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五十章解惑范仲淹

趙禎在蔡伯俙的駙馬府中待了三天就被范仲淹給“發現了”或者說是有人走漏消息更爲合適,三才看着蔡伯俙的眼神活像是在看叛徒的表情。

趙禎望着蔡伯俙的眼神也頗爲不善,這三天之中他在蔡伯俙的府上過的很舒服,甚至有些樂不思蜀……

蔡伯俙站在趙禎的身邊,望着天家主僕不善的眼神頗爲無奈,自認倒黴的吶吶開口道:“官家,您讓我去散播消息,那幾位定然是猜出您在微臣的府上。”

趙禎點了點頭,這話沒毛病,朝中的相公都是聰敏之輩,要想瞞過他們顯然是不可能,自己讓蔡伯俙去就等於是在告訴相公們自己在蔡伯俙的府上。

駙馬府的管事蔡石恭敬的走了過來,對於皇帝的到來他是知道的,若是不知如何伺候?

“官家,範宰執來了。”

宰執,這似乎大宋宰相的稱呼,區別與和所有參知政事相同的相公稱呼……

范仲淹來了,相對於其他知道消息的人他還是比較冷靜,蔡伯俙的表達雖然隱晦,但他卻很快明白其中的意義,作爲大宋的宰執,可以說是除了趙禎之外對大宋國力瞭解的最爲清楚的人了。

但他依舊要當着官家的面來確認這一點。

當看到趙禎果然在蔡伯俙的駙馬府之中,范仲淹的心頓時就踏實了下來,不是因爲別的,單單是看到那張自信的臉,范仲淹就彷彿有了底。

說來奇怪,不知從何時起,只要看到官家的御容,范仲淹便會覺得安心,就會有一種“天塌下來”都不怕的感覺,大抵官家給人的感覺就是“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穩重吧!

這時候即便是蔡伯俙想溜也溜不掉,只能在邊上賠着笑,但一張臉實在是看不出一點笑意。

一個是宋之天子,一個是當朝宰執,兩人不說話給人的敢就重如泰山,一旁的三才已經不能看了,整個人瞬間化身泥雕,眼觀鼻鼻觀心默默不語,即便是站在趙禎身後,也給人毫無存在之感。

蔡伯俙是相當羨慕他這一手的,外戚被文臣“咬”的緊,但相比內侍簡直就是在天堂,後宮文臣也有監督,但畢竟是天家自己的事情,能插手的機會極少,但內侍就不同了。

所有內侍,無論是品級最低的,還是如他三才一般的天子近侍,都被文臣死死的盯住,一旦少有逾越,便是口誅筆伐,一下成爲人人得而誅之的奸佞。

但官家對此從不在意,蔡伯俙知道,這是官家故意爲之,用文臣壓制內侍,讓他們沒有任何越權的可能,更別說涉及政事了。

而這個時候,蔡伯俙也跟着選擇沉默,一言不發的聽着皇帝與宰執之間的對話。

“官家聖意已決?”

范仲淹開門見山,若是不知情的人完全不知道他說的什麼,但在場的人卻都知道。

趙禎點頭回應:“範宰執所言不錯,朕聖意已決,不光是征伐黑汗,朕要滅其國!”

雖然范仲淹心中已經有了答案,但在聽到“滅其國”三個字的時候,心中依舊打了個突,滅國和攻伐不一樣,攻伐可以使報復,可以是宣揚大宋的強大,有進有退,有迂迴之地。

而滅國之戰則是不死不休,誓要滅亡其國鼎,亡其社稷………步驟冗長,攻陷都城,駐防清剿,歸治地方,退兵還朝,一樣不能少。

即便是大宋有這實力,但還有一點范仲淹和大多數參知政事們想不通:“陛下,我大宋富有四海,南至三佛齊,北至蒼耳,東至海東,西至寧夏,何以不毛之地而伐之?黑汗不過西域小國,螳臂擋車,蚍蜉撼樹,以于闐之戰爲計較,有失大國氣度!”

趙禎點了點頭,確實如范仲淹所說,但他同樣有反駁的理由,而且很充分。

“天朝上國…………不以武功震懾四方何以爲天朝,不以國力碾壓蠻夷何以爲上國?漢唐以驍勇之兵威震天下,放有強漢盛唐之說,我大宋倒是征戰四方,可外族蠻夷依舊侵擾?豈非不足也?!”

這個問題難以作答,大宋的領土相比漢唐本就逼仄,但漢唐是在對外反擊之下逐步擴大疆土的,范仲淹當然知道官家的用意,可你放着遼朝,西域,吐蕃不去攻伐,反倒是對遙遠的黑汗用兵,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陛下,我大宋北有遼朝在側,西有吐蕃居於高原,此而這如虎狼環伺,何不…………”

趙禎揮了揮手:“朕當然知曉,但黑汗位於西北之地,連通於闐,居於西域之北,若得黑汗,鞏固之,東進可攻西域,遼朝,南下可直趨吐蕃。”

“陛下!黑汗遙遙之遠矣!轉兵而下,豈不……豈不頗費周章?!”

