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遊說桓階

由此可見,劉備、劉封父子在桓階眼裡能夠排在天下第三,屬實不是桓階輕視了他們,而是毋庸置疑的褒美。

如此,也就不奇怪爲什麼劉備坐擁三州之地,袁紹和曹操依舊把對方當成第一大敵,而爭相拉攏劉備了。

因爲劉備根基太淺了,在袁紹和曹操的眼裡,劉備不過是個更能打一些的袁術罷了。

三年打下三州之地,還能深耕當地,王權入鄉,士豪歸附,民心擁戴。

誰信?

以袁紹、曹操他們這個時代的經驗和眼光,只會覺得劉備父子本質上還是個窮兵黷武,連年征伐的軍閥,只要能在戰場上擊敗劉備一次,那這三州之地很快就會變得遍地烽煙了。

相比之下,曹操如今得到了河南士族豪強的支持,又掌握了朝廷、和天子大義,在名份上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

劉備、劉封父子一沒有袁紹的雄厚實力和天下名望,二沒有曹操挾天子朝廷的名分優勢,倘若沒有拿下豫、揚,恐怕都未必能趕得上劉表。也就不奇怪桓階會將劉備、劉封父子倆排在第三了。

“叔父大謬也!”

孫策當即大聲喊道,氣勢猶如猛虎咆哮一般,看的桓階目瞪口呆。

緊接着,孫策繼續說道:“當今大勢,乃秦末、新盡也。兵強馬壯固然不可小覷,可更重要的卻是尋找明主。家父之過,莫過於此。”

桓階大驚,在這個時代,對祖輩的崇拜遠超後世。

別說這麼赤裸裸的直書父過了,就是別人誇獎自己的父親、祖輩,都不能謙虛的。

別人誇你,你可以謙虛,這是你虛懷若谷。

可別人誇你父親,誇你爺爺,誇你祖先,你是一點都不能謙虛,不但要全盤接受,還要跟着一起誇,否則你就是不孝。而在兩漢,不孝的人那真就是社會性死亡了,就是地痞流氓都看不起你。

因此,孫策敢於這麼陳述孫堅之過,即便是在密室之中,也足以讓桓階震驚不已了。

“叔父,策非是不孝之人,實乃您對我家有大恩大德,昔日我父之遺骸,全蒙叔父出生入死,才得以扶棺歸鄉,此恩,山高海深,恩同再造,策不敢有須臾忘記。”

Www ◆tt kan ◆c ○

孫策先是安撫了對方一句,隨即接着說道:“叔父,如今荊南之擇,非我一人之命也,叔父實難脫身。故此,策才冒死向叔父陳述己見,望叔父明鑑。”

桓階聽到這裡,也算是明白孫策的意思了。

孫策這是提醒自己,不論荊南作何選擇,自己身爲張羨的首席親信,當地的地頭蛇領袖,郡府的主簿,荊南的名士,是絕對不可能脫得了干係的。

這也意味着,荊南選對了,自己如果沒有出面,可能半點功勞都無,可要是選錯了,那後患卻是一點都跑不了。

張羨好歹還不是本地人,可他桓階卻是地道的地頭蛇,這代價他是否能夠承受的起。

尤其是袁、曹遠在天邊,而劉封近在眼前了。

孫策說完之後,就這麼緊盯着桓階,後者臉上雖然平靜無波,可內心卻是焦急的不行。

從心底裡來說,桓階其實最青睞曹操,畢竟曹操掌控了朝堂,且實力也不俗,更是名正言順的輔政大將軍。

可曹操不但硬實力是三家之中最弱的一家,同時距離荊南也很遠。

至於劉備、劉封,桓階心中始終有些猶豫。

畢竟劉家起家太快了。

當初孫堅已經被世人視爲後進之秀了,可劉家的起家比之孫堅還要迅猛。

猶疑許久之後,桓階有些艱難的開口問道:“伯符以爲劉玄德、劉子升爲明主?”

孫策聞言,露出略帶桀驁的笑容:“劉玄德,中人之姿也,若無其子,恐今日還在東海碌碌。”

桓階心中吃驚:“伯符竟如此高看劉子升?”

孫策臉上閃過一絲尷尬和氣餒,嘆息道:“策自詡勇烈剛強,然唯獨敗於劉子升之手,可謂是心服口服。”

桓階倒吸一口涼氣,什麼時候看見過比孫堅還要桀驁不馴的孫策會有這樣老實的神情和言語。

此時,桓階已經有所意動。

在心中又斟酌了半刻鐘,桓階做出了退讓:“賢侄來尋我,到底是意圖何爲?”

