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外藩

說回正題,還是老生常談的那句話。

——漢匈朝那之戰,並沒有讓匈奴人真正意識到,漢家已經不再是過往數十年當中,對匈奴人予取予求,以和親祈求短暫和平的‘軟柿子’。

甚至就連河套-馬邑戰役,也依舊沒能讓失去河套的匈奴人,意識到如今的漢家,已然成長爲了一個可怕的對手。

直到高闕之戰。

直到漢匈高闕之戰,以漢家僅付出極小的代價,便成功奪取雄關高闕作爲結局,匈奴人才終於後知後覺的意識到:世道變了。

漢人,早已不是過去那個一窮二白,就算正面戰場打得過,也根本打不起、負擔不起戰爭支出的貧弱政權。

事實上,哪怕拋開漢家在過往幾十年內的快速強大,以及匈奴人自己的原地踏步不說——拋開雙方的實力漲跌不談,單單就看如今的戰略局勢,也早已隨着這接連三場漢匈大戰,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這三場戰爭之前,匈奴人佔盡優勢,想打就打,想停就停,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匈奴人想打,漢家由於兵種剋制,正面戰場打不過匈奴人;

匈奴人想停,漢家也根本沒有維持戰爭的能力,只能長鬆一口氣,慶幸匈奴人停手。

匈奴人想來,漢家根本擋不住,只能龜縮防守城池、關隘,把不受城牆庇護的鄉村放給匈奴人去燒殺搶掠;

匈奴人想走,漢家也依舊留不住,只能望着匈奴人離去的背影哀嘆,然後無可奈何的進行戰後重建……

而這三場戰爭的勝利,可謂是一步一個腳印,將漢家所身處的戰略劣勢,給一點一點扭轉了過來。

原先的情況是,是匈奴人想打就打,想停就停,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而朝那之戰後的漢家,具備了讓匈奴人‘想來不能來’,至少攻不進國門的實力和經驗。

河套-馬邑戰役——馬邑分戰場,漢家得以讓匈奴人‘想走不能走’;

河套戰場,則是漢家轉守爲攻,主動出擊,讓匈奴人‘想停不能停’。

到這裡,匈奴人所掌握的戰略主動權,已經只剩下‘想打就打’這一項了。

而這一項戰略主動權的依憑,便是高闕。

——高闕在手,匈奴人只要想打,隨時都可以自高闕南下渡河,踏足河套。

但在高闕之戰後,這僅存的戰略主動權、先手權,也被漢家給奪走。

現如今,漢家邊關無虞,河套四面安寧,內部敵對勢力更是翻不起浪花,只能接受要麼被毀滅、要麼真心臣服的現實。

高闕的存在,則是讓漢家得以掌握曾經,屬於匈奴人的戰略主動權。

如今漢室,想打就打——只要想打,就可以從高闕北上,擾亂幕南!

想停就停——只要不想打了,就隨時退回高闕,把防線一拉,根本不可能打得起來。

想去就去——想去河西就從河套西進,想去幕南就從高闕北出,亦或是代北馬邑一線、燕薊漁陽一線,也都可以成爲漢家北出邊塞的橋頭堡。

想回就回——不想打了,又或是打夠了,漢家也隨時可以撤回河套或北牆以裡,根本不擔心匈奴人追過來。

這,纔是那句‘攻守易型’的真實寫照。

——曾經屬於匈奴人的所有戰略主動權、選擇權,以及戰爭先手權,都已經被漢家奪回。

爲了竭力避免被漢家一波帶走,匈奴人不得已,只能通過堵死高闕來保幕南,然後將戰略重心西移,儘可能讓漢家出塞作戰的部隊,變成某種意義上的‘遠征軍’。

除了通過這種方式,來加大漢家的出塞作戰難度和成本,匈奴人已然是沒有其他行之有效的措施,能在同漢家的博弈中討得便宜了。

所以劉榮纔會說:朝那,河套-馬邑,以及高闕三戰,已經把匈奴人打的‘眼神清澈’了。

曾幾何時,漢家極其不希望和匈奴人之間爆發戰爭,極其不希望邊關,傳來匈奴人南下入侵的消息。

現如今,卻換做匈奴人,不希望和漢家打起仗,極度不希望從高闕,亦或代北、燕北——乃至雲中一線,收到漢家北上出塞的軍報了。

簡而言之,就是匈奴人怕了。

只要能別和漢家打起來,如今的匈奴人,也照樣能‘嫁女乞和’。

雖然草原霸主的架子,以及端了這麼多年的身段,會讓匈奴人一時之間無所適從,難以放下臉面,但最終,匈奴人總會冷靜下來,併爲了漢匈邊境的和平,付出自己能付出的一切代價。