趙禎嘴角微微掛起,范仲淹的態度他已經知曉,並不是拒絕戰爭,而是覺得攻伐黑汗成本高,收益小。

緩緩從作爲上站起,花廳之中看着花廳之中安靜如雞,指了指正裝作鴕鳥的蔡伯俙道:“黑汗之重,蔡副使知曉厲害!”

一句話把問題拋到了自己的身上,蔡伯俙心中叫苦,但看着趙禎威脅的眼神,轉頭露出自認爲最自信的笑容對范仲淹道:“宰執有所不知,黑汗乃是絲綢之路之中段,而遼人國力復甦全仗絲路之繁盛矣!”

瞧見范仲淹露出思考的模樣,蔡伯俙趁熱打鐵:“遼人佔據西域如守絲路之門戶,外貿國產與外邦,恢復國力,重整上京各部,休養生息,而黑汗位於絲路之中段,一旦拿下,如噎在喉,遼人必亂矣!”

道理簡單淺顯,范仲淹當然明白,但對於他來說,大宋北伐黑汗還是太過驚人,太過膽大,只不過這時候他也實在拿不出合理的藉口。

他知道,趙禎是打定主意要北伐黑汗的。

“朕之滅國黑汗,一來可宣揚大宋之威儀震懾背後之圖謀不軌之國,二來可讓遼人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三來扼守絲路之繁華,四可爲日後用兵留有餘地!”

趙禎這四點列舉出來,即便是范仲淹也無法反駁,思前想後道:“若是遼人有所異動,聯合黑汗前後而攻…………”

“她蕭撻裡不敢,一旦遼人有所異動,朕之大軍即可捨棄黑汗,東征西域,此得不償失也!”

“官家聖明!”

