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折中方案

二月四日,中東再起戰火。

雖然馬歇爾沒有滿足羅林森提出的所有要求,美軍在中東戰場上只投入了八個師,其中只有六個是主力師,但是在巴拉姆一再以辭職相威脅,迫使以色列總理不斷向美國當局施壓的情況下,羅林森不得不做出妥協,即採納巴拉姆提出的計劃,在約旦境內發動一次大規模進攻行動。

促成這次進攻行動的,還有一個極爲重要的因素,即協助俄軍攻佔德黑蘭。

早在一月份,布魯希洛夫就一再提出,應該儘快結束伊朗戰爭,以便把俄軍主力派往西伯利亞戰場。雖然出於政治上的考慮,俄羅斯總統否決了布魯希洛夫的要求,但是伊朗戰爭久拖不決,已經給俄羅斯製造了極大的負擔。即便俄羅斯總統不懂軍事,也能夠明白,伊朗已經成爲俄軍的墳墓。

受此影響,二月初,俄羅斯總統正式向美國總統提出,美以聯軍必須在中東戰場上發動一次大規模進攻,迫使中國向中東增兵,而俄軍將趁此機會強攻德黑蘭,爭取在一週之內攻佔德黑蘭。

問題是,俄羅斯不能只索取、不回報。

按照俄羅斯總統的承諾,俄軍在攻佔德黑蘭之後,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將繼續向南推進,爭取在二月底到達波斯灣。當然,俄羅斯總統提出了一個附加條件,即美國按照承諾向伊朗派遣四個師。

事實上,支持該建議的不是美國總統,而是馬歇爾上將。

當時,馬歇爾已經認識到,美以聯軍很難單獨在中東戰場上取勝,因此很有必要首先幫助俄軍在伊朗取勝。說得直接一點,伊朗戰爭的勝負,將決定中東戰爭的勝負,俄軍取勝能給美以聯軍帶來好處。

爲此,馬歇爾上將留下了兩個師,而且能在二月份獲得兩個新成立的師。

也就是說,馬歇爾已經準備好了四個師,準備在俄軍奪取德黑蘭之後出兵伊朗,與俄軍一同向波斯灣推進。

當時,馬歇爾還以參聯會主席的身份,徵用了數百艘商船。

按照他的要求,這些商船將主要向俄羅斯運送戰爭物資,並且把俄羅斯出產的礦物運回美國。當然,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用來運送美軍作戰部隊。因爲土耳其保持中立,所以船隻可以經地中海與黑海前往俄羅斯。

也正是在馬歇爾的支持下,美國總統答應了俄羅斯總統的請求。

隨後,馬歇爾責成羅林森,策劃進攻行動。

有趣的是,羅林森從一開始就反對這麼做,而且堅持認爲,沒有必要爲了俄羅斯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發動進攻。

由此產生的影響是:羅林森只是被迫同意發動進攻,但是不承擔責任。

說得直接一點,進攻行動由巴拉姆策劃,羅林森只負責美軍的作戰行動,而且主要任務由以軍承擔。

事實上,這也與羅林森一直堅持的主攻方向有關。

以當時的情況,美以聯軍在敘利亞方向上取勝的把握並不大,因爲中國陸軍已經把第一二七集團軍派了過來,把中東戰場上的兵力增加到了四個集團軍,其中三個戰鬥力最強的集團軍集中部署在敘利亞。與之相比,美軍只有八個師,而且只有六個是主力師,以軍的主力部隊也只有十多個旅,即便擁有較爲明顯的兵力優勢,在作戰能力上,仍然不具備壓倒性的戰略優勢。

顯然,羅林森非常悲觀。

這也是他堅持把美軍增加到十個師的主要原因。

問題是,巴拉姆卻認爲時機已經成熟,只是重點不是在敘利亞,而是趁着阿拉伯國家還沒有完全聯合起來,佔領整個約旦,並且向伊拉克、或者沙特進軍,把戰線長度擴大兩倍以上。

毫無疑問,巴拉姆的認識非常清楚。

中國在中東投入的兵力並不多,作戰部隊還不到二十萬,因此就算能在某些重點戰場上佔據優勢,也很難在整條戰線上佔據優勢。最直接的證據就是,中約軍隊一直死守安曼,沒有發動有規模的反擊。如此一來,只要將戰線拉長,中**隊就將疲於奔命,而美以聯軍的兵力優勢就能發揮出來了。

可以說,這是非常正確的戰略認識。

要知道,如果美以聯軍佔領了整個約旦,中東戰線就將擴大到一千五百公里以上,而中國陸軍的四個集團軍,顯然守不住這麼漫長的戰線。至於阿拉伯國家的軍隊,恐怕很難發揮正面作用。

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中國陸軍必須向中東增兵。

緊接着,會產生一個更加重要的問題,即中國的戰略運輸能力,能夠支持多少軍隊在中東作戰?

