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超級航母

相對而言,在這幾年中,中國的軍力增長速度遠遠比不上經濟。

第一次印度洋戰爭之後,黃峙博按照牧浩洋提交的戰略報告,把軍事建設重點放到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略項目上,特別是戰略科研項目,比如“中華項目”,以及針對太陽的探測活動。

雖然在此之後,爆發了中越戰爭,但是基本國防政策沒有受到影響。

更重要的是,在這幾年裡,中國的軍力建設處於轉型時期,國防力量從最基本的武器裝備到最高層的指揮結構都受到了影響,在前景仍然不太明朗的情況下,軍力建設速度自然有所減慢。

必須承認,這絕對不是壞事。

軍事建設與修建高樓大廈沒有區別,只有首先打好基礎,才能建起摩天大廈。如果基礎不夠牢固,大樓建得越高,倒塌的風險就越大。顯然,軍備競賽,就是建造一座“軍事摩天大廈”。

受技術**影響,在這輪軍備競賽中,所有參賽者都得從頭做起。

正是如此,美國也在加強基礎建設,在新型軍事技術領域投入了鉅額資金,沒有把重點放在擴大軍隊規模上。

說得直接一點,技術**到來,將淘汰所有老式裝備。

這就如同冷兵器時代的騎兵不可能對抗熱兵器時代的機關槍一樣,只有抓住了軍事技術**的先機,才能在未來戰爭中取勝。

當然,軍事技術**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最近幾年誕生的衆多軍事技術都沒有得到實戰檢驗,因此也就沒人知道新技術在戰爭中的威力。

中美是領跑者,同時也是開拓者。

在軍事裝備發展方向上,都得沒有可以借鑑的對象,只能摸着石頭過河。

結果就是,在技術**已經興起的情況下,新舊裝備體系並存,而且將成爲今後數十年內軍事力量發展的重要標誌。

拿海軍來說,新技術產生的影響已經顯現出來,但是沒有取代所有老式裝備。

到二零三二年中期,中國海軍已經擁有五艘航母,即“黃帝”號、“長江”號、“黃河”號、“崑崙山”號與“天山”號,此外還有兩艘“崑崙山”級航母正在建造,即“秦嶺”號與“太行山”號。

看上去,中國海軍的實力遠遠超過日本,僅次於美國。

事實上,這是大幅度縮水後的造艦規模。

在對海軍裝備計劃調整之前,“崑崙山”級的第一批就有四艘,即“秦嶺”號與“太行山”號應該在第一批建造,在二零三三年底之前服役。第二批也有四艘,在二零三五年之後取代“黃帝”號與“長江”級。按照騰耀輝的規劃,在二零三五年之前,還將建造C3級超級航母。

與之相比,現有的艦隊規模,明顯小了許多。

暫且不說C3級航母在什麼時候開工,至少“崑崙山”級的後四艘已經取消。在海軍現有的戰術體系下,不需要這麼多航母,而且在大筆資金用於戰略項目之後,也沒錢建造這麼多航母。

當然,這不等於中國海軍不需要航母。

在即將到來的全面戰爭中,海軍肯定需要更多的航母。結果就是,“黃帝”號沒有按計劃退役,將服役到C3級航母誕生的那一天。此外,“長江”號與“黃河”號在二零三一年底回到造船廠,進行服役之後的第一次全面改進,更換了主要電子設備,增添了數座自衛防禦系統。

按照牧浩洋判斷,騰耀輝沒有放棄打造“大艦隊”的理想。

也就是說,在騰耀輝出任總參謀長之後,很有可能把C3項目提前到二零三四年,而且第一批至少建造兩艘。

爲此,牧浩洋專門查閱了與C3項目有關的文件。

對牧浩洋來說,C3項目並不陌生。

他還在總參謀部負責海軍裝備建設工作的時候,大概在“黃河”號服役後不久,海軍就提出了C3項目。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超前的項目,因爲當時C2項目剛剛確定下來,海軍的主要任務是建造“崑崙山”級航母。

在最初的規劃中,C3項目只是C2項目的完善方案。

說得確切一點,C3項目的第一份計劃書中,標準排水量被限制在九萬噸以內,主要針對C2級存在的問題,以儘可能提高艦載航空兵作戰效率爲目的。隨後,大連造船廠與江南造船廠各自提交了設計書。

大連造船廠的設計比較保守,仍然採用傳統船型,主要通過調整內部艙室佈置、以及重新設計飛行甲板,來提高艦載航空兵出動率。雖然與海軍提出的要求相比,過於保守的設計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後期改進空間有限,但是大量採用成熟技術,而且可以利用現有的建造設備,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建造風險。