這,就給了劉榮相當寬鬆的戰略空間。

——匈奴人不想打;

漢家如果想打,可以硬着頭皮打,如果不想打,也完全可以不打;

打不打都行,全看漢家——其實也就是劉榮的心情。

這種時候,問題就變得非常有趣了。

接連三場大戰,都以漢家全面勝利的結果畫上句號,往後的漢匈大戰,匈奴人必然是避戰的。

匈奴人避戰,漢家要想取得戰果,成本投入就會不可避免的水漲船高。

這就等於說,如果劉榮主導漢家硬着頭皮繼續打下去,那最終結果,無外乎匈奴人難受的一批,漢家也同樣好受不到哪裡去,頂多就是念頭通達,能多出幾口惡氣。

可若是不打~

嘿!

匈奴人求之不得,對漢家而言,卻只是順手爲之。

這就意味着劉榮,完全可以拿‘你要是不聽話,我就硬着頭皮打’相要挾,迫使匈奴人答應漢家某些過分的要求。

最終的結果,是匈奴人割肉飼鷹,以求苟存,漢家則可以一邊吃着匈奴人的戰爭賠款,一邊繼續休養生息,積蓄力量。

再有,便是對如今的漢家而言,休養生息,積蓄力量,也不再意味着完全不能動武、必須全面蟄伏了。

——和匈奴人打,動不動拉出去大幾萬,甚至十幾萬兵力,去打一場爲期好幾個月,甚至一年半載的中大規模戰役,那才叫違背休養生息、與民休息。

但若是拉出去萬兒八千,亦或兩三萬兵力,去朝鮮半島轉悠一圈、秀秀肌肉?

都不用朝堂共議,國庫掏錢——劉榮自掏腰包,從少府內帑開支,都完全負擔得起。

尤其是在匈奴人明確‘不希望和漢家交惡、爆發戰爭’,必然會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樂得漢家不去草原找麻煩的前提下,劉榮完全可以騰出手,專心料理朝鮮半島。

說是料理,其實倒也不至於。

——過往千百年,朝鮮半島並不曾敵對中原的任何一個華夏政權。準確的說,是既不敵對,也不親近——雙方壓根兒就沒什麼交集。

考慮到芥子朝鮮的存在,讓朝鮮半島對華夏文明有了些許認知,也可以說朝鮮半島對華夏文明,是中立偏向友好,以及好奇。

再加上華夏文明天然具備的強大同化能力,以及文明先進性、制度優越性,朝鮮半島對如今漢室,其實還是頗有些神往的。

劉榮依稀記得,先帝元年年末,朝堂舉大朝儀,召內外藩屬入朝覲見時的場景。

彼時,先帝老爺子的意思,其實是試探一下關東諸侯,看哪幾家敢來長安,哪幾家不敢來;

再通過各家宗親諸侯來或不來,從而對各家諸侯‘反或不反’的立場,做出一個初步的判斷。

最終的結果,有意料之中的部分,也有出人意料的部分。

——作爲吳楚七國之亂的主導者,將先帝老爺子視爲‘殺子仇人’的叛軍頭子,吳王劉濞稱病不朝,甚至還搬出太宗皇帝特意頒下的‘許吳王不朝長安’詔,無疑是沒有出乎任何人的意料。

想來也是;

早在太宗孝文皇帝早年間,吳太子劉賢被時任儲君太子,也就是先帝老爺子一怒之下拿棋盤開了瓢,吳王劉濞就再也不曾朝過長安了。

兒子把人家的兒子給一棋盤砸死,太宗皇帝自然也是心中有愧,便也沒過多追究,甚至還給吳王劉濞不朝長安,給補上了一套合法手續:賜鳩杖,許吳王不朝。

當然,這個過程中,還有不少插曲。

——在先帝用棋盤砸死吳太子劉賢后,太宗皇帝的第一反應是低調處理,息事寧人。

於是便派人收斂吳太子遺體,草草給送回了吳都廣陵,既沒有給說法,也沒有給足體面。

衣鉢傳人屈辱慘死於長安,吳王劉濞悲怒交加,也是半點不給太宗皇帝面子,直接甩出一句‘既然死在了長安,就葬在長安吧’,便又讓人把吳太子劉賢的遺體送回了長安。

如此一來,太宗皇帝‘低調處理’的目的自然落空,遮羞布徹底被捅破。

自那時起,吳王劉濞便幾乎不曾掩飾過對先帝,乃至對太宗皇帝、對長安朝堂中央的敵視。

只是太宗皇帝在位,吳王劉濞不敢反,也不能反。

直到先帝即立,吳王劉濞才終於有了舉旗造反的膽量,以及造反的‘正當理由’。

——殺我兒子的仇人,居然做我漢家的天子了!

