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十七章送死可不行!

面對大宋將士的收割,倭人在倉促之間根本來不及抵抗,這種情況下要麼豁出命去穩住陣腳,要麼想活命最簡單的方法便是四散而逃,倭人知道宋軍需要的不是殺敵,而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撕開防線,殺出平安京……

於是出於本能和對袍澤的不信任,倭人的防線開始潰散了……

這種大規模的潰散的直接結果便是會引起更多的恐慌,宋軍並沒有費多大的勁便打通了撤退的道路,在倭人的防線上撕開了一條大口子,猙獰且可怕。

蔡伯俙的目標很明確,他要帶領這四千五百餘人向左京土御門進發,並與石元孫合兵一處撤退。

而眼前最大的困難已經被消除,倭人的防線不堪一擊的被撕碎,當然這還要感謝石元孫製造的那場小小的地震,當蔡伯俙趕到左京土御門的時候,這裡的厚重的城門早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

石元孫的一千人正在與防守的倭人拼殺,而兩邊的倭人卻如潮水般不斷的衝殺過來。

就在剛剛,城門在爆炸聲中灰飛煙滅的一瞬間,藤原道長慌了。

他沒想到堅固的平安京城門居然如此的不堪一擊,更沒想到宋人有如此犀利的手段。

於是他便命人全力增援左京土御門,本來他以爲石元孫會率領所部撤走,畢竟這是最好的時機,當爆炸發生,大多數的倭人都以爲這是地震的前兆,根本就沒來得及對宋軍發起攻擊。

但誰知石元孫率領所部非但沒有離開,還在城門的位置死守,顯然他這是在爲蔡伯茨的大軍守住這條生命通道。

終究蔡伯俙終於和石元孫合兵一處,兩人沒有多餘的廢話,大軍便穿過城門向石見方向而去,只要他們抵達石見,便算是在倭國的土地上安全了,倭國的石見早已被劉德召改造成了與大宋相同的州府,完全看不出兩者的區別。

在石見每日都有義勇負責巡邏,或是保衛石見周邊的安全,或是抵擋山匪流寇,或是注意附近州府的動向,而石見的官員都是來自於德高望重的人家,這些人家當有的是出自貧家門楣,有的是則是世家望族。

雙方代表了倆個利益羣體,互相之間也不敢下死手,而在石見使用的律法則是大宋的《宋憲》因爲它足夠仔細,也足夠清楚,讓人心服口服。

蔡伯俙和石元孫都知道,現在最要緊的便是甩掉背後的追兵,倭人瘋了似得緊緊咬在他們的身後,若是被咬住,整個大軍都會被拖垮。

宋軍之中並沒有多少軍糧,爲了輕裝簡行,蔡伯俙命人燒掉了所有的負重,只留下常規甲冑和軍械,而口糧也只夠他們三日行軍所用。

身後的倭人不知是不是發現了這一點,正死死的要在宋軍身後,只要停下便會被糾纏,然後是更多的倭人,倭人充分的發揮了人海戰術,以人數的優勢壓得宋軍喘不過去來,他們甚至沒有時間做出應對,連安營紮寨的時間都沒有!

原本的宋軍是風光的,最少他們能殺得倭人丟盔卸甲,鬼哭狼嚎,但現在的宋軍猶如喪家之犬,倉皇的逃命,而倭人卻不願放他們而去。

藤原道長已經代替了天皇下了死命令,務必追殺宋軍,使之全軍覆沒,這是一種執着的瘋狂,他的眼神令敦良這位天皇都有些心驚膽顫,他從沒見過關白如此可怕的眼神。

同樣的敦良也知道一旦宋人離開了平安京,那消息就瞞不住了,宋軍肯定會派出飛騎向時間守軍求援,三萬大軍,整整三萬如眼前精銳一模一樣的大軍。

敦良甚至認爲他們會把自己連同平安京都消滅掉,消滅的一乾二淨,若是把他們惹急了,死去的將不再是自己,而很有可能是整個皇室!

可藤原道長卻不擔心,他認爲倭國有着數十萬大軍,對付區區三萬人的宋軍還能成問題嗎?只要保護了倭國政權的獨立和延續,保護萬世一系的榮耀,什麼樣的犧牲都不算什麼。

只不過他們需要調兵,從倭國各處,各大家族調遣精銳的士兵前來勤王,一旦組建起一隻勤王大軍,即便是人想要找麻煩也需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實力夠不夠。

藤原道長已經準備好了一系列的計劃,一旦宋人向平安京發出進攻,在勤王大軍與其作戰的時候,藤原氏將會派出家中精銳偷襲石見銀礦,把石見的一切重新收回倭國。

雖然石元孫和蔡伯俙不能讓大軍停下與倭人作戰,但他們早已派出軍中的精銳騎兵前往時間報信,只能期望劉德召早一些帶兵前來,這樣他們就有返身一擊的機會,徹底讓倭人絕望。

據斥候來報,身後的追兵少說也有三五萬人,大宋將士們的腦袋已經開始明碼標價,沿途的村莊城鎮但凡能捉住或是能殺掉宋人的,一個十貫錢。

這個數字對於宋人來說算不得什麼,但對倭國般貧困的百姓來說卻是一大筆橫財。

無奈之下宋軍只能避開城鎮和有人的村落,他們實在無法對倭國的窮苦百姓動手,但這些窮苦百姓可是會對他們下手的!

