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章 總結歸納

碩大的宣室殿,落針可聞。

殿室內,燈臺整齊排列,燭光搖曳。

宮人們宛如雕塑,一動不動的立在不起眼的角落。

御榻旁,宦者令葵五本能弓着腰,垂着眸,似是隨時都要睡着,實則卻是豎着耳朵,隨時等候劉榮的差遣。

而在御榻之上,天子劉榮慵懶斜躺,眉頭微皺。

目光則投向身前御案上,那一卷卷或陳或新,或深色、或淺色,且寫滿字的紙張。

——掰着指頭算下來,劉榮繼承漢家的皇位,也已有五年。

若是把先帝后三年,劉榮太子監國的時間也算上,那就是八年。

八年,在後世,便大概是一國元首的兩個連續兩個任期。

只要不是太拉胯,八年時間、兩個任期,也總能做出些成績,來爲自己的政治生涯定下主調,並蓋棺定論。

說的再直白些,就是在後世,八年時間,就是大多數國家的元首,能以‘元首’身份做事兒的時間間隔。

一國元首的功績,就需要靠這八年做出來——至少是埋下種子,並初見成效。

在劉榮所身處的當今漢室,皇帝,自然不是四年一任期,最多兩個任期的選舉制,而是終老任上的終身制。

但這也絲毫不影響劉榮,以這八年、兩個任期的時間間隔爲一個階段,來做過往八年的工作總結。

當然,並不是正式的、政治性質的工作總結,而是劉榮自己私下總結一下得失,做得好的方面繼續堅持,做的不好的方面,則及時調整。

查漏補缺,總結經驗教訓,總歸是好的。

只是不總結還好,這一總結,就難免讓劉榮有些飄飄然。

——過去這些年,尤其是繼承皇位後的這些年,劉榮從來都不敢說,更不敢想自己的成就,能達到太宗孝文皇帝的高度。

充其量,也就是繼先孝景皇帝遺志,蕭規曹隨,以太宗、孝景兩代先帝打下的基礎,順着他們指明的大方向,穩步推動漢家已有的政策和制度。

至於成就——劉榮嘴上會謙虛的說:別說太宗皇帝了,就連先帝的成就,朕都還有不小的距離才能追上;

暗地裡,劉榮心裡也只是認爲:自己的成就,大約與先孝景皇帝不相上下,距離太宗皇帝,則還差個十幾二十年的勵精圖治。

而在今日,劉榮看似心血來潮,實則卻早有計劃的工作總結後,劉榮卻驚訝的發現:不知不覺間,自己居然在掌握漢家大權後,做了這麼多的事。

既然是總結,而且是總結過往八年的工作,那自然是要一年一年來。

——第一年,也就是先帝四年,劉榮太子監國,開始從先帝手中接過接力棒,開始接受漢家大權的頭一年。

那一年,劉榮藉着監國前,以宿麥填補糧食市場缺口,順勢消滅關中糧商羣體的慣性,開始推動糧食官營。

原本只屬於突發事件的糧價不穩,也被劉榮借題發揮,轉變爲了漢家的糧食市場,從原先的市場經濟,轉向國營壟斷、宏觀調控經濟的契機。

在那之前,朝堂內外對劉榮主持糧價平抑一事的預期,也就是在平抑糧價成功,一切恢復原樣,或平抑糧價失敗,迫使先帝出手之間。

最好的結果,就是糧價得以平抑,糧價恢復往常,然後大家就當什麼都沒發生;

最差的結果,是劉榮瞎折騰一通,最後糧價還是不斷攀升,逼得先帝出手收拾殘局。

而後,仍舊是糧價恢復往常,大家也還是當什麼都沒發生,只是暗地裡記劉榮一筆‘辦事不靠譜’。

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是,那次平抑糧價,劉榮非但解決的‘糧價鼎沸’這個具體的事,還順勢解決了造成糧價鼎沸的人!

關中糧商羣體,自那以後徹底絕跡。

原本靠操控糧價牟利的功侯貴戚,挨板子的挨板子,吃瓜落的吃瓜落。

雖然當時,並沒有幾家功侯,因糧價鼎沸而被清算;

但回顧過往這八年,就不難發現:當年,參與哄擡糧價一事的功侯貴戚,居然在不知不覺間,以各種合理合法,讓人根本挑不出毛病——甚至感覺不到異常的方式,消失在了漢家的貴族羣體當中。

除國的除國,絕嗣的絕嗣,流放的流放,下獄的下獄。

偏偏還讓人挑不出毛病!