——寡人不能忍!

甚至即便是這樣,吳王劉濞最終的舉兵檄文,也沒有半個字提及自己慘死的太子劉賢,而是說:皇帝削藩,乃左右有宵小蠱惑,故而起兵清君側,誅晁錯。

在此背景下,吳王劉濞當年要是真敢入朝覲見,那先帝絕對做得出軟禁劉濞一聲,甚至斬草除根的事來。

故而當年,吳王劉濞不朝長安,在所有人的意料當中。

齊系、淮南系諸王則應召入朝,也同樣是題中應有之理。

畢竟彼時,齊系、淮南系諸王,大都還立場不明,屬於吳王劉濞和長安朝堂都在爭取的‘騎牆派’。

應召入朝,看看長安朝堂能給出什麼條件,也完全可以理解。

插句題外話——當時,劉榮在少府搗鼓的瓷器剛打響名氣,時任齊王劉將閭還曾恬不知恥的要求劉榮交出工藝,空手套白狼。

後來,先帝告訴劉榮:劉將閭這是在試探長安,爲了爭取齊王這個齊系諸王領頭人,能付出怎樣的價碼。

至於劉榮答應或拒絕,卻根本影響不到劉將閭的最終決策。

因爲從最開始,劉將閭就打定了主意,要讓吳王劉濞和長安鷸蚌相爭,自己則坐收漁翁之利。

至於瓷器的製造工藝,不過是劉將閭‘有棗沒棗打一杆子’的隨手試探而已。

言歸正傳。

吳王不朝,齊系、淮南系皆朝,都未曾讓人感到意外。

倒是趙王劉遂,居然也在當時稱病拒絕入朝,就稍有些出乎長安朝堂的預料了。

畢竟趙王一脈,與太宗皇帝、先帝這一脈,並沒有根本的矛盾或仇怨;

哪怕趙王劉遂打定了主意,要跟隨吳王劉濞舉兵,也完全沒必要在當時的情況下,通過拒朝長安來暴露自己的立場。

也正是因爲趙王劉遂拒朝,長安朝堂纔看清,或者說是確定了其‘潛在逆賊’的成色;

再加上劉榮這個穿越者的暗中推動,最終,趙王遂在整個吳楚七國之亂的過程中,都沒能把叛亂範圍擴散出趙國本土——甚至都沒能擴散出趙都邯鄲。

至於其他的諸侯——代王、燕王皆朝,實屬尋常;

樑王劉武更是第一個入朝,自然也是爲了和先帝商討、籌措叛亂應對事宜。

也就是在彼時,鬧出了那出著名的‘皇太弟’戲碼,搞得劉榮不得不演技爆發,配合先帝演了好幾個月的大戲……

在當時,幾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關東諸侯,哪家入朝了,哪家沒入朝’之上;

不久後,又轉移到了儲君皇太弟這一爆炸性新聞。

但劉榮卻依稀記得:當時入長安覲見的,不止有關東宗親諸侯,也同樣有漢家的外藩。

如南方的嶺南百越——除了南越王趙佗那隻老烏龜沒來,閩越、東越的國君,都主動上奏表示願意入朝。

只是彼時,先帝忙着推動《削藩策》,以及應對即將辦法的吳楚之亂,沒工夫搭理嶺南,便以‘路途遙遠’爲由,恩准了閩越、東越二藩不朝。

還有西南夷的夜郎、靡莫、邛都、滇等外藩,也都派出了使團入朝。

自然,還有朝鮮半島的馬韓、辰韓、弁韓、真番等名義上的‘外藩’。

是的;

