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五百四十章大宋的版圖(上)

西方世界遠沒有看上去的那麼平靜,在趙禎看來東方已經算是最爲統一與和平的地方,當然其繁榮程度也要遠勝西方。

而這些功勞都要歸功於華夏先祖,越是穩定的地方,越是安穩的王朝,其發展速度便越是驚人,治世之下的繁榮令人難以想象,大宋已經安穩了近幾十年。

自從擊敗了党項和契丹倆個強大的民族後,漢家文明在西面和北方便沒有了強敵,草原上的穩定是令人難以預料的。

即便是趙禎自己也沒有想到城市化給草原帶來了和平與穩定,大宋的北方草原其實一直在擴張,在東亞地區的版圖早已超越了那隻“雄赳赳氣昂昂”的大公雞,變成了巨大的楓葉模樣。

南方的土地自不用說,以越朝爲首的交趾故地被納入囊中,北方的草原卻在不斷的擴張,這是對草場的需求擴大而導致的。

誰也沒想到,開始城市化之後的北方對草原的需求日益增加,大量良馬需要更多的草場,而大宋的強大給了北方遊牧民以強大的後盾,他們可以肆意的在草場上放牧,即便是遇到外族也能獲得大宋的支持。

這樣一來北方草場變得越來越多,而歸屬感也變得越來越強,甚至有不少外族歸附大宋,現在整個貝加爾湖地區已經全部被大宋納入囊中。

如此龐大的疆域,並且是實際控制的疆域在漢家王朝的歷史上從未出現過,趙禎鞏固北方的最佳手段便是進行了城市化進程。

城市化可以最大程度上的把人聯繫在一起,並且利用文化,經濟,政治,等等諸多手段進行統治,雖然是統治,但不得不說對遊牧民族來說卻是極好的一件事。

資源的集中,使得城市的地位非常重要,也使得草原上的遊牧民們生活的更好,因爲他們知道總有一個地方會把他們的產出變成錢財,而錢財又能買到自己所需的貨物。

如此一來生活變得更加有保障,他們願意接受宋帝國這樣的統治,並且驕傲的自稱自己爲“宋人”!

“宋人”這個稱呼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越了“唐人”,宋人更爲強大和自信,因爲他們的疆域是前人所不及的,他們的財富是世人所仰望的。

就是因爲這種穩定和繁榮,大宋的很多地方已經進入了資本時代,官鈔的普及使得大宋的經濟發展前所未有的快。

絲綢之路的“復活”使得大宋的生活變得更好,在大宋只要你有手有腳便餓不死,還能攢下錢財,說不等在某個機會下就搖身一變成爲商賈賺的盆滿鉢滿。

疆域越大,資源越多,這是最基本的常事,趙禎知道大宋不可能無限的擴張下去,但每一寸土地都是不能缺少的存在。

因爲有了土地就意味着有人,人口是大宋的另一個問題,相比後世的人口,現在的大宋人口還不算多,數億的人口分散在東亞巨大的土地上並不會造成土地擁擠的問題。

相反,人口基數還在不斷的增加,趙禎相信各個民族之間的融合已經在進行,一個以漢族爲主體,各民族爲附庸的華夏也正在崛起。

華夏的老祖宗們給後輩子孫留下了太多的財富,在趙禎看來最大的財富就是上古園院裡源流長的文明,這使得大宋的史官以及禮部的官員可以把許多外族編入到了華夏的歷史之中。

歷史是人書寫的,也是勝利者所書寫的,宋王朝的不斷增加使得外族越來越多,當然其中有不少都是同源同種,而只要是與華夏接觸過的外族都能在華夏的上古歷史中找到一席之地。

這就使得漢家文明與外族之間的聯繫更爲緊密,也使得外族歸附的條件得到了滿足,尤其是北方民族,大多是匈奴,突厥,柔然,等等華夏北方民族的後裔,其中有不少是原生的土著,卻被侵略和佔領後同化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老祖宗是誰。

這時候大宋站出來告訴他們,你們的祖先曾經是我宋人華夏先祖的一支,漢人作爲最強大的一支獲得了最後的勝利,現在華夏各族開始團結融合,大宋的強大就是你們的強大,要不要帶着你們的土地以及技能融入到大宋之中?

這樣的誘惑是難以抵擋的,北方的部族土地大多狹小,並且資源匱乏,而大宋的貨物卻是名滿天下,一旦融入到大宋之中獲得好處要遠大於固守成規。

最重要的一點是,大宋的強大使得許多部族融合了進去,你不歸附,先一步歸附的人就比你強大,比你過的好!

