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突然打擊

二零四五年二月九日清晨,新德里時間六點三十分左右,印度空軍在未做動員的情況下突然襲擊了正在馬爾代夫羣島西北海域進行聯合訓練的中國印度洋艦隊,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爆發。

印度空軍爲這次襲擊做了精心準備,來得也非常突然。

根據戰後從印度政府獲得的一些資料,策劃這次襲擊的是美事顧問團,而且美國提供了關鍵情報。

甚至可以說,這是一次由美國主導、只是使用的是印度空軍的打擊行動。

早在二月初,即中國海軍的東印度洋艦隊開赴阿拉伯海,與西印度洋艦隊進行聯合訓練的時候,美國就向迪戈加西亞增派了十多架電子偵察機,蒐集中國艦隊的情報,監視中國艦隊的一舉一動。

當時,美軍還向印度洋秘密派遣了十多艘攻擊核潛艇。

主要就是,中國艦隊使用的定向通信設備具有很高的保密性,也很難被發現,所以電子偵察機只能監視艦隊的遠程通信信號。爲了獲取艦隊的詳細情報,就得出動能夠隱蔽接近艦隊的攻擊核潛艇。

在美軍的幫助下,印度空軍掌握了一條至關重要的情報。

在每天清晨六點到七點之間,中國艦隊裡在夜間升空的戰鬥機將陸續返航,艦隊官兵也將在這個時候換班。

也就是說,在這一個小時內,中國艦隊的防空部署最爲脆弱。

按照美軍提供的情報,在此期間升空巡邏的戰鬥機不會超過十架,而且航母正在回收返航的戰鬥機,很難增派防空戰鬥機。更重要的是,各艘戰艦上都在換班,因此警戒水平也會降低。

如果在此期間發起突然襲擊,中國艦隊肯定會遭受重創。

決定在二月九日發動突襲,還有一個重要因素:二月八日,東印度洋艦隊與浩洋港進行了通信聯絡,電報被美軍的電子偵察機截獲,通過與之前截獲的電報進行對比,美軍判斷中國艦隊將在兩到三天內進行補給作業,而在兩天前,美軍攻擊核潛艇發現了從斯里蘭卡南面經過的戰鬥支援艦,由此判斷出中國艦隊將向東南方向運動,在馬爾代夫羣島北面某處海域與戰鬥支援艦會合。

也就是說,通過這份情報,能夠大致判斷出中國艦隊的航線。

正是如此,在二月九日凌晨,印度當局做出了襲擊中國艦隊的決定,隨後印度情報機構通過一條早已被中國情報機構監視的線路,向美國發出了那份情報,即中國正在努力拉攏國等歐洲國家,準備向印度開戰。

當時,印度此舉主要是想把美國拖下水。

說得確切一點,在印度情報機構看來,中國情報機構截獲這份情報後,首先會考慮美國的立場,而美國當局不可能立即做出決斷,所以會推斷印度正在積極準備戰爭,而且美國很有可能會捲入進來。如此一來,中國在進行軍事部署的時候,就得提防太平洋對岸的強大敵人,不會全力應付印度洋方向上的挑戰,從而放鬆對印度的警惕。即便中國當局從中讀出了戰爭信號,也不會想到,印度將在幾個小時之後發動戰爭,因此對印度空軍的突擊行動不會產生多大影響。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牧浩洋做出判斷的時候,印度空軍的戰鬥機已經升空,戰爭已經不可避免,而中國艦隊並沒有因爲提前接到警報而避免遭到突然打擊。

可以說,印度在這個時候的一個部署顯得非常關鍵,即沒有在突擊中國艦隊之前進行戰爭動員。

在這輪突擊中,印度空軍總共出動了三批機羣,總計近五百架戰鬥機。

因爲中印關係早就走到了戰爭邊緣,而且印度接受了大量美製戰鬥機,正在加強訓練工作,所以這些戰鬥機從二十多處空軍基地起飛的時候,並沒有驚動中國情報機構,被認爲是在進行日常訓練。

戰鬥打響的時候,中國艦隊的準備嚴重不足。

當時,兩支艦隊剛剛收到警報,但是正在回收夜間訓練的戰鬥機,所以四支航母戰鬥羣都沒有立即增派防空戰鬥機,而是決定在七點過後,等到所有戰鬥機返航後,再增強防空力量。

更重要的是,在回收戰鬥機的時候,四艘航母分得比較開。

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四支航母戰鬥羣裡的護航戰艦很難相互掩護。

當時,位於艦隊最前方的“秦嶺”號與位於最後方的“黃河”號有八十公里,而且每艘航母的間隔距離都在十五公里以上。按照航空作業標準,航母回收戰鬥機的時候,間隔距離必須在十公里以上。