孫策心中暗喜,意識到這是桓階的退讓,於是將自己的計劃托盤而出。

“叔父,如今荊北軍剛剛退卻,我等萬不可讓其隨意退走。策不才,願統數千精銳尾隨追擊,若有機會,當得二三小勝,至不濟,也可拖慢荊北軍北上的速度。”

說到這裡,孫策頓了一頓,故意做出猶豫之態後,才接着說道:“不瞞叔父,若是我所料不差,我主必已親督大軍西來,必欲合圍荊北軍於大江之南。”

桓階聞言悚然,隨即又有些激動。

若是袁、曹、劉之中,他還猶豫不決,可對於劉表,他是從頭到尾不曾看上過對方。

這次荊南舉兵,桓階更是當之無愧的幕後黑手,真正的主謀。

若是劉封的揚州軍當真能西來吃掉荊北軍,桓階必然是持支持態度的。

接下來,孫策又繼續道:“等到聚殲荊北軍之後,大軍趁勢南下,臨湘雖是堅城,卻又如何能阻我揚州大軍?”

“叔父,我主所部,尤擅攻城。揚州吳縣、秣陵,俱是堅城,兵精糧足,城高池深。小侄更是佈下數萬重兵,卻撐不過短短一季。叔父以爲臨湘城可支撐多少時日?”

桓階徹底動搖了,孫策這番話幾乎是赤裸裸的威脅了。

作爲東漢末年的士族,桓階可是再清楚不過外州兵馬入境會是什麼結果了。

事實上別說外州了,就看看荊北軍在荊南幹下的事情,就足以讓人爲之膽寒了。

同屬荊州的荊北軍尚且如此,等揚州軍來了還有活路嗎?

桓階不知道劉封對軍紀的重視,依舊在以老思路看問題。

可錯有錯着,這樣一來,反而嚇的桓階當即做出了決定。

“賢侄,荊北軍入境以來,生靈塗炭,百姓流離失所,此仇此恨,安能不報?”

桓階當即擔保道:“你且寬心等我消息,我立刻更衣前往郡府。”

孫策登時大喜,知道桓階這是徹底倒向自己這一邊了,而且桓階在張羨身前極有話語權,甚至還在張懌之上。

只要桓階出面遊說,不說把兵權重新交還給自己,最少讓自己揀選數千精銳出城追擊是沒有什麼問題了。

桓階當即更衣,準備前往郡府,孫策則跟在他身後。

兩人走到門口時,桓階叮囑孫策就留在府裡,等他回來敘談。

就在此時,遠處馳來一騎,看見孫策後滾落下馬,搶上前道:“孫將軍,揚州來信。”

孫策和桓階對視一眼,心中俱是驚疑,隨後,孫策走上前接過帛書,打開翻看了起來。

不消片刻,孫策面露狂喜之色,轉身就將帛書遞給桓階,口中大聲說道:“揚州來信,州陵大捷,我主親自督陣,水軍在州陵外江面上大破荊州水軍,生擒黃祖。”

桓階正準備接過帛書,冷不丁聽到孫策的話,心神一陣動搖,竟然沒能接住。

帛書緩緩掉落,桓階卻不自知,只是呆愣愣的望着滿臉喜色的孫策。

此時桓階心中只有一個聲音,自己押對注了。

對於桓階的失態,孫策絲毫沒有怪罪,相反還很理解,主動上前將帛書撿起,重新遞到桓階手中。

桓階慌忙打開仔細翻看了起來,這才曉得揚州水軍不但大破了荊州水軍,活捉了黃祖。還一口氣抓了四萬多俘虜,斬殺淹死七八千人。蔡瑁片板而逃,江夏水軍已經徹底消失,而襄陽水軍也被重創。

四萬餘俘虜!?

桓階心裡可謂是冰火兩重天,一邊驚喜劉子升竟如此善戰,一邊又驚慌荊南的本錢實在是太少了。己方全部人馬,甚至加上各種私人部曲,都抵不過人家一次大戰所獲的俘虜。

好在這已經是自己人了。

桓階緩緩吐出一口濁氣,心中冰冷盡去,一股火熱從心底升騰而起。

“走,伯符隨我來!”

桓階剛纔還有些僵硬的身體重新獲得了力量,當即大步流星走向車馬:“先去郡府解決當務之急。”

**

甘寧抵達夏口之後,立刻召見了朱桓和陳武。

朱桓是吳地四大家中的朱家族長,陳武則是孫策揀拔的心腹,負責統領麾下精銳,在錢塘大敗之後,跟隨孫策一起投降的。

這兩人無論資歷、勇武、還是官職,都是比不得甘寧的,更何況甘寧手裡還有劉封給的命令。

於是,兩人很快就表示願意以甘寧馬首是瞻。

對於朱桓和陳武如此老實,甘寧很是高興,連帶着態度都變得溫和了許多。

只是在詢問兵力時,卻有些許差池。

“怎麼只有七千兵馬?”

