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西域得手

螻蟻尚且偷生,何況人呢?

趙禎是現實主義者,在他看來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連命都沒有了,便徹底失去翻盤的可能。

但張儉的自刎讓他明白了捨身取義,也讓他看到了什麼叫無可奈何。

畢竟若是有其他辦法,張儉也不會選擇如此極端的方式來挫敗自己的陰謀,順便報復大宋。

更爲他自己贏得生前身後名。

所以趙禎覺得張儉的自刎是划算的,壓根就沒往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上靠。

但對於大宋的,朝臣們來說,張儉的行爲卻是可歌可泣。

一時間隨趙禎北伐的文臣武將個個感慨,甚至有人歌頌張儉殉國的情節,大聲疾呼。

當然這種行爲趙禎不會反對,畢竟也是讓世人明白,張儉是自戕,與自己和大宋無關,中不過這種行爲讓趙禎頗爲不爽。

相比張儉,他覺得自己纔是有苦說不出的受害者,誰都知道張儉自刎與宋軍之外,而張儉被定義成忠君愛國的君子之後,那趙禎自己就會定義在張儉的對立面。

平民百姓的眼中只有善惡,他們纔不會考慮更深層次的問題。

最樸素的思想就是“好人死了,背後一定是壞人使了奸計……”

而身爲帝王的趙禎肯定是不能站出來解釋的,於是趙禎只能放任文臣大讚張儉的行爲。

這還不算,作爲帝王的他還要親自爲張儉題詞:“*******,*******!”

一時間這句話便成爲天下人稱讚張儉的句子,也幫趙禎和大宋在一定程度上洗去本就沒有的“嫌疑”。

畢竟張儉死於北上的途中,也畢竟他是在離開大宋軍營之後自戕的,難免會有人利用。

可趙禎的話和大宋的態度讓人們相信,張儉卻是是自戕,是忠於蕭撻裡,終於大契丹的表現。

只有趙禎知道,張儉是不願成爲自己的棋子,不願把自己的話帶給蕭撻裡而選擇了自戕。

趙禎不得不佩服張儉的用心,果斷狠厲,而且給大宋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他的這種行爲傳到契丹之後,一定會成爲契丹人的一股動力,有時候窮途末路的民族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一點點卻可以變得無限巨大的民族精神。

作爲操縱民族精神的高手,趙禎太知道這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有多強大。

隨着上京城的陷落,大宋已經把勢力範圍向北推進了千里。

基本上傳統的漢家文明最遠距離已經被大宋收歸囊中。

草原已經有一小半在大宋的手中捏着,而東北,西北也盡數如此。

漢文明的最大版圖已經被趙禎拿下,冬至庫頁島,西至恆羅斯城,南至三佛齊,北至上京臨橫府。

這片寰宇之內最大的版圖屬於漢家文明,屬於華夏。

而接下來,朝中,民間的聲音開始出現,既然上京城都被大宋拿下來了,既然已經把契丹人趕到草原深處了,那是不是應該放手了?

從臨橫府包括臨橫府往北,都是不毛之地啊!大片的草原,山川,叢林高海拔,不適合漢家文明的發展與耕種。

但卻有着漫長的邊防線,需要大量的漢家男兒駐守邊疆,戍邊之苦誰不知道?!

既然大宋的宿敵契丹北撤了,那大宋就應該見好就收,放棄繼續征伐,放棄北面的草原,把上京城守好,發展好就行了。

這話是儒家傳統思想在作祟,也是漢家文明傳統的小農思想在作祟,只要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積極進行防禦,大國之威便可震懾四方宵小。

不光趙禎對此言論很不滿,身爲此次北伐參謀長的王韻也很不滿。

狄青的大軍已經徹底拿下西域,契丹人很聰明,他們把西域的當地武裝驅趕上了戰場,並且告訴他們,大宋是衝着西域來的而不是契丹,若是西域不抵抗,黑汗就是他們未來的下場。

這把膽小怕事的西域人逼上了絕路,這種本就爲了求存,求活的西域人很快團結了起來。

因爲他們知道黑汗人的下場,要麼被趕出家園成爲別國的奴隸,要麼被屠殺殆盡,片甲不存。

現在沒人知道黑汗,只知道這是大宋的新疆。

滅國滅族的恐慌在整個西域蔓延,也逼迫西域人奮起反擊即將到來的大宋“暴政”。

狄青所部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抵抗,而抵抗他們的不是契丹人,卻是原本戰鬥力不在線上的西域人。

