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章 加餉與主持考課

天寶七載深秋十月,李嗣業從長安回到北庭治所庭州城,他從長安回來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提升北庭三軍的基本待遇。這個時代邊軍的基本待遇已經定下來了,最底層的兵卒每月絹一匹,粟米一石,一年十二匹絹,粟米十二石。

這個待遇換算下來到底是多少呢,由於絲絹在大唐是硬通貨,遠比時而膨脹時而緊縮的開元通寶貨幣要穩當的多,生絹一匹的價格是五百錢左右,粟米十錢一斗,一石是近百錢,一個普通兵卒的月待遇是六百錢。

安西四鎮的待遇稍微高些,合計下來將近一貫,禁軍御林軍和龍武軍的待遇是邊軍的三倍。而待遇最低的,就是北庭節度使麾下的募兵。他們手中無田,每月只發放粗麻一匹,青稞一石,有私馬者馬料一日補給五升。表面看上去與其他邊鎮的數量一致,但這純粹是自欺欺人,麻布一匹的價格不過百餘錢,青稞更賤,甚至在河西等邊鎮,青稞是當做飼料來使用的。

他曾親自去一個長征健兒的家中視察,兵卒家中有一個妻子,面黃飢瘦,兩個孩子衣不遮體。他們三口人每天要消耗四斤糧食,就算頓頓吃青稞糌粑,一石到達月底也不會有餘糧,兵卒家中沒有養任何牲畜,冬天沒有禦寒的衣物,日子很是悽苦。

由於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轉換初創,等於是摸着石頭過河,軍餉存在不少的缺陷,長安禁軍普遍偏高,邊軍又普遍低。邊軍的戰鬥力與待遇的比例正好與禁軍呈反比。

李嗣業與趙玼和臧希晏開了內部會議進行商議,絕對只漲底層什長和兵卒的待遇,每月發放生絹一匹,粟米一石外加青稞一石,什長生絹一匹外加火麻布一匹,糧食與前者照舊。條文由行軍掌書記岑參起草,最終成文張貼在庭州交河金滿等城池的城牆上,同時也張貼遍了北庭所有守捉城。

同時李嗣業還下令,北庭三軍中有家眷,並且在本地擁有戶籍者,頒給永業糧田二十畝。升餉的消息傳出,轟動了瀚海軍、天山、伊吾等三軍的軍營。

他們中有些人在軍中服役已經有二十餘年,卻因爲待遇太低無法成家。就算許多生長在北庭本地的胡女,也都願意嫁給奔波行商的商賈,不願意嫁固守窮困的征夫。往輕了說軍漢們爲大唐守禦邊關,卻窮得沒有了第三代,往重了說,北庭軍經過鮮血洗禮的優秀基因未能遺傳下去,直接使得整個北庭軍後繼無人。往更嚴重了說,整個磧西都沒有造血功能,一旦河西走廊被切斷失去中央的輸血,能夠堅守就是安西北庭那些後繼無人的白髮老兵。

一時間李嗣業的威望和軍心所向,超過了過往的任何一位北庭節度使,廣大兵卒們都讚不絕口。

這還只是他的初步計劃,今年內他要利用手中的權力,給天山軍和伊吾軍各招募一千人的兵力,並補全他們的鎧甲兵仗。

甲冑和兵仗纔是真正的內耗,而且有錢都不好使,少府監治下的北都軍器監各署包括武庫在內,都需要少府監和兵部的共同批文,才能夠根據邊軍的定額集中採購。

當然制度有漏洞,也是可以從中鑽空子的,只是需要更多的錢。長安城中盤踞着明面上暗地裡許多勢力,只要有錢,他們就能給你搞到一切想搞到的東西,

一切又都回到錢這一方面。沒有錢財寸步難行。

戴望在印度和蔥嶺已經經營了一年多,他的商路起步已經初步成功,眼下就看這個生財機器到底有多大的產出了。

他利用今年考課的機會,決定在安西四鎮到沙洲等地跑一趟,親自完成對商路的統籌決策。北庭的管理工作,暫時交給趙玼和臧希晏聯合來管。

隴右道採訪使的全稱爲採訪處置使,並無專門的衙署,一般是節度使等人兼職。只是今年令人意料不到,本該兼採訪使的應該是隴右節度使哥舒翰,沒想到卻成了北庭節度使李嗣業,這兩個邊鎮完全就不是一個體量好不好,讓李嗣業監察他們有些資歷不足。