如此一來,在“秦嶺”號受到攻擊的時候,“黃河”號航母戰鬥羣裡的防空戰艦就很難發揮作用。相反,如果“黃河”號首先受到攻擊,“秦嶺”號航母戰鬥羣裡的防空戰艦也只能乾瞪眼。

因爲中國艦隊在向東南方向航行,所以最先受到攻擊的是“黃河”號。

第一批到達的印度戰鬥機多達一百八十架,其中三十架是護航戰鬥機,而“黃河”號上空只有兩架防空戰鬥機。

更要命的是,唯一升空的艦載預警機在“太行山”號附近,離“黃河”號有六十公里。

結果就是,艦載預警機沒能及時發現逼近的印度戰鬥機,直到近千枚反艦導彈逼近,才發出防空警報。

這輪攻擊相當致命,掩護“黃河”號的兩艘巡洋艦與兩艘驅逐艦使出全身力氣,也只擊落了兩百多枚反艦導彈。這也與護航戰艦的狀態有關,因爲在預警機發出警報時,艦隊正在換崗,新上崗的官兵還沒有調整好狀態。更重要的是,留給護航戰艦的時間只有兩分鐘,根本無進行有效的反導攔截。

當時,遭到攻擊的不僅僅是“黃河”號,還有前方的“長江”號航母戰鬥羣。

三分鐘之內,包括“黃河”號與“長江”號在內,總共有十二艘戰艦被導彈擊中,其中八艘防空戰艦全部癱瘓,兩艘航母也遭受重創。

只是,這僅僅是個開始。

大概在六點三十七分,印度空軍的第二批攻擊機羣到達,二百二十架戰鬥機在距離中國艦隊三百五十公里處投下了一千多枚反艦導彈。因爲中國艦隊上空沒有足夠的戰鬥機,所以印度空軍的護航戰鬥機還前出到中國艦隊附近,攻擊了正在緊急規避的預警機,並且爲反艦導彈提供中繼制導。

這次,遭受攻擊的是“秦嶺”號與“太行山”號航母戰鬥羣。

雖然當時兩支航母戰鬥羣已經進入作戰狀態,但是短短几分鐘內,分散的護航戰艦根本無回到航母身邊,也就無爲航母提供直接掩護。在外圍反導作戰中,兩支航母戰鬥羣裡的十二艘防空戰艦擊落了近八百枚反艦導彈,可是最終仍然有五百多枚反艦導彈突破外圍防線,集中攻擊了包括航母在內的大型戰艦。

相對而言,這輪攻擊效果差得多。

主要是東印度洋艦隊的護航戰艦更多,末段反導能力更強,而進入最後攻擊階段的反艦導彈卻比第一輪攻擊少得多。

比如在戰鬥中,“秦嶺”號上的末段攔截系統擊落了近百枚反艦導彈,最終只被三枚反艦導彈擊中,命中點都在水線以上,而且集中在右舷,航母的受損情況不是很嚴重,左舷的升降機與彈射器仍然能夠使用,也就能夠安排戰鬥機升空。“太行山”號只被一枚反艦導彈擊中,只是這枚導彈直接打在了艦島上,導致包括艦長在內的一百多名官兵陣亡,使航母的指揮系統癱瘓了很長一段時間。

六點五十分,第三批印度戰鬥機到達。

這次,印度戰鬥機使用的不是反艦導彈,而是精確制導炸彈。準確的說,是專門用來攻擊大型戰艦的制導炸彈。

早在中日戰爭期間,中國海軍就證明,在某些情況下,炸彈比反艦導彈更有效。

此後,美國也研製了幾種不同級別的反艦彈藥,而且都採用了火箭助推方式,以提高炸彈的突防效率。

只要奪得了制空權,讓戰鬥機在近距離投彈,攻擊效果肯定比反艦導彈好得多。

可以說,這纔是最爲致命的一輪攻擊。

因爲“秦嶺”號與“太行山”號在第二輪攻擊中沒有遭到嚴重損傷,所以印度戰鬥機集中攻擊了這兩艘航母。

當然,這也與“秦嶺”號與“太行山”號的塊頭有關。

與兩艘“長江”級航母比起來,“秦嶺”號與“太行山”號大得多,因此也更具有打擊價值。

在這輪攻擊中,印度空軍也付出了慘重代價。

一百多架印度戰鬥機中,有超過三十架在突防階段被中國戰艦發射的防空導彈擊落,還有幾架在投彈的時候被緊急升空的防空戰鬥機擊落。根據艦隊提供的戰報,至少擊落了四十四架印度戰鬥機。

當然,印度空軍只承認損失了十七架戰鬥機。

只是,這輪打擊,也徹底葬送了東印度洋艦隊。

攻擊結束的時候,“秦嶺”號至少被十七枚炸彈擊中,大火完全失去控制,艦體還右傾了十度左右。“太行山”號的情況更加糟糕,首傾角度已經超過十度,代艦長不得不緊急下令向尾部艙室注水,以恢復縱向平衡。如果首傾得不到控制,艦尾擡離水面,艦體就會從中間折斷。