人心的惡在金錢面前往往不堪一擊……

這是宋軍和倭人相比的天然劣勢,他們對地形不熟,並且倭人能夠得到地方上的援助,而宋軍想都不用想,在不知不覺之中這場戰爭已經演變成了消耗戰。

宋軍的糧食越來越匱乏,而倭人越來越近,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石元孫再次決定以自己率領精銳留下斷後,讓蔡伯俙逃出生天,並率王師前來複仇,但蔡伯俙想都不想的便拒絕了。

“若是不這麼做,你我二人都走不了!你以爲我下決心就是這麼容易的,你要是死了我即便是苟活下來也沒有好日子過!”

蔡伯俙無視了石元孫的話,在一塊木樁上坐下,眼下營地已經算是勉強紮下,而倭人的叫喊已經出現,蔡伯俙笑了笑:“之前你帶隊攻城們我沒有二話,因爲你有活下的可能,有很大的勝算,而眼前若是我看着你帶領我大宋男兒去送死,對不起,我做不到!”

石元孫還要說什麼,蔡伯俙揮了揮手打斷了他的話:“別說讓我走脫再爲你復仇之類的話,你以爲你能擋住倭人多久?實話告訴你,倭人這次是瘋了,除非我們能擊潰整個倭國,否則他們一定會將我們啃光,這是一出毒計。

倭國有人很瞭解咱們大宋的文臣是什麼樣的腦子,想想看,若是我等死在了倭國,劉德召也戰死了,你說朝中的文臣會支持派兵過來爲怎麼報仇嗎?不用這樣看我!我來告訴你,他們只會擔心得不償失,再犧牲掉更多的人在這塊化外之地上!現在,呼……咱們只能自救了……”

