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雙刃劍吶

第384章 雙刃劍吶~

想到這裡,劉榮便低下頭,從懷中,拿出了一張明顯纔剛着墨不久的白紙。

白紙上,是劉榮根據記憶,從原歷史時間線上,所整理出來的漢三公九卿職務、名稱的演變。

尤其是原歷史時間線上,發生在景、武兩代天子在位時期的演變,被劉榮着重彙總到了一起。

三公,在原歷史時間線上的景、武二朝,幾乎不曾有過變化。

丞相還是百官之首,御史大夫還是亞相。

唯獨太尉,被漢武大帝改爲了大司馬,且以衛青、霍去病爲先例,允許換了個名字的太尉——大司馬一職,和其他漢家現有的軍職兼任,由一人擔任。

比如長平烈侯衛青,便曾做過大司馬大將軍;

冠軍景恆侯霍去病,也做過大司馬驃騎將軍。

總的來說,變化不大——僅僅只是太尉換了個名字叫大司馬,本質上依舊是太尉的地位、規格和權柄。

倒是九卿層面,在歷史上的景、武二朝,出現了較多變動。

首先是景帝一朝,在吳楚七國之亂平定之後,出於削弱地方郡縣、集權中央的考慮,出臺了一系列針對官職名稱、權責的修改方案。

比如:改郡守爲太守,改郡尉爲都尉。

——前者從過去的‘一郡之守’,變成了爲中央牧民的地方長官;

後者從原本的一郡兵馬之主將,降格成了和軍中都尉、將軍一般無二軍事職務。

又比如:改王太子爲王世子,改公子爲王子——旨在區分皇室子弟和諸侯子弟,使公子、皇子、太子等稱呼,自此成爲皇室專用,而非皇室、諸侯公用。

再有,便是朝堂內部,尤其是九卿層面,也出現了很多改動。

好比眼下,劉榮至今都還覺得不大習慣,聽着極其彆扭、奇怪的:改廷尉爲大理。

再比如,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僅僅只是換了個字面稱呼,以‘復古稱’的:改奉常爲太常。

還有原本打算改,卻還沒來得及改的:改典客爲大行。

這三項當中的前兩項,在劉榮如今所身處的這個時間線,都已經實現了。

雖然不是孝景皇帝親手做的,卻也是劉榮遵循先帝意志,爲亡父了卻了心願。

除此二者,餘下的內史、少府、衛尉、宗正、郎中令、典客、太僕,在景帝一朝倒是倖免於難。

但到了原歷史時間線上的武帝一朝,九卿卻是被改了個天翻地覆。

——郎中令改爲:光祿勳;

——宗正改爲:宗伯;

——原本的典客、被孝景皇帝改名後的大行,再度更改爲:大鴻臚;

——將大理改回:廷尉;

而後,便是最爲關鍵的一項——按地理位置,拆分內史爲:右扶風、左馮翊、京兆尹,各秩二千石,皆非九卿。

原爲內史下轄單位的中尉被分離出來,稱:執金吾;

再將原內史下轄,負責農業事務的大農令更名爲:大司農,並頂替原屬於內史的九卿席位……

至此,改造完成。

在景帝之前,漢九卿分別爲:內史、少府、太僕、廷尉、衛尉、典客、奉常、宗正、郎中令。

而武帝之後,卻變成了:大司農、少府、太僕、廷尉、衛尉、大鴻臚、太常、宗伯、光祿勳。

也就難怪在後世,人們總覺得西漢的三公九卿——尤其是九卿,似乎有二三十個職位。

但實際上,有漢一朝,三公九卿的位置,基本還能算作是一個蘿蔔一個坑。

之所以會給人這樣的錯覺,就是因爲同一個官職,在四百年劉漢——甚至僅僅只是前半頁的西漢,可能就有兩三種叫法。

說回眼下。

先帝老爺子臨終前,打算給廷尉、奉常改個名字,劉榮沒覺得有什麼,該不該都行。

既然先帝老爺子想改,劉榮就給改了,權當是哄地底下的先帝老爺子開心。

至於日後,要不要完完全全的朝歷史作業——把典客改爲大鴻臚,把郎中令改爲光祿勳之類,劉榮卻有着不一樣的想法。

在劉榮看來,九卿是否要改名字,關鍵並不在於天子個人的喜好。

並不是說,天子覺得大理比廷尉好聽、光祿勳比郎中令有逼格,那就應該去改。

而是應該以客觀需求爲準,以實際效能的角度去出發。

比如廷尉,被先帝老爺子改成了大行,在歷史上,又被後來的漢武大帝改回爲廷尉。

意義在哪裡?

