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四章張儉與狄青

當太陽緩緩升起的時候,大同府的城門出奇的洞開,蕭惠和劉六符兩人在前引路,身後是坐在一輛牛車上的張儉,此刻的他身穿白色喪服,牛車上豎着高高飄揚的白色紙錢,任誰都能看得出這是在爲耶律宗真披麻戴孝的樣子。

劉六符站在城門口看着張儉的樣子說道:“原來仲寶是如此打算,說不定還真的能讓大宋皇帝借道也說不定,畢竟漢家王朝最重仁義,我皇駕崩,雖是戰死沙場,宋皇亦是敬佩,現大遼皇帝血脈遭遇危難以漢室禮法當助之。”

蕭惠稍稍有些不理解,難道這樣便能讓大宋皇帝借道?這實在是有些說不過去,畢竟宋遼兩國現在還在交戰,宋皇更是手刃陛下與陣前,宋遼兩國之間的仇恨當如深淵。

但既然張儉和劉六符如此篤定,那便試上一試又如何,畢竟如果借道成功,大軍便可在三日之內抵達中京道,七日便可到上京城,對皇長子登基之事大有裨益。

拱了拱手道:“仲寶此去關乎我大遼的江山社稷,還望萬萬珍重,也要提防宋人的手段纔是。”

張儉點了點頭道:“兩軍陣前不斬來使,何況我現在是身爲大遼的左丞相出使大宋,即便是宋人對我恨之入骨也不敢對我下手,否則他大宋的名聲便徹底壞了。此去只怕是狄青不放我入奉聖州參見大宋皇帝,只要能入奉聖州,大事可成也!”

蕭惠奇怪的問道:“此言何意?大同府與奉聖州相連,仲寶可避開狄青所部進入奉聖州……”

他的話還沒說完便被劉六符打斷:“伯仁此言差矣!仲寶之所以要通過狄青面見大宋皇帝,爲的便是拖住大宋兵甲的腳步,如此一來當爲大同府避免刀兵,一是讓大宋看到我大遼的誠意,而是減少我契丹勇士的損傷。”

劉六符的話如醍醐灌頂讓蕭惠恍然大悟,沒想到張儉此行還有這層深意在其中,自己真是萬萬沒想到,躬身對張儉行禮道:“如此便幸苦仲寶了,多多保重!”

“多多保重!”

張儉笑着對蕭惠劉六符二人揮手道:“此去一別乃有性命之憂,如若張儉不能如期而至,或是無法說通大宋皇帝,張儉一家老小還望諸公照顧!”

“仲寶安心!”

已經交代過後事的張儉便在一個趕車書童的伴隨下緩緩向白登山而去,送行的衆人看着他的背影無不感嘆的他的瀟灑,但這種瀟灑的代價也很巨大,否則張儉就不用交代他們照顧家人了。

日上中天,張儉便到了奉義城,距離白登山不過咫尺之遙,城中的守軍見是左丞相親自前來,吃驚的程度無以復加,人人都以爲張儉的到來是要死守這座大同府的衛城,誰知張儉對守城校尉的第一句話便是打開城門,並在城牆上豎起代表使者節鉞的旗幟。

難道是說要和宋人和談不成?所有人都覺得張儉瘋了,如今的宋人佔據了優勢,絕不可能與大遼何談的,並且大宋皇帝對燕雲那是一個志在必得,如若何談不就是前功盡棄了嗎?

即便是不理解張儉的所作所爲,但守城的將校也不敢忤逆他,只能老老實實的大開城門,並且在城牆上插起表示使者節鉞的旗幟,還好宋人的哨探並沒有引領大軍而來,而是飛快的向白登山方而去,怕是已經前往大宋軍中奏報了吧?

狄青自然是接到了斥候的奏報,大宋的斥候要遠比這個時代別國的探馬要來的精銳,全數都是由踏白軍中挑選出來的強悍之兵,並且接受嚴格訓練,分析和觀察問題的眼光都有獨到之處。

“這麼說遼人是打算與我大宋和談了?不應該啊!即便是遼皇戰死鴛鴦泊,蕭惠張儉等人也應該利用遼皇戰死的消息壯以軍威,固守大同府纔是,怎麼好端端的要和我大宋和談,難道其中有詐不成?”

雖是這麼說,但其他的將校卻不這麼認爲急急的開口道:“狄帥小心,遼人主力尚存,不戰而談,其中必定有詐!”

