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連鎖反應7

戚元彪的建議在姚宗文看來很“有見地”。對於這一點,在明面上看那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不過,戚元彪提出讓剛剛被挑選出來的一千個“樣子兵”跟隨調查團出動的建議,那是有深層次的原因的。他可不是真的出於什麼好意。

爲什麼我們總是說封建社會的人際關係問題很大呢。原因就在於,在封建社會中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在外部條件固化的情況下,封建社會的人很容易就會陷入到內鬥消耗的桎梏中去。

比如說,原本戚元彪纔是姚宗文直轄部隊的長官。可是因爲在選兵理念上,戚元彪和他的老闆姚宗文之間產生了衝突,這就讓作爲武官次要位置上的陳建業看到了機會。

戚元彪之所以會被姚宗文奪走了統兵權,這和陳建業的挑唆是離不開的。

戚元彪在京衛裡,這種事情他見得多了。雖然戚元彪自己很不喜歡這種齷齪,但是不代表他不明白這裡面的貓膩。所以說,戚元彪很快就從蛛絲馬跡中發覺了陳建業在這件事裡起到的作用。

對於這個陳建業,戚元彪心裡是相當的瞧不起的。原因不是別的。這個陳建業本來是萬曆年間的一個司禮監大佬的侄子。因爲他的文化水平非常的有限,所以,即使他的叔叔是大明朝的頂級權力人物之一,但因爲他本身的條件限制,也實在是沒辦法給他安排個好差事。

很多現代人覺得,現代社會裡的各種考試中的舞弊行爲很嚴重。事實是,在古代社會裡,無論是作爲國家掄才大典的文官科舉考試,還是負責選拔統兵武將的武舉考試,兩者中的各種舞弊現象都是非常的常見的。

很多官二代官三代靠着自己的老爹或者爺爺考上了狀元或者進士,這種事情在封建社會裡是層出不窮的。要不怎麼說,封建主義的東西比資本主義的東西更腐朽更落後呢。官二代、官三代,再加上利益集團,這些東西其實都是封建主義在中國肆虐的表現。

陳建業就是一個典型的官二代,還是個中官(太監)二代。

內廷的大佬們,不像作爲外官的文官集團那麼注重虛名,喜歡做些當婊子立牌坊的事情。所以,他們做起事情了更加的沒有底線。這個陳建業因爲文化上實在拿不出手,寫自己的名字都困難,與文官科舉徹底的絕緣。所以,他的大太監叔叔,就把他安排到了武舉考試中。

大明朝的武舉考試,除了要考察考生的個人武藝之外,還要考察考生兵法策論的能力。結果,這個陳建業不僅在策論考試中是靠了槍手才通過的,在個人武藝的考覈中,此君居然也是請人代考的。結果,這件事情,就成了京師社會,無論是官場還是民間的共同醜聞。

戚元彪在京衛裡,早就聽說過此人的名頭。原本想着這等人應該比較心虛,在爲人處世上應該比較低調。沒想到這個草包居然敢挖他的牆角,搶他的機會。自然而然的,戚元彪就要利用自己在姚宗文那裡的影響力,通過陽謀收拾這個草包了。

戚元彪從來沒有帶過兵,這是個事實。可是呢,在京衛裡混了十幾年的戚元彪無論是從兵書上還是在實踐中都知道,帶兵這件事情可不是個簡單的事兒。

雖說從襄陽到荊州不過才四百多裡地的距離。可是沒有經過任何訓練,沒有任何經驗的一千多個新兵,想要完成這四百里地的行軍,那也是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戚元彪可是知道,陳建業這個人可能除了他和自己的太監叔叔學的那些官場爭鬥之術外,基本上沒有任何的治軍和領兵的本領。此人在京衛裡一直當的是後勤部門的負責人。怎麼剋扣糧餉,怎麼倒賣軍服軍械,陳建業自然是很拿手。行軍打仗的事情,這個草包必然要抓瞎的。