無外乎就是孝景帝覺得廷尉不好聽,武帝爺又覺得大理更不好聽而已。

而在留榮看來,像‘朕覺得不好聽’這種改換九卿名稱的理由,其實是很沒必要的。

一個九卿屬衙,如果要改,那就改他的權責範圍,改他的效能;

改完之後,再看原本的名稱,是否與改革過後的效能、職責相符。

好比廷尉,被歷史上的景、武爺兒倆來回改,改來改去,無論是叫廷尉還是大理,終究還是沒改變這個部門,是作爲中央最高司法機構的職能。

故而,改這個部門的名稱,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景帝改廷尉爲大理,沒有意義,純閒的;

武帝又把大理改回去,更沒有意義,更是閒的淡疼。

所以,對於過去的廷尉、如今的大理,劉榮的態度很明確。

既然已經改了——既然已經無意義的白忙活了一場,那就不要再無意義的多忙活一場,把名字再給改回去了。

有這精力,乾點別的什麼不好?

同樣的道理——奉常既然改叫了太常,那就這麼叫着吧;

典客還沒改叫大行,那就不改了——即不改爲大行,也不改爲大鴻臚。

宗正不改宗伯,郎中令不改光祿勳,一切照舊。

把有限的精力,都放在有意義的事兒上,而非這種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的事兒上。

當然,這也並不意味着劉榮,完全不認可歷史上,發生在景、武二朝的九卿名稱、職權大洗牌。

尤其是原歷史時間線上,漢武大帝針對內史的拆分,劉榮非但不覺得不好,反而還十分贊同。

——以地域劃分,將關中分成三塊地區;

右扶風、左馮翊、京兆尹——一聽名字就知道,這三個職務管的是哪片兒地方。

改中尉爲執金吾,則是通過更改職務名稱,明確原中尉屬衙被分離出來的事實,同時又明確指出‘新中尉’的職責:皇帝手裡的棍棒,誰不聽話就錘誰。

再將大農令改名爲大司農,並使其取代原本的內史,徹底顛覆原內史屬衙‘關中小丞相’的政治屬性;

使‘新內史’:大司農,成爲權力覆蓋面積遍佈天下,卻並不大包大攬,只專精農業事務的、真正意義上的‘治粟’官。

這,纔是劉榮認爲有必要、有積極作用的九卿改制。

還是那句話:要改,你就去改他的職能,然後再根據新職能,考慮是否要換個新名字。

所以,拆分內史爲右扶風、左馮翊、京兆尹,改中尉爲執金吾,改大農令爲大司農,並使其取代原內史,劉榮都打算照抄歷史作業。

——因爲即便劉榮作爲穿越者,也想不到比這更出色、更合適的內史拆分方案。

而其他的部分,純純就是閒着沒事換個名字玩兒,完全沒有實際意義的‘改制’,劉榮就敬謝不敏了。

“如此一來,新三公,便是丞相、御史大夫、御史中丞。”

“御史大夫,御史中丞——都帶個‘御史’,倒是可以給其中一個改個名字,以作爲區分。”

“嗯……”

“司空?”

“亦或是……”

只思考了片刻,劉榮便否定了這個選擇,卻也下定了給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其中一個位置換個名字的決心。

而且最終改的,大概率會是御史中丞。

原因很簡單:御史大夫無論改或不改,大家都知道他是三公之一的亞相。

但御史中丞,百十年來都是御史大夫底下的一個小弟,即便劉榮盈給擡上三公之列,也難免會被人所輕視。

所以,劉榮打算給御史中丞,換一個‘更像三公’的名字。

至於爲什麼否定‘司空’的備選,則是因爲司徒、司空、司馬,並非三百多年後的漢末三國纔有,而是早在數百年前,就已經被明確記錄在《尚書》當中的古三公。

其中,司徒對應如今的丞相,司空對應當下的御史大夫,而司馬,便對應過去百十年來的太尉。

既然已經決定罷設太尉,改以大司馬取締——尤其還將太尉/大司馬踢出三公之列,那司徒、司空這兩個古稱出現在三公當中,就多少有些不合適了。

具體改爲什麼,劉榮可以慢慢想——甚至可以先不改,直接讓御史中丞做幾年三公,考慮好了再改。

但改是一定要改的;

