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問道韓非子

對於虛無縹緲的長生趙禎看得清楚,沒人能長生不死,這是自然規律或者說這就是天理運行的大道。

在趙禎看來無論宋人還是後世人都是在追求道,只不過後世人更加直接而已。

玄玄子已經習慣了趙禎的知識淵博和羚羊掛角的手段,自從道門屈服與皇權之下後,便成爲官家手中隨意拿捏的蠟,是長是方都由官家說的算……

瞧見官家施施然的離開,玄玄子對前來收拾的廟祝道:“本教是不是愧對於道君的欺師滅祖之徒?”

廟祝無所謂的說道:“這有什麼?您讓我道門跟隨大宋永昌,還有什麼比讓道門永久延續下去更爲重要的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廟祝的話直指道家思想的本源,世間的大道都是不斷變化永無常態的。

玄玄子微微點頭,如今的道教成爲大宋的附庸甚至宣傳工具也沒什麼,只要道門存在便會有興盛的一天。

離開太清宮的趙禎可不這麼想,清風徐徐,樹木發出嘩嘩的聲響,回首看了看太清宮高高翹起的飛檐,趙禎微微一笑,宗教爲政治服務纔是他與朝堂結合的根本,他要利用道門的妥協而達成收編道門的目的。

隨着時間的推移,道家會不自覺的變成工具性道家,這就是黃老之學的本質。

趙禎的離開也使得親衛儀仗緩緩收攏,太清宮恢復往日的平靜,只不過平靜之下蘊含着誰也不知道的劇變,全新的道門將會慢慢崛起,成爲大宋的又一大助力。

福伯的小院雖然不大卻精緻異常,優雅的花木被別具匠心的剪裁成漂亮的造型,庭院中還有粗壯圓木雕琢成的樹樁圓凳,連養雞的籬笆都是清脆的竹子所編制而成,當然裡面的家禽卻早已不見,或是被放在院外或是成爲廚房中的食材。

福伯開始的時候還有些擔憂,畢竟皇帝居住的皇宮,宮闕萬重,自己的小院怕是比不上一絲一毫,可當他看見趙禎在小院中的樹樁上坐下並自己動手開始品茗的時候便放下心來,看來官家對自己的小院很滿意。

趙禎的確很滿意,這是一個大宋典型的書香門第,在趙禎的極力邀請下,福伯纔在自己的小院中坐下。

“老丈,你家中的子嗣爲何不見?”

福伯臉色一僵訕笑着說道:“陛下恕罪,老朽之家乃以耕讀傳家,犬子已經被老朽趕去地裡了……”

趙禎哈哈大笑,這纔是耕讀傳家的典範,不因君王的到來而荒廢耕種,趙禎非但不生氣反而高興的說道:“此乃傳家有道,朕自不會怪罪。”

趙禎難得有這樣的體驗,要不是身上的袞服玉帶,他甚至覺得自己就是小院中一位普通的客人。

長舒一口氣對福伯道:“你這小院端是舒服的很,貼近自然返璞歸真啊!”

福伯笑了笑,經過一陣閒聊他已經放下心中的隔閡,眼前的官家真如流傳的那樣仁德無雙,最重要的是他平易近人,很難讓人產生恐懼。

“農家小院能入陛下的法眼實乃幸事,這便是小家小戶的生活。耕讀傳家便是老朽的道,這和帝王之道大不同。”

趙禎笑道:“你知道帝王之道嗎?”

福伯面露惶恐:“老朽豈知帝王之道,它太過浩淼不是平民百姓能探知的。”

這倒是說到了點子上,趙禎親政這麼多年也只是窺見帝王之道的一點端疑而已。

趙禎奇怪的望向福伯,此時的福伯表情掙扎,彷彿要做什麼重大的決定,而這個決定甚至關乎於生死一般,最後他緩緩起身道躬身行禮道:“起奏陛下,老朽雖不知何爲帝王之道,可家中先祖卻是韓非子後人,老朽覺得陛下欲探尋帝王之道當以韓家子集爲上!”

趙禎驚訝的看着拜倒在地的福伯,沒想到這個老人居然是韓非子的後人!

韓非子乃是戰果時期韓王之子,荀子的學生,李斯的同學,他被後世人譽爲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兩個人之一,另一人便是大名鼎鼎的莊周!

趙禎看着福伯小心翼翼的從房間中拿出一個巨大的箱子,並且箱子的味道還是樟腦木所致,大概是爲了放止鼠蟻的叮咬吧?