有一個強大王朝的庇護,誰還會拒絕?

於是大宋的北方疆域開始急速擴張,而商人便成爲這條擴張道路上賺的盆滿鉢滿的人,他們把大宋的貨物帶去遙遠的北方,換取珍貴的東西后再運到中原賺取差價。

只要你能吃苦,只要你能把貨物安全的運到,那你就能一夜暴富,許多人只是走了一趟便獲得了驚人的財富。

而以上這種擴張是趙禎自己都沒想到過的,當看到大宋的實際控制地區已經延伸到西西伯利亞平原後震驚的差點從座椅上摔下去。

西伯利亞有着大片的土地,但同樣也有一個極爲苛刻的氣候條件,冷!!

那裡有許多凍土難以耕種和放牧,而漢家王朝並非沒有接觸過那片土地,大將霍去病親自率大軍“約輕賫,絕大幕......,度難侯,濟弓盧......,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

翰海在當時指北海,即登臨貝加爾湖相臨沿岸的山峰,此爲東北亞雅庫地區之南面,這樣雅庫的南面早在漢代即已被漢朝大軍所至,但是霍去病大捷而歸,漢朝並未統治當地。

主要是因爲那面是的土地大多是沒有產出的荒蕪之地,漢家人看不上那裡,也沒有想到過殖民的辦法。

但大宋不同,不好的土地當然不要,但可以宣佈主權,這是宋人和歷朝歷代都不相同的地方,土地下面有什麼誰也不知道,但既然是沒人的土地,那宣佈主權並不困難吧?