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戚元彪纔給姚宗文出了這樣一個檢驗新兵行軍能力的主意。這種堂堂的陽謀,陳建業還真的沒辦法拒絕。

更主要的是,戚元彪已經把點兵核餉的權力和領兵的權力全都讓給了陳建業。他自己更是要呆在襄陽當宅男。反正不管這次的行動出了什麼樣的紕漏,都和他這個目前被奪了權的武官魁首搭不上關係。

戚元彪更深層次的目的,是要用事實的失敗教育自己的老闆姚宗文。所謂不聽好人言吃虧在眼前。戚元彪知道,自己那個不通軍務的老闆要是不經過失敗的教訓,是不會全面採納自己的建議的。既然如此,那就讓失敗來教育他吧。

陳建業這個人,怎麼說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此君是個比較仗義的人。

對於自己的同僚,他能夠做到利益均沾。不管是哪個人當上了總管京衛後勤的主官,他這個後勤部門的佐貳官都能夠把他拉下水。不管是他的上級還是他的下級,都能在陳建業倒賣京衛物資的黑買賣裡吃上肉喝上湯。

自然而然的,陳建業甚至都不用藉助自己叔叔的威勢,就能在京衛裡獲得個“及時雨”的好名聲。

陳建業其實算他叔叔的嗣子。因爲他的三個兒子中的一個過繼給了他叔叔當孫子。所以說,他叔叔在司禮監當大佬這十幾年攢下的百萬家資,實際上都是他的。

他在京衛裡當了主管後勤的武官,每年的黑色收入也是無數的。所以,陳建業這個人在花錢方面向來大方。他非常喜歡到處撒銀子,給人幫忙。他的這個特點,讓他在京衛裡積攢下了非常好的口碑。

去年的時候,陳建業叔叔去世了。失去了靠山的陳建業居然沒有因爲這個原因在京衛裡混不下去了。因爲他在京衛裡的“好名聲”,他被新上臺的魏忠賢的爪牙,司禮監秉筆太監王體乾看上了。