無論狄青派出多少使者帶着多大的誠意去遊說,最後的結果好的是使者回來了,只不過被割耳挖鼻,不好的連人都沒回來,被掛在城頭上“曬乾”。

宋軍的憤怒也被高高的挑起,越是強大的軍隊,越有着高貴的自尊心,即便狄青知道背後一定是契丹人搞鬼,也只能一力降十會。

宋軍四十萬,兵分兩路碾壓整個西域,當西域人出兵死戰的時候,卻發現原本答應和他們共同抗擊宋軍的契丹人早已不見蹤影,原來他們趁亂逃之夭夭了。

這時候回過神來的西域人才發現,宋軍的戰鬥力驚人,在失去契丹人這一有力後盾下,西域聯軍如用泄了氣的皮球,不堪再戰。

而這時候的宋軍卻沒有心慈手軟,當年他們可是在這片土地上吃過大虧的,連官家都被……那啥了,現在豈能輕易放過這些兩面三刀的牆頭草?

宋軍侵略如火,不留降俘,狄青雖然有心阻止,但卻被監軍王鶴給攔了下來。

王鶴是文臣,最是受儒家仁愛思想影響的人,每天在軍中那叫一個謙謙君子,可在宋軍屠戮西域降俘的時候卻主動阻攔打算停止這一切的狄青。

而他的話卻很簡單:“西域人冥頑不靈,見風使舵,強者其敬畏之,若者鄙夷之,仁者欺辱之。如今不以鮮血震懾之,待其歸順亦不可靠。”

狄青被王鶴這麼一說,已經準備好的主帥文書被捏成一團,投於篝火之中:“你這人看似儒雅似君子,其實狠厲如兇徒啊!”

王鶴大怒,抖着自己一支空袖管叫道:“休得胡言,吾乃飽讀詩書,苦學聖賢之言,豈能如你所言,粗鄙,庸俗……”

狄青指了指王鶴:“你這翻臉的本事,便是去了神都城的戲子瓦里都能討生活!”

“過獎!”

“不謝!”