甘寧面露不快,以懷疑的眼神盯着朱桓和陳武。

朱桓和陳武其實也是暴脾氣的性格,可在甘寧面前,卻根本不敢炸毛。

誰不知道這位可是劉封的心腹愛將,連劉封都對他多有包容,他們這些降將總不能因爲態度問題而和對方頂上吧。

好在事出有因,朱桓和陳武趕忙解釋了一番。

原來先前報捷的使船送來露布,同時也帶來了調兵命令。讓屯駐沙羨的大軍可以開始西行,準備進行下一階段的計劃。

得知州陵之戰最後時分,揚州水軍背後竟然出現了江夏水軍的伏兵,這差點沒讓朱桓和陳武給嚇死。

好在劉封並沒有追究他們的責任,這倒不是劉封不在意,而是劉封覺得這着實怪不到朱桓和陳武的頭上。

兩人以劣勢兵力封鎖夏口,阻擊張允,已經相當盡責了。就連劉封自己都沒預估到黃祖居然會在塗水裡藏了伏兵,這如何能責怪朱桓和陳武?

只是劉封沒有責怪他們倆,可他們倆卻心懷愧疚,故此,擔心大軍西去時會遭遇陳生潰兵,故此特地擠出一千人馬,大小船隻兩百艘,護送陸軍前往巴丘。

得到了解釋之後,甘寧倒是生出了幾分愧疚。

不過道歉是不可能道歉的,甘寧隨即轉嗔作喜道:“休穆、子烈,我有一樁好事正要尋你們一起,就是不知道爾等可有膽量。”

朱桓還有着士族的驕傲,可陳武就是地道的豪強出身了,本就對甘寧氣勢洶洶有所不滿,只是勢比人強,不敢對抗,只能咬牙暗自忍耐。

現在聽了甘寧這話,哪裡還忍耐的住,當即昂首大喊道:“旅督何以小看人?武雖卑賤,也知榮辱,如若旅督不棄,武願爲先鋒!”

陳武開了口後,朱桓也忍不住了,隨後拱手作揖道:“桓蒙主公大恩,接連擢拔,此等知遇之恩,桓即身死,也難報答於萬一。如今既爲州事,安敢惜命,願爲主公、將軍效死!”

“好!好!”

甘寧一聽,登時大喜,完全不在意兩人話裡暗藏的小刺。

“二君,我欲破張允於夏口。”

甘寧將心中所藏托盤而出:“還請二君助我!事成之後,我必不獨享此功。”

