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4)

許三斤當然不叫許三斤。許三斤原名許弘文,是夷陵州人士。

許弘文本是夷陵州的一個秀才。三十年前,他接受譚家的聘請,來到譚家當了個坐館的先生,也就是現代人說的家庭教師。從此之後,他就在譚家衝安了家。

當時,掌控譚家大權的是還沒死掉的,譚玉純的父親譚元章。

譚元章自己是秀才。所以,他對許弘文這樣,年紀不大就成爲生員的年輕秀才,是很看重的。譚元章當時,是一心希望自己家能夠出幾個讀書人的。可是,不知道是不是祖宗的風水壞了,譚家的那些子弟,居然沒有一個長了讀書的腦袋的。他們讀了好多年的書,可是一個個的,連個最基本的縣試都無法通過。

當時,年輕氣盛的許弘文覺得,自己應該要對得起譚元章的器重。所以,他對譚家的子弟,管教的相當的嚴格。可是,等到譚元章發現,自己的子侄們,都沒有讀書的天分之後。譚元章對待許弘文的熱情,也就冷卻了。

隨着譚元章的老去和死掉,譚玉純成了譚家的家主,譚氏家族的族長。他掌握了譚家大權之後,就開始報復曾經作爲他的老師,在過去讀書時,常常教訓訓斥他的許弘文。

許弘文是一個不事生產,手無縛雞之力的外鄉讀書人。在譚家衝過了大半輩子的他,沒有家族的勢力作爲依靠,和自己的母親,在譚家大院裡過了幾十年。所以,面對譚玉純的欺壓,他除了忍氣吞聲之外,毫無辦法。

本來,一直忍讓退避的許弘文以爲,自己的隱忍能夠換來後半生平安的日子。可是,人心就是那麼黑暗的。譚玉純已經把許弘文打壓的非常落魄了,許弘文在譚家大院裡,已經淪落到和普通的僕役差不多的地位了。可是,譚玉純覺得還不夠痛快,覺得還不夠。

最終,譚玉純抓住了許弘文私自偷拿了譚家三斤白麪,給自己老母親過壽的把柄。通過他荊州府裡的關係,革除了許弘文的功名,逼迫他簽下了身契。從此之後,許弘文就成了譚家的奴工佃戶,也從許弘文,變成了當地人口中的許三斤。

作爲一個讀過四書五經,能夠通過初級科舉考試的讀書人。許三斤雖然已經年近五十,在譚家的欺壓下過了一輩子。可是,他受封建文化教育帶來的,政治上的靈敏嗅覺,還是存在的。就在譚家衝很多所謂的老成人,還在畏懼觀望的時候。許三斤就敏感的意識到,自己翻身的機會已經來了。他很早的時候,就開始積極的,參加到工作組在譚家衝組織的各項活動中。

憑藉着能夠讀書寫字,在本村民衆中有些名氣。又因爲經常和工作組在一起,在村民眼中,和工作組的先生們關係熱絡的資本。許三斤被譚家衝的村民,選爲農會會長。

說起來,封建讀書人在琢磨人心,揣摩人情上,確實是比工業時代的現代人的水平高。像王書輝這個現代人一樣,他的這些弟子和手下們,在受了不到一年時間的工業化標準教育之後,在對人際關係的處理上,也體現出一種機械性的僵硬來。

敏感的許三斤發現了這點。他很快就抓住了這一機遇,開始充當起本地村民和工作組之間溝通的橋樑。

王書輝在發給工作組的《工作手冊》裡明確的指出,要防範各種各樣的投機分子,利用工作組是外鄉人的情況,壟斷工作組和當地民衆的溝通,充當掮客的行爲。

在有着這種清醒認識的前提下,譚家衝工作組在農會的組織上,也沒有完全的放手。除了幾個在本村村民中威望不小的老頭子之外,幾個堅決支持工作組,但是因爲身體原因,沒有被選進民兵隊的年輕人,也被選進農會領導層當中。

農會成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組織農會成員學習。

王書輝在農村工作會議上,曾經對三十多個工作組的成員們指出:“農會建立了,不是說工作組的工作就結束了。剛剛當選的農會領導者,和剛剛參加農會的成員們,不知道農會這個組織是怎麼回事,不知道農會是個什麼機構。農會的領導者們,也不知道,在農會這個機構裡要做什麼事情。”

“如果不能把,農會是農民們自己的組織;是大家在工作組的領導下,打倒土豪劣紳,自己管理自己;是農民們自己給自己做主的這樣一個權力機構的概念,清楚明白的解釋給大家聽。那麼,農會就沒有了成立的意義。我們通過建立農會,在廣大農村,對抗和消除官府的走狗,消滅地主老財的勢力的目的,就無法達成。”

“所以,農會建立之後,工作組要對農會的領導者和農會成員中的積極分子,認真的宣傳和解釋,我們建立農會的目的和意義。要讓三十多個作爲我們事業的發展基地的鄉村,成爲我們建立公平和合理的新世界的起點。”