狄青笑道:“如果有詐那遼人也不會愚蠢到大開城門吧?上有使臣節鉞絕不會作假,怕是大遼皇帝戰死前來討要遺容的。這也是人之常情,傳告轅門守衛,若遼朝使節前來引他進來便是。”

左右抱拳得令,看來狄帥是打算接見遼朝的使節了,也對,如若遼朝使節妄圖議和,那便一定要穩住大軍纔是,狄帥是爲了避免和遼朝使臣多言才這麼做的吧……

張儉的牛車在奉義城守將膽戰心驚的眼神後晃晃悠悠的駛向白登山的宋人營地,軍陣的佈置很巧妙,山腳下的樹林灌木皆數被砍伐,只留下一片巨大的空地,如若有人想摸上山,必定會暴露無遺,張儉的牛車便是如此招搖過市的向山上而去。

白色的招魂幡在空中飛舞,劃出不斷的曲線和造型,彷彿一隻不斷向前抓握的手,也不知是在呼喚着誰,但大宋的將士們都知道,這是張儉在爲他大遼的皇帝招魂。

帝王之殤,理應得到尊重,即便是遼朝的皇帝也因如此,將士們默默不語的看着張儉架着孤零零的牛車前往轅門,早就在此等候的衛士把他引進狄青的帥帳。

狄青已經站在帥帳的中央迎接這位來自遼朝的使者,當他看見滿頭華髮的張儉時也是頗爲驚訝,看來這位遼朝的左丞相當真是一夜白頭了,可見他對遼皇的忠誠。

畢竟是遼朝的左丞相,應有的尊敬還是要給的,狄青長嘆着虛手一引的對張儉道:“左丞相許久不見,沒想到以生華髮,請入座。”

張儉微微施禮道:“狄帥客氣了!”

用過茶水之後,兩人的互相寒暄也結束,張儉直入正題的說道:“此次老夫前來爲的是請狄帥手下留情,宋遼兩國交戰以使得兩國百姓生靈塗炭,燕雲之地佈滿戰火,何其悲也!”

狄青搖頭道:“大宋北伐燕雲乃是取回華夏故地,情理之中也!左丞相此言差矣。”

張儉輕笑道:“宋遼兩國誰對誰錯暫且留予後人評說,你我爭辯也不過是一時之言罷了,老夫此次前來爲的是面見大宋官家,不知狄將軍可否放行?”

狄青點頭道:“情理之中,本帥自然不會阻撓,還會派遣精銳之士相隨,保全你面見官家!”