蔡伯俙的一句唱諾結束了范仲淹的對話,也給這次皇帝與宰執的相商畫上了完美的句號,范仲淹知道自己沒有什麼可以反駁的了。

第兩千兩百零二章天子伴讀第兩千零二十九章吐蕃?誰在乎?第一千四百零六章火器營第一百二十八章吐血的八大王第兩千三百六十四章“輸不起”的王朝第一百四十九章猶太商人與大馬士革刀第一千六百六十六章烏拉!第兩千四百一十七章節宋帝與贊普第一千零七十章只有腦子的蘇子瞻第八百七十九章妖女豈能易降服第一千五百九十六章將星升起第六百六十三章雷霆之後第四百四十九章脣舌之戰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集格物之大成者第八百九十八章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第七十八章楊家的百戰雄兵第兩千二百五十章帝王“真心”第一千六百四十九章以戰養戰第八十章女扮男裝的太子妃第一千六百八十八章契丹的財富第一千五百一十五章血肉之下的本來面目第兩千五百二十章趙禎的先見之明第兩千六百四十三章泰西州的地位第四百一十二章死訊驟至第一千九百一十六章兩大帝國之間的利益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大宋的性格第兩千六百三十四章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第一千七百五十四章趙禎的一盤大棋第兩千五百二十五章一賜樂業人的拉比第六百九十四章戰場上的生意第兩千三百二十二章大宋的報復“如期而至”第一千六百五十六章“去腐生肌”第八百八十二章秘閣商議第兩千一百七十九章皇帝的宗親第九百六十七章“祥瑞”降臨之後……第七百二十九章蹴鞠的魅力第一千七百一十四章意識形態的差別第兩千二百二十六章敵人還是朋友?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偉大還是瘋狂第八百三十五章因果循環報應不爽第兩千三百零五章仁青東“求學”第兩千一百五十三章內附之民第一千七百二十三章狐假虎威第一千零九十九章歷史的答案?第一千七百一十七章利益所繫第一千四百八十一章大宋新風第一百二十八章吐血的八大王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貿易與戰爭第一千六百六十章北遷第一千九百五十八章角廝羅之叛第兩千二百九十五章帝王所憂第二百三十一章大宋啓示錄第兩千零七十五章不尋常的械鬥第兩千零一十四章統帥的天賦第兩千三百三十一章思想的改變第三百三十二章中華智慧宮第四百三十四章遊街示衆第一千三百零九章蘇軾從軍第八百九十四章西夏不過是一顆棋子第一百六十二章恩與威第一百三十六章獨夫與天道第二百零四章 罪己詔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大宋天家的未來第一千零二十五章雖遠必誅第一千七百八十八章平衡之道在何處?第一千五百八十三章挖坑,築牆,建高塔第兩千四百六十四章宋人的私有意識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強者不屑陰謀第三百六十五章先知與惡魔第兩千五百二十六章世界的橋樑第一千九百七十九章三七分賬?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三奇副使第三十九章寒冷的冬天第七章劉娥的眼神第兩千五百六十三章蔡伯俙的去處第一千四百九十一章宋之臺諫第一千章科舉之危第兩千二百七十七章吐蕃人眼中的希望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宋遼掙西域第兩千五百六十一章戰爭並不划算第一千八百零三章告御狀第兩千三百七十三章沒有天塹能夠阻擋第六百九十八章歷史的天空第四百九十四章昆明的由來第一千三百五十章太后的城府第二百七十三章李士彬的頭第一千七百八十五章成善皇后第兩千四百七十二章進入帝國時代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石批德撒骨的揣測第五百七十六章中箭而亡第八百一十六章大宋的戰爭第六百二十九章太后之謎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魔鬼的交易第兩千四百五十一章讀史(下)第三百一十九章党項人的陰謀第九百八十六章高麗棒子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新的商路第兩千六百三十章兄弟三人第一千五百三十一章資本的成長第一千四百章伏閣請對
第兩千兩百零二章天子伴讀第兩千零二十九章吐蕃?誰在乎?第一千四百零六章火器營第一百二十八章吐血的八大王第兩千三百六十四章“輸不起”的王朝第一百四十九章猶太商人與大馬士革刀第一千六百六十六章烏拉!第兩千四百一十七章節宋帝與贊普第一千零七十章只有腦子的蘇子瞻第八百七十九章妖女豈能易降服第一千五百九十六章將星升起第六百六十三章雷霆之後第四百四十九章脣舌之戰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集格物之大成者第八百九十八章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第七十八章楊家的百戰雄兵第兩千二百五十章帝王“真心”第一千六百四十九章以戰養戰第八十章女扮男裝的太子妃第一千六百八十八章契丹的財富第一千五百一十五章血肉之下的本來面目第兩千五百二十章趙禎的先見之明第兩千六百四十三章泰西州的地位第四百一十二章死訊驟至第一千九百一十六章兩大帝國之間的利益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大宋的性格第兩千六百三十四章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第一千七百五十四章趙禎的一盤大棋第兩千五百二十五章一賜樂業人的拉比第六百九十四章戰場上的生意第兩千三百二十二章大宋的報復“如期而至”第一千六百五十六章“去腐生肌”第八百八十二章秘閣商議第兩千一百七十九章皇帝的宗親第九百六十七章“祥瑞”降臨之後……第七百二十九章蹴鞠的魅力第一千七百一十四章意識形態的差別第兩千二百二十六章敵人還是朋友?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偉大還是瘋狂第八百三十五章因果循環報應不爽第兩千三百零五章仁青東“求學”第兩千一百五十三章內附之民第一千七百二十三章狐假虎威第一千零九十九章歷史的答案?第一千七百一十七章利益所繫第一千四百八十一章大宋新風第一百二十八章吐血的八大王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貿易與戰爭第一千六百六十章北遷第一千九百五十八章角廝羅之叛第兩千二百九十五章帝王所憂第二百三十一章大宋啓示錄第兩千零七十五章不尋常的械鬥第兩千零一十四章統帥的天賦第兩千三百三十一章思想的改變第三百三十二章中華智慧宮第四百三十四章遊街示衆第一千三百零九章蘇軾從軍第八百九十四章西夏不過是一顆棋子第一百六十二章恩與威第一百三十六章獨夫與天道第二百零四章 罪己詔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大宋天家的未來第一千零二十五章雖遠必誅第一千七百八十八章平衡之道在何處?第一千五百八十三章挖坑,築牆,建高塔第兩千四百六十四章宋人的私有意識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強者不屑陰謀第三百六十五章先知與惡魔第兩千五百二十六章世界的橋樑第一千九百七十九章三七分賬?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三奇副使第三十九章寒冷的冬天第七章劉娥的眼神第兩千五百六十三章蔡伯俙的去處第一千四百九十一章宋之臺諫第一千章科舉之危第兩千二百七十七章吐蕃人眼中的希望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宋遼掙西域第兩千五百六十一章戰爭並不划算第一千八百零三章告御狀第兩千三百七十三章沒有天塹能夠阻擋第六百九十八章歷史的天空第四百九十四章昆明的由來第一千三百五十章太后的城府第二百七十三章李士彬的頭第一千七百八十五章成善皇后第兩千四百七十二章進入帝國時代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石批德撒骨的揣測第五百七十六章中箭而亡第八百一十六章大宋的戰爭第六百二十九章太后之謎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魔鬼的交易第兩千四百五十一章讀史(下)第三百一十九章党項人的陰謀第九百八十六章高麗棒子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新的商路第兩千六百三十章兄弟三人第一千五百三十一章資本的成長第一千四百章伏閣請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