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荊北告捷

正如劉封所預料的那樣,蒯越沿着漢水南下,一路大軍逶迤,連綿十餘里,日行不過四十里,並不着急趕往荊南。

可暗地裡,蒯越早已經遣蔡瑁統帥一部分精銳水軍,配合黃忠、文聘兩將,僞裝成商船一路南下,日夜兼程,竟然只用了十五天就已經入了長江,距離巴丘不過兩百里。

以舟船的速度,兩百里不過一日一夜而已,即便晚上休息,也只需兩日即可抵達。而此時,荊南軍的援軍纔剛剛抵達巴丘,還以爲荊北軍遠在竟陵,最少也要十天半個月才能抵達巴丘城下。

張程、區雄、熊尚三人猝不及防,被蔡瑁偷襲破城。

張程被黃忠臨陣斬殺,熊尚爲文聘所擒,只有區雄帶着殘兵突出重圍,一路逃回臨湘。

六千郡兵,兩千青壯,八千荊南士卒被斬殺七百餘,剩下俘獲大半,只有兩千餘殘兵跟着區雄逃離巴丘。

消息傳回臨湘,舉城震動。

張羨當衆昏倒,桓階不得不站了出來,代替張羨處置諸多事務。

桓階一邊將張羨送回後府,又招來大夫看顧,同時宣佈臨湘進入戰備之中,封閉各大城門,僅僅留下南門供百姓出入。

同時,加強各處禁衛,增加城中巡邏隊伍,提升武庫、糧庫等等重要設施的警衛力量。雖然軍事指揮能力不行,可在這些內政後勤工作上,桓階的能力還是非常出色的。

在桓階的努力之下,整個臨湘重新安定了下來。

鎮撫住了臨湘城後,桓階親自上門,前來尋找孫策。

“世兄,你怎麼來了。”

對於桓階的來訪,孫策極其驚訝,這時候桓階作爲城中的定海神針,即便要見自己,派人來傳召即可,哪裡用親自上門。

只是孫策小看了桓階,後者卻是朝着他鄭重一禮:“伯符,先前都是我等錯了,此番前來,乃是想請你出山襄助。我當建言明府,將軍事職權轉交給你,請你務必守住臨湘,護佑長沙百姓不受劉景升殘害。”

孫策心中怦怦直跳,沒想到桓階居然給了這麼大一個誘惑。

孫策也有想過桓階等人會服軟,也因此猶豫要不要聽從劉封的話,撤離臨湘。可是他真的想不到桓階居然會玩這麼大,居然敢以身家性命相托付。

至於張羨,只要桓階有了這想法,張羨十有八九是會答應的,他對桓階就是如此的言聽計從。連舉兵造反都聽桓階的了,軍事指揮權也未必會出格多少。

孫策沉吟片刻,開口道:“世兄,策安敢有此想法……”

不等孫策的話說完,桓階就打斷了他:“伯符,你可是還在埋怨我之前在軍議之中不曾支持你嗎?”

“這如何可能。”

不管孫策有沒有,這事肯定是不能承認的。

桓階鄭重說道:“兄長已知錯矣,此番必對賢弟馬首是瞻,還請賢弟莫要再做推辭了。”

形勢由不得桓階不做此低姿態,孫策之前的策略已經證明了其先見之明。孫策更是在巴丘被突襲之前,就已經警告了張羨、桓階等人。

孫策當時就以蒯越多謀善奇策,必不會老老實實引兵南下。其很可能以大部爲誘餌,揀選精銳,突襲巴丘。

但張羨、桓階並不以此爲意,雖然採納了孫策的建議,給巴丘張程等將發去了命令,要他們小心防守,可最終的結局卻是巴丘一日而破,八千大軍只剩下了兩千餘殘部。

孫策長嘆一聲,還是心動了。

能夠指揮臨湘之軍拖住對方,這功勳可比如今灰溜溜離開臨湘要大的多。

孫策志向遠大,雖已經爲劉封所服氣,但並不代表他就不想封侯拜將了,他一介武人,想要封侯拜將,可不就得靠軍功嗎?

“好!既然世兄如此擡舉孫策,那策必盡力而爲!”

聽得孫策的話,桓階頓時大喜:“賢弟你只管放心,愚兄必全力支持你。”

孫策點點頭,隨即說道:“世兄,如今有兩件急事,當先行之。”

桓階趕忙問道:“伯符儘管直言,階定竭盡全力。”

孫策滿意的笑了起來:“第一件事,立刻撤回益陽、望城所駐兵馬,務求使其中安全撤回臨湘,若是湘水已爲荊北軍所阻,那就走陸路撤回。”

看見桓階有些疑惑的眼神,孫策不得不多加了一句解釋:“益陽得有兵馬六千人以上,才能形成威脅,如今只有三千兵馬,根本無足輕重,純屬閒投散置,還不如把這股兵馬撤回臨湘來的有用。”

桓階頓時羞赧不語,這可不就是桓階和張羨等人犯下的錯誤嗎?

