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大棒!

劉榮反思過:對於貫穿華夏近兩千年曆史的儒家、儒學,自己爲什麼會那麼排斥、那般嗤之以鼻;

甚至於在後世,絕大多數人都覺得儒家、儒學,便是華夏文明在封建時代中後期,愈發腐朽、灰暗的原因所在。

最終,劉榮得出的結論就是:儒家所提倡的‘鄉紳治國’道路,在歷朝歷代——在每一個華夏封建王朝,都使得鄉紳、地主階級,成爲了國家真正的統治者。

相較於多少還要點臉、多少還有點追求的封建皇權,鄉紳、地主階級的訴求純粹的多。

不外乎兼併土地,耕讀傳家八個大字。

底層民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他們吸整個底層的血,來幫助他們滾雪球般積累財富、地位的訴求相悖。

只是儒家、儒學的存在,讓他們得以將底層vs地主的階級矛盾,轉移爲底層vs封建皇權的制度矛盾。

於是,封建王朝周而復始,深陷三百年王朝週期律而無法自拔;

反觀鄉紳、地主們,早已在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的財富積累——也就是對底層民衆的壓榨後,發展成爲了臭名昭著的百年門閥,乃至千年世家。

直到後世新時代,這樣的狀況才被一位偉人所終結;

但劉榮依舊清楚地記得:即便在那兩千多年後的新時代,整個地球上,也獨有華夏文明擺脫了這種畸形的‘鄉紳治國’路線。

華夏文明周邊的泛華夏文化圈國家,無不仍在被儒家‘鄉紳治國’的錯誤理念繼續荼毒,翻身無望。

至於遙遠的西方,則發展出了獨具特色的財閥治國理念,並在自我毀滅的路上一去不復返……

明白了這些,再回過頭,來看眼下,正被自己所掌控、所統治的當今漢室,劉榮便很輕鬆的就知道,自己究竟要怎麼做了。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絕對不行的。

至於‘統一思想’,劉榮也想過:要不要從除儒家以外的其他學派、學說當中,選一個可以面面俱到,可以完美武裝華夏文明思想的一個。

但劉榮最終發現,這個想法太過於天真。

因爲在劉榮的簡單瞭解過後,便發現這個時代的所謂‘諸子百家’,更像是一張百足圓桌的桌腿。

將這百根桌腿砍掉一些,甚至砍掉大半,或許並不影響這張名爲‘華夏文明’的桌子的平衡。

但這百根桌腿當中,沒有任何一根,能獨自支撐起這張桌子。

歷史上,儒家曾嘗試過。

只是後來的一切,都證明:將一根桌腿放在圓桌正中央,雖然能勉強撐起一張桌子,但這個平衡將無比脆弱;

隨便在桌子的某個位置放上東西,桌子就馬上會倒。

以至於儒家自己也發現了這個隱患,於是只能‘自我分裂’,內部分離出多個流派,來共同支撐起這張桌子的平衡。

而在劉榮看來,華夏這張桌子,哪怕是按照最基本的物理原理,也至少有三條腿才能立穩。

儒家的‘有教無類’,教書育人,有其可取之處。

法家的法治理念、改革信念,同樣不可或失。

此外,還有黃老學——即道家的‘無爲而治’,與民休息;

墨家的格物致知,乃至於史前版本的‘共產煮意無政府’理念;

還有負責農業技術的農家、醫藥技術的醫家、外交藝術的縱橫家、輿論傳播的小說家……

等等等等。

你不能說諸子百家當中,有哪一家可以完全代表華夏文明的思想結晶。

——哪怕號稱‘集百家之所長’的雜家,也同樣不行!

但你不得不承認:諸子百家當中,任何一個學派、學說單拎出來,都有其存在的積極意義。

所以在劉榮看來,統一思想,完全不需要通過粗暴的‘罷黜百家,獨尊某術’來達成。

這純粹就是懶人的做事方法。

劉榮要做的,是通過對諸子百家進行統一的思想改造,來達成華夏文明思想統一的同時,儘可能保留諸子百家當中,那些明顯有積極意義的學說、學派。

那麼,問題來了。

——人家憑啥聽你的?

祖師爺都把道路指的明明白白,你劉榮張口閉口一句話,就讓人家改?

你有這麼大面子嗎?

劉榮顯然沒有。

準確的說,現階段的封建皇權,還沒有根據自己的心意,來改造某一個,乃至諸子百家所有學派的能力。

但劉榮知道:科舉有。

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

對於學派、學說而言,這個‘利’字,無外乎學說的傳承。

而傳承,就需要人。

只有更多的人,去學習、傳承,學派纔不會斷絕在歷史的長河當中。

那要怎麼做,才能讓更多的年輕人,更積極的投身於某一學派呢?