只能說,老劉家的天子記仇,真不是空穴來風。

而劉榮‘秋後算賬’時的手腕,無疑也比粗暴的先帝要高明許多,頗得太宗皇帝‘殺人不沾血’的風範。

糧商羣體被消滅,背後充當保護傘的功侯貴戚也被清算,空出來的糧食市場,也並沒有被劉榮放任不管。

——就在當年,少府借‘平抑糧價’一事開倉放糧,並順勢設立了原本閒置的治粟都尉一職。

再後來,太倉成爲治粟都尉的‘平價糧’專用糧倉,官方無限期、無限量,日常性出售平價糧,也就此成爲了漢家的常態。

再再後來,治粟都尉被併入新設的主爵都尉,併成爲主爵都尉官營的幾大大宗商品:鹽、鐵、糧三者之一的主要負責部門。

這便是執掌漢家大權後的第一年,劉榮所做出來的第一項成績,同時也是政治生涯中的第一個成就。

——糧食官營。

——讓漢家的糧食價格,從此成爲布匹般,近乎不可動搖的恆價生存物資。

在過去,劉榮只當自己這個成就,可以讓底層民衆的生活更穩定,讓農民具備基本的抗風險能力,或者說是降低農民所可能遭遇的風險;

但細想一番,劉榮卻發現:這看似沒重要到那個程度的舉動,實則卻是在無形間,爲漢家續了至少幾十年國運!

試想一下;

華夏封建社會時期的王朝末年,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答案是‘活不下去’四個大字。

那爲何活不下去?

是有人拿刀架在民衆脖子上,動不動就揮刀砍人?

還是沒房子住,流落街頭而死,亦或是沒衣服穿被凍死、被羞死?都不是。

——在封建時代,唯一能讓底層民衆,得出‘沒有活路,活不下去’這一結論的原因,是沒的吃,要被餓死了。

只要還有一口吃的,只要還有‘餓不死’的可能,對封建時代的底層民衆而言,就等於有活路。

活下去的可能性,足以讓淳樸的華夏民衆,忍下世間幾乎所有的不公。

只要還有活路,就沒什麼是不可忍耐的。

唯一不可忍耐的,唯一能讓淳樸的底層民衆,生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念頭的,便是沒有活路。

反正橫豎都是個死!

還不如拼一把!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啥也不做,肯定會餓死,揭竿造反,大概率被殺死;

都是死,後者好歹還有點渺茫的生存可能。

哪怕自己死了,也總有機會能爲後世子孫,謀求一條希望渺茫的生存之道!

這,便是封建王朝末年,底層民衆決心起義,推翻腐朽王朝的根本思維邏輯。

後世也有類似的戲談,說一個穿越者,若是能在亂世,得到系統提供無限量的鹹菜和白米飯,最終會引發怎樣的後果?

答案是,他將收穫數之不盡,且源源不斷的死士!

因爲亂世,多發生於王朝末年。

之所以會出現‘亂世’,王朝之所以會來到‘末年’,就是因爲老百姓活不下去,沒東西吃。

在這種時候,能讓老百姓吃飽飯——甚至僅僅只是吃上飯的人,便會被默認爲救世主。

如此說來,邏輯就非常簡單了。

——一個封建王朝,只要能確保大部分人餓不死,就不會淪落到‘王朝末年’;

哪怕因爲其他的原因而‘瀕危’,即瀕臨滅亡,只要底層民衆還餓不死,那就還有得救,事態就還有機會得到控制!

而在這套邏輯下,劉榮搞出來的糧食官營,恆定糧價,可謂是在當下的時代背景下,最大限度規避了底層民衆,出現大範圍、大規模的沒得吃,沒活路,從而‘官逼民反,不得不反’的可能性。

有了劉榮這一手糧食官營、糧價恆定,便等同於漢家在理論上,不再有農民起義覆滅王朝的可能性。

之所以是理論上,則是因爲這糧食官營、糧價恆定,終歸是朝堂中央定下的規矩。

有人立規矩,自然就有人壞規矩。

如果有一天,漢家出個被儒家洗壞腦子的皇帝,被儒家‘不可與民爭利’之類的話語所蠱惑,取消糧食官營、糧價恆定,那漢家該滅亡照樣得滅亡,底層民衆該揭竿也照樣要造反。

但這,就不是劉榮所能控制的事了。

——制度層面,劉榮已經爲漢家提供了理論上,不因農民起義而滅亡的基礎。

若未來,真有傻缺子孫自廢武功,那也只能說是命數如此。

總結而言,劉榮在掌漢家大權,太子監國的頭一年,在自己的漫長政治生涯當中,所做出的第一個成就,便爲漢家確立了長治久安、海內昇平的現實基礎。

單就是這一項成就,單就這一件事,功勞便幾乎不亞於先孝景皇帝,在整個皇帝生涯當中取得的成就。

——不單是不亞於這個位面上,只在位六年的先孝景皇帝,也同樣不亞於歷史上,在位足足十七年的漢景帝!