由於今年是小考,隴右各州刺史將自家官員的考課進行打分,李嗣業則只需把這些考課評價收起來,簡單看一下,只要不是太虛高太離譜就行。節度使刺史們的考課則由李嗣業親自去評價下達。

面對繁瑣的課考工作,過往的考課需要採訪處置使親自遊走於各地,實地調查節度使、刺史們的工作情況,然後給出判斷結果。

李嗣業自然沒有那麼充裕的時間,他上任之初就決定把考課的規矩給改一下,命令邊關節度使和各州刺史們,寫一封今年內的政府工作報告,稱之爲總結函上交給他,然後在總結函的背後寫下建議給自己的考課評分,同時也寫下建議臨近幾個州的刺史的考課成績,他經過統一總結之後,便可以輕鬆得出結果。

這個方法非常合理,所有人都喜歡給自己打超出實際的成績,而給鄰居打出平庸的成績,這樣綜合一下,結果反而更接近實際情況。

他本人已經在安西四鎮的老巢龜茲城中了,身邊只帶了行軍掌書記岑參和婢女道柔,他也沒有把行程和路線泄露給安西軍諸將。因爲他過去也曾是他們中的一員,如今因爲身份的懸殊產生尷尬,特別是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的面前,他連同對方見面時說什麼都沒有想好。

兩個人之間的差距,其實就是一支樂曲一柄樂器的差距,以高仙芝那樣的性格,可能就瞧不上他這不務正業靠着旁門左道,溜鬚拍馬逢迎皇帝得來的採訪處置使。李嗣業或許也不太感冒高仙芝的頑固思想,只會打仗的人怕就能看到戰機,卻看不到其他的機會。

他在城中駐足休息後,第二日動身前往疏勒,十三天後到達疏勒。

進入疏勒城後,他直接去往紙坊,結果戴六郎卻不在紙坊,根據造紙的工匠們說,戴望可能在蔥嶺守捉城一帶,蔥嶺地區驛站的鋪設纔是重中之重。

他給戴望寫了去信一封,命驛站傳遞到蔥嶺去。他自己則在紙坊旁邊戴望的小屋中等待。

距離上次來這裡已經超過一年,房間顯得更加逼仄了,只是因爲房間靠牆做了許多架子,書冊和書卷整齊地排列在了上面。

他翻開其中一本書看了看,裡面竟然全是驛站系統的構建和大宗貨物的傳送方法的設想,各種新奇思路竟然有上百條之多。他又打開其中一張卷軸,紙張上用細筆塗畫的,正是驛站的設計圖,四方形用泥土夯築,竟然像一座座小型的烽燧。如果再仔細去看,驛站的各個部分設施完備,對於材料的要求也最爲節省。

