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分道揚鑣

從理論上講,肯定能夠清除太空垃圾,可是實際操作卻有很多難以解決的麻煩。

比如,在改進強電磁衛星時,中國工程師就提出,加強衛星的裝甲防護力度,用來抵禦高速飛行的太空垃圾。問題是,金屬能夠屏蔽電磁場,所以不能使用金屬裝甲,只能使用對電磁場衰減作用最小的複合材料,而類似的複合材料的強度都不夠高,難以爲衛星提供有效保護。

當然,也不是沒有辦法解決。

有材料科學家提出,可以採用泡沫材料,即在衛星進入軌道之後,在衛星外圍釋放出膨脹性泡沫體,把整個衛星包裹起來。只要足夠厚,就能擋住太空垃圾,需要做的只是增大衛星的發射質量而已,而各國已有的火箭有足夠的發射能力,最多不過把更多的火箭進行捆綁式發射。

問題是,這無法解決另外一個問題。

即便能夠擋住太空垃圾,也無法消除太空垃圾的動量。也就是說,在被太空垃圾撞擊之後,衛星的速度會降低,運行軌道也會改變。如果撞擊產生的動能指向外太空,問題還不是很嚴重,只是提高了衛星的運行高度。如果指向地球,則會使衛星降低飛行高度,然後墜入大氣層燒燬。

根據理論計算,只要撞擊角度正確,一塊一公斤的太空垃圾就能讓一顆在三百公里近圓軌道上運行的強磁場衛星在一個月內墜入大氣層。在近地軌道上,被質量在一公斤以上的太空垃圾撞擊的頻率爲每三天一次。顯然,如此快的損失速度,遠遠超過了中國、甚至是所有國家的承受能力。要知道,在這三十三天中,強磁場衛星最多能回收一百公斤太空垃圾,需要近十萬顆這樣的衛星,才能清除掉近地軌道上的所有金屬碎片,而其總造價相當於全世界所有國家全年產值的十倍!

當然,也有人提出,爲強磁場衛星安裝變軌機動發動機。

問題是,變軌機動發動機必須外置,至少得讓噴口外置。如果噴口僅佔衛星表面積的百分之五,而且通過保護手段把遭到撞擊的可能性降低百分之八十,也有百分之一的機率被太空垃圾擊中。因爲破壞噴管只需要質量在十克以上的太空垃圾,所以衛星平均運行十天左右就有可能被太空垃圾擊中變軌發動機。如果導致燃料爆炸,那麼一顆強磁場衛星產生的碎片需要十顆同樣的衛星進行清理。

結果就是,發射的衛星越多,需要清理的太空垃圾就越多。

這還沒有包括那些非金屬碎片。

如果全部算上,全球數十億人要不吃不喝的勞作近二十年,才能完成這項工程。如果把全球十分之一的生產力用來清理太空垃圾,則需要兩百年才能完成,而且前提是人類的生產能力不會受自然災難影響而降低。

毫無疑問,這基本上沒有操作價值。

要知道,就算不聞不問,近地軌道上的太空垃圾也將在未來兩到三百年之內陸續墜入大氣層燒燬。

說得簡單一些,人類掌握的宇航技術非常落後。

在二月十日的會議上,四方軍方代表都承認,以目前的宇航技術,人類很難清理近地軌道上的太空垃圾,最有效、最正確的措施就是暫時停止一切清理行動,在宇航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之後,再進行研究。

這裡所說的“宇航技術”,主要就是動力技術。

當時,不管是固體火箭發動機、還是液體火箭發動機,都是化學能動力裝置,能源利用效率低得驚人。雖然幾個主要航天大國都在開發新的航天手段,比如用電磁軌道炮把人造物體送入太空,但是主要的航天活動仍然需要依賴化學能。至於其他宇航推進工具,絕大部分都處於理論階段,或者說存在於科幻小說之中。

從人類的共同利益出發,中美歐俄應該聯合起來。

可惜的是,近地軌道上的太空垃圾對人類的生存沒有直接影響,最多不過把人類邁向宇宙的腳步放慢幾百年,所以在是否聯合研製新的宇航推進手段的問題上,中美歐俄存在嚴重分歧。

歐盟與俄羅斯都主張聯合研製,因爲這是加快研製進度的最有效的辦法。

美國與中國則堅決反對,認爲暫時沒有這個必要,而且宇航能力是在覈武器成爲歷史之後,最主要的國家安全支柱。

造成這個原因的,主要就是四方在宇航技術上的差距。

不可否認,歐盟與俄羅斯都是宇航大國,但是其重點是開發已有技術,即以製造化學能火箭爲主。在更加前沿的領域,歐盟與俄羅斯的差距非常大,而中國與美國的領先優勢已經非常明顯了。