要知道,海運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運輸船隊在到達巴士拉之後,必須通過陸路把物資運送到前線,或者運送到附近的機場與空軍基地,再由空運力量送往前線。陸路交通沒有什麼好說的,伊拉克只有一條通往敘利亞的鐵路,而通往約旦的只有公路。也就是說,前線中**隊的後勤保障,主要由空運力量承擔。

當時,中國空軍在中東部署了一百架大型電動運輸機與數百架戰術運輸機。

如果不是中東國家都盛產石油,而且沙特、伊拉克等國擁有較爲完備的石油化工工業體系,能夠提供大量航空燃油,不然中國空軍部署在中東的戰術運輸機,將成爲制約中**隊作戰能力的主要因素。

別忘了,中國空軍的戰術運輸機用的是燒油的渦輪發動機,而不是電動機。

根據這些因素,巴拉姆做出了準確判斷,即中**隊在中東的後勤保障體系,最多隻能支持四個集團軍,而且只能保證三個集團軍獲得足夠的補給,另外一個集團軍必須部署在戰線後方。

顯然,這與實際情況完全吻合。

如此一來,巴拉姆提出的作戰計劃就有了成功的基礎,或者說是取得重大戰略勝利的基礎。

原因很簡單,只要實現了戰役目的,中國陸軍就只剩下了一個選擇:由守轉攻。

在無法守衛整條戰線的情況下,中國陸軍要想穩住中東戰局,就只能主動進攻,迫使美以聯軍進行防禦。

問題是,在後勤保障不力的情況下,中**隊能在進攻中取勝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因爲進攻對後勤補給的需求更高。

如此一來,就只有一個結果,即中國陸軍將在進攻中消耗大量兵力,美以聯軍則能以守爲攻,等到中**隊喪失了進攻能力之後,再發動一次決定性反擊,攻佔敘利亞,結束中東戰爭。

戰後,就有很多人認爲,如果巴拉姆的戰略規劃能夠得到落實,美以聯軍將在二零五三年底取得決定性勝利。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確實存在這種可能,只是美以聯軍必須爲此齊心協力。

可惜的是,要讓巴拉姆與羅林森齊心協力,比擊敗中**隊還要困難。

在極不情願的接受了馬歇爾的命令之後,羅林森變得非常消極,只承諾在敘利亞戰場上牽制中敘軍團,約旦境內的進攻行動則由以軍承擔。

顯然,這讓巴拉姆非常不滿。

鬧到最後,馬歇爾不得不親自出面,讓羅林森動用兩個師的兵力,接替助手德拉的十五個以軍旅,擔負起敘利亞戰場南面的防禦重任,以便讓巴拉姆集中主力的兵力,在約旦發動大規模進攻。

問題是,這個折中的方案,存在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即難以做到保密。

要知道,如果德拉的守軍發生變動,就是在明確無誤的告訴對面的中敘軍團,美以聯軍即將發動進攻,而且主力是以軍。如此一來,虞世輝、蔣博文與魯立毅就能判斷出,以軍將在約旦發動進攻。

後來,就有人認爲,如果美軍替換的是戈蘭高地上的以軍,情況會大不一樣。

原因很簡單,戈蘭高地上的戰線相對穩定,而且離美軍防區較近,因此兵力變動不大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有趣的是,當時馬歇爾提出了調換戈蘭高地上的以軍,卻被巴拉姆拒絕了。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戈蘭高地直接關係到以色列本土安全,如果中敘軍團在美以聯軍換防時發動進攻,後果將不堪設想。二是戈蘭高地上的以軍,都較爲擅長打防禦戰,而德拉的以軍則更加擅長進攻,也就更加適合在約旦境內的戰鬥,不存在作戰上的問題。

事實上,巴拉姆並不希望以換防的方式獲得更多的兵力,而是希望美軍參與進攻。

說得直接一點,他希望獲得兩個美軍師的指揮權。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當時巴拉姆提出,讓這兩個美軍師充當預備隊,並不承擔前期的進攻任務。

