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人力不足大難題(1)

說起來,在明朝末年,事業剛剛起步的王書輝,看起來好像挺威風,挺有實力的。不過,他現在的這些實力要是放到現代,撐死了,也就是個鄉長的水平。

從他掌握的勢力範圍上看,他可能會比現代社會的很多鄉長地盤大些。可是,要是從掌握的人口上講,王書輝掌握下的三十多個基地村的人口全加起來,可能還沒到一萬人呢。

在現代社會裡,不提人口上億的那些大省份。就是在一個普通的中原省份裡,一個鄉的人口最少也在十萬人上下。在黑龍江那種人口密度小的邊疆省份,一個普通的農業鄉,人口最少也在兩三萬人上下。

所以,從實際控制人口上講,王書輝還不如一個現代的鄉長。他目前掌握的人口,也就是個現代社會的鄉長能夠掌控人口的零頭而已。

要知道,後世的中國,全國人口可是在十四億上下的。明朝晚期,沒有發生農民起義和外族屠殺之前,即使是最爲鼎盛的萬曆中期。當時全中國的人口,也就在一億人左右。而且,明代中國的人口分佈還極爲不平衡。這不到一億的人口,還大部分分佈在中原地區和江南地區。

所以說,王書輝發現,明朝末年的土地矛盾和清朝末年的土地矛盾,明顯的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清朝末年的土地矛盾,是資源矛盾和制度矛盾雙重結合的產物。也就是說,清朝末年的中國,實際耕地面積和巨大的人口之間的矛盾,造成的人均耕地面積不足是矛盾的一個方面,而封建社會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則是矛盾的另一個方面。

明朝末年的土地矛盾,則是自然環境變異(小冰河氣候)導致的嚴重減產,造成的人均糧食佔有量大量減少的問題,以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導致的生產資料,也就是土地過度集中的問題。

以王書輝手頭的調查資料上看來,目前的他掌握的三十多個鄉村裡,在他眼中很多具有極大開發價值的土地,像這個時代其他大多數地方一樣,在明朝末年普遍的沒有得到開發利用。而且他發現,那些土豪劣紳佔有的土地,無不是極爲肥沃的,灌溉便利的熟田好地。可是,很多農戶即使給地主劣紳做佃戶,也不願意開發那些到處都有的荒地。這種現象,讓王書輝非常疑惑。

王書輝的這個疑問,很快就從他手下的家丁口中得到答案。原來,在古代社會裡,普通農戶是不具備開發荒地的能力的。

直到這個時候,王書輝才明白,爲什麼自己控制的各個村莊中,參加民兵的人越來愈多,甚至於有一些村子,都開始組建民兵二隊了。

耕牛和優質的鐵製農具,這些在王書輝眼中很普通的物資,在古代中國這個農業社會中,是極爲稀缺的寶貴物資。

可是,即便王書輝掌控了三十多個鄉村,十幾萬畝的土地,以及上萬的人口。王書輝能夠在這些鄉村中動員出的實際人力,也不過是不脫產的,受半軍事化的訓練和管理的,一百多個人而已。這新多出來的一百多個青壯年的民兵,並沒有解決王書輝的人力緊缺問題。

王書輝現在看着管的人力物力不多,連個後世的鄉長都算不上。可是,就目前的階段來說,搞教育,辦工業,練部隊的事情,就已經讓王書輝覺得手忙腳亂了。

即使掌握了幾十個村子,間接控制了上萬人口,可是王書輝卻發現,自己想做的事情,什麼都做不起來。他發現,根本的原因也不是別的,居然是王書輝作爲中國人,從來沒有想到過的問題:人力資源緊張。

王書輝需不需要人口。實際上,他太需要人口了。無論是農業上,工業上還是軍事上,爲了實現控制整個湖廣地區這個目標,他都需要大量的人口。

就農業上而言,雖然將土地按照每人五畝的規格,給無地和少地農戶進行了土地分配。但是,王書輝目前的土地佔有量還是相當巨大的。就目前的情況看,分給農民的土地,只佔王書輝名下土地的三分之二。

還有近五萬畝的土地,目前處於拋荒狀態之中。拋荒的原因就是,沒有足夠的人手,對這些土地進行耕種。

從工業上講,王書輝從現代重新運回的小高爐,正式的運營了起來。在王書輝的全方位的培訓下,二十多個明代的“工人”,終於初步的掌握了小高爐的基本操作。

實際上,在現代社會裡,一個受過幾天專門培訓的技術人員,加上七八個完全沒有文化的力工,就能操作這種小高爐了。

後世的小鐵廠,小鑄造廠是遍地開花的。爲了能夠讓自己的小高爐設備,做到最大限度的推廣。這些安裝簡單,操作容易的小高爐,實際上已經被製造這些設備的廠家,進行了操作的傻瓜化了。

