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武昌起義(6)

現代人,從1949年以後開始,過得就是太平的有秩序的日子了。到了2015年,絕大多數的中國人對於動亂的社會都是很難想象的了。

我們這些現代人,一提到古代的,過去的那些頻繁爆發的民兵、暴動和起義之類的事情,都會表現的一臉的嫌棄。很多比較講究情懷的人,還會引用些古代詩人說的那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之類的話。

但是,這些人往往忘記了,那些能夠在意識形態領域留下影響的人,那些人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和百姓這個詞一點也靠不上關係的“公知”們,實際上從來不可能真的對老百姓的境遇有什麼真正的體會。

你以爲誰都是杜甫呢!

絕大多數的文人墨客之所以會感慨天下興亡之事,最主要的原因可不是真的因爲老百姓的利益在這個時候被損害了。而是他們那些人的可以享受着盤剝百姓的所得,作爲統治階級一員的吃喝嫖賭花天酒地的日子被破壞了。所以他們纔要“代表”百姓們說些牢騷話。

被欺侮,被迫害,被剝削,被代表的被統治階級老百姓,無論是在太平年月還是在動盪的年月,他們的生活都不可能真的有什麼根本性的不同。

反倒是對於統治階級而言,動盪的年代會破壞他們那些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和統治的穩定。所以,他們纔會拼了命的給那些腐朽墮落的封建王朝維持生命,想法設法的給那些封建王朝吊着口氣。在那些封建王朝不可避免的走向崩潰之後,他們纔會“代表”百姓,發出他們因爲自己利益受損的悲鳴。

就以武昌起義爲例吧。對於武昌城內的老百姓來說,武昌城是一個穩定的狀態,還是一個動亂的狀態,他們根本就不在乎。用一句現代化的詞語來說,武昌城的老百姓可能會說,“關我鳥事?”

是的,“關我鳥事”這個問題是很難回答的。一些生活在現代的,能夠吃得飽飯,穿得暖衣,住得上房的人,可能會自以爲是苦口婆心的說道:“兄弟,社會不穩定了,你們的日子就沒法過了啊。”

但是,現實卻是這樣的。即使就是沒人鬧事,就是武昌左衛的士兵沒有把滿城的當官的都殺掉,武昌府老百姓的日子也早就過不下去了。連年增加的徵稅和不斷爆發的自然災害,早就斷絕了這些老百姓所有的活路了。

所以說,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老百姓可不會覺得“維穩”對於他們來說有什麼意義。對於他們來說,沒有武昌起義,他們是生活在活地獄中的。用一句俗語“死豬不怕開水燙”來解釋的話,他們根本就不會覺得還會有什麼比目前更糟糕的事情發生。

往大了說,要不是老百姓的生活真的到了底線了。怎麼會有元蒙統治中國和滿清統治中國這種怎麼說好像都說不出道理的事情,被老百姓輕輕鬆鬆的就接受了呢。

再比如說,在抗日戰爭年代裡,甚至有國統區的老百姓幫助日本人打國民黨的事情出現。現代人可能會覺得那些老百姓的所作所爲沒法理解,但是事情的道理其實非常的簡單。在國民黨和日本人之間,那些老百姓選擇了日本人。不過就是因爲在日本人的統治下,比在國民黨的統治下容易生存。

要知道,當年的千古完人蔣光頭,可是把老百姓禍害的不輕的。國民黨政府甚至不能履行最基本的政府職能,對處於自然災害中的人民進行救援。

把南京百姓留給日本人屠殺,掘開花園口以水代兵這樣難以置信的事情,都是這位千古完人做出的事情。所以說,有老百姓寧可選擇當一個亡國奴,也不想當一個國民黨治下的小民這樣的事情出現,一點兒也不算什麼違背常理的事情。

在現代社會裡,有些糊塗蛋們,會給當年的地主們和官僚資本家們翻案。那是因爲他們邀天之幸生在了一個好年代了。在新中國建立之前的兩千年裡,你要是問任何一個被封建地主階級和後來的官僚資產階級剝削的老百姓的話,如果他們能夠真心實意的回答你的話,他們都會對所有的地主和官僚資本家的滅亡拍手稱快。

要知道,就是在古代公知們,那些封建統治階級一員的封建文人記錄的歷史中,他們都不得不老老實實的記錄下,那些古代的老百姓們對於封建統治階級的代言人和總頭頭,最直白的詛咒。