答案是:做官。

升官發財四個字對華夏人的誘惑力,可謂是貫穿古今。

只有能培養出官員、能讓門下底子更輕鬆的躋身官僚羣體的學派,才能吸引更多、更傑出的年輕知識分子,

於是,邏輯閉環大致形成。

——學派、學說,需要有更多的人學習本門學說,來確保學說的傳承、延續;

同時,也需要官面上有本學派出身的人,爲學說傳承保駕護航;

至於年輕的精英知識分子,則需要尋找一塊能更輕易敲開‘官場’之門的敲門磚。

同時,也需要通過學說這個媒介,來作爲‘報團取暖’的人脈網絡。

雙方一拍即合。

唯一欠缺的,就是某一學派相較於其他學說,是否在‘將弟子培養爲官員’這一層面,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這時,劉榮出手,補全了這個短板。

——哪個學派更聽話,哪個學派出身的士子,就更容易被錄用爲官員!

至此,邏輯閉環徹底形成。

學派要想更受歡迎,就得培養出更多的官員;

而科舉的存在,又使得學派爲了培養更多的官員,就需要更聽劉榮的話。

學派聽話了,培養官員的比例、能力增加了,對年輕人的吸引力自然就變大了;

其他學派一看——這還得了?

於世趕忙跟進。

如此幾年,現存於世的諸子百家各學,就都會陷入‘誰跟聽天子的話,誰的國家立場更堅定’的競爭當中。

劉榮無心罷黜百家,獨尊某術,所以對於那些會來事兒的學說,劉榮都會給與相應的照顧。

如此,諸子百家得以保存,思想家也得以統一,各學各派也都有了官方背書,傳承、延續不成問題。

甚至於,這些學說、學派的傳承,將和漢家的國祚綁定在一起!

畢竟誰知道若漢家滅亡,下一個朝代還會不會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確保各家學說傳承無憂……

到這裡,劉榮的想法也就很明顯了。

——暫時的思想混亂,是有。

但科舉,恰恰是劉榮爲了統一思想,而下的一手妙棋。

通過科舉的大棒,來引導各家學說更貼合現實、更貼合國家利益,就是劉榮真正想要達成的目的。

相較於這個宏大的政治目標,通過考舉爲國家選拔人才、充實官僚羣體,就多殺顯得有些順手而爲之嫌了。

先前,劉榮放出科舉的消息,考慮到茲事體大,自然不易透露太多。

正所謂:事以密成。

若是劉榮一開始,就把自己所有的目標都擺上檯面,那且不說阻力有多大、難度有多大——單就是扯皮,都能把劉榮這具肉體凡胎之軀的壽命給耗光。

一開始不多說,只表明是要選拔官僚,算是給朝堂內外,留一個緩衝、消化的時間。

而現在,朝堂內外基本接受了‘科舉納士’的現實,也接受了這種官僚選拔制度;

再加上輿論的混亂,已經讓朝堂內外,就科舉一事生出了些許不安。

劉榮知道,是時候了。

是時候向朝堂內外,進一步展露自己的政治意圖了。

“嗯~”

“這樣;”

“申、商之學,朝中獨大理一人。”

“便由大理修書一封,轉告張恢——張子:今歲秋闈,治刑、名學之法家士子,便暫不予錄用了。”

“往後數歲,還請張子於法家之士多行教誨、約束。”

如是一番話,算是劉榮爲參加本次秋闈的法家士子,做出了最終宣判。

——一人惹禍,集體背鍋。

過往的列國、秦漢二朝,都在說不讓你們抱團,你們非抱團;

那好,既然你們非要以‘學術’之名抱團,那就體驗一下榮辱與共的感覺吧。

至於劉榮‘託’趙禹轉告的張恢張子,則是先帝老爺子的恩師:晁錯早年的學師。

拜弟子晁錯所賜,如今的張恢,已隱隱成爲了法家內部的話事人。

劉榮很確定,都不需要趙禹具體去說些是什麼——只要今年秋闈,法家沒有哪怕一人通過科舉的消息,送到那位張恢‘張子’面前,其他的事,就不必多言了。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有了這次的教訓,下一次科舉,法家必定會以更讓劉榮順眼的姿態,出現在長安城的街頭巷尾。

敲打完法家,劉榮自然也沒漏掉另一大難。

“及仲尼之說~”

“唔,便勞煩魏其侯,修書轉告歐陽和伯——歐陽生;”

“便說儒家之士,多長於經義,而短於實踐。”

“故今歲秋闈,儒家之士,或多有落榜。”

“還望歐陽公約束門徒,另廣告儒家其餘諸學,如魯儒、齊詩等學——朕興科舉,乃爲國選材、納士;”