戴望可能就是傳說中的全面性人才了。

第九十二章 月夜對酌最勾人第五百九十四章 我要宴請盟友第五百零五章 十姓可汗大婚日第五十七章 皇帝等吃第二百七十四章 曲終人離散第一百八十七章 輪臺送卿問生辰第七百八十六章 韜光養晦第一百二十五章 上任三把火,其一第四十五章 協會?幫會?第四百一十四章 撿來的孩子第六百五十二章 調兵出征之爭論第六百八十五章 爲查案也爲權欲第七百四十二章 肅宗登基得李泌第八百一十五章 孺子初試牛刀第八百一十九章 黃河灘迎敵備戰第七百五十一章 三郎自蘭州來第四百四十八章 戴望改弦易轍第六百六十章 婆羅門神廟第四百零九章 渡河第一戰第八百八十章 兵不厭詐第九百二十三章 忠烈殉國第三百零四章 馬屁不穿第七百六十四章 圍堵武關,激戰蒲津渡第三百七十一章 家事不問,諸事繁雜第六百零八章 戰爭的延續是政治第五百一十二章 高仙芝的二三事第八百七十三章 忠臣苦忠臣難第七百九十五章 三軍何所謀?第六百九十章 美人在側第七十四章 美女的好處第一百四十三章 今年冬天特別冷第六百五十章 捏造罪行第五百零七章 自古舔狗最廉價第三百九十九章 反派的二三事第八百六十六章 夜襲同羅營第五百四十四章 雙吏遷至庭州第七百零三章 流言四起第四百零五章 欲長途奔襲第二十七章 咸宜釋雙雄第四十二章 太子長史,長安風聞第六百三十九章 楊李鬥秋風第七百三十五章 潼關陷落 玄宗出逃第七百二十三章 楊國忠殺瘋了第七百章 酒宴上鬥嘴第九百二十二章 張巡身陷囹圄第三百四十三章 夜遇不速客第八百五十五章 說服失敗卻生他計第六百五十四章 招降阿布思部第六百五十四章 招降阿布思部第三百零七章 印綬可定人心第七十八章 驚動李隆基第七百四十二章 肅宗登基得李泌第四百五十四章 不欲攀扯第一百一十一章 峰迴路轉第七百六十一章 取潼關不費吹灰之力第六百八十九章 陳屍右驍衛官邸第七百八十二章 山河表裡潼關路第六百一十章 護教戰爭第三百零九章 聽風聲辨形勢第七百九十三章 風雨欲來第五十一章 牢中冤家路寬第一百一十五章 虛榮是一種病(感謝就不說憋死你的打賞)第六百七十八章 高尚相府離間第六百四十九章 誣陷、瓜分、內應第八百四十四章 元氣大傷第一百六十七章 吐蕃軍出動第八百一十章 血染潼關冷人心第七百五十二章 秋風陳濤斜第四百一十五章 可汗心思誰人知第四十五章 協會?幫會?第二百一十一章 兩旅帥晨起點卯第七百零七章 長安不可居第七百二十四章 最後的軍事籌備第五百四十八章 自作聰明者自誤第八十四章 述生平大志第五百一十六章 挫折而立志第九十四章 準備前往安西第五百六十六章 勤政樓告刁狀第六百三十四章 信任纔是基礎第一百四十二章 彈棉花,做棉被(感謝蒙古一胖子打賞)第六百一十七章 猛火雷破陣第一百一十章 知己不知彼(感謝宋秉書飄紅打賞)第五百九十五章 全家奔赴鴻門宴第八百一十六章 火燒美良溝第五百零一章 將軍帶回來的小娘子第三百八十二章 三個培訓班第六百八十章 米查幹應對刑官第一百六十八章 武裝心靈第二百九十章 上級矛盾分歧第三百四十五章 行軍做兒戲第二百五十一章 幾壇金貴的酒第一百五十章 到底誰在陷害誰第三百零八章 蔥嶺寶藏地第六十一章 前往東宮第一百三十五章 伏擊、追殺第七百三十一章 貴妃銜土陳情第三百五十八章 禮遇封常清第七百三十七章 替兒子備彩禮第四十八章 聞染香囊第二百三十二章 喬裝改換入城
