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作戰計劃

有了強大的軍隊、充足的準備,還得有具有可操作性的作戰計劃。

相對而言,作戰計劃正是最大的問題。

戰爭爆發前,牧浩洋沒有想過攻打澳大利亞,或者說沒有把澳大利亞當回事,認爲只要在戰爭初期奪得制海權,美國就會退出西南太平洋,澳大利亞也會明智的選擇中立,也就不存在攻打澳大利亞的問題了。

當時,牧浩洋有這樣的想法並不奇怪。

雖然從規模上講,中國海軍比美國海軍稍微差了一點,但是中國海軍的主要活動區域就是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需要控制的海域僅爲美國海軍的四分之一,海上運輸線的總長度僅爲美國海軍的五分之一。

也就是說,在關鍵戰場上,中國海軍有把握奪得制海權。

大戰爆發後的第二次迪戈加西亞海戰、馬里亞納海戰與所羅門海戰,都可以看成是這個因素的直接結果,即中國海軍能夠把兵力集中到某一個戰場上,而美國海軍卻需要在極爲廣闊的戰場上作戰。

可惜的是,開戰時,美軍的突然打擊,使牧浩洋的美好設想落空。

事實上,到了二零五三年下半年,牧浩洋仍然沒有考慮過攻打澳大利亞,依然認爲通過奪取制海權,再進行戰略轟炸,加上戰略封鎖,就能促使澳大利亞投降,根本沒有必要攻打澳大利亞。

從軍事層面上講,牧浩洋的想法沒有錯。

雖然澳洲是一座大陸,卻是面積最小的大陸,而且這座大陸上只有一億人,還無法產出全部的必須物資。全面戰略封鎖,加上高強度戰略轟炸,足夠讓這塊大陸上的人明白戰爭是怎麼回事。

問題是,通過戰略封鎖與戰略轟炸來達到目的,至少需要一年。

當然,這還是最樂觀的估計。

此外,戰略封鎖與戰略轟炸的代價也非常高。

比如,在戰略封鎖期間,中國海軍肯定得在西南太平洋與印度洋上各保留一支艦隊,而且艦隊的規模還不能太小。更重要的是,美國肯定會想方設法打破中國海軍對澳大利亞的戰略封鎖,因此中國海軍就得隨時準備在西南太平洋、或者印度洋上與美國海軍決戰,從而牽制住了中國海軍的主力艦隊。

戰略轟炸方面,澳大利亞有較爲完善的防空體系,還有大批戰鬥機,並且有自行生產戰鬥機的能力,美國還能夠通過斐濟、新西蘭等島嶼,向澳大利亞派遣戰鬥機,而中國空軍部署在東南亞的戰鬥機,最多隻能覆蓋澳大利亞北部地區,無法全程掩護,轟炸機的損失率肯定非常驚人。

只是,在牧浩洋看來,這些問題與避免登陸澳大利亞帶來的好處相比根本不算什麼。

當時,牧浩洋讓龐躍龍提交了一份攻打澳大利亞的報告,而龐躍龍估計,需要在這座大陸上投入至少五百萬軍隊,其中地面部隊在兩百五十萬到三百萬之間,而且得準備犧牲二十萬到三十萬官兵。

要知道,在大戰的第一年(二零五二年十月到二零五三年十月),中國動員的兵力也就只有五百萬,而且戰鬥傷亡不到五十萬,陣亡將士不到二十萬。如果在澳大利亞犧牲二十萬官兵,牧浩洋寧願選擇以戰略封鎖、戰略轟炸的方式來打垮澳大利亞,而不是用軍人的鮮血與生命來換取勝利。

可惜的是,軍事必須向政治讓步。

如果有攻打澳大利亞的政治需要,那麼軍事上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最終,讓牧浩洋決定攻打澳大利亞的,正是政治上的需要。

問題是,在這個時候,牧浩洋手裡沒有一份用於攻打澳大利亞的作戰計劃,甚至沒有相關的作戰計劃。

事實上,後來攻打所羅門羣島的作戰計劃,都是臨時制訂的。

可以說,這是中國在戰爭準備上最大的問題,即沒有充分考慮到這場戰爭廣闊性與全面性。

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在二零五三年底,牧浩洋才着手製訂攻打澳大利亞的作戰計劃。

當時,在這個問題上,海軍與陸戰隊的分歧比較明顯。

龐躍龍堅持原來的打法,即首先奪取前進基地,再渡海登陸,直接攻打澳大利亞的東部地區,登陸場選在布里斯班附近,或者更靠南一些,以避開珊瑚海西南的大堡礁,在奪取一座大型港口之後,沿着澳大利亞的東部平原向南與向西推進,攻佔澳大利亞人口與大城市最集中的東南地區。按照這個計劃,陸戰隊在初期需要投入十二到二十個陸戰師,動用八支登陸艦隊,海軍則需要奪取珊瑚海與塔斯曼海的制海權,對澳大利亞東部地區的軍事基地進行前期轟炸,並且在陸戰隊深入內陸、建立起前線機場之前,全程掩護陸戰隊作戰,爲陸戰隊提供火力支援。

這只是總體設想,肯定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修改細節部分。

比如,前進基地設在哪?