隨後,劉榮太子監國的第二年、第三年,則相對平穩了些。

一來,是那兩年時間,劉榮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政權交接前的維穩,以及自身權威、地位的確立之上。

二來,也是因爲當時,劉榮終歸只是監國太子,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漢天子。

彼時,頂在劉榮頭上的,不止有一個先孝景皇帝,還有一個祖母輩的竇老太后。

作爲監國太子,在先帝面前都不敢扎刺的劉榮,更別提在竇老太后面前,掌握多少話語權了。

這麼說下來,掌權的頭三年,劉榮主要的成就,便是糧食官營、糧價恆定,以及確保政權平穩交接,甚至堪稱無縫銜接了。

而後,便是劉榮掌權的第四年,也就是劉榮元年。

那一年的事,無需贅述。

——首先,劉榮在漢家疑似主少國疑的彼時,通過相對成熟的政治手腕,扛過了那一段微妙的時間節點,並在最大限度確保威儀不受損的前提下,平穩捱到了加冠親政的那一天。

加冠親政後,劉榮頂着祖母輩的竇老太后,以及定時炸彈性質的慄太后,最大限度確保了朝堂內外,在先帝駕崩,政權交接後的安穩。

在之後,便是匈奴人入侵北地一線,劉榮則以一場漢匈朝那之戰作爲迴應,拿下了自有漢以來,漢家第一次北方反侵略戰爭的勝利,將匈奴人的馬蹄,完全阻擋在了國門之外。

自那以後,劉榮的掌權之路便暢通無阻,再也不受任何人、任何事所影響了。

劉榮花費五年的時間,在漢家內部,完成了官僚體制改革、貪腐之風整肅,以及以科舉制度,作爲官僚體系流動性保障的成就。

與此同時,底層百姓、民衆,也仍舊在文景之治的浩浩大勢下,繼續過着三年一免稅,五年一發錢,三天兩頭賜爵的好日子。

於外,短短五年時間,漢家相繼在朝那之戰、河套-馬邑之戰以及高闕之戰——連續三場對外戰爭,就完成了漢匈雙方戰略格局的調換!

朝那之戰,證明了漢家有自保的能力,有能力將匈奴人完全擋在國門之外;

河套-馬邑之戰,在爲漢家奪下河套這個天賜養馬地的同時,也證明了漢家除了依憑城池龜縮方式,也同樣具備主動出擊的戰略進攻能力。

而高闕之戰,更是將一個駭人聽聞的事實,明明白白的擺在了長城內外,漢匈雙方民衆的面前。

——攻守之勢易也!

——接下來,輪到漢家的戰略進攻回合了!

這麼一樁樁,一件件數下來,劉榮驚訝的發現:自己文治武功、內政外交,對外戰略等各方面的成就,就算暫時無法和太宗孝文皇帝碰瓷,實則卻也已相差無多;

換做其他的土著皇帝,單就是劉榮這過往八年的成就,給他們當做畢生成績,也足以讓他們成爲毋庸置疑的明君雄主!