這些明末的,王書輝親手培養出來的工人們,不過是缺乏實踐而已。在搞爆了一個小高爐,炸死了兩個佛山鍊鐵師傅之後。工人們沒有了可以依靠的力量,沒有了有經驗的鍊鐵工匠的幫助。他們就不得不按照手冊,一點一點的進行摸索。

這種按部就班的辦法,反倒讓他們的工作更快的走上軌道。就目前而言,如果不是鐵礦石的供應時斷時續,日產生鐵一千斤到一千兩百斤,還是能夠做到的。

日產生鐵一千斤,聽起來好像挺多。但是,一千斤生鐵,也不過是打造兩三百把鋤頭而已。可是,僅僅王書輝控制的地區,就需要鋤頭近萬把,耙子近萬把。而農業工具,可不僅僅只是鋤頭和耙子兩種就足夠了的。

所以說,王書輝需要的是培訓更多的工人,建立更多更大更規範的鋼鐵工坊和工廠。可是,沒有充足的人力,這些都是白說。

而從軍事上講,即使把新組建的各個村的民兵部隊算在一起,加上大營裡一百多個專門的脫產武裝人員,王書輝能夠掌控的武裝力量也不過是三四百人。

更何況,在實際上各村的民兵武裝,還不能夠承擔跨區域作戰的任務。王書輝的直接掌握的武裝力量,不過還是原來大營裡的那兩百多將近三百的流民們。

雖然從質量上講,王書輝武裝部隊的水平,在整個湖廣地區,甚至全天下都是最高的。但是,質量再高的部隊,在佔絕對多數優勢的敵人面前,也是抗不下來的。至少從荊州府來說,荊州府的一個衛所,紙面上的部隊人數,就是王書輝這三百人所不能抗衡的。

因爲,按照明朝規制,一個衛所應該有士兵五千六百人。即使這個字數打個對摺,只有兩千人的話。這兩千人如果在衛所軍官的驅使下,前來進攻王書輝的話。雖然不至於失敗,但是王書輝的這三百個精兵,恐怕也要報銷一半左右。

所以說,無論是農業,工業還是軍事,王書輝都處於一種人力瓶頸的狀況之中。

在古代社會裡,人力問題真的是個不小的難題。這就是爲什麼只有在爆發大規模的自然災害的情況下,纔會產生各種起義的原因。沒有自然災害造成的大量的無法生存的民衆,造反起義的工作也開展不起來。

王書輝是不缺錢的,他也不缺乏物資。棉布傾銷和食鹽傾銷,每天都能給王書輝帶來巨量的白銀收入。王書輝除了花少部分的白銀購買古董寶石之外,剩下的開銷就是給手下人發工錢。而他本人,在明朝末年的時空裡,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大項的花銷了。

可是,有錢並不能解決人力問題。

王書輝想要招納人手,也要考慮這個時空的社會條件。一個皇室宗親,動不動的就購買大量人口,這本身也是一個很犯忌諱的事情。更主要的是,雖然最近幾年,河南,陝西,山西等地連年發生特大旱災,產生了大量的流民。可是,要把這些流民,從河南,陝西,陝西等地遷往湖廣地區,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在古代社會裡搞人口遷移,可不是像在現代社會那樣,把人往火車上一塞,一天一夜過去,到地方了。

