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四省攻鄂(8)

相對於明朝末年這個歷史時空,甚至可以說,相對於從明朝末年到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來說,即使是在現代人的眼中,王書輝對中國進行社會改造的態度也是相當粗暴的。

王書輝非常直白的,反覆的,對復興會的那些能夠理解和不能夠理解他的意思的黨員們說過:“復興會作爲代表着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組織,對於中國社會的改造必須做兩個方面的工作:一個是不遺餘力的推動中國社會的工業化發展,建立一個工業化的中國。另一個就是在中國的土地上全面的消滅小農經濟,徹底的把中國從農業社會的落後泥潭中拖出來。”

事實上,從復興會成立到現在的五年中,王書輝領導的復興會一直在實踐貫徹着他的這個理念。出於這種理念,復興會在這五年中的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不斷的消滅着復興會勢力範圍內的小農經濟。

在復興會土地擴張的過程中,大約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土地,是復興會通過“土地換資金”,“土地換技術”,“土地換設備”的手段,使得地主們“自願”的將手中的土地置換給復興會的。

在這些土地上,復興會直接就會統合、訓練當地原來的農民,將其轉化爲生產建設兵,並把他們和復興會從各地吸納並訓練後的生產建設兵相結合,就地建立近現代化的國營農場。

在先進的體系、強大的力量和王書輝這種可以穿越時空爲本時空提供各種資源哆啦a夢的幫助下,國營農場的建設、經營、管理除了在復興會實踐的初期階段出現了大量的麻煩之外,在復興會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之後,這項工作已經開始變得非常的專業和迅速了。

大量的國營農場的建立,不僅改變了農民的身份,也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原本分散居住在廣大地區的農民在成爲復興會農場的農業工人後,開始集中居住和生活。從社會改造的角度來說,復興會推廣專業化、專門化和現代化的農業的過程,在客觀上也同時的推動着整個復興會勢力範圍內的城鎮化進程。

農業工人們生活着的農場,正在快速的轉化成爲新的城鎮。這些土地上的農民們在變成了農業工人之後,他們的生活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

大量的農田水利建設,大量的施工機械和農業機械的使用,化肥的使用,科學種植的要求,使得農場中的農業工作開始對這些傳統的農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操作施工和農業機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使用化肥,科學種植,這些工作那些沒有接受過復興會的生產建設兵訓練的普通大明農民,根本就承擔不了。

在這些農場中,食堂、幼兒園、小學、供銷社、儲蓄所、衛生所、派出所等涉及醫療衛生,教育,行政管理,金融、軍事防禦,社會秩序等各方各面的機構被複興會派駐農場的農場黨委會和農場分部全面的建立和管理了起來。復興會五年來培養的五千多名具有小學和初中文化水平的幹部,充實了這些機構。

復興會勢力範圍內的行政中心,從原本的那些有着縣衙的傳統縣城,變成了如今的各個農場。復興會在整個長江以北的湖廣行省的西部,已經徹底的架空了大明王朝的統治。

從某種意義上說,復興會在消滅小農經濟,改造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復興會在不斷的把農民轉化爲農業工人的過程中,他們使用的辦法和手段確實比地主豪紳們的土地兼併的手段更溫和,他們的立場也確實是站在廣大農民的利益上的。

可是,對於那些通過復興會土地改革之後重新掌握了土地的農民們來說,復興會轉化他們的手段實際上更加的令他們無法拒絕。

復興會對於那些拒絕通過土地置換手段轉化爲工業資本家的地主們,採用的是土地改革的手段。

土地改革的本質實際上並不是復興會宣傳的口號上說的那樣是一個“打土豪、分田地”的過程。“打土豪、分田地”的根本目的,其實並不是爲了把這些土地分給農民。復興會其實是在通過“打土豪、分田地”的辦法,剝奪地主們對於土地的所有權。