在秦還沒來得及收服朝鮮半島,便二世而亡後,漢家成爲了朝鮮半島延續傳統,臣服華夏中原王朝的新目標。

第565章 調節閥第373章 統籌會?第257章 樑內史,別來無恙否?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548章 新的嘗試第38章 秦老匠第445章 爲後世開先例第201章 死曾不若匹夫第303章 撐犁天的意志第179章 朕福薄,不比先帝(蜜月結束!!!第89章 閹庶安敢欺我?第431章 面聖第270章 朕,要給程不識封侯!第55章 老孃長進了?第556章 玄之又玄?第397章 嗨,年關將近嘛第244章 邊牆有變?!第594章 斟酌第175章 申屠嘉:不要讓太子失望!第378章 鹽鐵和糧食不同第338章 《新則》的第一次實踐第306章 養兵千日第3章 左膀右臂第136章 兒行千里第199章 學着點兒,混小子第456章 萬望陛下三思!第271章 爵酬英雄,祿賜忠臣第157章 區區中郎將而已第335章 西域!第590章 國家信譽第180章 田叔好膽!第482章 終於,還是第102章 想做太子?第58章 我有卵子!第259章 寬宏大量韓安國第344章 天賦這個東西,藏都藏不住第201章 死曾不若匹夫第483章 不安第282章 雲中魏尚!第8章 命可真好第116章 公子好白淨?第547章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第515章 有的放矢第558章 後宮第200章 恐復爲呂氏!第425章 河西第568章 心理補償機制第254章 請陛下明察!第543章 編戶齊民第214章 蛇鼠一窩第201章 死曾不若匹夫第235章 工業進程(防盜半小時)第275章 落毛的蒼鷹?第535章 長平烈侯第77章 我乏了第361章 頭可斷,血可流,土地不能讓!第465章 酷吏?第261章 好迂腐的程不識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409章 齊地一豬倌第184章 少府怎麼說?要不要合夥?第180章 田叔好膽!第564章 反應會很大第128章 蓋棺定論第102章 想做太子?第534章 集思廣益?第55章 老孃長進了?第193章 高興了吧?滿意了吧!第152章 博望苑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580章 守江山難第574章 朕給你,纔是你的第43章 丞相失勢第309章 武夫當國!第497章 伊稚斜的決斷第294章 五月已過!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15章 我好怕啊第23章 好劇本第324章 試探第350章 常備野戰軍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第49章 孫兒,當真錯了嗎?第346章 天不遂人願第122章 暴君!第343章 考校第532章 就不!第585章 別鬧我再改改第333章 農耕文明的畜牧業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33章 父皇教的好啊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187章 揍他丫的!第415章 儒家的真面目?第310章 郅都,沒有擔當啊第224章 就是綁,也把太后給孤綁來!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540章 冬第371章 鹽鐵
第565章 調節閥第373章 統籌會?第257章 樑內史,別來無恙否?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548章 新的嘗試第38章 秦老匠第445章 爲後世開先例第201章 死曾不若匹夫第303章 撐犁天的意志第179章 朕福薄,不比先帝(蜜月結束!!!第89章 閹庶安敢欺我?第431章 面聖第270章 朕,要給程不識封侯!第55章 老孃長進了?第556章 玄之又玄?第397章 嗨,年關將近嘛第244章 邊牆有變?!第594章 斟酌第175章 申屠嘉:不要讓太子失望!第378章 鹽鐵和糧食不同第338章 《新則》的第一次實踐第306章 養兵千日第3章 左膀右臂第136章 兒行千里第199章 學着點兒,混小子第456章 萬望陛下三思!第271章 爵酬英雄,祿賜忠臣第157章 區區中郎將而已第335章 西域!第590章 國家信譽第180章 田叔好膽!第482章 終於,還是第102章 想做太子?第58章 我有卵子!第259章 寬宏大量韓安國第344章 天賦這個東西,藏都藏不住第201章 死曾不若匹夫第483章 不安第282章 雲中魏尚!第8章 命可真好第116章 公子好白淨?第547章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第515章 有的放矢第558章 後宮第200章 恐復爲呂氏!第425章 河西第568章 心理補償機制第254章 請陛下明察!第543章 編戶齊民第214章 蛇鼠一窩第201章 死曾不若匹夫第235章 工業進程(防盜半小時)第275章 落毛的蒼鷹?第535章 長平烈侯第77章 我乏了第361章 頭可斷,血可流,土地不能讓!第465章 酷吏?第261章 好迂腐的程不識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409章 齊地一豬倌第184章 少府怎麼說?要不要合夥?第180章 田叔好膽!第564章 反應會很大第128章 蓋棺定論第102章 想做太子?第534章 集思廣益?第55章 老孃長進了?第193章 高興了吧?滿意了吧!第152章 博望苑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580章 守江山難第574章 朕給你,纔是你的第43章 丞相失勢第309章 武夫當國!第497章 伊稚斜的決斷第294章 五月已過!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15章 我好怕啊第23章 好劇本第324章 試探第350章 常備野戰軍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第49章 孫兒,當真錯了嗎?第346章 天不遂人願第122章 暴君!第343章 考校第532章 就不!第585章 別鬧我再改改第333章 農耕文明的畜牧業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33章 父皇教的好啊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187章 揍他丫的!第415章 儒家的真面目?第310章 郅都,沒有擔當啊第224章 就是綁,也把太后給孤綁來!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540章 冬第371章 鹽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