工作組的成員都是對整本《工作手冊》耳熟能詳的。

在爲期三天的農會組織和學習會議上,韓國良和郭博奇,對整個譚家衝農會的七個通過推選產生的幹部,和四十多戶農會成員中的積極分子,就農會的建立的目的、意義,和農會在農村工作中的政權性質,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和說明。

許三斤第一個意識到,農會,就是縮小版的縣衙門。他認爲,農會就是村子裡的衙門,民兵隊就是村衙門裡的衙役。

許三斤的看法代表了大多數村民的看法。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看法倒是有一定的合理性。不過,韓國良和郭博奇也明確的指出了,新的鄉村政權和傳統意義上的縣衙門的根本不同。

第一,農會有領導權沒指揮權。也就是說,農會幹部,不能對村民指手畫腳。它們只有和大家協商問題,號召和領導全體村民解決問題的權力。用直白的語言講,就是說,農會幹部行使權力要和大家商量着來。

第二,農會有司法審判的組織權,沒有判決權。這是指在王書輝版的農會裡,農會對鄉村的司法工作,只有隨機抽取村民組成審判會的權力。至於具體的判決,則是由工作組裡的司法員,根據審判會的投票結果進行判決。

第三,本村的民兵組織,接受工作組和農會的雙重領導。但是,民兵隊隊長和民兵隊教導員,同時也是農會的幹部成員。也就是說,農會會長等幹部,與民兵隊長和教導員,在農會中是處於平等地位的。而農會對民兵武裝的的指揮,必須通過農會委員們的集體投票之後,才能實現。

三天的學習結束之後,大部分的農會成員已經意識到,過去是地主老財,土豪劣紳,那些田多、錢多、人手多的人,拿着村裡的印把子。但是這個現實,在土豪劣紳、地主老財被打倒和消滅之後,已經一去不復回了。

通過學習的許三斤的想法,則更深了一步。他對於年輕的工作組成員們,心裡並不是真心的佩服。倒是對這些年輕人嘴裡的王師尊,他真心的感到佩服。

在許三斤的眼裡,農會看起來好像權力挺大,地位挺高。可是,在農會裡管事的人,既不能做錯事兒,又不能不做事兒。因爲,總也不做事兒,就不能體現出農會幹部的地位。做錯了事兒,就會危害到自己在村子裡的威望。

許三斤覺得,自己這個農會會長,簡直是被架在火堆上烤一樣。許三斤對於設計出這樣的制度。也就是說,組織村民選出農會,再通過掌握司法權和民兵隊,讓工作組躲在農會背後掌控整個村子,這樣一套制度的王師尊,可謂是又敬又怕。

——分割——

實際上,王書輝對於沒有接受過先進的思想教育的普通人,是完全不信任的。

從本質上上說,他認同荀子對於人性本惡的判斷。他認爲,沒有接受過系統化的,先進的思想教育的中國人,一但鹹魚翻身,掌握了權力。那麼,各種卑劣醜惡的鬧劇,就會輪番的上演。

王書輝的看法是,在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前,在教育事業沒有在全民範圍內普及之前。處於農業社會的各個社會階段,即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各個社會階段裡。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都要依靠精英人物的領導。

也就是說,在前工業化的社會裡,中國社會是一個在精英領導下的階級社會。

在生產力落後的農業社會裡,教育不能實現全面化,受教育的權力被少數人掌控。這就不可避免的,讓社會處於一種或嚴重或緩和的階級矛盾之中。

王書輝沒有能力直接使明朝末年的中國,直接進入到工業社會的階段。

在明朝末年實現國家的工業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他不能保證在他未來的政權機構裡,都是受過先進思想教育的人掌握權力。所以,在目前的情況下,他只能通過儘量的完善制度的方式,抑制各種醜惡人性的爆發。

在王書輝看來。農會組織是將基層權力真正的下放給大多數人的一個權宜之計。

在目前的農村工作中,“吸引和團結青年人,建立民兵組織”;“組建學校開展教育,培養受教育的年輕人”;“推廣優質種子和科學種植,保證糧食豐收”,這三大工作,纔是王書輝眼中最主要的工作。

