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一百九十章清貴和勳貴之間的對立

范仲淹微微點頭道:“包公所言有理,東城豪門不光在商賈之道上勢力驚人,在朝堂中也不乏黨羽和受益之人,甚至還有位高權重的宦官之家也和東城豪門來往頻繁…………”

“不是來往頻繁,而是這些人本就是和東城豪門沆瀣一氣!”

蘇洵更加直接的開口,朝堂之中有多少人屬於東城豪門這個利益集團他比誰都清楚,而且其中的關係他更加明白。

官家要對宗室動手在場的人都能理解,可在包拯范仲淹等人看來,現在對東城豪門動手還不到時候!

蘇洵並不着急,眼下他只是把官家的意思轉達給各部的相公以及宰執,至於剩下來的事情自然還有後續。

乾咳一聲後,蘇洵纔開口道:“諸位都是官家一手提拔起來的,自然應該知道官家的爲人,謀而後動,不急不惶方爲上上之策。”

“東城豪門,利益牽絆,看似盤根錯雜卻是脈絡清晰,宗室和勳貴並非一體,勳貴和官員亦非一路,官家從宗室而始自官員而終,慢條斯理此事可期!”

蘇洵的話讓衆人明白許多,原來這是在提醒衆人,東城豪門乃是國家的大患,此次對宗室的動手便是開始。

衆人自然打起十二分精神,蘇洵乃是吏部尚書,在朝堂之上的地位不低於宰執相公范仲淹。

吏部自古便不可小覷,除了宰相之外,吏部和其他各部也不相同,雖然都是六部之一,但吏部尚書的地位要比其他各部高一些。

吏部尚書掌管着官員卷宗,文案,告身及部份任免舉薦之權,影響着很多官員的仕途,因其重要性成爲六部尚書之首。

吏部下設吏部司、司封司、司勳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課、升降、勳封、調動等事務,唐初時甚至還能主持科舉考試,直道開元二十四年將主試權轉禮部管轄。

後來尚書省職權爲諸使職侵奪,本部對於官員的任免權力也日漸削弱。長官稱吏部尚書,置吏部侍郎二人。

之後一度曾改稱司列、天官、文部,旋復舊。後代相沿不改。只不過到了大宋之後,使職盛行,吏部職務爲審官院、東西銓所掌,吏部尚書亦不治本部事。

直道趙禎重新改革大宋官制,這才把禮部尚書的地位提升起來,其實許多人都看出來了,這是要在朝中在豎起一個權職分割宰執相公的權利。

范仲淹自然也是知道的,但他卻並不怎麼在乎,在他看來有了一個吏部尚書之後,中樞院的事情更加好做了。

制衡之道便是帝王之道,范仲淹在這方面看的很開,再說他當初也據理力爭過,現在的相權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比前朝大了許多。

宰執相公總理朝中繁瑣之朝政,根本就無暇他顧,雖是太子總攬大政,可一些小事情根本就沒有必要上報太子的就會堆積到中樞院之中,由中樞院的官員協助宰執相公處理。

在范仲淹看來,這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在加強相權,再說眼下君王強勢,皇權如日中天,誰這時候去挑戰皇權,簡直就是自尋死路…………

有了范仲淹的支持,蘇洵傳達趙禎計劃的過程非常順暢,各部相公都是配合的,可以說眼下聚集在大宋中樞院宰執公廨之中的人,都是這個時代改革的先行者,都是這個時代的愛國者。

當然更爲重要的是,這些人都是趙禎親自選拔,親自培養出來的,他們有着改革的思想,也有着爲國爲民的精神。

原因便是屁股決定腦袋,單單依靠思想教育是不可能完全改造這些人的,趙禎在不斷的提拔他們時,給了他們很多賞賜,唯獨沒有給他們爵位,而且趙禎也不打算給他們爵位,除了死後追封,追贈。

爵位這東西是階級劃分的主要工具,有了爵位便是貴族,便是和百姓脫離開來,而屁股決定腦袋,若是連自己朝堂上的相公們都是頂着爵位的勳貴,那還能指望他們對付東城豪門?