三才上前仔細檢查一番纔對趙禎微微點頭,說明其中並無什麼危險,趙禎無奈的翻了個白眼,要是眼前的老人想害自己根本沒必要用這麼大的箱子作爲掩護。

福伯躬身道:“陛下請看,此乃《韓非子》原本,皆是竹書,老朽可以說這些案牘乃是世間尚存最爲完整的《韓非子》了!”

趙禎震驚的望着眼前的一堆竹簡,這些居然是《韓非子》的原著!

如今大宋所存的韓非子只有短短五十餘篇,這也是後世僅存的五十餘篇,句句經典,而現在有全集在手,趙禎真的很想探究一下韓非子書中的帝王之道!

翻開竹簡,趙禎一眼便認定這是真跡,竹簡上的文字幾乎都是篆書,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而字裡行間透露出的渾厚宏偉之氣彷彿能從竹簡上飛躍而起,與大宋如今的篆書有着天地之別。

這些竹書對別人來說並沒有什麼用,只不過是些古書罷了,可在趙禎眼中卻是無價之寶!

韓非子是法家,而華夏文明中的帝王之道一向是外儒內法併兼顧黃老之學,歷代帝王表面上是以儒家做口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在骨子裡卻是利用法家的手段,不斷加強的君主集權,牢固的統治遠超同時代其他國家。

最爲典型的案例就是漢武帝他獨尊儒術確立自己的權威,但心中卻極爲瞧不起儒術,當儒家的學者在他面前大談儒家之道的時候,漢武帝直接把他送上了戰場,讓他看看所謂的儒術在戰爭面前是多麼的蒼白無力……

趙禎作爲後世而來的人,對法家最爲看重,法家所宣揚的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讓趙禎覺得很公平,而眼前的韓非子著作便是趙禎探究帝王之道的捷徑。