比如,美國最先提出利用電磁加速進行宇航發射。早在十二年前,美國的科學家就用電磁線圈炮將一根重二十克的金屬棒送入近地軌道,而美國原本計劃在二零四零年,用同樣的方式發射一顆二百五十克重的微型衛星。

與美國相比,中國在宇航領域的研究更加前沿。

當然,也更加神秘。

根據後來披露的資料,在二零三零年之前,中國已經對“場能”技術進行了較爲深入的研究,而且把“場能”作爲未來宇航活動的主要推進手段。這裡說的“場能”,主要指的就是重力場。

在基礎理論上,重力場是能量場,蘊涵有非常龐大的能量。

宇宙科學家早就提出,宇宙中的可見物質僅佔宇宙總質量的百分之二,百分之九十八都是所謂的“暗物質”。可惜的是,科學家沒有對“暗物質”給出明確定義,即誰也不知道暗物質是什麼東西。

如果暗物質是無處不在的重力場的話,那麼宇宙就不是那麼空洞了。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能夠利用重力場的能量,人類的宇航能力將得到實質性提高,也就有能力進入更加廣袤的宇宙空間,甚至有望從基礎上推翻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前往其他星系。

在二零三二年左右,就有中國科學家發表了相關的論文,還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問題是,幾乎所有西方科學家都對此嗤之以鼻。

西方科學家並不認爲場能無法利用,而是認爲在基礎理論取得重大突破之前,根本不可能利用場能。

可以說,西方科學家的認識也沒有錯。

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已經鎖死了現代物理學,要想取得突破,不但要推翻廣義相對論,還要提出新的基礎理論。可惜的是,基礎理論的研究工作,絕對不是靠錢就能砸出來的,甚至靠時間也辦不到,因爲這是最純粹的腦力勞動,甚至無法以書面公式的方式表達出來。在人類的總體智力水平限制下,基礎理論上的重大突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更加不受人的意志左右。

在無法保證取得基礎理論突破的情況下,進行相關應用研究又有什麼意義呢?

說得直接一點,在相對論發表之前,誰知道該如何製造原子彈?

當然,在相對論發表之前,科學家已經發現了放射性元素,而且通過放射性元素的半衰週期發現質量損失現象。正是這些發現,給了愛因斯坦啓發,讓他在非常年輕的時候就提出了著名的質能公式。

由此可見,對自然現象的客觀發現是促成理論突破的關鍵因素。

如果沒有居里夫人等科學家發現放射性元素,就算愛因斯坦的智商高得出奇,恐怕他也不會提出狹義相對論。

西方科學家對中國學者嗤之以鼻,正是因爲他們對自然現象的觀察還不到位。

中國科學家敢於超前,也與當初的發現,即強磁場影響重力場的重大發現有關。如果沒有這個發現,中國科學家,特別是物理科學家也不會重點研究場能,更不會在基礎理論上下那麼多功夫。

正是如此,中國纔不願意與其他國家合作。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中國科學家在場能領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就能超越其他國家的科學家數十年,率先把場能用在宇航活動上,把人類的宇航能力提到新的高度上,徹底改變人類文明。

當然,在人類文明大融合之前,任何發現都屬於國家。

只要國家這種政治形體還存在,中國科學家就沒有理由與他人分享研究成果。科學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有國界。更重要的是,如此重大的科研工程,絕對離不開國家力量,也肯定在國家機器的控制之下。即便某位科學家心懷人類文明,也不可能超越國家機器,做出有背於國家利益的事情。

在聯合研製的談判破裂後,牧浩洋回到國內。

騰耀輝沒有給他安排新的工作,意思是讓他好好調整一下,畢竟大半年來,他一天也沒有輕鬆過。只是牧浩洋根本閒不住,正要告訴他,今天什麼事情也不用做,恐怕他還真不知道該做什麼。

既然還是負責太空垃圾清理工作,牧浩洋也就把注意力轉移到了宇航技術上。

當然,這也不是他的主觀意願。

陸雯已經完成了收集生物基因標本的工作,後期研究由專門的科研人員負責,因此回到了她的本職工作崗位上,繼續負責國家基礎理論科研工作。也正是通過陸雯,牧浩洋開始關注基礎理論研究。

