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死灰復燃

第256章 死灰復燃

劉榮的強硬態度,讓整場朝議都陷入了僵局。

——劉榮很硬氣。

用後世人更喜聞樂見的言辭來描述,便是沒跌份,好樣的!

然並卵。

劉榮強硬也好,軟弱也罷——無法改變的事實是:如今漢家,依舊沒有完成,甚至是都沒有正式開始騎兵部隊建設。

一天沒有成建制的騎兵集羣,漢家在面對匈奴人時,便一天存在着騎兵隊步兵的天然剋制。

有漢至今五十餘載,漢家爲什麼始終處於戰略劣勢地位,始終無法改變戰略防守姿態,轉而改變爲戰略進攻?

答案,不外乎兵種剋制四個大字。

匈奴騎兵,就算沒有高橋馬鞍,也沒有雙邊馬鐙,也能憑藉自幼在馬背上磨練出來的精巧騎術,確保自己在馬背上的戰鬥力和機動力。

而草原和山川丘壑林立,地勢此起彼伏的中原不同:除了祁連山、狼居胥山等寥寥幾處,便基本都是一望無際的平原。

如果是城池攻守戰,又或是依託地勢的攻堅戰,那漢家——乃至華夏文明任何一個朝代,都可以拍着胸脯說:沒人比我更懂攻城/守城、攻堅/守堅;

但在平原上擺開架勢,大刀闊斧打一場野戰,甚至是追逐戰、拉鋸戰?

恐怕華夏曆史上的絕大多數封建王朝,也都會坦然說上一句:如果沒有騎兵,那我打不了這樣的仗。

——在平原,騎兵對步兵的兵種剋制,幾乎能達到冷兵器時代的極限。

你衝,他散;

你追,他退;

你停,他擾;

你退,他咬;

你累,他圍。

就好比禿鷲——明明沒多少戰鬥力,但只要他在野外盯上你了,剛好你有斷水斷糧,體力不支,那你就別想着留全屍。

這,纔是如今漢室,在漢匈雙方戰略當中,始終處於戰略防守姿態的原因所在。

——打不出去啊!

有城牆還好,起碼還能守一守,撐一撐,反正匈奴人的騎兵也沒法衝上城牆;

策馬疾馳到城牆下,終歸還是要下馬爬梯子、終歸還是要‘變’成步兵。

但若是漢家主動派步兵出了邊塞,到了草原?

嘿!

且不說那一望無際,且幾乎沒有參照物的草原,能讓漢家出多少個迷路將軍;

單就是匈奴人如跗骨之蛆般的尾隨、侵擾,就足以讓每一支北出邊塞的漢家步兵集羣崩潰。

人家四條腿,想追伱也追不上;

想跑你還跑不掉。

也就是躲進城內,憑着城池守一守,逼匈奴人下馬登城,才能勉強維持生活這個樣子……

故而,漢匈雙方之間的戰爭,打不打,在哪打,什麼時候打,打多久,基本全都是匈奴人說了算。

——匈奴人來入侵邊牆了,那就得打;

——匈奴人入侵了哪裡,就得在哪裡打;

——匈奴人什麼時候來,就得什麼時候打;

——匈奴人不想打了就走,漢家想留也留不住。

後世人常說:真正讓人感到驚悚的,是看不見的鬼怪。

又或者應該說:只有千日當賊,沒有千日防賊。

打一場半年時常的中規模戰役,漢家能砸進去三到五年的稅賦收入;

但一次和親,卻只需要漢家付出個把月的稅賦收入,又能大概率確保邊牆三兩年太平。

怎麼選,從利益的角度上來講,可謂是一目瞭然。

但劉榮今日的表態,顯然表明這件事,在劉榮眼中,並非是可以單純出於利益立場去看待的……

“那也不行!”

“——朕受命於天,代天牧民,治下子民辛勤勞作所得之糧稅,怎可與胡蠻爲虎作倀?”

“絕不!”

“朕,絕不和親!!!”

···

“花錢怎麼了?”

“——不用國庫管!”

“凡戰事耗費,皆出少府內帑!”

“朕寧願花萬萬錢——寧願每年都花上數以萬萬錢,買我漢家之民膝蓋不軟,脊樑不彎!!!”

御榻之上,劉榮負手而立,滿含盛怒的發出這一聲宣示;

旋即便面帶激昂之色,望向少府石奮所在的方向。

“少府?”

