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臨機應變

四月二日凌晨,中國太平洋艦隊加入了轟炸馬里亞納羣島的作戰行動。

雖然美軍在馬里亞納羣島部署了三百多架戰鬥機,還有十多套戰區防空系統,與陸戰隊的八個防空營,但是在面對海空聯合打擊的時候,美軍打得非常被動,也就取得較爲理想的戰績。

到了二日夜間,隨着炮擊編隊前出,美軍的抵抗行動基本上停止了。

可以說,美軍無法抵擋的,正是大規模炮擊。

不管是防空戰鬥機、還是戰區防空系統、或者是戰術防空系統,都無法有效對抗高強度炮擊。要知道,十二艘對地打擊型大型綜合戰艦能在一分鐘之內,向一千二百公里外的目標投射一千七百二十八枚大口徑電磁炮炮彈,如果用增程炮彈打擊八百公里外的目標,則能使八百六十四枚炮彈在同一時間擊中目標。顯然,任何一種防空反導系統,都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攔截如此多的目標。

可以說,炮擊是最有效的遠程打擊手段。

實戰再次證明,遠程炮擊與空中打擊結合使用,是提高打擊效率的最佳辦法。在具體使用中,遠程炮擊負責對付敵人的防空系統,特別是戰區防空系統,以及敵人的空軍基地,癱瘓敵人的防空力量,再讓空中力量投入戰鬥,以精確轟炸的方式,摧毀那些不易被大口徑炮彈摧毀的目標。

事實上,有很多目標是炮擊無法摧毀的,比如深埋的地下掩體。

當然,中國海軍早就總結出了這套打擊戰術。

經過一整夜的高強度炮擊,基本上摧毀了美軍設在關島、塞班島與提尼安島上的防空系統與空軍基地之後,艦載航空兵在三日白天再次出動,對美軍重要設施進行精確轟炸,擴大了打擊面積。

高強度的炮擊,加上高強度的轟炸,等於爲美軍敲響了警鐘。

對弗倫奇來說,這就意味着中國海軍肯定會攻打馬里亞納羣島,而且很有可能在美國太平洋艦隊趕到之前發動登陸作戰。

當天,弗倫奇的猜測就得到了證實。

四月三日傍晚,駐紮在大阪、神戶、長崎與宮崎的四支登陸艦隊幾乎同時起錨,在天黑之後出港。

幾個小時後,一艘在九州島南面活動的美軍潛艇發現了一支向南航行的登陸艦隊。

這艘潛艇及時發出了情報,卻沒能逃脫,很快就被掩護登陸艦隊的反潛巡邏機發現,在天亮之前被擊沉。

弗倫奇需要的,只是潛艇提供的情報。

到了四日清晨,cia證實了潛艇提供的情報,即中國海軍的四支登陸艦隊已經在夜間離開了扶桑,去向不明。

問題就是:去向不明。

雖然cia相信,中國海軍的登陸艦隊正在集結,很有可能在艦隊完成了前期火力準備之後登陸馬里亞納羣島,而且會首先奪取一座防禦較爲薄弱的島嶼,比如阿納塔漢島,建立起橋頭堡之後,再攻打塞班島或者關島。當時,一些美軍將領甚至認爲,中國陸戰隊不會登陸關島,只會攻佔一座面積較大的島嶼,然後部署遠程炮兵與巡邏機,封鎖關島等由美軍重兵把守的島嶼。但是弗倫奇卻有不同的想法,即中國海軍不會在奪取制海權之前發動兩棲登陸作戰。

當然,弗倫奇並沒否決其他人的推斷。

在他看來,中國海軍也確實沒有必要攻打關島。

原因很簡單,馬里亞納羣島有很多座島嶼,只要中國海軍掌握了制海權與制空權,是否攻佔關島並不重要。事實上,就算中國海軍攻打關島,得到的也只是一片廢墟,不大可能獲得美軍的基礎設施。如此一來,中國海軍的最佳選擇是奪取某座防禦不太嚴密的島嶼,然後以封鎖的方式,解除其他島嶼上的美軍作戰能力。

事實上,這就是美軍在二戰中推進的“跳島進攻戰術”。

如此一來,中國海軍就不需要動用多少登陸部隊,根本沒有必要出動四支登陸艦隊。

由此,弗倫奇斷定,中國登陸艦隊出港,只是在傳遞某種錯誤信息,讓美軍錯誤判斷戰場形勢。

說得簡單一些,就是迫使美軍艦隊前去決戰。

當然,在弗倫奇看來,這有點多此一舉,因爲不管中國登陸艦隊是否出發,美國太平洋艦隊都要前去決戰。

關鍵就是,什麼時候與中國艦隊決戰?