雖然龐躍龍認爲所羅門羣島就足夠了,但是牧浩洋卻不這麼認爲,因爲所羅門羣島離布里斯班有差不多三千公里,超過了戰術航空兵的掩護範圍,穿越珊瑚海的運輸航線也極易遭到破壞。

事實上,前進基地就是最大的問題。

原因就是,在澳大利亞東面,離澳大利亞本土最近的大型島嶼,即新喀里多尼亞島都在一千五百公里之外,而且到澳大利亞東南的悉尼超過了兩千五百公里,在合適的距離內根本沒有可供陸戰隊作爲前進基地的大型島嶼。

後來,龐躍龍修改了作戰計劃,提出首先攻佔塔斯馬尼亞島,然後直接在澳大利亞東南角直接登陸。

顯然,這個計劃也非常瘋狂。

塔斯馬尼亞島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島嶼,也是西南太平洋上除新西蘭的南島與北到之外最大的島嶼。暫且不說塔斯馬尼亞島上有多少守軍,僅僅是控制這座島嶼就需要數個陸戰師。更重要的是,塔斯馬尼亞島在塔斯曼海西南,在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分界線上,中國陸戰隊需要跨越珊瑚海與塔斯曼海,奔襲數千公里才能登上塔斯馬尼亞島。就算佔領了塔斯馬尼亞島,以這裡爲基地,也得首先把物資送過去,然後再送往澳大利亞。結果就是,海運航線增加了數千公里,作戰壓力有增無減。

到最後,龐躍龍也不得不承認,直接在澳大利亞東部地區登陸的可行性不高。

這下,就只能在澳大利亞北部地區登陸了。

當然,在澳大利亞西部地區登陸的可能性也不大,問題與在東部地區登陸一樣,缺乏前進基地。

當時,龐躍龍仍然抱着傳統打法,認爲應該選擇澳大利亞的西北角。

原因很簡單,雖然澳大利亞東北角離所羅門羣島最近,而且向南推進一千多公里就能到達布里斯班;而在西北角登陸,就算能控制達爾文港、珀斯港,也需要橫跨整個澳洲大陸才能到達澳大利亞東部地區。但是澳大利亞東北角東面是大堡礁,到處都是淺灘暗礁,無法讓登陸艦隊進入,無法建立海上登陸場;西面則是被陸地三面包圍的卡奔塔利亞灣,登陸艦隊極易遭到打擊;如果讓艦隊集中到阿拉弗海,則只能在東北角的最頂端登陸,通往內陸的道路很有可能被美軍堵死。

直到這個時候,牧浩洋才提出放棄傳統戰術。

具體時間,應該是在二零五四年初,也就是所羅門羣島血戰打響之後。

讓牧浩洋產生這一想法的主要原因,就是陸戰隊在所羅門羣島上,已經證明可以用空運支持地面部隊作戰。

緊接着,陸軍在大陸戰場上發動了哈薩克斯坦會戰與伏爾加格勒會戰。

在這兩場大型會戰中,空運部隊都有極爲驚人的表現,承擔了大部分運輸任務,成爲地面進攻的有力保障。

這些,都讓牧浩洋相信,空運部隊在跨越海洋之後,依然能支持地面部隊作戰。

所幸的是,說服龐躍龍不是什麼難事。

當時,龐躍龍也急於想攻打澳大利亞。別忘了,戚凱威在五月底才離開陸軍司令部,而龐躍龍與戚凱威一向水火不容。看到陸軍在大陸戰場上高歌猛進,龐躍龍只想早點率領陸戰隊攻上澳洲大陸。至於用什麼方式攻打澳洲大陸,龐躍龍並不在乎,只要能夠讓陸戰隊攻上澳洲大陸就行了。

也就是說,直到二零五四年初,牧浩洋才基本上確定了攻打澳大利亞的作戰行動。

事實上,即便到這個時候,牧浩洋手裡也沒有一份可以實施的作戰計劃,因爲在確定以空運爲主的作戰方式之後,在進攻線路上,他與龐躍龍又發生了分歧,而且這次兩人的觀點恰好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對調。

龐躍龍認爲,既然不用進行兩棲登陸,就應該直接攻打澳大利亞東部地區。

牧浩洋卻沒有這麼樂觀,畢竟這是第一次跨海實施的大規模空中進攻,所以他認爲應該保守一些,比如在澳大利亞西北地區上岸。這麼做,可以儘量避開集中部署在澳大利亞東部地區的美軍航空兵。