被這個情緒狀態的劉榮點到,石奮也不遲鈍了——當即便出身一拱手:“稟陛下。”

“臣與少府,又朝中諸公覈算:此番,車騎將軍部將士五萬餘,若能在春三月錢班師,軍糧、輜重用度,及戰後的賞賜、撫卹耗費,便不會超過至多十萬萬錢。”

“而今少府……”

說到這裡,石奮稍有些遲疑的看了看左右,又略帶祈求的擡頭望向劉榮。

見劉榮毫不遲疑的對自己點下頭,石奮也只得恭順道:“如今少府內帑所存錢、糧,還能支撐這樣的戰爭,約莫四十餘次……”

嘶~~~~

石奮話音剛落,殿內百官公卿頓時齊吸一口涼氣,愣是把宣室殿都弄熱了三二分。

而石奮寥寥數語,所透露出的信息量,卻是在無數人心中,都掀起了驚濤駭浪。

——四十餘次!

像這種耗費十萬萬錢左右的戰爭,少府內帑還能支撐起碼四十次!

這豈不是說,少府內帑如今的庫存,總價值高達四百萬萬錢?!

四百萬萬錢……

什麼概念?

託當今劉榮的福,如今漢家,粟作價三十錢左右每石。

就這,還是劉榮法外開恩,給糧商們留了點牟利空間的價格。

若劉榮鐵了心,二十七八錢,乃至二四十五錢每石的價格,也完全不會違背如今漢家糧食市場的供需關係。

而今漢家,將長城以南、五嶺以北,西南夷以東、東海以西的所有百姓民加在一起,大致是兩千七、八百萬——將近三千萬口。

這不到三千萬人每年的口糧消耗,大致在七萬萬石粟,總價值二百一十萬萬錢上下。

換而言之:如今少府內帑的庫存,能養全天下人——養三千萬人口兩年飽腹……

“怎就是少府內帑呢?”

“爲何,就不是相府國庫呢……”

一時間,無數人捶胸頓足,恨不能身具通天之能,將少府那總價值四百萬萬錢的錢糧物資,神不知鬼不覺的劃入國庫賬下。

原因很簡單;

——國庫,作爲丞相府掌控下的國家資金儲備庫,其內儲存的每一枚銅錢,都可以,也必須用到公務之上。

如修個路、造個橋,又或是挖個渠、平個山,乃至於官員俸祿,都是取自國庫。

簡而言之,國庫是外朝的錢,天子雖然不至於無權過問,卻也無法阻止外朝將國庫裡的錢,用到合理的政務之上。

但少府內帑卻不同。

少府內帑,之所以帶個‘內’字,便是因爲少府內帑,和外朝全然沒有半點關聯。

若是皇帝賢明一些,將內帑用於賞賜百官、公卿,支援軍械整備,甚至是補貼軍隊,朝堂內外都還得感恩戴德,謝天子‘慷慨解囊’,自掏腰包幫助國家。

若昏聵些,無論是尋仙問道,還是尋花問柳——又或是封禪泰山,到處撒錢,外朝也沒人能挑出天子的不對。

就算天子拿着整個內帑,去討好一個殘花敗柳的煙塵女子,外朝也只能勸皇帝:陛下這不體面啊~

陛下注意身體啊~

別染上髒病啊~

要注意節制啊~

但絕對沒人會勸天子:別浪費錢。

因爲管不着;

天子怎麼用少府內帑的錢,外朝壓根兒管不着,也根本沒有管的立場。

而這,也正是劉榮今日,之所以敢如此強硬的表示‘自朕以後,漢家再不復行和親’的底氣所在。

——這份底氣,是劉榮祖父:太宗孝文皇帝劉恆,以及劉榮的父親:孝景皇帝劉啓,先後兩代明君勵精圖治、省吃儉用長達三十三年之久,纔好不容易給劉榮攢下來的。

歷史上的漢武大帝,拿着這筆漢匈決戰經費大興土木,極盡奢靡,漫天遍野裝十三;

等要打仗了,又從農戶手裡摳稅當軍費。

但劉榮說過很多次;

朕,不是那未冠而立的漢武大弟……

“北牆戰事,早在車騎將軍出征之前,朕就已經同朝中諸公、諸位將軍議定。”

“——議定!”

“定了!”

···

“這場仗,車騎將軍怎麼打、派誰打、在哪打、何時打——朕一概不管。”

“該交代的,朕都早已交代給車騎將軍。”

“——有違朕意,沒有做好朕交代的事,朕於車騎將軍自有處置。”

“然大戰——尤其國戰在即;”

“再有輕言換將者,便莫怪朕以動搖軍心、蠱惑人心,居心叵測降罪!”

丟下這麼一句殺氣騰騰的話,劉榮便猛然一拂袖,陰惻惻在殿內掃視一週,旋即便頭也不回的朝着後殿方向而去。

而在劉榮離開之後,殿內百官公卿面面相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愣是沒有一個人站出身來,提醒大家接下來該幹什麼。

“陛下如此少年熱血……”

“咳咳咳;”

“這,可如何是好啊?”