地主們的土地雖然在後面被複興會分給了農民耕種,但是,農民們本身對於土地並沒有所有權。他們對復興會分給他們的土地,只擁有使用權經營權。

土地國有是復興會核心的政治理念之一。被複興會分配了土地的農民,他們的什麼實際上並沒有從貧僱農變成自耕農。從嚴格的經濟學角度來看的話,沒有土地所有權,每年要向復興會繳納三層地租的農民們,他們仍舊是沒有生產資料的被僱傭的農民。

但是從現實意義上說,因爲復興會幫助他們承擔了大明朝的皇糧國稅,並且進行了大量的農田水利建設,農民的生活確實的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顧君恩就曾經一針見血的表達過他對土地改革的看法。他當時對牛金星說道:“小民百姓確實在土改中受益了。不過在我看來,這些百姓仍舊不過是給人扛活。只不過過去他們給小鄉紳們扛活,如今他們給復興會扛活而已。說到底,他們不過是運氣好,遇到了心善的主家。其實他們也不過是換了個扛活的對象罷了。”

實際上,我們還真的不能說顧君恩說的是假話。對於復興會來說,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土地這種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轉化,也就是說,把土地從地主的手中轉化到了復興會的手中。

復興會掌握土地和地主們掌握土地的形似而神不似。無論是地主還是復興會,都是對土地這個生產資料進行經營以謀取利益。復興會和地主最大的不同在於,復興會通過經營土地獲取的利益,除了大部分投入到工業化建設的過程中,還會把相當一部分的收益作爲福利返還給農民。

當然了,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復興會和在復興會土地上進行耕種的農民之間的關係是非常的不平等的。畢竟,復興會僅僅通過付出土地的使用權,就徹底的控制了所有的復興會土地上的農民。

復興會剝奪了這些農民對自己子女的撫養權,使得他們必須把自己的子女交給復興會進行教育。

復興會剝奪了農民對糧食的買賣權,他們只能把糧食賣給復興會(復興會的糧食收購價高於市場價格)。

復興會控制了農民的經濟收入,使得農民們必須把存款存入復興會銀行(復興會給利息啊)。

復興會控制了農民們的消費自由,使得農民們只能購買復興會的產品(這也是隱性的手段,全世界範圍內只有復興會能夠大量生產工業產品)。

更重要的是,復興會對於這些進行家庭經營的小農戶們,也是在不斷的進行隱形的消滅的。

土地使用權和戶籍的結合,使得農民家庭中每出現一個非農業人口,該農民家庭所耕種的土地就要相應的減少。

隨着越來越多的基地村農民子弟上學、參軍、進工廠、進農場(復興會在這方面制定了傾斜性的政策),一旦那些已經四五十歲的農民們過世之後,那麼復興會勢力範圍內本身就處於少數狀態的基地村,就會逐漸的被複興會改造成國有農場。