御史中丞,也是一定要取代太尉,成爲漢家新的三公的……

“至於九卿麼……”

“嗯……”

“宗正、太僕、衛尉、典客、大理、太常、郎中令七個,照舊。”

“——中郎將併入郎中令,再把衛尉、郎中令二者的權責明確劃分一下,也就差不多了。”

“剩下的內史、少府——內史於今年年末正式拆分;”

“唯獨少府……”

想到最後,劉榮再度陷入了兩難之中。

Wшw_ тt kán_ c○

不得不說的是:眼下,是漢天子動少府最合適、最完美的時機和創口。

於外,北方匈奴接連打了兩場敗仗,都跑來求和了,短時間內——至少近兩年,根本沒精力南下侵擾。

至於南方的趙佗,賴漢匈朝那之戰、河套-馬邑之戰——這接連兩場由漢家完勝的漢匈大戰,南方百越之地也肉眼可見的消停了很多。

兩三年前,先帝與劉榮交接政權前後,趙佗還隱隱有些蠢蠢欲動,頗有些在嶺南搞個大新聞的架勢。

但在朝那之戰、河套-馬邑戰役之後,趙佗卻是連自己的王宮都不怎麼出了。

黃屋左纛不坐了,行文用制不提了;

什麼?

出入稱警?

——直接就不出宮了!

外部沒有軍事威脅,關東又在吳楚七國之亂平定之後,陷入理所應當的漫長安穩期;

最重要的是:現任少府卿石奮,是有漢以來五十餘年,前後近十位少府卿當中,最軟弱、最沒有原則,對皇帝最言聽計從的一任!

就連前少府、現任丞相桃侯劉舍,都沒有石奮這麼聽劉漢天子的話!

不趁着這個機會對少府下手,等日後,再冒出來一個又臭又硬——好比岑邁第二的少府,那還怎麼動少府?

但劉榮不得不考慮的是:少府對於如今的漢室,乃至於現階段的劉漢天子而言,實在實在是茲事體大。

龐大的產業、海量的庫存,數以十萬計的人力資源,成千上萬的官、吏、匠、徒編制;

再加上少府遍佈天下各地、遍佈方方面面的龐大印象裡,說少府‘牽一髮而動全身’,可謂是半點都不誇張。

裁員裁到大動脈的事,劉榮雖然前生今世都沒做過,卻也總還是見識了不少。

劉榮很擔心自己對少府的拆分、改革,會鬧成後世那些聞名遐邇的趣聞、軼事那般,切到漢家、切到自己這個漢天子的大動脈。

最關鍵的是:無論對少府採取怎樣的拆分方式、手段,都會不可避免的造成原本支撐着天下的少府,在改制、拆分陣痛期內,部分或完全的失去效能。

少府很強大,也很龐大。

強大到秦漢天子,有‘只要少府在手,我就敢和整個世界開戰’的底氣;

卻也龐大到沒有人,能預估少府究竟支撐着文明、政權的那些地方,若是少府倒下,那對於華夏文明而言,又會造成多大的影響、帶來多大的災難。

而劉榮拆分少府,是肯定會讓少府‘倒下’一段時間的。

究竟是陣痛還是崩潰、坍塌,劉榮拿不準。

究竟該不該在當下動手,而不是徹底搞定匈奴人之後,劉榮,也有些左右爲難……

“唉~”

“雙刃劍……”

“雙刃劍吶~”

“秦少府章邯,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爲嬴秦續上最後一口氣;”

“卻也能倒戈相向,叛國投敵,爲嬴秦釘上最後一個棺材釘……”

“——難吶~”

“太難……”