於是西伯利亞的大量土地被大宋記錄進官方史冊以及文獻中,並宣佈在那裡設立都護府以及都護,雖然沒有人會去,但卻已經在大宋官方的記載中出現了,並且有了合理合法性。

而西伯利亞的土地也不都是不能生存,地勢由西向東逐漸升高,最西面是一大片平原………………

第兩千零七十三章再次成爲誘餌第一千二百八十章何顏面天子第一百九十九章有緣無份第一千八百六十六章曲女城的暗流第五百一十八章陳琳入宮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談崩了……第八百二十三章冉冉老將至,何時返故鄉第一千零八十三章宋遼經濟戰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中)第一千四百二十一章伏擊第四百五十八章大宋的“賀禮”第兩千五百零二章帝王家學第七百五十五章海晏河清第三百六十章皇家票號第八百三十七章華夏先哲的偉大第兩千五百四十章大宋的版圖(上)第兩千一百九十九章孫良的籌碼第兩千三百七十一章“小小”的軸承第三百八十九章文臣不知兵事第一千零六十九章堂食棚子中的郝一口第一千二百三十六章遼人的計謀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北京城第二百九十一章風十里,銳士行第兩千三百零五章仁青東“求學”第九百零一章意料之中的叛逆第兩千二百七十五章吐蕃動向第四百六十二章愛惜羽毛第兩千三百三十九章火器之威第五百五十四章遼人的驚訝第一百一十八章傳國玉璽第一百一十九章皇帝的宣傳第九百一十二章叔侄關係第一千九百五十五章秘閣來“客”第三章帝國百科全書第兩千二百四十五章闕樓之上第二百二十二章地方官制的變動第二百二十二章地方官制的變動第九百七十三章一石二鳥第一千二百零七章兵出奇謀第二白九十六章党項人的強盜邏輯第一千九百二十八章遠遁的塞爾柱第一千章科舉之危第九百六十七章“祥瑞”降臨之後……第兩千一百四十八章千年文明的碰撞第一百三十八章太子坐判開封府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消失的破虜營第一千零九十三章官子之禍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皇帝會武術,誰都擋不住第四百八十八章遷都舊事第一百一十七章太子“火了”第兩千五百一十五章使團歸來第兩千零三十三章入宮第二百章真相第一百九十一章批閱奏章第兩千三百九十五章角廝羅的“存人”戰術第兩千五百七十九章“下棋”與“觀棋”的人第九百三十五章賀蘭雪第三百七十五章遼朝的擔憂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談崩了……第一百七十五章皇帝的新裝(三千字三更)第兩千三百四十九章吐蕃高原的重要性第兩千五百四十三章開局不太好的趙仁第三百二十三章遼朝的錯誤怪圈第八百六十五章瀟灑歐陽修第兩千三百二十四章戰爭的序幕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貿易與戰爭第一千六百二十八章憤怒之神的誕生第一千一百零二章戰爭開始第四百七十六章商人的價值第兩千三百八十一章瑪兒敢的民心第九十章寇準訪東宮第三百六十八章宗室間的明爭暗鬥第九百五十六章寧夏是非多第兩千四百二十五章遺忘的“角落”第六百九十章巷戰第六百六十六章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第兩千五百四十四章遠攻近交?第兩千零七十六章人到死路必果決第一千一百零九章冰與火之歌第一千七百四十三章無形中的威脅第一千三百五十章太后的城府第兩千五百零七章范仲淹的腦殼第一千六百四十八章御駕親征的意義第兩千一百七十章消失的倭人第四百三十八章負山之鬼第五百九十一章冤案?無奈……第一千二百三十章龍鳳之謀第十二章無知之幕第二百三十一章大宋啓示錄第七百二十八章党項人之所需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人盡其才第七百二十四章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第二百三十八章綠車旄節第兩千五百五十七章宋之高昌第二百零七章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第一百七十九章來自蛇蠍美人的威脅第七百八十七章揚長而去的獨夫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下)第六十六章八賢王?八大王!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仁君所爲
第兩千零七十三章再次成爲誘餌第一千二百八十章何顏面天子第一百九十九章有緣無份第一千八百六十六章曲女城的暗流第五百一十八章陳琳入宮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談崩了……第八百二十三章冉冉老將至,何時返故鄉第一千零八十三章宋遼經濟戰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中)第一千四百二十一章伏擊第四百五十八章大宋的“賀禮”第兩千五百零二章帝王家學第七百五十五章海晏河清第三百六十章皇家票號第八百三十七章華夏先哲的偉大第兩千五百四十章大宋的版圖(上)第兩千一百九十九章孫良的籌碼第兩千三百七十一章“小小”的軸承第三百八十九章文臣不知兵事第一千零六十九章堂食棚子中的郝一口第一千二百三十六章遼人的計謀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北京城第二百九十一章風十里,銳士行第兩千三百零五章仁青東“求學”第九百零一章意料之中的叛逆第兩千二百七十五章吐蕃動向第四百六十二章愛惜羽毛第兩千三百三十九章火器之威第五百五十四章遼人的驚訝第一百一十八章傳國玉璽第一百一十九章皇帝的宣傳第九百一十二章叔侄關係第一千九百五十五章秘閣來“客”第三章帝國百科全書第兩千二百四十五章闕樓之上第二百二十二章地方官制的變動第二百二十二章地方官制的變動第九百七十三章一石二鳥第一千二百零七章兵出奇謀第二白九十六章党項人的強盜邏輯第一千九百二十八章遠遁的塞爾柱第一千章科舉之危第九百六十七章“祥瑞”降臨之後……第兩千一百四十八章千年文明的碰撞第一百三十八章太子坐判開封府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消失的破虜營第一千零九十三章官子之禍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皇帝會武術,誰都擋不住第四百八十八章遷都舊事第一百一十七章太子“火了”第兩千五百一十五章使團歸來第兩千零三十三章入宮第二百章真相第一百九十一章批閱奏章第兩千三百九十五章角廝羅的“存人”戰術第兩千五百七十九章“下棋”與“觀棋”的人第九百三十五章賀蘭雪第三百七十五章遼朝的擔憂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談崩了……第一百七十五章皇帝的新裝(三千字三更)第兩千三百四十九章吐蕃高原的重要性第兩千五百四十三章開局不太好的趙仁第三百二十三章遼朝的錯誤怪圈第八百六十五章瀟灑歐陽修第兩千三百二十四章戰爭的序幕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貿易與戰爭第一千六百二十八章憤怒之神的誕生第一千一百零二章戰爭開始第四百七十六章商人的價值第兩千三百八十一章瑪兒敢的民心第九十章寇準訪東宮第三百六十八章宗室間的明爭暗鬥第九百五十六章寧夏是非多第兩千四百二十五章遺忘的“角落”第六百九十章巷戰第六百六十六章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第兩千五百四十四章遠攻近交?第兩千零七十六章人到死路必果決第一千一百零九章冰與火之歌第一千七百四十三章無形中的威脅第一千三百五十章太后的城府第兩千五百零七章范仲淹的腦殼第一千六百四十八章御駕親征的意義第兩千一百七十章消失的倭人第四百三十八章負山之鬼第五百九十一章冤案?無奈……第一千二百三十章龍鳳之謀第十二章無知之幕第二百三十一章大宋啓示錄第七百二十八章党項人之所需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人盡其才第七百二十四章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第二百三十八章綠車旄節第兩千五百五十七章宋之高昌第二百零七章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第一百七十九章來自蛇蠍美人的威脅第七百八十七章揚長而去的獨夫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下)第六十六章八賢王?八大王!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仁君所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