朱桓和陳武心中一驚,沒想到甘寧胃口竟如此之大。

不過仔細想想,眼下此地已經集結了三營萬餘水軍精銳,張允手裡也不過兩三萬人,戰船幾乎全是小船,大船都讓前面的蔡瑁給帶走了。

這麼說起來,甘寧的計劃還真有可行之處。

想着想着,朱桓和陳武都開始心動起來。

剛纔的怨氣霎時間被立功的火熱給燒成了灰燼,只剩下了一片熱切。

接下來,甘寧詢問了朱桓和陳武許多信息。

兩人久守夏口,張允所部僅僅只是發動了幾次試探性的攻擊,隨後就又縮了回去。如今在距離夏口五十里處安營紮寨,此地是漢水和溳水的交匯之處,也是一處交通要隘。

張允退縮回去之後,也將五千陸軍給放置到了岸上紮營,與水營遙相呼應。同時,也企圖在陸路上增援夏口,卻爲周瑜設伏所敗,折損了千餘人。

甘寧和朱桓、陳武談了整整一晚,得知了許多情報。

次日一早,他又帶着百餘親兵,十多條小船,逆流而上,前往張允大營實地探查。

第160章 外厲內荏第110章 震驚四方第603章 仲達獻策第363章 害人害己第334章 徐晃破城(第二更)第148章 三劉聯盟第325章 吳縣來人第509章 士氏朝貢第140章 子義戰伯符第192章 鹽豪跌倒第242章 袁紹決議第346章 大戰開啓第427章 孫策入長沙第119章 天賜良港第326章 盛憲的號召力第138章 孫策破門第401章 父子對奏第554章 拔取俞元第145章 意外變故第246章 回返洛陽第419章 安排糜竺第32章 許耽籌謀第309章 殺賊誅心第508章 司馬建言第70章 糜家商隊【15求追讀!】第607章 蜀地民心第269章 居中謀利第55章 繁忙的劉封第128章 花落糜家第318章 小試牛刀第493章 喜得二將第519章 青州戰事第261章 綢繆天災第441章 甘寧拔塞第121章 拜見糜甑第578章 黃權獻計第46章 青州三士(三更求支持)第236章 萇奴授首第335章 太史擒吳景第311章 正常的攻城戰第608章 夜會孝直第496章 委任許攸第384章 諸葛加冠第385章 三度入雒第415章 賀齊報捷第604章 聯軍破營第425章 孫策請纓第261章 綢繆天災第569章 商定交易第344章 陸議改名第135章 程仲德不辱使命第243章 潁陽之戰第552章 取捨有度第226章 奪控安邑第319章 頓兵錢塘第488章 潘濬請纓第218章 北上勤王第583章 螳螂捕蟬第40章 一統州境的遐想第80章 父慈子孝第408章 全家父子第397章 曹劉叔侄對第414章 召見周瑜第166章 終見武侯第364章 拿下山陰第19章 贈禮曲轅第101章 兩處戰場第150章 不過如此第112章 劉曄解困第369章 豫章意外第593章 左幕下場第521章 青州詔令第307章 徐州二畜第599章 問策賀齊第458章 捷報頻傳第438章 周崇之死第54章 自由來去第103章 人工魚水情第554章 拔取俞元第480章 漢水爲界第214章 劉呂交易第607章 蜀地民心第335章 太史擒吳景第433章 中原烽火第221章 董昭歸徐第254章 劉備的疑慮第191章 朐城夜變第285章 虎癡奪門第137章 廣陵城變第335章 太史擒吳景第611章 冬日休兵第610章 子孝碰壁第354章 淩統勸降第577章 東州士沮第526章 天下“大”安第443章 荊北取捨第537章 利縣大敗第42章 韓循獻策第435章 伯符獻策第229章 解縣奇聞
第160章 外厲內荏第110章 震驚四方第603章 仲達獻策第363章 害人害己第334章 徐晃破城(第二更)第148章 三劉聯盟第325章 吳縣來人第509章 士氏朝貢第140章 子義戰伯符第192章 鹽豪跌倒第242章 袁紹決議第346章 大戰開啓第427章 孫策入長沙第119章 天賜良港第326章 盛憲的號召力第138章 孫策破門第401章 父子對奏第554章 拔取俞元第145章 意外變故第246章 回返洛陽第419章 安排糜竺第32章 許耽籌謀第309章 殺賊誅心第508章 司馬建言第70章 糜家商隊【15求追讀!】第607章 蜀地民心第269章 居中謀利第55章 繁忙的劉封第128章 花落糜家第318章 小試牛刀第493章 喜得二將第519章 青州戰事第261章 綢繆天災第441章 甘寧拔塞第121章 拜見糜甑第578章 黃權獻計第46章 青州三士(三更求支持)第236章 萇奴授首第335章 太史擒吳景第311章 正常的攻城戰第608章 夜會孝直第496章 委任許攸第384章 諸葛加冠第385章 三度入雒第415章 賀齊報捷第604章 聯軍破營第425章 孫策請纓第261章 綢繆天災第569章 商定交易第344章 陸議改名第135章 程仲德不辱使命第243章 潁陽之戰第552章 取捨有度第226章 奪控安邑第319章 頓兵錢塘第488章 潘濬請纓第218章 北上勤王第583章 螳螂捕蟬第40章 一統州境的遐想第80章 父慈子孝第408章 全家父子第397章 曹劉叔侄對第414章 召見周瑜第166章 終見武侯第364章 拿下山陰第19章 贈禮曲轅第101章 兩處戰場第150章 不過如此第112章 劉曄解困第369章 豫章意外第593章 左幕下場第521章 青州詔令第307章 徐州二畜第599章 問策賀齊第458章 捷報頻傳第438章 周崇之死第54章 自由來去第103章 人工魚水情第554章 拔取俞元第480章 漢水爲界第214章 劉呂交易第607章 蜀地民心第335章 太史擒吳景第433章 中原烽火第221章 董昭歸徐第254章 劉備的疑慮第191章 朐城夜變第285章 虎癡奪門第137章 廣陵城變第335章 太史擒吳景第611章 冬日休兵第610章 子孝碰壁第354章 淩統勸降第577章 東州士沮第526章 天下“大”安第443章 荊北取捨第537章 利縣大敗第42章 韓循獻策第435章 伯符獻策第229章 解縣奇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