但劉榮很清楚:作爲穿越者,自己做的這些——自己過去八年所做的一切,都還遠遠不夠。

退一萬步說:就算未來數十年,劉榮不再取得新的成就,也至少要把過去八年的勝利果實守護住、鞏固好,才能算勉強合格。

如若不然,搞出個龍頭蛇尾,晚年昏聵的皇帝生涯,那劉榮就要變成又一個漢武大帝,亦或是唐玄宗了。

第557章 行吧第8章 命可真好第212章 關門,放太子!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348章 低聲下氣的軍臣第560章 意外之喜第564章 反應會很大第379章 主 主爵都尉?第464章 國之爪牙,戰克之將第82章 屠龍勇士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141章 啥事兒來着?第522章 漲工資!第362章 有棗沒棗打一杆子第266章 言於朝,則斬於闕!第15章 我好怕啊第506章 屁股決定腦袋第508章 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第202章 狗賊莫走!第587章 也許真是這樣第157章 區區中郎將而已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453章 無 無間道?第438章 新的秩序晚點更第382章 冗餘的禁衛第179章 朕福薄,不比先帝(蜜月結束!!!第558章 後宮第284章 請陛下,未雨綢繆!第546章 墨者第171章 老劉家的男人啊第522章 漲工資!第534章 集思廣益?第140章 合作愉快第325章 好鬱悶的‘大’單于第61章 陛下!第348章 低聲下氣的軍臣第345章 意料之外的紕漏第48章 皇祖母,誤會了第121章 周亞夫:我功勞太大了第7章 此事,急不得第384章 雙刃劍吶第341章 竇氏的未來第391章 這個可以有!第5章 登門賠禮第560章 意外之喜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141章 啥事兒來着?第479章 冰雕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469章 開花結果第544章 百家第20章 諸呂故事婚假第121章 周亞夫:我功勞太大了第259章 寬宏大量韓安國第344章 天賦這個東西,藏都藏不住第347章 蝴蝶效應第487章 僵持第401章 大魄力第461章 朕意已決!第164章 父皇,時間不多了啊第242章 細柳射聲,霸上拄盾第449章 戰鼓擂第241章 處置第485章 冰與火之歌第407章 四兩撥千斤第140章 合作愉快第37章 且瞧着吧第176章 孤,也太不是東西了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336章 下一步第65章 朕覺得不對勁!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第267章 宗親凋敝第292章 蒙王?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309章 武夫當國!第269章 王孫要做的事,還有很多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487章 僵持第338章 《新則》的第一次實踐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第191章 孤人傻掉了!第522章 漲工資!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245章 速至演武堂儀事!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161章 變天了吧?第169章 年少不可得之物第478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398章 說搞就搞第483章 不安第399章 金布律?第507章 攻心爲上第32章 埠(b)響丸辣第26章 皇長子手眼通天?第561章 慢慢來
第557章 行吧第8章 命可真好第212章 關門,放太子!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348章 低聲下氣的軍臣第560章 意外之喜第564章 反應會很大第379章 主 主爵都尉?第464章 國之爪牙,戰克之將第82章 屠龍勇士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141章 啥事兒來着?第522章 漲工資!第362章 有棗沒棗打一杆子第266章 言於朝,則斬於闕!第15章 我好怕啊第506章 屁股決定腦袋第508章 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第202章 狗賊莫走!第587章 也許真是這樣第157章 區區中郎將而已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453章 無 無間道?第438章 新的秩序晚點更第382章 冗餘的禁衛第179章 朕福薄,不比先帝(蜜月結束!!!第558章 後宮第284章 請陛下,未雨綢繆!第546章 墨者第171章 老劉家的男人啊第522章 漲工資!第534章 集思廣益?第140章 合作愉快第325章 好鬱悶的‘大’單于第61章 陛下!第348章 低聲下氣的軍臣第345章 意料之外的紕漏第48章 皇祖母,誤會了第121章 周亞夫:我功勞太大了第7章 此事,急不得第384章 雙刃劍吶第341章 竇氏的未來第391章 這個可以有!第5章 登門賠禮第560章 意外之喜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141章 啥事兒來着?第479章 冰雕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469章 開花結果第544章 百家第20章 諸呂故事婚假第121章 周亞夫:我功勞太大了第259章 寬宏大量韓安國第344章 天賦這個東西,藏都藏不住第347章 蝴蝶效應第487章 僵持第401章 大魄力第461章 朕意已決!第164章 父皇,時間不多了啊第242章 細柳射聲,霸上拄盾第449章 戰鼓擂第241章 處置第485章 冰與火之歌第407章 四兩撥千斤第140章 合作愉快第37章 且瞧着吧第176章 孤,也太不是東西了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336章 下一步第65章 朕覺得不對勁!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第267章 宗親凋敝第292章 蒙王?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309章 武夫當國!第269章 王孫要做的事,還有很多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487章 僵持第338章 《新則》的第一次實踐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第191章 孤人傻掉了!第522章 漲工資!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245章 速至演武堂儀事!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161章 變天了吧?第169章 年少不可得之物第478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398章 說搞就搞第483章 不安第399章 金布律?第507章 攻心爲上第32章 埠(b)響丸辣第26章 皇長子手眼通天?第561章 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