那些古代的老百姓是怎麼看待統治階級來着。對了,那就話叫“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你幾時滅亡,我情願與你同歸於盡)

所以說,我們不需要擔心沒法在穩定的社會中生活那些武昌府的老百姓。他們失去的不僅僅是穩定的生活,他們還失去了圍繞在他們脖子上,時時束縛着他們的呼吸的“枷鎖”。

武昌起義從士兵兵變演化成市民參與的武裝起義之後,起義的對象開始從已經被消滅一空的文武官員身上,轉移到了武昌府內的那些大地主、大商人,以及最重要的對象,佔據了整個武昌城三分之一的楚王府。

說起來呢,真的很具有諷刺意味。號召和帶領起義士兵和民衆進攻楚王府的,恰恰是大明朝的楚王宗室們。

根據史料記載,楚王一宗人丁興旺,至明末子孫不下萬人。這萬餘人對初代楚王朱楨來說是他衍生出來的血緣關係等同的子孫。但按照封建宗法制度,這萬餘人僅少數是“天潢嫡派”,其餘都是“旁支庶宗”。

天潢嫡派捧着明太祖親賜給初代楚王朱楨的“金飯碗”代代相襲,過着紙醉金迷、醉生夢死的奢侈生活。而絕大多數的旁支庶宗,隨着明朝的衰落、府庫的空虛,也時常飢寒交迫,歲供祿米不足餬口,而朱元璋所立“祖訓”又不允其從事四民之業。

所以,明末楚王旁支庶宗中人,公開搶劫,暗中偷盜,甚至盜掘自家祖墳的,大有人在。

用句比較實在的話說,近萬名同樣是朱元璋子孫的楚王府的“旁支庶宗”,日子過得連老百姓都不如。那麼可以想見,老百姓已經是活得生不如死了,那麼這些“日子過得連老百姓都不如”的楚王府的“旁支庶宗”是一種什麼樣的生存狀態了吧。

所以說,很多楚王府的宗室們會領着起義軍和老百姓去進攻楚王府,就變成了一個非常合理的事情了。

發生了起義,發生了由老百姓和社會底層爲主要成分的社會不穩定事件。利益受損的肯定不會是老百姓。因爲老百姓啥也沒有,他們都是起義和動亂的參與者。

那麼,誰會在武昌起義中受到嚴重的利益損失呢?

自然就是那些靠着剝削地租花天酒地的地主,靠着放高利貸盤剝百姓的地主,靠着糧店和商鋪掠奪百姓的地主,以及吸食大明朝所有百姓的,用所有百姓被強行收走的稅收醉生夢死的貴族們了。

殺掉湖廣總兵全家的時候,何祖賢心中還是充滿了一種忐忑和不安的。殺掉湖廣巡撫全家的時候,何祖賢心裡還存着幾分心虛。但是,殺人這件事情一旦做的多了,就變成了一個熟練工種的過程。

到了現在,還沒等何祖賢下達明確的命令呢。他麾下的起義士兵和主動參加起義的百姓們,就“奉何大將軍的命令”,開始對所有的地主、富商以及楚王府的貴族宗室們,展開了大規模的處決。

何祖賢不僅僅通過殺人把大家的退路斷絕的一乾二淨,大家也把何祖賢的退路斷的一乾二淨了。

武昌府爆發了士兵的兵變。這個消息是在當天就傳到了復興會的。

在所有其他的人還都不知道武昌府發生了什麼,還都以爲大明朝的湖廣省會太太平平的時候。駐紮在武昌府的復興會辦事機構和情報部門,就已經把相關的信息,通過蒸汽快船送到了位於枝江縣的復興會總部。

除了復興會之外,晚了復興會三天第二個知道這個消息的,是在武昌府有相應產業和店鋪的枝江商盟。

王書輝對於武昌府爆發的起義,一方面覺得意外,一方面又覺得合情合理。

王書輝覺得意外,是因爲在原本的歷史上,明朝末年並沒有爆發過武昌起義。王書輝覺得合情合理,那是因爲在現如今的大明朝,各種兵變和民變並不是什麼特別的少數事件。它們正在晚明時代的中國各地,到處的爆發着。