更重要的是,四支航母戰鬥羣裡的戰艦全部遭到重創,根本沒辦發出電報。

直到四個小時後,“長江”號才修復了遠程電臺。

第303章 幸運兒第261章 同盟憲章第128章 意外頻頻第100章 戰略大調整第26章 戰略空運第16章 巢臼第51章 快節奏空戰第130章 大陸政策第56章 守株待兔第46章 全速北上第79章 另闢蹊徑第249章 舉世震驚第18章 雙輸第48章 反潛戰第157章 司令部風波第46章 預料之外第63章 反導攔截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114章 關鍵情報第132章 臨界點第172章 欲擒故縱第11章 玩火自焚第37章 拆東牆補西牆第259章 遺贈第34章 盟友第1章 扶桑的自救第107章 全力以赴第65章 國家意志第112章 和平第12章 措手不及第135章 導火索第44章 恢復性擴充第15章 預判第49章 果斷反擊第87章 接敵第33章 嘎然而止第52章 統一意見第16章 暗藏殺機第3章 絕不是巧合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200章 將錯就錯第107章 全面壓上第21章 奪回失地第56章 創新之舉第19章 主動攻擊第36章 權衡第207章 黔驢技窮第54章 最後衝刺第32章 針鋒相對第77章 榮譽與恥辱第42章 第三條航線第130章 進攻方向第10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152章 地面戰爭第23章 敵後營救第35章 打掃戰場第16章 巢臼第120章 用我們的方式第131章 穩打穩紮第121章 高歌猛進第75章 咄咄逼人第125章 潛力大爆發第8章 擴軍浪潮第206章 有勇有謀第62章 戰術反擊第187章 再起狂濤第53章 誘餌的效果第279章 三大定律第47章 第一槍第1章 千錘百煉第180章 歸宿第13章 狙殺第114章 關鍵情報第31章 接觸第160章 空中打擊第196章 突襲第59章 起始點第31章 出兵的價格第168章 上前線第248章 災難第85章 矛盾爆發第58章 功虧一簣第87章 積極爭取第107章 和解爲主第21章 奪回失地第56章 家宴第82章 擔憂第87章 地區軍備競賽第85章 欲擒故縱第3章 前沿科技第106章 利益決定一切第2章 完美主義者第209章 裝甲會戰第89章 一枚導彈第84章 轟炸機登場第86章 全面競賽第19章 伏擊第320章 宗教干預第178章 進攻心切第88章 最後關頭
第303章 幸運兒第261章 同盟憲章第128章 意外頻頻第100章 戰略大調整第26章 戰略空運第16章 巢臼第51章 快節奏空戰第130章 大陸政策第56章 守株待兔第46章 全速北上第79章 另闢蹊徑第249章 舉世震驚第18章 雙輸第48章 反潛戰第157章 司令部風波第46章 預料之外第63章 反導攔截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114章 關鍵情報第132章 臨界點第172章 欲擒故縱第11章 玩火自焚第37章 拆東牆補西牆第259章 遺贈第34章 盟友第1章 扶桑的自救第107章 全力以赴第65章 國家意志第112章 和平第12章 措手不及第135章 導火索第44章 恢復性擴充第15章 預判第49章 果斷反擊第87章 接敵第33章 嘎然而止第52章 統一意見第16章 暗藏殺機第3章 絕不是巧合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200章 將錯就錯第107章 全面壓上第21章 奪回失地第56章 創新之舉第19章 主動攻擊第36章 權衡第207章 黔驢技窮第54章 最後衝刺第32章 針鋒相對第77章 榮譽與恥辱第42章 第三條航線第130章 進攻方向第10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152章 地面戰爭第23章 敵後營救第35章 打掃戰場第16章 巢臼第120章 用我們的方式第131章 穩打穩紮第121章 高歌猛進第75章 咄咄逼人第125章 潛力大爆發第8章 擴軍浪潮第206章 有勇有謀第62章 戰術反擊第187章 再起狂濤第53章 誘餌的效果第279章 三大定律第47章 第一槍第1章 千錘百煉第180章 歸宿第13章 狙殺第114章 關鍵情報第31章 接觸第160章 空中打擊第196章 突襲第59章 起始點第31章 出兵的價格第168章 上前線第248章 災難第85章 矛盾爆發第58章 功虧一簣第87章 積極爭取第107章 和解爲主第21章 奪回失地第56章 家宴第82章 擔憂第87章 地區軍備競賽第85章 欲擒故縱第3章 前沿科技第106章 利益決定一切第2章 完美主義者第209章 裝甲會戰第89章 一枚導彈第84章 轟炸機登場第86章 全面競賽第19章 伏擊第320章 宗教干預第178章 進攻心切第88章 最後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