相對而言,江南造船廠的設計更加具有前瞻性,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了在LCS上得到首次應用的三體船型。在儘可能降低排水量的同時,能夠最大限度的提高機庫與飛行甲板的可用面積,並且能在不影響艦載戰鬥機正常起飛的情況下,獲得兩條降落跑道,解決了艦載戰鬥機回收的難題。

只是,江南造船廠設計方案採用了大量新技術,建造風險非常大。

因爲C2的建造進展順利,而且前四艘的建造工作都得到批准,所以牧浩洋在離開總參謀部之前,擱置了C3項目。按照他的規劃,要等到第二批C2級開始建造之後,再開始C3級的設計招標工作。

問題是,騰耀輝並沒打算讓C3一直停留在紙面上。

在牧浩洋離開總參謀部之後不久,騰耀輝就啓動了C3項目的招標工作,讓大連造船廠與江南造船廠重新提交設計書。這次大連造船廠也採用了三體船型,並且率先提出採用功率更大的可控聚變動力系統。

正是如此,C3項目一直拖到二零三一年底才正式上馬。

以當時的情況,關鍵就在動力系統上。

雖然江南造船廠提出了一套備用動力方案,即採用四座核反應堆,達到安裝新式武器系統的基本要求,但是安裝四座核反應堆的成本非常高,而且會佔用更多的內部空間,對航母的艙室佈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提高艦載航空兵綜合作戰效率來看,顯然無法達到海軍提出的要求。

只有採用新式動力系統,才能解決所有問題。

這樣一來,可控聚變反應堆成了唯一選擇。

當然,也可以研製功率更大的裂變反應堆,但是投入成本過高,而且會對後期改進造成不小的麻煩,還不如把資金用在新式動力系統上。

到了二零三二年,可控聚變反應堆的技術已經取得決定性突破。

雖然在所有人看來,可控聚變技術將首先應用在商業領域,而且投資開發相關技術的也是民間資本,但是作爲**性的能源技術,可控聚變核反應堆軍事應用開發的進度遠遠超過商用。

一切順利的話,最遲在二零三五年,軍用可控聚變反應堆就能問世。

也正是如此,騰耀輝纔會正式起動C3項目,而且在招標書中明確要求,必須採用可控聚變反應堆。

動力系統有了保證之後,C3項目的其他戰術指標也相應提高。

比如在排水量方面,海軍把標準排水量放寬到了十萬噸,如果其他戰術指標能夠相應提高,還可以再增加五千噸。隨着排水量提高,艦載戰鬥機的數量也相應增加到了九十架,且必須全部安置在機庫內,飛行甲板上保留三十個繫留點,最大載機量最好能夠達到一百三十五架。

僅拿艦載機數量來說,就遠遠超過了C2級航母。

戰術標準提高,等於加大了設計與建造難度。

仍然用艦載戰鬥機數量來說,按照海軍的要求,在搭載一百二十架戰鬥機的時候,出動率不應受到影響,回收效率必須達到最大值的百分之八十;在搭載一百三十五架戰鬥機的時候,出動率必須達到最大值的百分之八十,回收效率不低於百分之七十;至少能保證在一個波次中出動七十二架戰鬥機。

如此高的標準,直接排除了所有傳統設計方案。

按照牧浩洋掌握的資料,C3級鐵定會採用三體船型,至少配製四部彈射器,且擁有兩條降落跑道。至於兩大造船廠的具體設計方案,還在確定之中,主要是解決技術與戰術之間的矛盾。比如在艦島佈局方面,大連造船廠傾向於取消艦島,而江南造船廠則傾向於在主船體前方設置一座小型艦島。

一切順利的話,C3級也只能在二零三三年動工。

從時間上看,無論如何也趕不上二零三五年的戰爭,因此這種劃時代的航母不在牧浩洋的考慮之內。

真正能用得上的,而且能發揮關鍵作用的,還是四艘“崑崙山”級航母。

如果說C3級是劃時代之作,那麼“崑崙山”級就是中國海軍追趕對手,並且超越對手的臺階。

可以說,單純從作戰能力上看,“崑崙山”級絲毫不比“福特”級差,可以說是除美國之外,唯一的超級航母。“崑崙山”號建成服役之後,更是成爲了中國海軍、甚至是中國國力的象徵。