怕是他們自己也早已是其中的一員了,可現在不同,這些人的頭上沒有爵位不是勳貴,但卻都頂着清貴的大學士頭銜。

天章閣大學士,龍圖閣大學士,觀文殿大學士,資政殿大學士,這些頭銜可是極爲清貴的,非才能得到皇帝的認可,否則根本就無法獲得。

勳貴的爵位是比較稀罕,但這東西是靠血統來的,而不是靠自己的本身而來,在此之前大宋官員對學士之類的清貴頭銜便要比爵位看的高。

而這一切都是趙禎在幕後主導的,清貴和勳貴自然而然的便會出現一種對立,有了對立就能保證一部分官員的穩妥。

人與人之間別的東西都好妥協,但唯獨思想上的矛盾極難調和,清貴的官員所追求的是施展抱負,追求理想,實現價值,而勳貴和宗室更加看重錢財而不是權利。

“道不同不相爲謀”趙禎有意識的把雙方放在對立面上,如此便能獲得主動,也能獲得對付東城豪門的支持。

蘇洵的主要任務就是把六部官員和中樞團結起來,對宗室先下手,他們的奏疏和文章無論是在朝堂上還是在民間都非常有用。

宗室想要和朝臣對抗,還是要掂量掂量的,他們在政治上的權利幾乎無法與朝臣匹敵。

分而劃之是蘇洵的結論,這一點得到了在場所有相公的支持,他們清楚要想一下子打擊東城豪門根本不可能,唯一的辦法就是先對宗室下手。

如此一來不光朝廷的稅負增加,也能使東城豪門的力量減小,眼下的東城豪門已經成爲大宋的一塊心病,如同膽量的三冗三費一般讓人難受。

每年有大量的錢財流入到東城豪門的腰包之中,而且他們還在利用這些錢財賺取更多的錢,朝堂中的許多人都知道,早晚有一天他們會成爲大宋的累贅,甚至是滅國之患!

趙禎好不容易解決了土地兼併的問題,怎麼可能讓另一個動搖江山社稷的隱患再次出現?