在古代,想要把成千上萬的人口從河南,陝西,山西這些地方遷到上千裡地之外的湖北地區,本身沒有個上百人去做這件事情,都是做不成的。

至少在王書輝看來,像自己現在手下的這批流民這樣,獨自從陝西一路流浪到湖北的。這種情況是極其少見的。

而且最主要的是,即使王書輝把相關人手派到山西,陝西。在遷移人口的路上,也不會有各地官府的刁難。這些流民本身願不願意遷到湖北來,還是個很大的問題。

古代人的安土重遷,可不僅僅是朝廷律法的限制。這種觀點本身,也是古代中國人的一種心理情緒和民族習慣。

即使陝西,山西的流民們願意遷移到湖北來,幾千人,上千裡的路程,無論是組織問題,還是飲食供應問題和安全保障問題,現在的王書輝,都拿不出解決的辦法來。

距離太遙遠,組織太困難,供應無法維持。即使王書輝有的是錢,有的是糧食,有的是土地,從陝西山西轉運人口,他也是做不到的。

好在在小冰河時代,整個中國的各個地區,都不缺乏自然災害。王書輝準備派出人手,對湖廣境內的受災地區和周邊省份,特別是河南地區的流民,進行招納。

王書輝這回是準備下真功夫了,他甚至已經做好了要親自帶隊的準備。

就在王書輝正在對家丁營進行適應性訓練的時候,他的合作伙伴司馬峰,給他帶來了好消息。王書輝委託他在全國各地區招納的礦工近千人,即將到達枝江縣。

第93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8)第5章 準備(1)第380章 魯東土地革命5第2章 穿越(2)第18章 起步(2)第459章 新開始新安排第235章 張知府的崛起(2)第181章 陳保生進城(1)第363章 建設新湖北(6)第363章 建設新湖北(6)第268章 承天事變(2)第165章 鬆滋大開復興會花(1)第131章 工業化的浪第113章 第一次反圍剿之整風運動6第430章 彌留之際的大明王朝第389章 光復遼南4第318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7第343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4)第273章 承天事變(7)第267章 承天事變(1)第142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4第240章 土著工業黨的誕生(2)第255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3)第89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4)第145章 簡單邏輯1第479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7第108章 第一次反圍剿1第328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3)第206章 連鎖反應7第17章 起步(1)第251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5)第22章 起步(6)第117章 第一次反圍剿10第390章 光復遼南5第121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2第325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4)第349章 炮擊金州衛(2)第320章 混亂與平靜(1)第427章 這次的整風不一樣第310章 終結者7第293章 沒用的和有用的(2)第362章 建設新湖北(5)第479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7第307章 終結者4第261章 學員張兆歡(1)第187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3)第307章 終結者4第419章 愛錢的人才有動力第400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3第24章 起步(8)第380章 魯東土地革命5第410章 曾德昭的皈依第8章 準備(4)第451章 遼東驚變第163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3)第420章 小攤老闆第473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1第228章 四省攻鄂(5)第438章 王書輝從沒想過當皇帝第337章 制度這個事兒(2)第322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1)第320章 混亂與平靜(1)第302章 朱舜水訪武昌(7)第450章 亂世中的一家人第140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2第143章 有人開始“起高樓了”1第246章 肖文龍的覺醒6第20章 起步(4)第49章 馬縣丞的末日(1)第109章 第一次反圍剿2第222章 馬祥麟的轉變(5)第34章 理念(2)第13章 立足(1)第365章 建設新湖北(8)第270章 承天事變(4)第252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6)第282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2)第498章 因複雜的生產過剩第110章 第一次反圍剿3第15章 立足(3)第269章 承天事變(3)第289章 地方工作(2)第492章 孫大聖棒打倭國第406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9第447章 一個是俘虜另一個也是俘虜第345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6)第392章 光復遼南7第474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2第123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4第94章 鍊鋼和鍋駝機第9章 婚事(1)第147章 簡單邏輯3第435章 複雜繁重的準備工作第378章 魯東土地革命(3)第234章 張知府的崛起(1)第42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2)第461章 搭板樓比紫禁城更美麗第19章 起步(3)第423章 魏老三的心路歷程第126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7
第93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8)第5章 準備(1)第380章 魯東土地革命5第2章 穿越(2)第18章 起步(2)第459章 新開始新安排第235章 張知府的崛起(2)第181章 陳保生進城(1)第363章 建設新湖北(6)第363章 建設新湖北(6)第268章 承天事變(2)第165章 鬆滋大開復興會花(1)第131章 工業化的浪第113章 第一次反圍剿之整風運動6第430章 彌留之際的大明王朝第389章 光復遼南4第318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7第343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4)第273章 承天事變(7)第267章 承天事變(1)第142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4第240章 土著工業黨的誕生(2)第255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3)第89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4)第145章 簡單邏輯1第479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7第108章 第一次反圍剿1第328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3)第206章 連鎖反應7第17章 起步(1)第251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5)第22章 起步(6)第117章 第一次反圍剿10第390章 光復遼南5第121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2第325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4)第349章 炮擊金州衛(2)第320章 混亂與平靜(1)第427章 這次的整風不一樣第310章 終結者7第293章 沒用的和有用的(2)第362章 建設新湖北(5)第479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7第307章 終結者4第261章 學員張兆歡(1)第187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3)第307章 終結者4第419章 愛錢的人才有動力第400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3第24章 起步(8)第380章 魯東土地革命5第410章 曾德昭的皈依第8章 準備(4)第451章 遼東驚變第163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3)第420章 小攤老闆第473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1第228章 四省攻鄂(5)第438章 王書輝從沒想過當皇帝第337章 制度這個事兒(2)第322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1)第320章 混亂與平靜(1)第302章 朱舜水訪武昌(7)第450章 亂世中的一家人第140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2第143章 有人開始“起高樓了”1第246章 肖文龍的覺醒6第20章 起步(4)第49章 馬縣丞的末日(1)第109章 第一次反圍剿2第222章 馬祥麟的轉變(5)第34章 理念(2)第13章 立足(1)第365章 建設新湖北(8)第270章 承天事變(4)第252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6)第282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2)第498章 因複雜的生產過剩第110章 第一次反圍剿3第15章 立足(3)第269章 承天事變(3)第289章 地方工作(2)第492章 孫大聖棒打倭國第406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9第447章 一個是俘虜另一個也是俘虜第345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6)第392章 光復遼南7第474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2第123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4第94章 鍊鋼和鍋駝機第9章 婚事(1)第147章 簡單邏輯3第435章 複雜繁重的準備工作第378章 魯東土地革命(3)第234章 張知府的崛起(1)第42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2)第461章 搭板樓比紫禁城更美麗第19章 起步(3)第423章 魏老三的心路歷程第126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