···

“胡蠻勢強,陛下爲何不暫避其鋒芒,休養生息,以待將來?”

“萬一大戰,更是是決戰將起……”

“豈不就是在賭國運嘛~~~”

“唉!”

意識到劉榮不再會像太宗皇帝、孝景皇帝那般,以和親穩住匈奴人,爭取發育時間作爲方陣,有相當一部分老臣捶胸頓足,爲劉榮的年少輕狂感到一陣焦躁。

也有人憂心忡忡的低下頭,考慮起此戰結束之後,該如何爲劉榮把屁股擦乾淨——在確保劉榮不墮天子威儀的同時,有尊嚴的同匈奴人再行和親。

毋庸置疑的是:絕大多數人都認爲,劉榮今日的強硬,只會成爲日後,邊牆戰敗時,劉榮打在自己臉上的巴掌。

劉榮今日有多強硬,彼時的巴掌落在臉上,便會有多疼。

幾乎每一個人都認爲:邊牆的程不識,根本無法在匈奴右賢王手裡討到便宜;

每一個人都堅信:戰爭結束之後,匈奴使團還是會趾高氣昂的來長安,耀武揚威的羞辱漢家君、臣一番,然後帶走一位嬌滴滴的宗室女,以及一大批草原上的稀缺物資。

沒人把劉榮的威脅放在心上;

幾乎沒有人,將劉榮那句‘不許再提和親’放在心上。

卻不料朝議結束之後當日,改名爲大理的原廷尉屬衙,便開始了一場六百石起步,上不封頂,且專門針對朝中公卿百官、功侯貴戚的緝捕行動。

究其原因,卻是令人瞠目結舌的‘不尊天子詔諭’六個大字……

·

·

·

·

·

未央宮,溫室殿。

那場供劉榮齜牙,在朝堂之上亮出自己爪牙的朝議,已經過去了足有十餘日。

邊牆戰事焦灼;

匈奴人沒能跨越朝那塞,程不識也沒能減小本部將士的傷亡。

短短十數日,朝那塞近萬守軍,死傷者便也將近四成!

若非車騎將軍酈寄的一萬援軍感到,朝那塞怕是都撐不到戰爭爆發後的第五日,便要宣告破碎。

而在朝堂中央——在那日的朝議結束之後,劉榮便授意詔諭,開始了一場範圍極廣、打擊力度極大的抓捕行動。

旨在將那些長他人志氣,滅自家威風的軟腳蟹關進詔諭,免得動搖長安人心。

一開始,趙禹三日一朝未央,向劉榮彙報抓捕了多少千石以上的‘重臣’;

短短數日之後,趙禹開始每日一朝,向劉榮彙報哪位比二千石有嫌疑、哪位真二千石有實證。

到最近幾日,倒是沒有多少長安朝堂的朝臣百官、功侯貴戚下獄了。

但看着手中,那份寫滿關東郡國官員的緝捕名單,劉榮頓時一個頭兩個大。

饒是早知趙禹是個要政績不要命的狠人,也不免一陣眼皮狂跳。

“樑內史……”

“韓、安國?”

面色頗有些古怪的一問,卻見趙禹面色淡然的點下頭:“樑國內史韓安國,於歲末奉詔入京述職,至今都未曾離去。”

“前日晚間,韓安國受邀參加平陽侯府的酒宴,酒後狂言:陛下年少智短,不知和親之內外緣由、利害;”

“平陽侯不敢多言,當即命人送韓安國回府,韓安國卻仍喋喋不休,直言此番——乃至二十年內,漢家皆當行和親安胡之策。”

“韓安國還說:若二十年內,漢匈果真決戰,則我漢家,幾必敗無疑……”

聽趙禹說起韓安國獲罪下獄的全過程,劉榮只不由得陷入一陣漫長的呆愣之中。

許久,纔怪笑的搖搖頭,負手嘆息道:“死灰復燃嗎……”

“嘿;”

“逃不過的宿命啊~”

···

“走吧;”

“隨朕,去看看我漢家日後的大農令。”

“——快些。”

“朕,可不想錯過那‘死灰復燃’的名場面……”