第一千零三十四章平安京之戰(中)第兩千一百三十章在劫難逃第四百六十二章愛惜羽毛第七百五十三章正旦朝會第五百三十六章脆弱的屏障第一千章科舉之危第三十四章父與子第兩千五百七十五章外交的種子第兩千零八十八章果斷的茹脫臘第兩千四百六十二章擁抱未來第一千零九十二章大宋的前線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成功的代價第一千九百六十三章天下關城第六百三十章趙允讓第三百六十五章第兩千零七十章最強大的要塞第五百八十章以管窺豹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無能誰之過?第九百六十六章祭天,天有靈第四百一十三章遼皇春獵第八百零四章大宋的強硬第兩千四百六十一章另類的封建時代第兩千六百四十章上帝站在哪一邊?第兩千四百二十三章“掌握”掌握戰爭的人第一千八百一十一章祭天與修法第六百四十五章網中魚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各自的小算盤第一千九百四十三章文以栽道第一千五百零五章東西方的區別第五百一十二章宋小乙的目的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西域之亂第七百二十四章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第一千七百五十七章北方來使第二白九十六章党項人的強盜邏輯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人盡其才第八百零九章青塘有贊普第三百八十四章二王斃第兩千一百七十五章一年四季,一年四祭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要麼降,要麼死第一千九百六十四章遙遠的地方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君王的代價第五百九十二章端午與足球第四百三十八章負山之鬼第兩千四百零五章烈火焚城第兩千一百八十七章趙禎的“胡蘿蔔”第九百九十八章文德殿議政第一千零四十一章大宋出了個蘇武第一千四百八十八章帝王回朝第一千八百二十五章萬事俱備第一千五百六十八章破虜勳章第四百二十四章坐而論道?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章張儉使宋第五百四十八章破竹之勢第兩千章時代的束縛第一千六百三十三章留一線第一千一百零五章戰爭已經開始第兩千五百七十九章“下棋”與“觀棋”的人第九百四十一章遼朝的想法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宴無好宴第兩千三百五十三章何爲“有道”?何爲“無道”?第一百六十五章皇城流血夜第一千零二十六章倭國皇帝第兩千二百五十五章張柏的不安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張儉就是個笑話第二百六十二章大風!大風!大風!第兩千三百三十三章吐蕃的鐵鷂子第一千九百六十四章遙遠的地方第一千二百章活地獄第三百七十二章兩軍對壘第兩千三百一十五章內憂與外患第一千六百九十八章一場“小鬧劇”第兩千一百七十章消失的倭人第兩千五百二十六章世界的橋樑第一千五百八十八章被出賣的契丹,被出賣的蕭撻裡第九百三十五章賀蘭雪第三十四章父與子第兩千一百一十二章融入其中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轉瞬易主的蘇州城第一千七百零六章契丹人在上京第三百九十八章大理覆滅第兩千四百三十四章前往“女王谷”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臨朝稱制第九百三十六章勤政殿第兩千零二十六章大宋的謎題第一千七百九十二章上京城的“昨天”與“今天”第一千零五十二章歷史的怪圈第一千六百六十九章“倒下”的契丹第兩千五百四十四章遠攻近交?第兩千一百五十九章任重道遠第二百七十九章皇帝,武將,西征第八百七十一章今宋,強宋第兩千二百五十八章三槐王氏第四百二十一章皇帝親臨第兩千四百四十五章趙禎的陰謀第一千零四十七章華夏的智慧第八百五十四章入歸華夏有何不妥?第三百章悲歌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大宋的性格第兩千四百四十四章被耽誤的“化學家”第九百六十一章善與惡
第一千零三十四章平安京之戰(中)第兩千一百三十章在劫難逃第四百六十二章愛惜羽毛第七百五十三章正旦朝會第五百三十六章脆弱的屏障第一千章科舉之危第三十四章父與子第兩千五百七十五章外交的種子第兩千零八十八章果斷的茹脫臘第兩千四百六十二章擁抱未來第一千零九十二章大宋的前線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成功的代價第一千九百六十三章天下關城第六百三十章趙允讓第三百六十五章第兩千零七十章最強大的要塞第五百八十章以管窺豹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無能誰之過?第九百六十六章祭天,天有靈第四百一十三章遼皇春獵第八百零四章大宋的強硬第兩千四百六十一章另類的封建時代第兩千六百四十章上帝站在哪一邊?第兩千四百二十三章“掌握”掌握戰爭的人第一千八百一十一章祭天與修法第六百四十五章網中魚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各自的小算盤第一千九百四十三章文以栽道第一千五百零五章東西方的區別第五百一十二章宋小乙的目的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西域之亂第七百二十四章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第一千七百五十七章北方來使第二白九十六章党項人的強盜邏輯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人盡其才第八百零九章青塘有贊普第三百八十四章二王斃第兩千一百七十五章一年四季,一年四祭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要麼降,要麼死第一千九百六十四章遙遠的地方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君王的代價第五百九十二章端午與足球第四百三十八章負山之鬼第兩千四百零五章烈火焚城第兩千一百八十七章趙禎的“胡蘿蔔”第九百九十八章文德殿議政第一千零四十一章大宋出了個蘇武第一千四百八十八章帝王回朝第一千八百二十五章萬事俱備第一千五百六十八章破虜勳章第四百二十四章坐而論道?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章張儉使宋第五百四十八章破竹之勢第兩千章時代的束縛第一千六百三十三章留一線第一千一百零五章戰爭已經開始第兩千五百七十九章“下棋”與“觀棋”的人第九百四十一章遼朝的想法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宴無好宴第兩千三百五十三章何爲“有道”?何爲“無道”?第一百六十五章皇城流血夜第一千零二十六章倭國皇帝第兩千二百五十五章張柏的不安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張儉就是個笑話第二百六十二章大風!大風!大風!第兩千三百三十三章吐蕃的鐵鷂子第一千九百六十四章遙遠的地方第一千二百章活地獄第三百七十二章兩軍對壘第兩千三百一十五章內憂與外患第一千六百九十八章一場“小鬧劇”第兩千一百七十章消失的倭人第兩千五百二十六章世界的橋樑第一千五百八十八章被出賣的契丹,被出賣的蕭撻裡第九百三十五章賀蘭雪第三十四章父與子第兩千一百一十二章融入其中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轉瞬易主的蘇州城第一千七百零六章契丹人在上京第三百九十八章大理覆滅第兩千四百三十四章前往“女王谷”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臨朝稱制第九百三十六章勤政殿第兩千零二十六章大宋的謎題第一千七百九十二章上京城的“昨天”與“今天”第一千零五十二章歷史的怪圈第一千六百六十九章“倒下”的契丹第兩千五百四十四章遠攻近交?第兩千一百五十九章任重道遠第二百七十九章皇帝,武將,西征第八百七十一章今宋,強宋第兩千二百五十八章三槐王氏第四百二十一章皇帝親臨第兩千四百四十五章趙禎的陰謀第一千零四十七章華夏的智慧第八百五十四章入歸華夏有何不妥?第三百章悲歌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大宋的性格第兩千四百四十四章被耽誤的“化學家”第九百六十一章善與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