如同兩棲登陸需要考慮敵人的艦隊一樣,空中進攻肯定得考慮敵人的航空兵。

到二零五四年五月,一件突發事情,最終讓牧浩洋做出了決定,採納了由龐躍龍提出作戰方案。

第196章 以談備戰第106章 陸戰隊熱身第113章 未來戰爭第218章 死亡陷阱第171章 八個半小時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64章 致命打擊第57章 戰爭決議第4章 基礎與應用第147章 海航突擊第230章 理智決策第63章 一箭三雕第200章 將錯就錯第32章 金融戰爭第285章 行星大發現第32章 針鋒相對第18章 圍捕第32章 匹夫有責第75章 咄咄逼人第307章 壁壘第99章 進退兩難第6章 第一步第11章 玩火自焚第136章 夾心餅乾第18章 雙輸第5章 宣戰第12章 漸行漸遠第54章 最後衝刺第16章 耐心等待第75章 預演第23章 金狗第62章 弄巧成拙第30章 援朝總司令第63章 卸甲第208章 東線起波瀾第25章 自食其果第58章 邁向戰爭第3章 大國實力第258章 金融戰略第26章 重拳出擊第11章 導彈攻擊第110章 愛莫能助第232章 晚打不如早打第198章 追趕第74章 迴歸第40章 積極主動第118章 和解第222章 錯誤情報第56章 快馬加鞭第56章 守株待兔第11章 經濟圍剿第31章 接觸第1章 棄武從文第41章 順藤摸瓜第38章 戰役目的第10章 重在過程第73章 沉默是金第15章 受害者第5章 軍事冒險第319章 反思第48章 外派第40章 自作主張第313章 千年戰爭第231章 是敵是友第6章 第一步第216章 遲來的醒悟第129章 積極外交第82章 歐盟的機會第21章 粒子風暴第71章 以進爲退第11章 經濟圍剿第10章 希望第149章 放棄第41章 求生第60章 集體智慧第2章 鬥爭第260章 超級胡蘿蔔第90章 一網打盡第9章 臨時考覈第26章 逐步推進第71章 拼盡全力第48章 全身而退第174章 反擊第6章 定論第2章 秘密任務第33章 拉幫結派第134章 技術優勢第127章 雷暴第163章 秘密武器第35章 癱瘓的左翼第76章 樂觀派第14章 合作與矛盾第75章 積極迎戰第37章 遠洋護衛第15章 宣戰第169章 表明身份第79章 立場第159章 大部隊渡江第31章 風捲殘雲
第196章 以談備戰第106章 陸戰隊熱身第113章 未來戰爭第218章 死亡陷阱第171章 八個半小時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64章 致命打擊第57章 戰爭決議第4章 基礎與應用第147章 海航突擊第230章 理智決策第63章 一箭三雕第200章 將錯就錯第32章 金融戰爭第285章 行星大發現第32章 針鋒相對第18章 圍捕第32章 匹夫有責第75章 咄咄逼人第307章 壁壘第99章 進退兩難第6章 第一步第11章 玩火自焚第136章 夾心餅乾第18章 雙輸第5章 宣戰第12章 漸行漸遠第54章 最後衝刺第16章 耐心等待第75章 預演第23章 金狗第62章 弄巧成拙第30章 援朝總司令第63章 卸甲第208章 東線起波瀾第25章 自食其果第58章 邁向戰爭第3章 大國實力第258章 金融戰略第26章 重拳出擊第11章 導彈攻擊第110章 愛莫能助第232章 晚打不如早打第198章 追趕第74章 迴歸第40章 積極主動第118章 和解第222章 錯誤情報第56章 快馬加鞭第56章 守株待兔第11章 經濟圍剿第31章 接觸第1章 棄武從文第41章 順藤摸瓜第38章 戰役目的第10章 重在過程第73章 沉默是金第15章 受害者第5章 軍事冒險第319章 反思第48章 外派第40章 自作主張第313章 千年戰爭第231章 是敵是友第6章 第一步第216章 遲來的醒悟第129章 積極外交第82章 歐盟的機會第21章 粒子風暴第71章 以進爲退第11章 經濟圍剿第10章 希望第149章 放棄第41章 求生第60章 集體智慧第2章 鬥爭第260章 超級胡蘿蔔第90章 一網打盡第9章 臨時考覈第26章 逐步推進第71章 拼盡全力第48章 全身而退第174章 反擊第6章 定論第2章 秘密任務第33章 拉幫結派第134章 技術優勢第127章 雷暴第163章 秘密武器第35章 癱瘓的左翼第76章 樂觀派第14章 合作與矛盾第75章 積極迎戰第37章 遠洋護衛第15章 宣戰第169章 表明身份第79章 立場第159章 大部隊渡江第31章 風捲殘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