第兩千五百零九章大地是圓的?!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槍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誘餌與犧牲品的區別第兩千五百三十四章興慶府第四百七十五章推倒重建第兩千五百七十六帝王會面第一百零七章楊賢妃的誘惑第兩千四百七十三章文化輸出?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飛地就再飛一會第一千七百零六章契丹人在上京第二百五十五章皇帝的大婚(中)第九百九十三章矗石城的代價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東南第一州第一千七百九十三章文明的碰撞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世上沒有白來的土地第三十四章父與子第兩千一百三十九章神都城中的“臭水溝”第六百七十四章張儉與狄青第五百五十九章半路殺出個包希仁第兩千三百二十章仁青東的恐懼第兩千六百一十六章如何融入西方?第一百一十五章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第六百九十章巷戰第三百九十七章意外發生第四百零七章油鹽不進的宋朝君臣第一百六十二章恩與威第一千九百九十九章父與子(下)第一千五百三十章掮客第兩千一百一十一章門閥是怎樣煉成的第七百七十七章遷都開始第一千七百零一章遍地機遇,遍地黃金第兩千五百四十二章趙仁的未來第兩千二百八十七章重壓之下第九百八十七章捅了天!第五百七十三章刺客伏誅第一千三百零八章蘇軾治軍第一千九百六十章中原佛門的衰落第四百六十七章天堂與地獄的距離第兩千二百八十二章空手套白狼第四百零二章雙管齊下第一百四十八章東京城中的新潮第一千九百五十五章秘閣來“客”第兩千六百二十四章抽絲剝繭第兩千五百六十四章國家的“黑暗面”第五百二十九章偷雞不成第三十二章採花郎劉從德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各有心計第一千八百零九章今之神都第兩千五百一十六章完全不同的晏殊第兩千四百五六十章北上的列車第兩千零一十三章宗哥城內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發自肺腑的“威脅”第六百一十章皇帝的對決第一千八百八十四章兵者詭道第六百第十九章當衆打臉第兩千零八十九章真相逐漸浮上水面第一千五百零五章趙禎的“禮物”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西域得手第兩千一百五十六章各族入華夏第七百三十三章冬至到來第一百一十五章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第三百六十章皇家票號第兩千五百三十八章趙禎的誠意第兩千三百二十六章仁青東眼中的恐懼第兩千一百九十三章宗室的後院第二百七十章延州,延安!第一千八百三十九章大宋該動手了第一千七百五十九章“尼布楚”第九百二十六章盛市大同第兩千三百六十一章以卵擊石第三百七十五章遼朝的擔憂第兩千四百零八章噶日噠措的選擇第五百七十八章經筵日講第四百九十一章看穿一切的夏竦第一千八百五十九章敵人的敵人第一千五百五十章解惑范仲淹第二百七十章延州,延安!第兩千零七十六章人到死路必果決第四百三十六章宰相請辭第兩千五百九十五章攪動西方風雲(上)第二百七十九章皇帝,武將,西征第一千七百二十四章是可忍孰不可忍第一千九百九十章劉渙的心路(下)第一百四十七章水能載舟亦能煮粥第一千二百四十章高麗君臣對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王安石的智慧第一千八百三十四章逼人造反第四百零四章遼朝尋故人第一千零八十八章積極防守的開始第兩千三百四十五章追捕密探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一千零二十章倭皇與關白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送瘟神第六百六十三章雷霆之後第五百零四章叛徒的直覺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御藥院的內侍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租借州府第一千二百零二章遼朝的柱石第七百三十六章千金難換好名聲第兩千二百四十七章太祖太宗的臉面
第兩千五百零九章大地是圓的?!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槍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誘餌與犧牲品的區別第兩千五百三十四章興慶府第四百七十五章推倒重建第兩千五百七十六帝王會面第一百零七章楊賢妃的誘惑第兩千四百七十三章文化輸出?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飛地就再飛一會第一千七百零六章契丹人在上京第二百五十五章皇帝的大婚(中)第九百九十三章矗石城的代價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東南第一州第一千七百九十三章文明的碰撞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世上沒有白來的土地第三十四章父與子第兩千一百三十九章神都城中的“臭水溝”第六百七十四章張儉與狄青第五百五十九章半路殺出個包希仁第兩千三百二十章仁青東的恐懼第兩千六百一十六章如何融入西方?第一百一十五章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第六百九十章巷戰第三百九十七章意外發生第四百零七章油鹽不進的宋朝君臣第一百六十二章恩與威第一千九百九十九章父與子(下)第一千五百三十章掮客第兩千一百一十一章門閥是怎樣煉成的第七百七十七章遷都開始第一千七百零一章遍地機遇,遍地黃金第兩千五百四十二章趙仁的未來第兩千二百八十七章重壓之下第九百八十七章捅了天!第五百七十三章刺客伏誅第一千三百零八章蘇軾治軍第一千九百六十章中原佛門的衰落第四百六十七章天堂與地獄的距離第兩千二百八十二章空手套白狼第四百零二章雙管齊下第一百四十八章東京城中的新潮第一千九百五十五章秘閣來“客”第兩千六百二十四章抽絲剝繭第兩千五百六十四章國家的“黑暗面”第五百二十九章偷雞不成第三十二章採花郎劉從德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各有心計第一千八百零九章今之神都第兩千五百一十六章完全不同的晏殊第兩千四百五六十章北上的列車第兩千零一十三章宗哥城內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發自肺腑的“威脅”第六百一十章皇帝的對決第一千八百八十四章兵者詭道第六百第十九章當衆打臉第兩千零八十九章真相逐漸浮上水面第一千五百零五章趙禎的“禮物”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西域得手第兩千一百五十六章各族入華夏第七百三十三章冬至到來第一百一十五章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第三百六十章皇家票號第兩千五百三十八章趙禎的誠意第兩千三百二十六章仁青東眼中的恐懼第兩千一百九十三章宗室的後院第二百七十章延州,延安!第一千八百三十九章大宋該動手了第一千七百五十九章“尼布楚”第九百二十六章盛市大同第兩千三百六十一章以卵擊石第三百七十五章遼朝的擔憂第兩千四百零八章噶日噠措的選擇第五百七十八章經筵日講第四百九十一章看穿一切的夏竦第一千八百五十九章敵人的敵人第一千五百五十章解惑范仲淹第二百七十章延州,延安!第兩千零七十六章人到死路必果決第四百三十六章宰相請辭第兩千五百九十五章攪動西方風雲(上)第二百七十九章皇帝,武將,西征第一千七百二十四章是可忍孰不可忍第一千九百九十章劉渙的心路(下)第一百四十七章水能載舟亦能煮粥第一千二百四十章高麗君臣對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王安石的智慧第一千八百三十四章逼人造反第四百零四章遼朝尋故人第一千零八十八章積極防守的開始第兩千三百四十五章追捕密探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一千零二十章倭皇與關白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送瘟神第六百六十三章雷霆之後第五百零四章叛徒的直覺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御藥院的內侍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租借州府第一千二百零二章遼朝的柱石第七百三十六章千金難換好名聲第兩千二百四十七章太祖太宗的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