畢竟,王書輝的理想是把中國社會徹底的改造成工業城市和工業化農場的二元結構。。.。

第221章 馬祥麟的轉變(4)第102章 王書輝下鄉記6第178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4)第196章 武昌起義(6)第28章 開始(4)第103章 王書輝下鄉記7第317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6第42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2)第175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1)第437章 三種“非國民”第382章 東改編1第83章 奇葩的錦衣衛(1)第33章 理念(1)第71章 人力不足大難題(1)第335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4)第429章 敲響喪鐘的人第242章 肖文龍的覺醒(2)第15章 立足(3)第413章 船上偶遇第14章 立足(2)第481章 中倭新關係1第423章 魏老三的心路歷程第437章 三種“非國民”第258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6)第325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4)第427章 這次的整風不一樣第461章 搭板樓比紫禁城更美麗第103章 王書輝下鄉記7第420章 小攤老闆第200章 連鎖反應1第207章 連鎖反應8第151章 紅旗漫卷出枝1第8章 準備(4)第330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5)第465章 朝鮮滅國和反面教材第110章 第一次反圍剿3第194章 武昌起義(4)第404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7第445章 孫元化的小藥丸兒第491章 覲見大皇帝第151章 紅旗漫卷出枝1第484章 中倭新關係4第138章 大炮機槍蒸汽機第49章 馬縣丞的末日(1)第20章 起步(4)第237章 張知府的崛起(4)第46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2第498章 範·德佩爾生病了第407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10第353章 炮擊金州衛(6)第99章 王書輝下鄉記3第407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10第75章 大豐收(1)第150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2第492章 孫大聖棒打倭國第367章 在山東(2)第70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4)第350章 炮擊金州衛(3)第404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7第198章 武昌起義(8)第266章 學員張兆歡(6)第7章 準備(3)第291章 地方工作(4)第142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4第13章 立足(1)第444章 北伐第一戰第180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6)第310章 終結者7第183章 陳保生進城(3)第166章 鬆滋大開復興花(2)第300章 朱舜水訪武昌(5)第123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4第279章 天啓皇帝的表態(1)第367章 在山東(2)第150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2第268章 承天事變(2)第425章 當家方知家難當第187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3)第227章 四省攻鄂(4)第121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2第127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8第340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1)第181章 陳保生進城(1)第71章 人力不足大難題(1)第348章 炮擊金州衛(1)第117章 第一次反圍剿10第283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3)第181章 陳保生進城(1)第428章 即將改變歷史的事件第217章 程紹之死(2)第228章 四省攻鄂(5)第188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4)第308章 終結者5第435章 複雜繁重的準備工作第61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1)第310章 終結者7第404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7第489章 進入倒計時的南明第427章 這次的整風不一樣第364章 建設新湖北(7)
第221章 馬祥麟的轉變(4)第102章 王書輝下鄉記6第178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4)第196章 武昌起義(6)第28章 開始(4)第103章 王書輝下鄉記7第317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6第42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2)第175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1)第437章 三種“非國民”第382章 東改編1第83章 奇葩的錦衣衛(1)第33章 理念(1)第71章 人力不足大難題(1)第335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4)第429章 敲響喪鐘的人第242章 肖文龍的覺醒(2)第15章 立足(3)第413章 船上偶遇第14章 立足(2)第481章 中倭新關係1第423章 魏老三的心路歷程第437章 三種“非國民”第258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6)第325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4)第427章 這次的整風不一樣第461章 搭板樓比紫禁城更美麗第103章 王書輝下鄉記7第420章 小攤老闆第200章 連鎖反應1第207章 連鎖反應8第151章 紅旗漫卷出枝1第8章 準備(4)第330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5)第465章 朝鮮滅國和反面教材第110章 第一次反圍剿3第194章 武昌起義(4)第404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7第445章 孫元化的小藥丸兒第491章 覲見大皇帝第151章 紅旗漫卷出枝1第484章 中倭新關係4第138章 大炮機槍蒸汽機第49章 馬縣丞的末日(1)第20章 起步(4)第237章 張知府的崛起(4)第46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2第498章 範·德佩爾生病了第407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10第353章 炮擊金州衛(6)第99章 王書輝下鄉記3第407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10第75章 大豐收(1)第150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2第492章 孫大聖棒打倭國第367章 在山東(2)第70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4)第350章 炮擊金州衛(3)第404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7第198章 武昌起義(8)第266章 學員張兆歡(6)第7章 準備(3)第291章 地方工作(4)第142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4第13章 立足(1)第444章 北伐第一戰第180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6)第310章 終結者7第183章 陳保生進城(3)第166章 鬆滋大開復興花(2)第300章 朱舜水訪武昌(5)第123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4第279章 天啓皇帝的表態(1)第367章 在山東(2)第150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2第268章 承天事變(2)第425章 當家方知家難當第187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3)第227章 四省攻鄂(4)第121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2第127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8第340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1)第181章 陳保生進城(1)第71章 人力不足大難題(1)第348章 炮擊金州衛(1)第117章 第一次反圍剿10第283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3)第181章 陳保生進城(1)第428章 即將改變歷史的事件第217章 程紹之死(2)第228章 四省攻鄂(5)第188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4)第308章 終結者5第435章 複雜繁重的準備工作第61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1)第310章 終結者7第404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7第489章 進入倒計時的南明第427章 這次的整風不一樣第364章 建設新湖北(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