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馬立在一個高坡上。全副武裝的高翼心情複雜地看着遠處逐漸逼近的庫莫奚部落。
不久前,前往庫莫奚部落的使者沒有任何收穫,在遭到了一通鞭打後,被趕出部落。這些庫莫奚人不僅拒絕了“停止前進”的警告,而且擺出了備戰的姿態,部族裡的戰士集結起來,迎着高翼的軍隊而上,其前鋒不停地在高翼陣前挑釁,時不時地搞一些小摩擦。
左右,金道麟的500親兵正在展開,此前高翼已把那些來自金道麟的漢軍士兵,當作軍官分配下去,但剛配上新兵器與新鎧甲,只經過簡單訓練的高句麗士兵,因爲不熟悉高翼排出的古怪方陣。正亂糟糟地尋找着自己的位置。
一名庫莫奚族士兵突出前陣,一路吆喝着奔近山坡,就在山坡下賣弄着自己的馬術,瞻之在左飄忽其右,花樣百出地在馬上翻着筋斗。這名勇士的行爲引發了陣陣喝彩,庫莫奚族戰士鬨笑着爲之歡呼。
高句麗士兵憤怒地瞪着坡下地庫莫奚人,隊伍愈發混亂了。坡後,兩隊三山騎兵吃力地安撫着不耐煩的戰馬。三山軍紀嚴苛,有些士兵雖然初次出戰,但也不敢挑戰高翼的忍耐限度。
那位坡前表演地庫莫奚族勇士耍累了,帶着驕傲的笑容,像一個明星般在歡聲雷動中下場。他的成功激勵了庫莫奚戰士,富有表演天賦的士兵找到了舞臺,在坡下進行各種頗富創意的演出,他們你方唱罷我登場,一個接一個在高翼陣前肆意侮辱龜縮坡上的三山軍。
高翼的眉頭皺起,臉上泛起一絲怒容。但他的怒火不是針對坡下的舞蹈者,庫莫奚這種石器時代的心理戰招術,看在他眼裡,只有幼稚與可笑的份,他的憤怒只針對自己的士兵。
“太亂了,站個隊形需要這麼久,道麟,這便是你的精兵麼?我白拿出最好的武具兵器裝備他們了。”高翼惡狠狠地抱怨。
金道麟怒了,他大罵着衝上前去,用皮鞭、用馬靴抽打着親兵。“聽命令,聽命令,他孃的,聽那個……‘士官’的命令,站好,胸膛挺起來,槍,向前豎。”
終於,在一番艱苦努力後,高句麗士兵在弓箭兵前方排號了隊伍。
不愧是久經沙場的戰士,這些親兵們一站好隊型,立刻,方方正正的隊列裡冒出騰騰殺氣。
“赫!”道麟一甩馬鞭,高聲大喊。
“赫!”衆軍齊聲響應。
高翼催馬上前,大聲喊道:“這裡,就是我們的底線,士兵們,後退一步就是我們的家園,今日,有我無敵。”
這是宣言,既在告訴三山士兵,也是告訴庫莫奚。
“赫!赫!赫!”,衆軍齊聲吶喊。
“文戰(宇文戰)、文策(宇文策),帶騎兵出擊!該怎麼做你們清楚”,既然要打,高翼不願廢話。
兩支騎兵小隊恍如兩條破浪而出的鯊魚,似離弦之箭一般躍出高坡迅猛前衝。庫莫奚人停止了表演,慌張地收縮隊伍準備應敵。但不等他們擺好陣勢,這兩支騎兵一聲唿哨,不發一間地掠過庫莫奚前鋒,飛快地向他們的後營跑去。
後營有什麼?按照部族交戰的傳統,老弱婦孺、牲畜物資都在後營。庫莫奚前鋒急了,大聲吆喝着撥轉馬頭,欲追逐這股騎兵。
既然要打,爲什麼遲疑不定?庫莫奚爲什麼不放箭攔阻?
他們不想打響第一槍嗎,高翼不在乎,他舉手微一示意,坡上,受過訓練的士官齊聲大喊:“赫!”
覺醒過來的高句麗兵立刻響應:“赫!”
弓兵們早已取下長弓,並細心地將一支支長箭插入身邊的泥土中——這是爲了快速射擊預作的準備,整理好長弓與箭矢的弓兵,在高句麗士兵第一聲響應後完成了射擊準備,他們齊聲大喊:“赫!”
“前進?”金道麟問道。
高翼微微搖頭。
這些高句麗兵連隊列都排不好,如何在行走時保持隊形。所以,唯一正確的方法,就是把庫莫奚人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就地抵抗。
“赫”高翼揚鞭大喊。
這次,摸清了門道的高句麗兵與三山兵步調一致地響應:“赫!赫!赫!”