第141章 啥事兒來着?第463章 世態炎涼啊第174章 周亞夫,你不高興啊?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第110章 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第377章 圍三缺一第77章 我乏了調的一手好作息第73章 封印第418章 外戚衰敗,無可逆轉第308章 將戰第446章 慄氏外戚第115章 服從命令,纔是武人的天職!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17章 樑《孝》王第394章 ‘那’個男人第130章 太尉周亞夫之禍?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358章 攻守易型啦第359章 自古以來?第338章 《新則》的第一次實踐第218章 天子啓的異常第81章 天下皆反?第16章 私人訂製版陷阱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350章 常備野戰軍第241章 處置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330章 盛世的另一面第28章 給你臉了是不?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291章 諸王的成長第369章 詭寂第471章 博望魯班苑第201章 死曾不若匹夫第99章 十日?!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58章 我有卵子!第158章 試試就逝世!第176章 孤,也太不是東西了第296章 不孝有三?第87章 兄弟如手足第354章 花錢的纔是大爺!第282章 雲中魏尚!第229章 皇帝少弱,不堪持國?第471章 博望魯班苑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448章 墨家?第442章 和平分手第130章 太尉周亞夫之禍?第384章 雙刃劍吶第168章 這也太擬人了吧?第273章 老太后的肯定第368章 權宜之計第72章 怎這般過火?第455章 能有什麼辦法呢?調的一手好作息第152章 博望苑第441章 迭代!第208章 太上皇?第295章 女人心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171章 老劉家的男人啊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118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391章 這個可以有!第281章 遊牧之民的噩夢第49章 孫兒,當真錯了嗎?第386章 世子多疾,汝勉勵之第69章 朕,變了嗎?第430章 人才啊第348章 低聲下氣的軍臣第73章 封印第8章 命可真好第338章 《新則》的第一次實踐第382章 冗餘的禁衛第390章 神特麼漢使!第167章 老儒安敢?!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230章 小說家言第363章 黑土地第32章 埠(b)響丸辣第313章 文化差異第452章 還得先看看高闕第440章 天宮一粒塵,壓塌人間山第279章 這筆買賣,不划算嗎?第448章 墨家?第248章 竇太后的大局觀請假條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335章 西域!第209章 不至黃泉,不復相見矣第175章 申屠嘉:不要讓太子失望!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19章 做大哥的第451章 穩有穩的好處第132章 龍鳳爭鳴(上)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227章 開戰!
第141章 啥事兒來着?第463章 世態炎涼啊第174章 周亞夫,你不高興啊?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第110章 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第377章 圍三缺一第77章 我乏了調的一手好作息第73章 封印第418章 外戚衰敗,無可逆轉第308章 將戰第446章 慄氏外戚第115章 服從命令,纔是武人的天職!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17章 樑《孝》王第394章 ‘那’個男人第130章 太尉周亞夫之禍?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358章 攻守易型啦第359章 自古以來?第338章 《新則》的第一次實踐第218章 天子啓的異常第81章 天下皆反?第16章 私人訂製版陷阱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350章 常備野戰軍第241章 處置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330章 盛世的另一面第28章 給你臉了是不?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291章 諸王的成長第369章 詭寂第471章 博望魯班苑第201章 死曾不若匹夫第99章 十日?!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58章 我有卵子!第158章 試試就逝世!第176章 孤,也太不是東西了第296章 不孝有三?第87章 兄弟如手足第354章 花錢的纔是大爺!第282章 雲中魏尚!第229章 皇帝少弱,不堪持國?第471章 博望魯班苑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448章 墨家?第442章 和平分手第130章 太尉周亞夫之禍?第384章 雙刃劍吶第168章 這也太擬人了吧?第273章 老太后的肯定第368章 權宜之計第72章 怎這般過火?第455章 能有什麼辦法呢?調的一手好作息第152章 博望苑第441章 迭代!第208章 太上皇?第295章 女人心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171章 老劉家的男人啊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118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391章 這個可以有!第281章 遊牧之民的噩夢第49章 孫兒,當真錯了嗎?第386章 世子多疾,汝勉勵之第69章 朕,變了嗎?第430章 人才啊第348章 低聲下氣的軍臣第73章 封印第8章 命可真好第338章 《新則》的第一次實踐第382章 冗餘的禁衛第390章 神特麼漢使!第167章 老儒安敢?!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230章 小說家言第363章 黑土地第32章 埠(b)響丸辣第313章 文化差異第452章 還得先看看高闕第440章 天宮一粒塵,壓塌人間山第279章 這筆買賣,不划算嗎?第448章 墨家?第248章 竇太后的大局觀請假條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335章 西域!第209章 不至黃泉,不復相見矣第175章 申屠嘉:不要讓太子失望!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19章 做大哥的第451章 穩有穩的好處第132章 龍鳳爭鳴(上)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227章 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