第73章 餘波第264章 瘋狂的頂點第12章 漸行漸遠第112章 以炸促戰第57章 戰術偵察第201章 輕型對輕型第162章 登陸開始第63章 反導攔截第12章 前途未卜第115章 超級運輸機第50章 民間力量第192章 選擇權第247章 毀滅性打擊第80章 持續性災難第13章 風起雲涌第7章 直覺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291章 生存空間第5章 夜空魅影第9章 十萬火急第26章 理由第70章 後果第232章 晚打不如早打第19章 人心所向第83章 科學寶藏第24章 反擊第125章 挑戰困難第46章 海軍新銳第87章 地區軍備競賽第70章 重擊落空第100章 戰略大調整第133章 新的發祥第311章 災難的源頭第181章 最後的頑抗第55章 墳墓第61章 戰略打擊第8章 擴軍浪潮第131章 掃蕩第30章 援朝總司令第86章 總統的野心第23章 敵後營救第33章 白宮的晚餐第2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124章 戰略轉向第143章 老鳥上陣第76章 熱點地區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42章 找準目標第26章 戰爭宣言第4章 戰爭危機第22章 橫掃全球第32章 成果第18章 猛然覺醒第205章 突襲第177章 大兵壓境第28章 屈服第228章 導火索第91章 勇敢的代價第7章 實幹階段第3章 前沿科技第6章 愈演愈烈第79章 艦隊攔截第228章 導火索第78章 兩強標準第20章 惹是生非第32章 大夢初醒第22章 出師有名第88章 各讓一步第48章 針鋒相對第150章 手忙腳亂第44章 歷史使命第4章 戰爭危機第230章 理智決策第296章 能量假說第128章 數量致勝第25章 偃旗息鼓第57章 提前行動第100章 以快取勝第224章 傀儡的覺悟第53章 軍事部署第80章 轉變第197章 無果而終第132章 攻守兩難第92章 突擊失敗第19章 人心所向第1章 海軍強國第76章 樂觀派第6章 軍事化第15章 虧本買賣第66章 起航第37章 刺刀見紅第140章 情報聯絡員第206章 餘波未盡第101章 高歌猛進第85章 科技戰爭第103章 猛然清醒第198章 暫定十月十五第309章 危機與樂觀第49章 首輪空戰
第73章 餘波第264章 瘋狂的頂點第12章 漸行漸遠第112章 以炸促戰第57章 戰術偵察第201章 輕型對輕型第162章 登陸開始第63章 反導攔截第12章 前途未卜第115章 超級運輸機第50章 民間力量第192章 選擇權第247章 毀滅性打擊第80章 持續性災難第13章 風起雲涌第7章 直覺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291章 生存空間第5章 夜空魅影第9章 十萬火急第26章 理由第70章 後果第232章 晚打不如早打第19章 人心所向第83章 科學寶藏第24章 反擊第125章 挑戰困難第46章 海軍新銳第87章 地區軍備競賽第70章 重擊落空第100章 戰略大調整第133章 新的發祥第311章 災難的源頭第181章 最後的頑抗第55章 墳墓第61章 戰略打擊第8章 擴軍浪潮第131章 掃蕩第30章 援朝總司令第86章 總統的野心第23章 敵後營救第33章 白宮的晚餐第2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124章 戰略轉向第143章 老鳥上陣第76章 熱點地區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42章 找準目標第26章 戰爭宣言第4章 戰爭危機第22章 橫掃全球第32章 成果第18章 猛然覺醒第205章 突襲第177章 大兵壓境第28章 屈服第228章 導火索第91章 勇敢的代價第7章 實幹階段第3章 前沿科技第6章 愈演愈烈第79章 艦隊攔截第228章 導火索第78章 兩強標準第20章 惹是生非第32章 大夢初醒第22章 出師有名第88章 各讓一步第48章 針鋒相對第150章 手忙腳亂第44章 歷史使命第4章 戰爭危機第230章 理智決策第296章 能量假說第128章 數量致勝第25章 偃旗息鼓第57章 提前行動第100章 以快取勝第224章 傀儡的覺悟第53章 軍事部署第80章 轉變第197章 無果而終第132章 攻守兩難第92章 突擊失敗第19章 人心所向第1章 海軍強國第76章 樂觀派第6章 軍事化第15章 虧本買賣第66章 起航第37章 刺刀見紅第140章 情報聯絡員第206章 餘波未盡第101章 高歌猛進第85章 科技戰爭第103章 猛然清醒第198章 暫定十月十五第309章 危機與樂觀第49章 首輪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