第24章 伏擊戰第72章 新崗位第34章 中流砥柱第197章 僅此一回第193章 單刀直入第107章 全面壓上第209章 裝甲會戰第279章 三大定律第107章 全面壓上第2章 經濟基礎第106章 抓住機會第166章 百密一疏第29章 相互指責第101章 潛艇的盛宴第72章 炮擊第133章 大膽直言第81章 屏障第19章 新戰線第61章 戰略打擊第186章 拼命的動力第49章 首輪空戰第49章 首輪空戰第86章 戰術偵察第128章 意外頻頻第2章 鬥爭第116章 敗不餒第131章 穩打穩紮第280章 誕生之地第88章 十字路口六十五章 過分自信第270章 投降第178章 最後的機會第9章 臨時考覈第110章 敗局已定第104章 黑色星期日第4章 忙碌的春節第67章 新式攻擊法第48章 虛張聲勢第31章 限制軍備條約第30章 誰更瘋狂第26章 逐步推進第70章 外交戰場第262章 全民動員第249章 舉世震驚第39章 投送力量第80章 戰術推斷第18章 畫蛇添足第23章 堅持主見第2章 鬥爭第33章 嘎然而止第20章 混戰第207章 黔驢技窮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53章 巧合第162章 登陸開始第60章 集體智慧第47章 搶先攻擊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68章 南海戰略第171章 大規模投降第70章 後果第234章 推波助瀾第155章 將計就計第234章 推波助瀾第229章 守無可守第122章 拖後腿第25章 強攻第101章 潛艇的盛宴第134章 技術優勢第92章 突襲的回報第114章 全力招架第198章 追趕第87章 轟炸進行時第36章 破例第223章 崩潰的徵兆第79章 海灣第18章 雙輸第161章 戰術新應用第157章 將星隕落第3章 把握機會第1章 關鍵人物第208章 東線起波瀾第37章 打來的和平第18章 左右逢源第263章 負隅頑抗第23章 戰略誤判第45章 補欠賬第38章 勞動力第2章 厚積薄發第14章 宣戰第34章 矯枉過正第81章 臨時調整第79章 撲火第89章 統一第170章 崩潰第71章 再上戰場第76章 水下力量第28章 力所不及第52章 預料成真第125章 挑戰困難
第24章 伏擊戰第72章 新崗位第34章 中流砥柱第197章 僅此一回第193章 單刀直入第107章 全面壓上第209章 裝甲會戰第279章 三大定律第107章 全面壓上第2章 經濟基礎第106章 抓住機會第166章 百密一疏第29章 相互指責第101章 潛艇的盛宴第72章 炮擊第133章 大膽直言第81章 屏障第19章 新戰線第61章 戰略打擊第186章 拼命的動力第49章 首輪空戰第49章 首輪空戰第86章 戰術偵察第128章 意外頻頻第2章 鬥爭第116章 敗不餒第131章 穩打穩紮第280章 誕生之地第88章 十字路口六十五章 過分自信第270章 投降第178章 最後的機會第9章 臨時考覈第110章 敗局已定第104章 黑色星期日第4章 忙碌的春節第67章 新式攻擊法第48章 虛張聲勢第31章 限制軍備條約第30章 誰更瘋狂第26章 逐步推進第70章 外交戰場第262章 全民動員第249章 舉世震驚第39章 投送力量第80章 戰術推斷第18章 畫蛇添足第23章 堅持主見第2章 鬥爭第33章 嘎然而止第20章 混戰第207章 黔驢技窮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53章 巧合第162章 登陸開始第60章 集體智慧第47章 搶先攻擊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68章 南海戰略第171章 大規模投降第70章 後果第234章 推波助瀾第155章 將計就計第234章 推波助瀾第229章 守無可守第122章 拖後腿第25章 強攻第101章 潛艇的盛宴第134章 技術優勢第92章 突襲的回報第114章 全力招架第198章 追趕第87章 轟炸進行時第36章 破例第223章 崩潰的徵兆第79章 海灣第18章 雙輸第161章 戰術新應用第157章 將星隕落第3章 把握機會第1章 關鍵人物第208章 東線起波瀾第37章 打來的和平第18章 左右逢源第263章 負隅頑抗第23章 戰略誤判第45章 補欠賬第38章 勞動力第2章 厚積薄發第14章 宣戰第34章 矯枉過正第81章 臨時調整第79章 撲火第89章 統一第170章 崩潰第71章 再上戰場第76章 水下力量第28章 力所不及第52章 預料成真第125章 挑戰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