第九十二章 月夜對酌最勾人第五百九十四章 我要宴請盟友第五百零五章 十姓可汗大婚日第五十七章 皇帝等吃第二百七十四章 曲終人離散第一百八十七章 輪臺送卿問生辰第七百八十六章 韜光養晦第一百二十五章 上任三把火,其一第四十五章 協會?幫會?第四百一十四章 撿來的孩子第六百五十二章 調兵出征之爭論第六百八十五章 爲查案也爲權欲第七百四十二章 肅宗登基得李泌第八百一十五章 孺子初試牛刀第八百一十九章 黃河灘迎敵備戰第七百五十一章 三郎自蘭州來第四百四十八章 戴望改弦易轍第六百六十章 婆羅門神廟第四百零九章 渡河第一戰第八百八十章 兵不厭詐第九百二十三章 忠烈殉國第三百零四章 馬屁不穿第七百六十四章 圍堵武關,激戰蒲津渡第三百七十一章 家事不問,諸事繁雜第六百零八章 戰爭的延續是政治第五百一十二章 高仙芝的二三事第八百七十三章 忠臣苦忠臣難第七百九十五章 三軍何所謀?第六百九十章 美人在側第七十四章 美女的好處第一百四十三章 今年冬天特別冷第六百五十章 捏造罪行第五百零七章 自古舔狗最廉價第三百九十九章 反派的二三事第八百六十六章 夜襲同羅營第五百四十四章 雙吏遷至庭州第七百零三章 流言四起第四百零五章 欲長途奔襲第二十七章 咸宜釋雙雄第四十二章 太子長史,長安風聞第六百三十九章 楊李鬥秋風第七百三十五章 潼關陷落 玄宗出逃第七百二十三章 楊國忠殺瘋了第七百章 酒宴上鬥嘴第九百二十二章 張巡身陷囹圄第三百四十三章 夜遇不速客第八百五十五章 說服失敗卻生他計第六百五十四章 招降阿布思部第六百五十四章 招降阿布思部第三百零七章 印綬可定人心第七十八章 驚動李隆基第七百四十二章 肅宗登基得李泌第四百五十四章 不欲攀扯第一百一十一章 峰迴路轉第七百六十一章 取潼關不費吹灰之力第六百八十九章 陳屍右驍衛官邸第七百八十二章 山河表裡潼關路第六百一十章 護教戰爭第三百零九章 聽風聲辨形勢第七百九十三章 風雨欲來第五十一章 牢中冤家路寬第一百一十五章 虛榮是一種病(感謝就不說憋死你的打賞)第六百七十八章 高尚相府離間第六百四十九章 誣陷、瓜分、內應第八百四十四章 元氣大傷第一百六十七章 吐蕃軍出動第八百一十章 血染潼關冷人心第七百五十二章 秋風陳濤斜第四百一十五章 可汗心思誰人知第四十五章 協會?幫會?第二百一十一章 兩旅帥晨起點卯第七百零七章 長安不可居第七百二十四章 最後的軍事籌備第五百四十八章 自作聰明者自誤第八十四章 述生平大志第五百一十六章 挫折而立志第九十四章 準備前往安西第五百六十六章 勤政樓告刁狀第六百三十四章 信任纔是基礎第一百四十二章 彈棉花,做棉被(感謝蒙古一胖子打賞)第六百一十七章 猛火雷破陣第一百一十章 知己不知彼(感謝宋秉書飄紅打賞)第五百九十五章 全家奔赴鴻門宴第八百一十六章 火燒美良溝第五百零一章 將軍帶回來的小娘子第三百八十二章 三個培訓班第六百八十章 米查幹應對刑官第一百六十八章 武裝心靈第二百九十章 上級矛盾分歧第三百四十五章 行軍做兒戲第二百五十一章 幾壇金貴的酒第一百五十章 到底誰在陷害誰第三百零八章 蔥嶺寶藏地第六十一章 前往東宮第一百三十五章 伏擊、追殺第七百三十一章 貴妃銜土陳情第三百五十八章 禮遇封常清第七百三十七章 替兒子備彩禮第四十八章 聞染香囊第二百三十二章 喬裝改換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