復興會的高層對此明顯的有些不知所措。

從1920年開始到現在,復興會已經發展了五年的時間。復興會的會員已經突破了兩千人。復興會的軍隊已經超過的三萬人。復興會直接控制的地區,覆蓋了整個荊州地區,並且對石柱土司地區和大冶縣地區有着巨大的影響力。復興會直接控制的工業人口和農業人口已經超過三十萬人。

復興會的黨員們已經開始習慣於自己發動和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但是,對於人民自發的鬥爭和起義,他們還相當的不適應。

無論是復興會的黨委常委會,復興會的軍委會還是復興會的行政機構政務廳,這三個涵蓋復興會黨、軍、政三個方面的復興會的高級幹部們,在面對武昌起義的消息時比王書輝要驚訝的多。

學生在面對難題的時候,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找他們的老師。不得不說封建倫理中的“天地君親師”有一定的合理性。孩子餓了的時候會找媽媽,復興會的黨員作爲王書輝的弟子,他們感到疑惑的第一時間,就是把目光集中到王書輝身上。

王書輝又有什麼經驗呢。看起來,好像王書輝從穿越到明朝末年開始就在進行着革命工作。但是現實是,除了真的在消滅地主之外,王書輝自己都沒辦法說自己的所作所爲是真的在進行革命的實踐。他自己很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工作實際上是圍繞着建設的。

“我們不但善於破壞一箇舊世界,我們更加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

這句話對於一個土生土長的革命者肯定是真理,但是對於一個像王書輝這樣,出生和成長在現代中國的穿越者來說,他做建設的工作比做破壞的工作更拿手。而且從現實上講,在明朝末年這個環境下,並沒有很多東西可供王書輝進行破壞的。

患上了封建主義癌症的大明王朝,就是從一個封建主義者的角度去考量的話,它自己也已經完全進入了一個崩壞的階段了。

王書輝並不想直接介入武昌起義。在他看來,以他目前的身份,直接的介入武昌起義,一方面會把自己和復興會變成一個很大的目標。另一方面,他也不覺得在武昌的那些起義者會相信一個有着大明朝官方身份的藩王宗室。

當然,王書輝也不可能什麼也不做。他決定從復興會抽調相應的參謀和軍官,讓他們介入到已經爆發的武昌起義中。

就這樣,十六名經過三天專門培訓的復興會會員,被王書輝派遣到了武昌府。

這十六名復興會會員,專門從事軍事指揮工作的軍官和參謀有八人。專門從事生產建設方面工作的有八人。王書輝交給他們的任務很簡單。他們一方面要隱藏自身的身份,幫助參加武昌起義的士兵和市民,建立起一支儘可能的專業化軍事力量。另一方面,要儘量的利用現有的條件,使得這支軍事力量,成爲一個可以自給自足,能夠持續存在的力量。