可惜的是,羅林森堅決反對讓巴拉姆指揮美軍。

出於政治上的考慮,馬歇爾也反對由巴拉姆指揮美軍。

也正是如此,纔有了讓美軍替換德拉守軍的折中方案。

問題是,美以聯軍在前線的大規模調動,等於替中敘軍團敲響了警鐘,也就讓中敘軍團有了足夠高的警惕性。

二月前三天,虞世輝向安曼增派了相當於一個旅的作戰部隊,並且空運了足夠裝備一支突擊集羣的地面戰平臺。

緊接着,中敘軍團在中東戰場上主動發起進攻。

第310章 政治矛盾第74章 迴歸第17章 新的選擇第292章 量子理論第106章 利益決定一切第304章 文明接觸第3章 前沿科技第59章 空戰新面貌第41章 糧食投資第15章 宣戰第33章 嘎然而止第235章 前仆後繼第148章 誤打誤撞第26章 高興得太早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8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99章 故技重演第241章 統一大業第3章 演習第72章 對峙第39章 投送力量第301章 暴政時代第195章 兩手準備第59章 空戰新面貌第64章 直接證據第90章 機遇第65章 全面行動第14章 無聲對抗第45章 面面俱到第226章 戰略進攻第74章 交易第55章 兩手準備第4章 科技競賽第18章 畫蛇添足第115章 超級運輸機第65章 國家意志第18章 左右逢源第230章 重壓之下第303章 幸運兒第36章 權衡第68章 搶任務第134章 真正的敵人第129章 準備進攻第2章 秘密任務第31章 政治變更第69章 惡仗第109章 東線開打第124章 戰略轉向第174章 伏爾加河第41章 孤注一擲第23章 多活三十秒第211章 宣傳榜樣第3章 大難不死第102章 海上屠場第61章 戰略禁運第295章 遺蹟第43章 傳奇人物第44章 蛇困淺灘第205章 多頭進攻第77章 針鋒相對第37章 刺刀見紅第224章 傀儡的覺悟第47章 唯一選擇第43章 格鬥戰鬥機第131章 掃蕩第2章 利益交換第8章 倒計時第50章 大漠揚威第51章 第三號刺客第104章 猛然覺悟第115章 遭遇第12章 幕後推手第77章 分歧第163章 秘密武器第10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3章 前沿科技第75章 積極迎戰第55章 最後的堅持第79章 海灣第274章 覺悟第34章 空軍出擊第53章 軍事部署第49章 拋開幻想第191章 最後的機會第313章 千年戰爭第191章 最後的機會第95章 迎難而上第41章 瘋狂準備第81章 同盟集團第42章 第五代第35章 打掃戰場第155章 將計就計第17章 遠景第15章 風頭正勁第13章 分外事第26章 理由第233章 革命性技術第34章 理智戰勝衝動第67章 外行看熱鬧第40章 豐收時期
第310章 政治矛盾第74章 迴歸第17章 新的選擇第292章 量子理論第106章 利益決定一切第304章 文明接觸第3章 前沿科技第59章 空戰新面貌第41章 糧食投資第15章 宣戰第33章 嘎然而止第235章 前仆後繼第148章 誤打誤撞第26章 高興得太早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8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99章 故技重演第241章 統一大業第3章 演習第72章 對峙第39章 投送力量第301章 暴政時代第195章 兩手準備第59章 空戰新面貌第64章 直接證據第90章 機遇第65章 全面行動第14章 無聲對抗第45章 面面俱到第226章 戰略進攻第74章 交易第55章 兩手準備第4章 科技競賽第18章 畫蛇添足第115章 超級運輸機第65章 國家意志第18章 左右逢源第230章 重壓之下第303章 幸運兒第36章 權衡第68章 搶任務第134章 真正的敵人第129章 準備進攻第2章 秘密任務第31章 政治變更第69章 惡仗第109章 東線開打第124章 戰略轉向第174章 伏爾加河第41章 孤注一擲第23章 多活三十秒第211章 宣傳榜樣第3章 大難不死第102章 海上屠場第61章 戰略禁運第295章 遺蹟第43章 傳奇人物第44章 蛇困淺灘第205章 多頭進攻第77章 針鋒相對第37章 刺刀見紅第224章 傀儡的覺悟第47章 唯一選擇第43章 格鬥戰鬥機第131章 掃蕩第2章 利益交換第8章 倒計時第50章 大漠揚威第51章 第三號刺客第104章 猛然覺悟第115章 遭遇第12章 幕後推手第77章 分歧第163章 秘密武器第10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3章 前沿科技第75章 積極迎戰第55章 最後的堅持第79章 海灣第274章 覺悟第34章 空軍出擊第53章 軍事部署第49章 拋開幻想第191章 最後的機會第313章 千年戰爭第191章 最後的機會第95章 迎難而上第41章 瘋狂準備第81章 同盟集團第42章 第五代第35章 打掃戰場第155章 將計就計第17章 遠景第15章 風頭正勁第13章 分外事第26章 理由第233章 革命性技術第34章 理智戰勝衝動第67章 外行看熱鬧第40章 豐收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