就是因爲王體乾的舉薦,這個在後勤方面“頗有辦法”(王體乾語)的陳建業,才被魏忠賢安排進了湖廣武官體系中。

和戚元彪這樣的純粹的書呆子武官還不一樣。陳建業這個人的個人風格是非常四海的。從京師到湖廣的路上,他就和姚宗文的文武兩班幕僚都打得火熱。

陳建業也是有他的個人追求的。和深受姚宗文器重的戚元彪爭奪武官魁首的地位,最終成爲湖廣武官第一人,就是他的目標。

第297章 朱舜水訪武昌(2)第19章 起步(3)第105章 反對本本主義1第169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1)第106章 反對本本主義2第212章 保民軍第一戰5第473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1第495章 王書輝的家庭生活第453章 頻繁出現的突發情況第279章 天啓皇帝的表態(1)第8章 準備(4)第208章 保民軍第一戰1第113章 第一次反圍剿之整風運動6第379章 魯東土地革命(4)第452章 先死容易後死難第409章 無奈的朱由檢第279章 天啓皇帝的表態(1)第263章 學員張兆歡(3)第85章 奇葩的錦衣衛(2)第290章 地方工作(3)第116章 第一次反圍剿9第254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2)第53章 馬縣丞的末日(5)第147章 簡單邏輯3第237章 張知府的崛起(4)第117章 第一次反圍剿10第200章 連鎖反應1第61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1)第329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4)第225章 四省攻鄂2第362章 建設新湖北(5)第67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1)第380章 魯東土地革命5第127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8第421章 事情的另一面第200章 連鎖反應1第391章 光復遼南6第132章 入學風波1第480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8第388章 光復遼南3第464章 作死的朝鮮第106章 反對本本主義2第38章 妖僧(2)第156章 紅旗漫卷出枝6第286章 新的開始(3)第204章 連鎖反應5第177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3)第69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3)第237章 張知府的崛起(4)第165章 鬆滋大開復興會花(1)第152章 紅旗漫卷出枝2第183章 陳保生進城(3)第331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6)第137章 教學相長2第367章 在山東(2)第131章 工業化的浪第431章 春水暖鴨先知第108章 第一次反圍剿1第9章 婚事(1)第154章 紅旗漫卷出枝4第470章 萬事有理黃錦康第24章 起步(8)第344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5)第162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2)第227章 四省攻鄂(4)第9章 婚事(1)第339章 制度這個事兒(4)第245章 肖文龍的覺醒5第121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2第187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3)第321章 混亂與平靜(2)第483章 中倭新關係3第89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4)第64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4)第14章 立足(2)第197章 武昌起義(7)第323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2)第368章 在山東(3)第348章 炮擊金州衛(1)第121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2第13章 立足(1)第362章 建設新湖北(5)第38章 妖僧(2)第89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4)第120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1第191章 武昌起義(1)第66章 有水分的工業黨人(2)第404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7第365章 建設新湖北(8)第384章 東改編3第175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1)第224章 四省攻鄂(1)第382章 東改編1第455章 南京是個大包袱第143章 有人開始“起高樓了”1第329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4)第150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2第196章 武昌起義(6)第103章 王書輝下鄉記7
第297章 朱舜水訪武昌(2)第19章 起步(3)第105章 反對本本主義1第169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1)第106章 反對本本主義2第212章 保民軍第一戰5第473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1第495章 王書輝的家庭生活第453章 頻繁出現的突發情況第279章 天啓皇帝的表態(1)第8章 準備(4)第208章 保民軍第一戰1第113章 第一次反圍剿之整風運動6第379章 魯東土地革命(4)第452章 先死容易後死難第409章 無奈的朱由檢第279章 天啓皇帝的表態(1)第263章 學員張兆歡(3)第85章 奇葩的錦衣衛(2)第290章 地方工作(3)第116章 第一次反圍剿9第254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2)第53章 馬縣丞的末日(5)第147章 簡單邏輯3第237章 張知府的崛起(4)第117章 第一次反圍剿10第200章 連鎖反應1第61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1)第329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4)第225章 四省攻鄂2第362章 建設新湖北(5)第67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1)第380章 魯東土地革命5第127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8第421章 事情的另一面第200章 連鎖反應1第391章 光復遼南6第132章 入學風波1第480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8第388章 光復遼南3第464章 作死的朝鮮第106章 反對本本主義2第38章 妖僧(2)第156章 紅旗漫卷出枝6第286章 新的開始(3)第204章 連鎖反應5第177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3)第69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3)第237章 張知府的崛起(4)第165章 鬆滋大開復興會花(1)第152章 紅旗漫卷出枝2第183章 陳保生進城(3)第331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6)第137章 教學相長2第367章 在山東(2)第131章 工業化的浪第431章 春水暖鴨先知第108章 第一次反圍剿1第9章 婚事(1)第154章 紅旗漫卷出枝4第470章 萬事有理黃錦康第24章 起步(8)第344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5)第162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2)第227章 四省攻鄂(4)第9章 婚事(1)第339章 制度這個事兒(4)第245章 肖文龍的覺醒5第121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2第187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3)第321章 混亂與平靜(2)第483章 中倭新關係3第89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4)第64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4)第14章 立足(2)第197章 武昌起義(7)第323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2)第368章 在山東(3)第348章 炮擊金州衛(1)第121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2第13章 立足(1)第362章 建設新湖北(5)第38章 妖僧(2)第89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4)第120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1第191章 武昌起義(1)第66章 有水分的工業黨人(2)第404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7第365章 建設新湖北(8)第384章 東改編3第175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1)第224章 四省攻鄂(1)第382章 東改編1第455章 南京是個大包袱第143章 有人開始“起高樓了”1第329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4)第150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2第196章 武昌起義(6)第103章 王書輝下鄉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