當時還以爲是照顧到了孫策的面子,可如果不是孫策此刻提的建議,他如何知道孫策反而對此極不滿意呢。

“那第二件事是何?”

孫策接着說道:“第二件事就是騰出一片兵營,專門接納巴丘敗軍,禁止其所部出營,待重新整編安定之後再說,以免得所部傳播恐慌,挫動臨湘士氣軍心。”

桓階恍然大悟,當即一口答應了下來:“伯符且寬心,此事我必依你。”

隨即,桓階朝着親信吩咐了兩句,讓他們去擬定公文,然後蓋章送往益陽和望城。另外,再派人前去接應區雄敗軍,入城後直接歸營,無令不得外出。

眼見得桓階如此行事,可見誠意十足,孫策心中又安定了幾分。

接下來,孫策又提出了一些守城綱要,同時還要調整佈防。

桓階對此一一應承,無有不應。

********

蔡瑁佔領了巴丘之後,並沒有按照蒯越的命令繼續前進,進取望城,以此來切斷武陵郡,長沙郡左翼各縣邑對臨湘的援軍通道。

之所以會有這種情況,並非是蔡瑁不從蒯越的軍令,而是他擔心貿然進兵,萬一遇上了臨湘的援軍,那他可就成了孤軍深入的一方了。

蔡瑁此時除了本部四千精銳外,另外還有黃忠、文聘兩部共六千人,總共一萬兵馬。

打破巴丘的確不曾折損多少兵力,只有數百人傷亡。但在分兵巴丘之後,能夠繼續南下的兵力不過七八千人,而臨湘卻還有足足四萬人的大軍。

蔡瑁如今想的是見好就收,襲取了巴丘城,已經打開了進軍臨湘的通道,自己是毫無疑問的首功之臣,實在是沒有必要再去冒險了,至少蔡瑁不覺得就靠自己這一萬人,能夠把臨湘給打下來。

萬一他聽從蒯越的命令繼續進軍,在攻擊望城的時候被荊南軍給切斷了後路,或是引來了臨湘重兵的反擊,那自己可就變成了先勝後敗,前功盡棄了。

還有一個關鍵,蔡瑁的意見得到了黃忠和文聘的一致支持,這也給了蔡瑁違反軍令的底氣,更何況蔡瑁本身也有臨機處斷權。

蔡瑁一邊在巴丘休整,一邊傳訊給後路的蒯越,另外一邊則傳檄露布回襄陽。這也給了益陽、望城的荊南軍撤回臨湘的機會和時間。

********

“叔父,蔡都督回稟,已經拿下巴丘,只是荊南軍已經有所反應,他擔心孤軍深入,會爲敵所乘,故此停留在了巴丘城內整軍,收攏糧食物資,等待後援抵達。”

蒯祺手裡拿着帛書,匆匆走進大帳。

蒯越眉頭微微一皺,伸手接過帛書看了起來,看完之後,嘆息一聲。

蔡瑁的舉動雖然不合蒯越心意,但他卻也能理解對方,更重要的是,他不可能和蔡瑁因此而翻臉。

蔡瑁肯聽他的命令,帶着少數精銳長途奔襲就已經是忠於劉表和荊州了,這事從結果來看,似乎十分輕鬆可行。

可蔡瑁出發前卻是全然不知,純粹是靠着蒯越對敵的判斷和推測,本身也做好了偷襲不成,回師州陵的打算。

看見蒯越捏着奏報不說話,蒯祺臉上閃過一絲擔憂,上前假裝幫蒯越整理書案,一邊小心翼翼的建言道:“叔父,蔡公居於前線,知曉的情況必定比我等要多,況且黃、文二位中郎將也俱附書支持蔡公決斷,可見事情並非是蔡公一人如此判斷的。”

蒯越放下帛書,瞥了一眼自家侄兒。

蒯祺趕忙低下頭,卻聽見蒯越嘆息一聲。

“你也不必爲蔡德珪擔心,我如何會真的責罰於他。”

蒯越沉思片刻,下令道:“你替我起草一道命令,讓蔡德珪派人偵查羅城和益陽二縣,若是有機可乘,且將此二城拿下,若是能夠留住兩城守軍,可再記他蔡德珪大功一件。”