事實上,這也正是中國登陸艦隊在此時離港的主要目的,即讓中國艦隊能夠獲得戰場主動權。

要知道,只要中國登陸艦隊還在扶桑,美軍艦隊就不用急着尋找決戰機會。

只有在中國海軍已經決定登陸馬里亞納羣島,而且採取了實質行動的情況下,美軍艦隊纔有必要去奪回制海權。

四月四日,弗倫奇就收到了五角大樓的命令。

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要任務,就是阻止中國海軍攻打馬里亞納羣島,並且在奪取制海權之後,掩護運輸船隊前往關島。

命令中還提到,運輸船隊正在集結,預計四月十日從珍珠港出發。

這下,問題出來了。

雖然馬歇爾給了弗倫奇所有指揮權限,而且承諾不干預前線作戰行動,但是這道命令等於對艦隊的作戰行動做了限制,比如艦隊必須在運輸船隊到達之前奪取制海權,也就得在此之前擊敗中國艦隊。

問題是,有這麼容易嗎?

要知道,主動權在中國海軍手裡,美軍的調動與部署,都會對艦隊決戰產生影響,而且中國艦隊的指揮官不見得會急於決戰。說得直接一點,如果中國艦隊指揮官知道美軍急於向關島運送作戰物資,就很有可能故意拖延作戰行動,等到相對有利的時候,才與美國太平洋艦隊決戰。

弗倫奇考慮得非常全面,也非常清楚,他手裡沒有多少優勢。

當時,弗倫奇至少猜對了一點,即登陸艦隊沒有開往馬里亞納羣島,而是去了那霸,並且要到艦隊奪取制海權後,纔會離開那霸。至於登陸部隊,牧浩洋只動用了一個陸戰師,攻打目標也不是關島等大島,而是一座小島。至於攻打哪座小島,牧浩洋還沒決定,得等到海戰之後,再做出選擇。

只是,美軍的調動,確實產生了影響。

四月四日傍晚,中國太平洋艦隊後撤了三百公里,進行彈藥補給,前出的炮擊編隊在白天就已返回。

也就在這個時候,馬明濤送來了一份剛剛收到的情報。

正是美軍向珍珠港派遣運輸船隊的情報。

更重要的是,情報內容非常詳細,明確提到了美軍將向關島運送一批作戰物資,主要是彈藥與燃油。此外,美軍還要向關島運送幾套防空系統與工程設備,以便守軍能夠修復受損的軍事設施。

只是,這份情報中沒有提到,關島守軍是否急缺這些物資。

當時,李明陽只是做了推斷,即美軍在馬里亞納羣島的防禦建設工作在年初開始,二月份的時候加快了進度,因此美軍的準備工作應該很不充足,沒有及時把足夠多的物資與設備送過去。

由此得出的結論就是,美軍很有可能急缺軍事物資。

如此一來,美軍船隊肯定會在幾天後離開珍珠港,因此美軍艦隊會在船隊到達前,主動尋找決戰機會。

問題是,這只是推斷,並沒得到證實。

此時,牧浩洋也遇到了一個難題,即要不要在與美軍艦隊決戰之前,發起登陸行動?

馬明濤與龔繼飛都覺得沒有這個必要,畢竟美軍艦隊已經離開珍珠港,說不定已經進入戰場。如果李明陽的判斷沒有錯,那麼美軍艦隊將主動前來決戰,沒有必要讓登陸艦隊承擔風險。

只是,牧浩洋有不同的看法。

當時,牧浩洋已經知道,指揮美軍艦隊的是弗倫奇上將,而且參聯會主席已經給了他全部指揮權限。也就是說,牧浩洋必須考慮到另外一種情況,即弗倫奇不會按照馬歇爾的命令行動。

一名優秀的艦隊指揮官,必須有足夠的主見。

如果美軍艦隊沒有積極尋求決戰,登陸行動就得延遲。在此期間,美軍艦隊的主要任務是把中國艦隊趕出馬里亞納羣島海域,讓運輸船隊進入阿拉普港。也就是說,如果戰事拖延下去,美軍在馬里亞納羣島的防禦部署將大幅度增強。結果就是,陸戰隊將不得不打一場惡仗。

由此產生的問題,牧浩洋不可能忽視。

比如,在四支登陸艦隊中,有三支登陸艦隊運送的是裝備、物資與工程設備,如果需要增加登陸部隊,就得讓其中一支登陸艦隊返回扶桑,卸下運載的物資設備,而這樣肯定會暴露作戰企圖。

要知道,爲了這次作戰行動,海軍策劃準備了三個月。

至於提前發動登陸行動,反而不會有多大的問題,因爲四支登陸艦隊早已備妥,只是在那霸待命。在牧浩洋制訂的作戰計劃中,登陸艦隊有很大的靈活性,並沒有對登陸時間做出特別安排。