第119章 淮泗即下,社稷定矣!第56章 母親啊母親第340章 驗金石第573章 遙想當年第263章 人心啊第440章 天宮一粒塵,壓塌人間山第47章 見錢眼開的少府第278章 公主,耗子尾汁第367章 賞善罰惡,賞功罰過第515章 有的放矢第291章 諸王的成長第97章 父皇,纔是漢家的天第197章 兒,捨命相陪第3章 左膀右臂第21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216章 對不住啊老弟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437章 御前秘書處第91章 最大最大的功臣第530章 又一歲秋回家晚了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130章 太尉周亞夫之禍?第483章 不安第390章 神特麼漢使!第292章 蒙王?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43章 丞相失勢第372章 江都吾弟,見字如面第362章 有棗沒棗打一杆子第508章 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第229章 皇帝少弱,不堪持國?第19章 做大哥的第446章 慄氏外戚第157章 區區中郎將而已第408章 開科!取士!第548章 新的嘗試第143章 又來一個摳門兒的第48章 皇祖母,誤會了第557章 行吧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49章 孫兒,當真錯了嗎?第246章 廟算第535章 長平烈侯調整一下狀態第471章 博望魯班苑第216章 對不住啊老弟第279章 這筆買賣,不划算嗎?第199章 學着點兒,混小子第459章 不一樣,很不一樣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521章 思想進步第10章 請陛下三思!第523章 好好好第534章 集思廣益?第351章 新軍!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306章 養兵千日第73章 封印第272章 ‘君’的意志第551章 曹美人第83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585章 別鬧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569章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529章 草原劇變第200章 恐復爲呂氏!第482章 終於,還是第45章 申屠嘉:當年還是太年輕第84章 上架感言第390章 神特麼漢使!第382章 冗餘的禁衛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122章 暴君!第225章 母后來了啊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514章 大案第359章 自古以來?第316章 人事已盡,餘者,皆天命第258章 朕,錯了嗎?調的一手好作息第323章 鬥智鬥勇?第502章 篝火晚會第511章 潤物細無聲第572章 開什麼玩笑?!第245章 速至演武堂儀事!第509章 無所適從第49章 孫兒,當真錯了嗎?第353章 吞金獸!第333章 農耕文明的畜牧業第385章 五月蹛林第474章 轟然一聲霹靂響第268章 削藩第21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12章 番外:黃粱一夢第314章 郅中郎,尚勇武否?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124章 太祖劉邦,好慘一男的第464章 國之爪牙,戰克之將
第119章 淮泗即下,社稷定矣!第56章 母親啊母親第340章 驗金石第573章 遙想當年第263章 人心啊第440章 天宮一粒塵,壓塌人間山第47章 見錢眼開的少府第278章 公主,耗子尾汁第367章 賞善罰惡,賞功罰過第515章 有的放矢第291章 諸王的成長第97章 父皇,纔是漢家的天第197章 兒,捨命相陪第3章 左膀右臂第21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216章 對不住啊老弟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437章 御前秘書處第91章 最大最大的功臣第530章 又一歲秋回家晚了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130章 太尉周亞夫之禍?第483章 不安第390章 神特麼漢使!第292章 蒙王?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43章 丞相失勢第372章 江都吾弟,見字如面第362章 有棗沒棗打一杆子第508章 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第229章 皇帝少弱,不堪持國?第19章 做大哥的第446章 慄氏外戚第157章 區區中郎將而已第408章 開科!取士!第548章 新的嘗試第143章 又來一個摳門兒的第48章 皇祖母,誤會了第557章 行吧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49章 孫兒,當真錯了嗎?第246章 廟算第535章 長平烈侯調整一下狀態第471章 博望魯班苑第216章 對不住啊老弟第279章 這筆買賣,不划算嗎?第199章 學着點兒,混小子第459章 不一樣,很不一樣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521章 思想進步第10章 請陛下三思!第523章 好好好第534章 集思廣益?第351章 新軍!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306章 養兵千日第73章 封印第272章 ‘君’的意志第551章 曹美人第83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585章 別鬧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569章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529章 草原劇變第200章 恐復爲呂氏!第482章 終於,還是第45章 申屠嘉:當年還是太年輕第84章 上架感言第390章 神特麼漢使!第382章 冗餘的禁衛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122章 暴君!第225章 母后來了啊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514章 大案第359章 自古以來?第316章 人事已盡,餘者,皆天命第258章 朕,錯了嗎?調的一手好作息第323章 鬥智鬥勇?第502章 篝火晚會第511章 潤物細無聲第572章 開什麼玩笑?!第245章 速至演武堂儀事!第509章 無所適從第49章 孫兒,當真錯了嗎?第353章 吞金獸!第333章 農耕文明的畜牧業第385章 五月蹛林第474章 轟然一聲霹靂響第268章 削藩第21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12章 番外:黃粱一夢第314章 郅中郎,尚勇武否?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124章 太祖劉邦,好慘一男的第464章 國之爪牙,戰克之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