在這一點上,朝臣是和皇帝站在一邊的。

第兩千零九十七章國丈與包拯第九百九十九章落榜學子大騷動第兩千四百零五章烈火焚城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皇帝的大手筆第七百一十五章皇帝回宮第九百八十二章宋遼之間的心思第一千七百三十二章哲爾克的心思第六十八章太子的心思第兩千一百三十二章王則的救贖第七十七章楊府小衙內楊懷玉第一千五百八十五章塞爾柱的使者第一千四百八十章君臣宮帳話尚武第五百六十三章皇帝的野望第兩千四百七十四章皇權高於一切!第三百六十七章“無辜”的趙允讓第兩千六百四十一章人口紅利太大了第九百八十章誰都不乾淨!第四百八十八章遷都舊事第一千一百零九章冰與火之歌第二百二十七章皇帝的親姑姑第一千六百六十章北遷第九百九十三章矗石城的代價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消失的破虜營第一千八百六十四章波羅王朝的震盪第二百三十五章文官特權的消失第兩千三百五十四章積石山下的拖延戰術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東南第一州第一千八百三十八章難民浪潮第四百零三章夏竦的陰謀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下)第四百九十六章該死的塔利班第七百七十九章長城還是要修的第兩千三百二十五章王韶“練兵”第一千四百二十一章伏擊第一千零六十七章蘇子瞻哪裡走?!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論證火器的重要性第兩千零八章狄漢臣的長進第四十五章離別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老丈人與話事人第二百零八章趙禎的佈局第一千零一十二章高麗人眼中的大宋第七百二十九章蹴鞠的魅力第一千八百三十八章難民浪潮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殺不得的理由第一千八百零一章比敵人更瞭解敵人第一千七百二十一章趙禎的條件第三百二十八章蠶食倭國第一千零七十一章帝王快婿第五百二十二章遼皇的叛逆期第四百四十五章惑敵之計第六十四章鋒芒畢露的太子殿下第一千零二十章倭皇與關白第兩千五百七十一章雄關如鐵第一百一十八章傳國玉璽第一千九百八十六章把自己變成活佛第一千五百一十三章倆個外戚第一千八百三十章朝會三兩事第兩千一百八十五章御史的價值觀第兩千一百三十三章彌勒從未降世第一千二百八十五章韓家歸附第三百八十八章南人?党項人?契丹人?華夏人!第兩千四百五六十章北上的列車第四百三十四章遊街示衆第六百七十七章夜行第九十四章宋小乙的身世第一千七百九十九章宋之兵甲第兩千二百五十八章三槐王氏第兩千三百二十四章戰爭的序幕第四百一十六章大宋的廣告第兩千三百九十一章進攻與待援第一千七百八十二章楚王封號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大宋的官制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范仲淹的狐狸皮第一千零六十四章大宋的叛徒第六十五章以退爲進第五章初入東宮第一千九百七十章貪婪本無錯第兩千四百五十一章讀史(下)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不安分的倭人第四百九十五章客來歐羅巴第兩千二百四十七章太祖太宗的臉面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出兵斬使第一千五百三十一章資本的成長第三十一章初遇楊家第兩千六百一十六章如何融入西方?第兩千六百三十四章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該走的還是走了第兩千零四十七章角廝羅的小九九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皇帝的大手筆第兩千一百八十四章天子家門口的“鬧劇”第兩千三百五十七章“怪物”第兩千零八十三章神秘的商人第一千零八十九章大宋的邊牆修不得!第一千七百零三章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宋武第七百七十七章遷都開始第八百八十一章歐陽修面聖第二百六十五章坑一下老丈人第兩千一百六十七章小人喻於利第兩千六百三十四章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
第兩千零九十七章國丈與包拯第九百九十九章落榜學子大騷動第兩千四百零五章烈火焚城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皇帝的大手筆第七百一十五章皇帝回宮第九百八十二章宋遼之間的心思第一千七百三十二章哲爾克的心思第六十八章太子的心思第兩千一百三十二章王則的救贖第七十七章楊府小衙內楊懷玉第一千五百八十五章塞爾柱的使者第一千四百八十章君臣宮帳話尚武第五百六十三章皇帝的野望第兩千四百七十四章皇權高於一切!第三百六十七章“無辜”的趙允讓第兩千六百四十一章人口紅利太大了第九百八十章誰都不乾淨!第四百八十八章遷都舊事第一千一百零九章冰與火之歌第二百二十七章皇帝的親姑姑第一千六百六十章北遷第九百九十三章矗石城的代價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消失的破虜營第一千八百六十四章波羅王朝的震盪第二百三十五章文官特權的消失第兩千三百五十四章積石山下的拖延戰術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東南第一州第一千八百三十八章難民浪潮第四百零三章夏竦的陰謀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下)第四百九十六章該死的塔利班第七百七十九章長城還是要修的第兩千三百二十五章王韶“練兵”第一千四百二十一章伏擊第一千零六十七章蘇子瞻哪裡走?!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論證火器的重要性第兩千零八章狄漢臣的長進第四十五章離別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老丈人與話事人第二百零八章趙禎的佈局第一千零一十二章高麗人眼中的大宋第七百二十九章蹴鞠的魅力第一千八百三十八章難民浪潮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殺不得的理由第一千八百零一章比敵人更瞭解敵人第一千七百二十一章趙禎的條件第三百二十八章蠶食倭國第一千零七十一章帝王快婿第五百二十二章遼皇的叛逆期第四百四十五章惑敵之計第六十四章鋒芒畢露的太子殿下第一千零二十章倭皇與關白第兩千五百七十一章雄關如鐵第一百一十八章傳國玉璽第一千九百八十六章把自己變成活佛第一千五百一十三章倆個外戚第一千八百三十章朝會三兩事第兩千一百八十五章御史的價值觀第兩千一百三十三章彌勒從未降世第一千二百八十五章韓家歸附第三百八十八章南人?党項人?契丹人?華夏人!第兩千四百五六十章北上的列車第四百三十四章遊街示衆第六百七十七章夜行第九十四章宋小乙的身世第一千七百九十九章宋之兵甲第兩千二百五十八章三槐王氏第兩千三百二十四章戰爭的序幕第四百一十六章大宋的廣告第兩千三百九十一章進攻與待援第一千七百八十二章楚王封號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大宋的官制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范仲淹的狐狸皮第一千零六十四章大宋的叛徒第六十五章以退爲進第五章初入東宮第一千九百七十章貪婪本無錯第兩千四百五十一章讀史(下)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不安分的倭人第四百九十五章客來歐羅巴第兩千二百四十七章太祖太宗的臉面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出兵斬使第一千五百三十一章資本的成長第三十一章初遇楊家第兩千六百一十六章如何融入西方?第兩千六百三十四章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該走的還是走了第兩千零四十七章角廝羅的小九九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皇帝的大手筆第兩千一百八十四章天子家門口的“鬧劇”第兩千三百五十七章“怪物”第兩千零八十三章神秘的商人第一千零八十九章大宋的邊牆修不得!第一千七百零三章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宋武第七百七十七章遷都開始第八百八十一章歐陽修面聖第二百六十五章坑一下老丈人第兩千一百六十七章小人喻於利第兩千六百三十四章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