第48章 新奇的生活(2)第31章 日常(3)第321章 混亂與平靜(2)第69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3)第481章 中倭新關係1第257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5)第267章 承天事變(1)第49章 馬縣丞的末日(1)第5章 準備(1)第80章 大練兵(4)第51章 馬縣丞的末日(3)第190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6第269章 承天事變(3)第148章 簡單邏輯4第67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1)第18章 起步(2)第399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2第135章 入學風波4第238章 張知府的崛起(5)第337章 制度這個事兒(2)第370章 在山東(5)第298章 朱舜水訪武昌(3)第425章 當家方知家難當第233章 四省攻鄂(10)第302章 朱舜水訪武昌(7)第294章 明朝的經濟危機(1)第418章 簡單粗暴和物質刺激第271章 承天事變(5)第445章 孫元化的小藥丸兒第259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7)第221章 馬祥麟的轉變(4)第432章 從石柱土司到石柱人民公社第318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7第123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4第378章 魯東土地革命(3)第420章 小攤老闆第47章 新奇的生活(1)第40章 妖僧(4)第243章 肖文龍的覺醒(3)第42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2)第130章 工業化的浪第493章 天威之下如夏花綻放的幸運第5章 準備(1)第372章 在山東(7)第10章 婚事(2)第89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4)第489章 進入倒計時的南明第20章 起步(4)第219章 馬祥麟的轉變(2)第173章 審判(1)第24章 起步(8)第433章 接手大明不是最急切的工作第58章 工業的獠牙(2)第165章 鬆滋大開復興會花(1)第130章 工業化的浪第73章 骨幹的產生(1)第417章 兩個案件和一個態度第355章 炮擊金州衛(8)第375章 在山東(10)第327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2)第410章 曾德昭的皈依第161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1)第250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4)第214章 草民的政治觀1第389章 光復遼南4第238章 張知府的崛起(5)第424章 教導營出身第180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6)第244章 肖文龍的覺醒(4)第334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3)第208章 保民軍第一戰1第123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4第187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3)第401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4第113章 第一次反圍剿之整風運動6第265章 學員張兆歡(5)第452章 先死容易後死難第43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3)第35章 理念(3)第315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4第165章 鬆滋大開復興會花(1)第80章 大練兵(4)第99章 王書輝下鄉記3第52章 馬縣丞的末日(4)第371章 在山東(6)第129章 “怎麼做”和“爲什麼”2第351章 炮擊金州衛(4)第483章 中倭新關係3第138章 大炮機槍蒸汽機第282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2)第120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1第488章 誰該爲漲工資負責第21章 起步(5)第205章 連鎖反應6第416章 人民陪審制度第215章 草民的政治觀2第139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1第285章 新的開始(2)第284章 新的開始(1)第182章 陳保生進城(2)
第48章 新奇的生活(2)第31章 日常(3)第321章 混亂與平靜(2)第69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3)第481章 中倭新關係1第257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5)第267章 承天事變(1)第49章 馬縣丞的末日(1)第5章 準備(1)第80章 大練兵(4)第51章 馬縣丞的末日(3)第190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6第269章 承天事變(3)第148章 簡單邏輯4第67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1)第18章 起步(2)第399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2第135章 入學風波4第238章 張知府的崛起(5)第337章 制度這個事兒(2)第370章 在山東(5)第298章 朱舜水訪武昌(3)第425章 當家方知家難當第233章 四省攻鄂(10)第302章 朱舜水訪武昌(7)第294章 明朝的經濟危機(1)第418章 簡單粗暴和物質刺激第271章 承天事變(5)第445章 孫元化的小藥丸兒第259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7)第221章 馬祥麟的轉變(4)第432章 從石柱土司到石柱人民公社第318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7第123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4第378章 魯東土地革命(3)第420章 小攤老闆第47章 新奇的生活(1)第40章 妖僧(4)第243章 肖文龍的覺醒(3)第42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2)第130章 工業化的浪第493章 天威之下如夏花綻放的幸運第5章 準備(1)第372章 在山東(7)第10章 婚事(2)第89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4)第489章 進入倒計時的南明第20章 起步(4)第219章 馬祥麟的轉變(2)第173章 審判(1)第24章 起步(8)第433章 接手大明不是最急切的工作第58章 工業的獠牙(2)第165章 鬆滋大開復興會花(1)第130章 工業化的浪第73章 骨幹的產生(1)第417章 兩個案件和一個態度第355章 炮擊金州衛(8)第375章 在山東(10)第327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2)第410章 曾德昭的皈依第161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1)第250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4)第214章 草民的政治觀1第389章 光復遼南4第238章 張知府的崛起(5)第424章 教導營出身第180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6)第244章 肖文龍的覺醒(4)第334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3)第208章 保民軍第一戰1第123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4第187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3)第401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4第113章 第一次反圍剿之整風運動6第265章 學員張兆歡(5)第452章 先死容易後死難第43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3)第35章 理念(3)第315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4第165章 鬆滋大開復興會花(1)第80章 大練兵(4)第99章 王書輝下鄉記3第52章 馬縣丞的末日(4)第371章 在山東(6)第129章 “怎麼做”和“爲什麼”2第351章 炮擊金州衛(4)第483章 中倭新關係3第138章 大炮機槍蒸汽機第282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2)第120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1第488章 誰該爲漲工資負責第21章 起步(5)第205章 連鎖反應6第416章 人民陪審制度第215章 草民的政治觀2第139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1第285章 新的開始(2)第284章 新的開始(1)第182章 陳保生進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