蒯祺驚訝擡頭,有些不解的看向蒯越。

蒯越明白自家侄兒這是看不懂自己的操作,想到蒯祺已經是蒯家下一輩中最優秀的子弟,蒯越便藉機教導他道:“之前我讓蔡德珪長驅直入,再攻望城,是因爲我料定荊南無人有能力領軍反擊。巴丘一下,荊南軍勢必喪膽,如何敢出臨湘迎擊我軍?只可惜蔡德珪過於求穩,不敢冒險,白白靡費了機會。”

蒯祺有些恍然,明白了自家叔父的信心來源於何處。

巴丘的大捷恰恰證明了蒯越對荊南軍判斷的準確,可蔡瑁卻不敢擴大優勢,着實浪費了大好機會。

蒯越繼續教道:“如今巴丘城破,荊南必定震動,各地縣邑人心不穩,而臨湘亦不敢再分散軍力。趁着這個時候,我讓蔡德珪先行拿下羅城、益陽兩個要點,爲我大軍掃清後路掣肘,同時再相機吃掉荊南的部分軍力,雖然不如進軍望城所得之利,但也勝在穩妥。”

蒯祺接道:“原來如此,那給蔡公記上大功一件,也不算爲過。”

蒯越笑了起來,帶着孺子可教的欣慰點了點頭:“去吧,寫完之後交我用印,速度送去巴丘。”

“是,大都督。”

蒯祺趕忙應了一聲,轉去一旁的案几上書寫。

等到寫完之後,蒯祺拿着命令來尋蒯越用印時,後者突然問道:“揚州那邊可有什麼動向?方伯處可有新的消息傳來?”

蒯祺愣神了下,片刻後回答道:“揚州無有什麼動向,只是有一支數千人的船隊抵達柴桑港,駐紮於柴桑城中。這支船隊有大小戰船兩百餘艘,其中艨艟二、三十艘,其餘皆是小船。”

“嗯,此事你曾通報過。”

蒯越點點頭:“我有印象,那方伯處可有消息傳來?”

蒯祺趕忙答道:“方伯已經連續兩次派人前往江夏,督請黃太守務必看好大江,下令東來戰艦,不得逾越樊口一線,另以夏口爲界,但有片板過界,立斬不饒。”