坡下的庫莫奚人對三山士兵的記憶,還停留在他們可以肆意表演,給予侮辱的階段,此刻,坡上的大肆喧囂激怒了他們,數名勇士帶着怒氣衝衝的表情,催馬上前,深吸一口,準備大聲責罵。
“射擊!”高翼冷酷地下令:“現在,輪到我們發言了。”
500張弓發出整齊地一聲“嗡”,箭鏃像下雹子一樣在坡下灑落,濺起一片紫色的塵靄,那是混合了泥土與鮮血的效果,一陣陣聲嘶力竭的慘叫過後,戰場一片靜寂,唯餘“呼呼”嚥氣聲,肉體輕微的抽筋聲。
少頃,坡上的士兵發出一聲震天動地的歡呼。“赫,赫赫”,士兵們敲擊着盾牌,發出響亮的喊聲。
都是貫穿傷,長長的箭矢穿透了毫無護甲的庫莫奚人,有數根長箭甚至穿透庫莫奚人身體,扎入戰馬腹中,連人帶馬一塊釘在地上。
箭很長,一米五的弓張滿了,需要90釐米的長箭才能相配。這種長度相當於一把斬馬劍長度。500支羽箭照顧這七八個狂妄者,久經訓練的弓兵近距離射擊,幾乎沒浪費箭矢,敢上前責問的莽漢,每人身上都紮了數十支箭,幾乎在瞬間就使他們嚥下最後一口氣,沒留給他們過渡痛苦。
“嘶……”道麟的吸氣聲清晰可見:“好厲害的箭啊!”
“一般般了”,高翼臉上無喜無悲:“訓練他們太花時間,這是一支昂貴的兵種,傷一人都讓我心痛。下一步,我準備製造一批……”
“嗷——”坡下的庫莫奚人發出狼一般的長嘯,沒有任何人下令,他們嚎叫着,催馬向坡上衝來。
※※※
有讀者詢問:“3分鐘騎兵才跑1裡半?若那時候1裡爲500米的話,1裡半爲750米(長弓射程可能沒有這麼遠吧),3分鐘爲180秒,一秒才4米。你知道現在賽馬的速度記錄嗎?1000米在1分鐘左右,就算那時候的馬慢一半,750米也不會超過1分半鐘。閣下的數據從哪來的?”
讀者廣陵散已經部分回答了他的問題:“zjh,你仔細求證的精神值得贊同,但計算有誤,首先當時的馬不能跟賽馬比,就算只有現代賽馬1/2的速度,也就是每分鐘500米,如果再加上馬上配了盔甲的騎兵,500米再打點折。當然3分鐘跑750米有些過分,但兩分鐘應該得要吧。”
首先,我要感謝讀者“zjh”的認真,感謝你這麼認真地讀了我的書。書中戰馬三分鐘跑了一公里半,這是仔細計算過的。
其實,現代賽馬的最高速度不是每分鐘1000米,純血的阿拉伯馬跑1000米只有40多秒,但是,蒙古馬從來沒有跑過這個速度,甚至連這個速度的一半都達不到。因爲蒙古馬不是以速度而擅長的,蒙古馬的優勢在於對艱苦環境的忍耐力。
其次,在晉代尚未出現高橋馬鞍,按照出土的晉代高句麗馬鐙及馬鞍測算,當時北方中國的鞍具並不是很好,馬鐙只是單側的。在這種情況下,讓戰馬全速奔馳,很容易出問題——比如最近亞運會的馬術比賽,一名韓國選手在配有先進鞍具、先進馬鐙的情況下墜馬身亡。
再次,賽馬使用的都是身材瘦小的騎師,成年人在全副武裝下騎普通馬,戰場又不會像賽馬道一般平坦,馬的奔馳速度肯定要比賽馬的速度大大降低,降低多少不好說,但可以肯定的是,蒙古馬在這種情況下,一分鐘跑不了500米。
最後,騎兵衝擊是要講究攻擊隊形的。戰馬體積龐大,如果後隊跟得太近,前隊戰馬一旦跌到,就會堵塞攻擊路線,影響後續攻擊波次,甚至讓後續騎兵大量的非戰鬥減員。因此,在騎兵攻擊時有個整理攻擊隊形的過程:最先,騎兵隊是慢跑,在慢跑中組成幾排橫隊,相互間拉開距離,每排橫隊就是一個攻擊波次;然後,騎兵隊開始緩跑,這是最後的整隊;然後是快跑奔馳,這是調動士氣,做好攻擊準備;最後,是全力衝刺,在戰馬速度達到最高點時發動攻擊。
綜合以上四種因素,再參照中世紀法國輕騎兵與英國長弓兵戰鬥的數據,我得出了這個最保守的結論:即便是庫莫奚的騎兵攻擊省略最後一個步驟,成單排攻擊隊形;即使庫莫奚人騎的都是蒙古種賽馬,他們三分鐘也衝不過750米。
所以,所謂“臨敵不過三發”,是青銅器時代的兵書鬧得笑話。
此外,500長弓兵戰勝數萬騎兵的戰例,在歷史上是有過的。300名威爾士長弓兵,曾在一個山丘上面對2萬法蘭西重裝騎兵的攻擊,卻把這2萬重騎全部送入地獄。
那2萬重騎兵甚至無一人衝近山腳下200米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