第二十三章父愛如山第兩千一百三十五章角鬥第三百九十三章夜襲第八十一章水調歌頭第兩千四百五十一章讀史(下)第一千九百三十五章流言與突圍第兩千一百四十八章千年文明的碰撞第兩千零七十八章第三種可能第兩千四百零三章沉默中的爆發第一千二百九十四章女人的知己知彼第七百九十四章“自戀”的帝王第一千七百零五章大宋之局第兩千五百一十八章相信自己的東方民族第兩千一百八十七章趙禎的“胡蘿蔔”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契丹新相第八十二章蘇小卿與王語嫣第一千零四十五章大宋的殖民第一千五百六十七章嚮導阿依庫第兩千三百六十九章惡火第一千五百三十八章天子夜尋僧第七百一十二章狼與羊第一千四百四十二章化整爲零第兩千二百四十九章不得了的“蔡記”第八百九十七章紮營博浪沙第一千零四十七章華夏的智慧第一千零一十七章蔡伯俙的“陰謀”第兩千三百九十一章進攻與待援第兩千二百六十三章割“韭菜”第四百五十三章皇帝的新計劃第五百六十四章民族大融合?第四百二十一章皇帝親臨第八百一十八章田忌賽馬第兩千一百二十三章賈昌朝與呂夷簡第一千六百八十章臨橫府是個好地方第一千零八十章大海的奇遇第兩千一百四十八章千年文明的碰撞第一千零二章大宋政治的開放性第兩千一百六十二章融入大宋的開始第兩千四百六十六章朕是怎樣的皇帝?第五百九十章歐陽修使西夏第兩千零四十八章天地不仁第八百四十二章來自北方的狼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發自肺腑的“威脅”第五百八十九章不同的態度第一千零四十一章大宋出了個蘇武第兩千五百五十二章貴女王柔第二百八十六章和尚算不得四民!第五百九十五章大遼的旗幟又斷了……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遼朝的奴隸制度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吐蕃的何去何從第六百二十七章戰爭的經濟效益第一百八十三章鳴槍禮,文武七條第六百六十六章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第兩千零四十八章天地不仁第一千七百三十九章大宋的說客第兩千一百八十一章“執劍人”第一千八百四十六章被圈養的天竺人第九十一章君臣父子話隋唐第二百零六章烈火焚城第一百八十二章報復第一百八十七章趙元佐第一千六百四十八章御駕親征的意義第一千八百九十九章一賜樂業人的末日第一千八百三十一章小手段不足大謀第兩千兩百一十二章內侍殿頭第三百零九章得勝,凱旋!第五百八十八章皇帝的傳承第八百零一章禁臺與候臺第五百七十二章中箭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東京汴梁第一千七百二十九章契丹的陰謀第四百四十二章妙計茶中來第一千八百零七章狼狽爲奸的事情總會發生第一百六十八章祭禮第六百三十四章天祝節第一千七百九十三章文明的碰撞第七百章表裡山河第一千七百三十一章呼倫貝爾第兩千三百一十六章華夏的傳承與帝王的傳承第一千七百二十九章契丹的陰謀第兩千三百七十二章“大大”的改變第六百一十章皇帝的對決第一千五百三十四章結黨營私,國之禍事第一千九百三十六章厄運將至第一百六十二章恩與威第兩千一百四十二章大相國寺第兩千零三十五章大宋的智慧第兩千六百二十七章等兒子等出了麻煩第兩千三百零三章“亡羊補牢”和“未雨綢繆”第七百五十六章宋與遼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分科而學即是科學第兩千一百一十五章多智近妖的官家第兩千四百零七章人爲什麼而活第九百三十六章勤政殿第一千八百七十九章大國外交第兩千五百八十二章教育的重要性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王鶴的“毒計”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槍第八百二十九章西平府之戰第兩千六百四十四章趙禎的邪惡計劃
第二十三章父愛如山第兩千一百三十五章角鬥第三百九十三章夜襲第八十一章水調歌頭第兩千四百五十一章讀史(下)第一千九百三十五章流言與突圍第兩千一百四十八章千年文明的碰撞第兩千零七十八章第三種可能第兩千四百零三章沉默中的爆發第一千二百九十四章女人的知己知彼第七百九十四章“自戀”的帝王第一千七百零五章大宋之局第兩千五百一十八章相信自己的東方民族第兩千一百八十七章趙禎的“胡蘿蔔”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契丹新相第八十二章蘇小卿與王語嫣第一千零四十五章大宋的殖民第一千五百六十七章嚮導阿依庫第兩千三百六十九章惡火第一千五百三十八章天子夜尋僧第七百一十二章狼與羊第一千四百四十二章化整爲零第兩千二百四十九章不得了的“蔡記”第八百九十七章紮營博浪沙第一千零四十七章華夏的智慧第一千零一十七章蔡伯俙的“陰謀”第兩千三百九十一章進攻與待援第兩千二百六十三章割“韭菜”第四百五十三章皇帝的新計劃第五百六十四章民族大融合?第四百二十一章皇帝親臨第八百一十八章田忌賽馬第兩千一百二十三章賈昌朝與呂夷簡第一千六百八十章臨橫府是個好地方第一千零八十章大海的奇遇第兩千一百四十八章千年文明的碰撞第一千零二章大宋政治的開放性第兩千一百六十二章融入大宋的開始第兩千四百六十六章朕是怎樣的皇帝?第五百九十章歐陽修使西夏第兩千零四十八章天地不仁第八百四十二章來自北方的狼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發自肺腑的“威脅”第五百八十九章不同的態度第一千零四十一章大宋出了個蘇武第兩千五百五十二章貴女王柔第二百八十六章和尚算不得四民!第五百九十五章大遼的旗幟又斷了……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遼朝的奴隸制度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吐蕃的何去何從第六百二十七章戰爭的經濟效益第一百八十三章鳴槍禮,文武七條第六百六十六章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第兩千零四十八章天地不仁第一千七百三十九章大宋的說客第兩千一百八十一章“執劍人”第一千八百四十六章被圈養的天竺人第九十一章君臣父子話隋唐第二百零六章烈火焚城第一百八十二章報復第一百八十七章趙元佐第一千六百四十八章御駕親征的意義第一千八百九十九章一賜樂業人的末日第一千八百三十一章小手段不足大謀第兩千兩百一十二章內侍殿頭第三百零九章得勝,凱旋!第五百八十八章皇帝的傳承第八百零一章禁臺與候臺第五百七十二章中箭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東京汴梁第一千七百二十九章契丹的陰謀第四百四十二章妙計茶中來第一千八百零七章狼狽爲奸的事情總會發生第一百六十八章祭禮第六百三十四章天祝節第一千七百九十三章文明的碰撞第七百章表裡山河第一千七百三十一章呼倫貝爾第兩千三百一十六章華夏的傳承與帝王的傳承第一千七百二十九章契丹的陰謀第兩千三百七十二章“大大”的改變第六百一十章皇帝的對決第一千五百三十四章結黨營私,國之禍事第一千九百三十六章厄運將至第一百六十二章恩與威第兩千一百四十二章大相國寺第兩千零三十五章大宋的智慧第兩千六百二十七章等兒子等出了麻煩第兩千三百零三章“亡羊補牢”和“未雨綢繆”第七百五十六章宋與遼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分科而學即是科學第兩千一百一十五章多智近妖的官家第兩千四百零七章人爲什麼而活第九百三十六章勤政殿第一千八百七十九章大國外交第兩千五百八十二章教育的重要性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王鶴的“毒計”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槍第八百二十九章西平府之戰第兩千六百四十四章趙禎的邪惡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