樊口在昌江鄂城縣,是江夏第一道堅固防線。這裡不但有大型水寨,更常年駐紮上百條大小戰艦,水陸精兵五六千人。

至於夏口,就是漢水入長江的入江口,漢水古稱夏水,而入江口則稱謂夏口。這裡也是日後的武漢市漢陽地區,對岸就是孫權在幾十年後依託蛇山所建之夏口城所在。

如今夏口城不但是黃祖親自鎮守,更集結了黃祖麾下大半精銳和戰船。這裡可以說是對揚州最後一道堅固防線,而且與襄陽有漢水聯通,可以通過漢水輕易來援。

故此,劉表將夏口定爲界限,一旦有失,就要問罪黃祖,也是因爲這裡實在是太過重要的緣故。

丟了樊口,襄陽還能增援夏口,可丟了夏口,襄陽就只能被動挨打了。

還有一個極爲可怕的結果是,一旦揚州佔領了夏口,便可以割裂整個襄陽戰線,從而獲得戰略主動權。

衆所周知,南陽盆地爲南陽、襄陽所分割,各自佔據一半。

而襄陽盆地又爲襄陽、隨州所一分爲二,以天然綠林山(後世爲大洪山)所分割,形成了山體左側的襄陽(漢水)通道,以及山體右側的隨州(溳水通道)。

自古以來,襄陽的地位要遠高於隨州,這是因爲漢水和北面南陽水系所連接,可以自由通行,不論是以北伐南,還是以南討北都能借助漢水、沔水、淯水等江河運輸物資。

可隨州通道雖然有溳水,但溳水的發源地就在桐柏山中,和南陽盆地裡的其他水系相隔數百里,根本毫無關聯。

第137章 廣陵城變第69章 子當與父同平亂世(加更來了!驚喜嗎?)第300章 江淮一體(繼續堅持加更!)第386章 蹕前訴苦第318章 小試牛刀第443章 荊北取捨第266章 袁術的對策第32章 許耽籌謀第222章 破產版江東第171章 參觀紙坊第16章 曲轅犁第412章 軍制改革第68章 心熱如火(明日萬字大爆發!)第148章 三劉聯盟第294章 廬江劉勳第318章 小試牛刀第81章 徵辟劉曄第222章 破產版江東第412章 軍制改革第448章 狼煙破敵第335章 太史擒吳景第332章 南下援陰第367章 籠劉聯荊第57章 元龍薦長文第444章 荊南分兵第504章 曹昂來意第398章 達成契約第442章 黃祖求援第2章 拜訪曹豹第67章 府外遇豪傑第363章 害人害己第415章 賀齊報捷第176章 籌錢鍊鐵第61章 陳羣家書第22章 拜訪糜竺第204章 貴賓臨門第395章 曹操覆掌第97章 曹操的心思第463章 江陵易幟第398章 達成契約第12章 破局之法第87章 徐盛的選擇第179章 鹽糖易糧第371章 策問顧雍第423章 議定諸事第41章 糜家父女(四更求支持!)第64章 上門送禮第406章 集思廣益第11章 我生的兒子強啊第349章 分割與聚攏第444章 荊南分兵第364章 拿下山陰第23章 徐州的爛攤子第103章 人工魚水情第214章 劉呂交易第229章 解縣奇聞第29章 元龍,備給你看一件寶貝第508章 司馬建言第340章 血染山陰第288章 奇貨可居第70章 糜家商隊【15求追讀!】第358章 兵分兩路第323章 兩處堅守第342章 吳姓俯首第440章 劉勳塞江第65章 禮送賣家第247章 鞏固盟友第472章 遊說張濟第377章 龐統來訪第19章 贈禮曲轅第415章 賀齊報捷第196章 孫乾訪會第325章 吳縣來人第6章 曹家夜話第174章 父子交易第437章 望城大捷第104章 牽招到來第44章 韓循該死第192章 鹽豪跌倒第501章 交州現狀第17章 宴請趙田第239章 黃巾來援第169章 元服與茂才第21章 別有心思第24章 獅子大開口第510章 遍賞心腹第263章 琴音惹塵緣第380章 面見劉備第24章 獅子大開口第235章 父子開府第153章 伯符襲丹徒第189章 東海王宴第213章 裂土東萊第327章 荊州來使第475章 蔡瑁的心思第246章 回返洛陽第330章 山陰城破(七千字大章!)第469章 兩路使節第88章 精銳丹陽兵第208章 勾心鬥角
第137章 廣陵城變第69章 子當與父同平亂世(加更來了!驚喜嗎?)第300章 江淮一體(繼續堅持加更!)第386章 蹕前訴苦第318章 小試牛刀第443章 荊北取捨第266章 袁術的對策第32章 許耽籌謀第222章 破產版江東第171章 參觀紙坊第16章 曲轅犁第412章 軍制改革第68章 心熱如火(明日萬字大爆發!)第148章 三劉聯盟第294章 廬江劉勳第318章 小試牛刀第81章 徵辟劉曄第222章 破產版江東第412章 軍制改革第448章 狼煙破敵第335章 太史擒吳景第332章 南下援陰第367章 籠劉聯荊第57章 元龍薦長文第444章 荊南分兵第504章 曹昂來意第398章 達成契約第442章 黃祖求援第2章 拜訪曹豹第67章 府外遇豪傑第363章 害人害己第415章 賀齊報捷第176章 籌錢鍊鐵第61章 陳羣家書第22章 拜訪糜竺第204章 貴賓臨門第395章 曹操覆掌第97章 曹操的心思第463章 江陵易幟第398章 達成契約第12章 破局之法第87章 徐盛的選擇第179章 鹽糖易糧第371章 策問顧雍第423章 議定諸事第41章 糜家父女(四更求支持!)第64章 上門送禮第406章 集思廣益第11章 我生的兒子強啊第349章 分割與聚攏第444章 荊南分兵第364章 拿下山陰第23章 徐州的爛攤子第103章 人工魚水情第214章 劉呂交易第229章 解縣奇聞第29章 元龍,備給你看一件寶貝第508章 司馬建言第340章 血染山陰第288章 奇貨可居第70章 糜家商隊【15求追讀!】第358章 兵分兩路第323章 兩處堅守第342章 吳姓俯首第440章 劉勳塞江第65章 禮送賣家第247章 鞏固盟友第472章 遊說張濟第377章 龐統來訪第19章 贈禮曲轅第415章 賀齊報捷第196章 孫乾訪會第325章 吳縣來人第6章 曹家夜話第174章 父子交易第437章 望城大捷第104章 牽招到來第44章 韓循該死第192章 鹽豪跌倒第501章 交州現狀第17章 宴請趙田第239章 黃巾來援第169章 元服與茂才第21章 別有心思第24章 獅子大開口第510章 遍賞心腹第263章 琴音惹塵緣第380章 面見劉備第24章 獅子大開口第235章 父子開府第153章 伯符襲丹徒第189章 東海王宴第213章 裂土東萊第327章 荊州來使第475章 蔡瑁的心思第246章 回返洛陽第330章 山陰城破(七千字大章!)第469章 兩路使節第88章 精銳丹陽兵第208章 勾心鬥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