106章 抓住機會第158章 最好的結果第51章 中東轉折點第66章 回家第304章 文明接觸第86章 戰術偵察第59章 擊鼓傳花第78章 船隊的喪鐘第80章 另尋出路第189章 一錘定音第294章 經濟動物第12章 幕後推手第135章 推心置腹第120章 餘波第68章 措手不及第48章 針鋒相對第49章 第二戰場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3章 演習第15章 轟炸任務第63章 不可避免第126章 多種手段第19章 伏擊第77章 誘餌第31章 限制軍備條約第28章 力所不及第54章 軍人的歸屬第44章 恢復性擴充第116章 幸運之神第202章 分散的防線第18章 猛然覺醒
第201章 輕型對輕型第132章 臨界點第50章 關鍵技術第14章 掃帚星第44章 出山第20章 逼婚第38章 狼羣第144章 拿命去賭第103章 戰場外的問題第28章 一觸即發第84章 戰略平衡第131章 戰局逆轉第274章 覺悟第74章 戰爭狂人第2章 鬥爭第2章 經濟基礎第301章 暴政時代第61章 垂死掙扎第92章 突襲的回報第111章 一擊得手第34章 矯枉過正第27章 利誘第41章 標杆第6章 定論第90章 高效率打擊第247章 毀滅性打擊第35章 軍事政變第25章 光明磊落第246章 登陸美國第79章 撲火第55章 墳墓第73章 捆綁政策第119章 大型綜合戰艦第153章 關鍵日第46章 預料之外第96章 迴歸正位第1章 千錘百煉第255章 最後方案第8章 倒計時第19章 兩手一起抓第116章 幸運之神第51章 精密計劃第29章 初顯身手第53章 情報聯絡員第302章 覺醒第27章 戰略目的第63章 反導攔截第13章 狙殺第32章 分兵攔截第21章 粒子風暴第283章 第一步第163章 第一站第89章 統一第187章 再起狂濤第90章 機遇第110章 退卻第37章 刺刀見紅第73章 沉默是金第83章 科學寶藏第36章 權衡第43章 闖關第33章 超級航母第211章 宣傳榜樣第11章 不走尋常路第50章 匿蹤突擊第13章 風起雲涌第13章 新兵能戰第19章 核戰爭第195章 關鍵電報第106章 抓住機會第158章 最好的結果第51章 中東轉折點第66章 回家第304章 文明接觸第86章 戰術偵察第59章 擊鼓傳花第78章 船隊的喪鐘第80章 另尋出路第189章 一錘定音第294章 經濟動物第12章 幕後推手第135章 推心置腹第120章 餘波第68章 措手不及第48章 針鋒相對第49章 第二戰場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3章 演習第15章 轟炸任務第63章 不可避免第126章 多種手段第19章 伏擊第77章 誘餌第31章 限制軍備條約第28章 力所不及第54章 軍人的歸屬第44章 恢復性擴充第116章 幸運之神第202章 分散的防線第18章 猛然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