當然,提前登陸,肯定會帶來負面影響。

比如,登陸艦隊得在美軍艦隊的威脅下進入交戰海域,而且很容易在進行登陸的時候遭到美軍艦隊打擊。

深思熟慮之後,牧浩洋決定調整作戰計劃。

必須提前登陸,但是不能讓登陸部隊承擔太大的風險。

第6章 戰略籬笆第282章 秘密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158章 最好的結果第234章 決勝點第3章 大國實力第29章 選將第47章 機會與冒險第54章 自亂陣腳第221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30章 誰更瘋狂第106章 地面決戰第31章 風捲殘雲第27章 地面戰爭第141章 入朝第13章 底線第2章 離弦之箭第23章 俄羅斯的野心第24章 反擊第37章 拆東牆補西牆第77章 誘餌第209章 裝甲會戰第38章 打工皇帝第150章 現實選擇第143章 老鳥上陣第176章 硬碰硬第24章 人道主義援助第80章 情況有變第82章 歐盟的機會第59章 猶豫不決第38章 戰役目的第190章 主動權第51章 快節奏空戰第8章 經濟賬第54章 反擊第197章 僅此一回第243章 狂妄自大第119章 無心戀戰第64章 直接證據第2章 鬥爭第33章 引流疏導第62章 軍方接觸第24章 重大發現第84章 戰略平衡第87章 轟炸進行時第1章 扶桑的自救第149章 放棄第2章 厚積薄發第42章 分兵合進第60章 海蛇之吻第54章 自亂陣腳第78章 一山不容二虎第16章 馬蜂窩第252章 分贓大會第40章 反擊的本錢第15章 風頭正勁第127章 雷暴第188章 自告奮勇第17章 緊急出動第39章 去臺灣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19章 核戰爭第102章 破交作戰第2章 大馬士革事件第67章 突然打擊第46章 不確定因素第4章 各算各的第88章 十字路口第190章 總攻第14章 無聲對抗第167章 預見性第51章 整軍備戰第128章 數量致勝第12章 開戰第91章 迎難而上第125章 鶴蚌相爭第69章 左右爲難第78章 一山不容二虎第48章 關鍵戰報第11章 導彈攻擊第229章 胸有成竹第128章 數量致勝第159章 大部隊渡江第2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282章 秘密第129章 積極外交第29章 嚴陣以待第52章 全速追擊第66章 入朝方略第20章 混戰第284章 轉變第194章 是打是和第131章 穩打穩紮第171章 八個半小時第47章 假設第10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291章 生存空間第196章 突襲第204章 小人物第45章 阻止戰爭
第6章 戰略籬笆第282章 秘密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158章 最好的結果第234章 決勝點第3章 大國實力第29章 選將第47章 機會與冒險第54章 自亂陣腳第221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30章 誰更瘋狂第106章 地面決戰第31章 風捲殘雲第27章 地面戰爭第141章 入朝第13章 底線第2章 離弦之箭第23章 俄羅斯的野心第24章 反擊第37章 拆東牆補西牆第77章 誘餌第209章 裝甲會戰第38章 打工皇帝第150章 現實選擇第143章 老鳥上陣第176章 硬碰硬第24章 人道主義援助第80章 情況有變第82章 歐盟的機會第59章 猶豫不決第38章 戰役目的第190章 主動權第51章 快節奏空戰第8章 經濟賬第54章 反擊第197章 僅此一回第243章 狂妄自大第119章 無心戀戰第64章 直接證據第2章 鬥爭第33章 引流疏導第62章 軍方接觸第24章 重大發現第84章 戰略平衡第87章 轟炸進行時第1章 扶桑的自救第149章 放棄第2章 厚積薄發第42章 分兵合進第60章 海蛇之吻第54章 自亂陣腳第78章 一山不容二虎第16章 馬蜂窩第252章 分贓大會第40章 反擊的本錢第15章 風頭正勁第127章 雷暴第188章 自告奮勇第17章 緊急出動第39章 去臺灣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19章 核戰爭第102章 破交作戰第2章 大馬士革事件第67章 突然打擊第46章 不確定因素第4章 各算各的第88章 十字路口第190章 總攻第14章 無聲對抗第167章 預見性第51章 整軍備戰第128章 數量致勝第12章 開戰第91章 迎難而上第125章 鶴蚌相爭第69章 左右爲難第78章 一山不容二虎第48章 關鍵戰報第11章 導彈攻擊第229章 胸有成竹第128章 數量致勝第159章 大部隊渡江第2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282章 秘密第129章 積極外交第29章 嚴陣以待第52章 全速追擊第66章 入朝方略第20章 混戰第284章 轉變第194章 是打是和第131章 穩打穩紮第171章 八個半小時第47章 假設第10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291章 生存空間第196章 突襲第204章 小人物第45章 阻止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