第一千五百四十五章于闐獻土第一百五十三章夜晚記事第八百七十四章最後的底牌第兩千三百零三章“亡羊補牢”和“未雨綢繆”第兩千四百三十七章嘉莫人的試探第兩千兩百零九章奇蠢無比第一千四百一十七章戰爭前的第一個犧牲品第六百零五章按捺不住的遼人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西域得手第五百零九章露出的馬腳第四百五十六章大宋軍改第八百零三章西夏崩潰第兩千五百零九章大地是圓的?!第一千九百七十七章以史爲警第兩千四百八十章老兵不畏死,只圖百戰歸第四百一十二章死訊驟至第一千九百零四章全線崩潰第二百零八章趙禎的佈局第一千九百六十三章天下關城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魏王威武!第七百六十三章女後心機第兩千六百一十章趙昀的西方之旅(下)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侵略如火第兩千二百二十五章強盜歌第五百四十章破陣殺敵第三百一十一章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第二百二十四章一府分三衙第一千五百二十章廣州市舶司第兩千二百四十章大宋的特殊性第一千八百二十八章路分二治第二百四十六章不拘一格降人才第三百零九章得勝,凱旋!第二百七十二章蒙了!都蒙了!第十八章丁謂的陰謀第七百五十六章宋與遼第七百五十章大宋武裝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麗人第兩千四百六十五章離宮第四百一十六章大宋的廣告第一千三百九十章高原的吐蕃第一千七百零四章“打造”上京城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遼朝漢臣第兩千零七十三章再次成爲誘餌第四百六十六章驟起的波瀾第兩千零八十二章問題所在一千六百五十一章草原上的一羣“狼”第九百四十八章城中游第兩千一百四十七章對抗無處不在第兩千六百零六章後悔的格里高利七世第兩千六百三十三章大宋天家的守歲第三百五十九章西水門記事第八百思十七章回回炮第兩千三百二十一章罷市第一千一百零六章開國伯與長城第兩千五百九十六章攪動西方風雲(下)第九百九十章師出有名第八百五十六章京觀武軍,愚蠢的代價第兩千六百二十章萬民宮第兩千五百五十一章官船接舷第兩千一百七十七章祭祀之謀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槍第兩千六百二十章萬民宮第四百五十章蔡伯俙的戰車第一千零七十一章帝王快婿第七百三十七章君王之過?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東京舊夢第兩千二百九十四章聰明和智慧第兩千零三十九章封駁繳詔第兩千二百六十一章王家的麻煩第兩千六百三十章兄弟三人第四百九十三章駙馬府中的猛士第一千九百六十九章一個老人的離去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帝王的自私第二百零七章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第九百八十三章糧食十萬石第三百二十一章駭人聽聞的貪腐第一千八百四十二章悲慘世界第一千八百四十七章沈括,時耶命耶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宋與高麗第一千六百三十章眼看他樓塌了!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十八條街的差距第一千八百六十一章軍功不夠,劫城湊第七百三十六章禍不單行第九百七十六章撥雲見日,如夢初醒第兩千零六十三章歐陽修的詞第四百三十五章王蒙正之心第一千零一十五章山高水麗第兩千六百一十九章來自羅馬的使者第一千三百七十章遼朝兵力有幾何?第一百二十一章神州赤縣,華夏正朔第五百六十六章商人改造析津府第四十章太子奏對第兩千五百四十四章遠攻近交?第一千五百一十四章聲東擊西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遼朝的矛盾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無形的較量第四百一十七章天下最難的事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恆邏斯城外第兩千二百三十一章一丘之貉的“反擊”第一千八百四十七章沈括,時耶命耶
第一千五百四十五章于闐獻土第一百五十三章夜晚記事第八百七十四章最後的底牌第兩千三百零三章“亡羊補牢”和“未雨綢繆”第兩千四百三十七章嘉莫人的試探第兩千兩百零九章奇蠢無比第一千四百一十七章戰爭前的第一個犧牲品第六百零五章按捺不住的遼人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西域得手第五百零九章露出的馬腳第四百五十六章大宋軍改第八百零三章西夏崩潰第兩千五百零九章大地是圓的?!第一千九百七十七章以史爲警第兩千四百八十章老兵不畏死,只圖百戰歸第四百一十二章死訊驟至第一千九百零四章全線崩潰第二百零八章趙禎的佈局第一千九百六十三章天下關城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魏王威武!第七百六十三章女後心機第兩千六百一十章趙昀的西方之旅(下)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侵略如火第兩千二百二十五章強盜歌第五百四十章破陣殺敵第三百一十一章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第二百二十四章一府分三衙第一千五百二十章廣州市舶司第兩千二百四十章大宋的特殊性第一千八百二十八章路分二治第二百四十六章不拘一格降人才第三百零九章得勝,凱旋!第二百七十二章蒙了!都蒙了!第十八章丁謂的陰謀第七百五十六章宋與遼第七百五十章大宋武裝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麗人第兩千四百六十五章離宮第四百一十六章大宋的廣告第一千三百九十章高原的吐蕃第一千七百零四章“打造”上京城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遼朝漢臣第兩千零七十三章再次成爲誘餌第四百六十六章驟起的波瀾第兩千零八十二章問題所在一千六百五十一章草原上的一羣“狼”第九百四十八章城中游第兩千一百四十七章對抗無處不在第兩千六百零六章後悔的格里高利七世第兩千六百三十三章大宋天家的守歲第三百五十九章西水門記事第八百思十七章回回炮第兩千三百二十一章罷市第一千一百零六章開國伯與長城第兩千五百九十六章攪動西方風雲(下)第九百九十章師出有名第八百五十六章京觀武軍,愚蠢的代價第兩千六百二十章萬民宮第兩千五百五十一章官船接舷第兩千一百七十七章祭祀之謀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槍第兩千六百二十章萬民宮第四百五十章蔡伯俙的戰車第一千零七十一章帝王快婿第七百三十七章君王之過?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東京舊夢第兩千二百九十四章聰明和智慧第兩千零三十九章封駁繳詔第兩千二百六十一章王家的麻煩第兩千六百三十章兄弟三人第四百九十三章駙馬府中的猛士第一千九百六十九章一個老人的離去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帝王的自私第二百零七章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第九百八十三章糧食十萬石第三百二十一章駭人聽聞的貪腐第一千八百四十二章悲慘世界第一千八百四十七章沈括,時耶命耶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宋與高麗第一千六百三十章眼看他樓塌了!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十八條街的差距第一千八百六十一章軍功不夠,劫城湊第七百三十六章禍不單行第九百七十六章撥雲見日,如夢初醒第兩千零六十三章歐陽修的詞第四百三十五章王蒙正之心第一千零一十五章山高水麗第兩千六百一十九章來自羅馬的使者第一千三百七十章遼朝兵力有幾何?第一百二十一章神州赤縣,華夏正朔第五百六十六章商人改造析津府第四十章太子奏對第兩千五百四十四章遠攻近交?第一千五百一十四章聲東擊西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遼朝的矛盾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無形的較量第四百一十七章天下最難的事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恆邏斯城外第兩千二百三十一章一丘之貉的“反擊”第一千八百四十七章沈括,時耶命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