最基本的目標就是,要讓武昌府的起義者們,可以在大明朝的圍剿和鎮壓中生存下來。最理想的目標,就是能報保證武昌起義者,能夠將大明朝所有的軍事進攻全部擊潰。

王書輝現在雖然還沒有一個具體的思路處理武昌起義。但是,王書輝出於本能的,要幫助參加武昌起義的士兵和市民生存下去。

當然了,對於這個突然發生的變故,王書輝是不會不理不睬的。

第129章 “怎麼做”和“爲什麼”2第229章 四省攻鄂(6)第245章 肖文龍的覺醒5第38章 妖僧(2)第7章 準備(3)第432章 從石柱土司到石柱人民公社第258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6)第420章 小攤老闆第479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7第135章 入學風波4第347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8)第172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4)第151章 紅旗漫卷出枝1第29章 日常(1)第17章 起步(1)第7章 準備(3)第431章 春水暖鴨先知第178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4)第218章 馬祥麟的轉變(1)第86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1)第84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2)第261章 學員張兆歡(1)第347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8)第430章 彌留之際的大明王朝第275章 魏忠賢的疑惑(1)第245章 肖文龍的覺醒5第483章 中倭新關係3第208章 保民軍第一戰1第339章 制度這個事兒(4)第209章 保民軍第一戰2第272章 承天事變(6)第178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4)第463章 遵紀守法的蒙古人第356章 炮擊金州衛(9)第340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1)第78章 大練兵(2)第459章 新開始新安排第311章 終結者8第43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3)第242章 肖文龍的覺醒(2)第212章 保民軍第一戰5第117章 第一次反圍剿10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334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3)第495章 王書輝的家庭生活第301章 朱舜水訪武昌(6)第468章 郵政局裡的兩個人第399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2第353章 炮擊金州衛(6)第498章 範·德佩爾生病了第85章 奇葩的錦衣衛(2)第296章 朱舜水訪武昌(1)第241章 肖文龍的覺醒(1)第53章 馬縣丞的末日(5)第324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3)第410章 曾德昭的皈依第260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8)第23章 起步(7)第38章 妖僧(2)第273章 承天事變(7)第459章 新開始新安排第130章 工業化的浪第441章 完蛋的太突然了第177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3)第405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8第4章 穿越(4)第498章 範·德佩爾生病了第151章 紅旗漫卷出枝1第333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2)第439章 人心真的散了第179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5)第85章 奇葩的錦衣衛(2)第425章 當家方知家難當第155章 紅旗漫卷出枝5第215章 草民的政治觀2第313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2第131章 工業化的浪第477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5第242章 肖文龍的覺醒(2)第50章 馬縣丞的末日(2)第436章 妻賢夫禍少第290章 地方工作(3)第337章 制度這個事兒(2)第275章 魏忠賢的疑惑(1)第6章 準備(2)第71章 人力不足大難題(1)第167章 造反和革命(1)第32章 日常(4)第286章 新的開始(3)第72章 人力不足大難題2第16章 立足(4)第106章 反對本本主義2第283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3)第447章 一個是俘虜另一個也是俘虜第203章 連鎖反應4第251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5)第374章 在山東(9)第31章 日常(3)第352章 炮擊金州衛(5)
第129章 “怎麼做”和“爲什麼”2第229章 四省攻鄂(6)第245章 肖文龍的覺醒5第38章 妖僧(2)第7章 準備(3)第432章 從石柱土司到石柱人民公社第258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6)第420章 小攤老闆第479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7第135章 入學風波4第347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8)第172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4)第151章 紅旗漫卷出枝1第29章 日常(1)第17章 起步(1)第7章 準備(3)第431章 春水暖鴨先知第178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4)第218章 馬祥麟的轉變(1)第86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1)第84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2)第261章 學員張兆歡(1)第347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8)第430章 彌留之際的大明王朝第275章 魏忠賢的疑惑(1)第245章 肖文龍的覺醒5第483章 中倭新關係3第208章 保民軍第一戰1第339章 制度這個事兒(4)第209章 保民軍第一戰2第272章 承天事變(6)第178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4)第463章 遵紀守法的蒙古人第356章 炮擊金州衛(9)第340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1)第78章 大練兵(2)第459章 新開始新安排第311章 終結者8第43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3)第242章 肖文龍的覺醒(2)第212章 保民軍第一戰5第117章 第一次反圍剿10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334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3)第495章 王書輝的家庭生活第301章 朱舜水訪武昌(6)第468章 郵政局裡的兩個人第399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2第353章 炮擊金州衛(6)第498章 範·德佩爾生病了第85章 奇葩的錦衣衛(2)第296章 朱舜水訪武昌(1)第241章 肖文龍的覺醒(1)第53章 馬縣丞的末日(5)第324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3)第410章 曾德昭的皈依第260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8)第23章 起步(7)第38章 妖僧(2)第273章 承天事變(7)第459章 新開始新安排第130章 工業化的浪第441章 完蛋的太突然了第177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3)第405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8第4章 穿越(4)第498章 範·德佩爾生病了第151章 紅旗漫卷出枝1第333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2)第439章 人心真的散了第179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5)第85章 奇葩的錦衣衛(2)第425章 當家方知家難當第155章 紅旗漫卷出枝5第215章 草民的政治觀2第313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2第131章 工業化的浪第477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5第242章 肖文龍的覺醒(2)第50章 馬縣丞的末日(2)第436章 妻賢夫禍少第290章 地方工作(3)第337章 制度這個事兒(2)第275章 魏忠賢的疑惑(1)第6章 準備(2)第71章 人力不足大難題(1)第167章 造反和革命(1)第32章 日常(4)第286章 新的開始(3)第72章 人力不足大難題2第16章 立足(4)第106章 反對本本主義2第283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3)第447章 一個是俘虜另一個也是俘虜第203章 連鎖反應4第251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5)第374章 在山東(9)第31章 日常(3)第352章 炮擊金州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