“學無所成、德無所全者,便莫派來長安自取其辱,辱沒師門了……”

相較於法家‘今歲秋闈不錄’的一刀切,劉榮對儒家顯然還是留情了。

沒辦法;

今年秋闈,儒家來的人實在是太多——足足佔了七成有餘。

先立下‘法家士子皆不錄’的弗萊格,今歲秋闈,劉榮已經損失數百上千的考生。

若是再來一句‘儒家士子亦不錄’,那也不用搞什麼科舉了;

直接把剩下的千兒八百號人召入宣室,來一場殿室就完了……

至於劉榮託請御史大夫竇嬰這個‘當世大儒’,轉告當世《尚書》傳人、濟南伏生唯一的傳人:歐陽和伯,則是向儒家透露了一個不算隱晦的信號。

——治《尚書》的,纔是我漢家最需要的儒學人才。

一如太宗皇帝年間的賈誼賈長沙、計相張蒼等。

這也算是劉榮通過皇權,輕輕擡了歐陽和伯一手,使其在儒家內部諸多學派中,享有更大話語權外,針對儒家學術、思想改造的一次嘗試。

考試範圍已經劃給你了:治《周易》的,原則上來者不拒,治《尚書》的,無條件高看一眼;

剩下的,就看儒家懂不懂事兒了。

法家、儒家都敲打完了,就該輪到消極怠戰,高傲的不摻和此次科舉的黃老學了。

“及黃老……”

故作遲疑的沉吟一聲,惹得殿內接連擡起幾十顆原本低垂的頭顱,劉榮終是怪笑着搖搖頭。

連道幾聲‘罷了’,旋即低下頭去,自顧自沉默下來。

對於黃老,劉榮的期望不大。

——不指望黃老學能觸底反彈,重新成爲漢家的執政學派;

只是哪怕要退出權力中樞,劉榮也希望黃老學可以退的更體面、更有骨氣。

WWW ▲тt kǎn ▲c o

而且在淡退出權力中樞之後,也別自暴自棄的去修仙問道,搞什麼道家。

就像一個退役的運動員一樣,乖乖在替補席坐着,等下一次華夏文明需要自己了,再披掛上陣就好。

只不過,作爲漢家的開國執政學派,黃老學在如今漢室朝堂的影響力,終究還是統治級的。

尤其東宮長樂,還有一位太皇太后,在爲這個無論整體精神層面,還是個體物理層面,都‘垂垂老矣’的學說撐腰。

所以,對於黃老學,劉榮不方便太過直接的口頭敲打。

一聲遲疑的沉吟,外加苦笑間幾聲‘罷了’,以及一個失望至極的眼神,足夠了。

劉榮很確定,今日這場朝儀結束之後,得知自己表態的黃老學,也必定會做出反思。

至於反思結果,劉榮不在乎。

派幾個人象徵性參加一下科舉也好,珍而重之的應對科舉也罷,繼續對科舉無所屌謂也行。

終歸是要做出變化的。

幾十年來,都始終一成不變——連內部秩序、學說傳承都沒咋變過的黃老學,總該做出些許變化了……

第49章 孫兒,當真錯了嗎?第579章 戰略藍圖第72章 怎這般過火?第349章 戰略轉變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58章 我有卵子!第195章 朕駕崩,必有血親殉葬!第570章 下限更重要第531章 封禪?第351章 新軍!第277章 民女,亦不畏之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304章 報仇!雪恨!第171章 老劉家的男人啊第516章 由點及面第544章 百家第131章 序幕第146章 你當我弟沒哥哥?第132章 龍鳳爭鳴(上)第380章 魔改第538章 意外第234章 進退兩難吶第450章 艱難的抉擇第356章 來了,都老了第192章 不該殺嗎!!!第536章 絕戶計告假第353章 吞金獸!第397章 嗨,年關將近嘛第175章 申屠嘉:不要讓太子失望!第369章 詭寂第502章 篝火晚會第131章 序幕第44章 長安侯第330章 盛世的另一面第132章 龍鳳爭鳴(上)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565章 調節閥我再改改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247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第361章 頭可斷,血可流,土地不能讓!第94章 這不搞人心態嗎這?第548章 新的嘗試第214章 蛇鼠一窩請假條第164章 父皇,時間不多了啊第302章 戰書?第25章 別這麼看我啊第441章 迭代!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279章 這筆買賣,不划算嗎?第258章 朕,錯了嗎?第283章 戰略準備第402章 皇祖母,何意?第147章 好小子!第247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第481章 慈,不掌兵!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266章 言於朝,則斬於闕!第86章 王孫,且去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第320章 衛青第428章 唯纔是舉?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19章 做大哥的第576章 把控力度第87章 兄弟如手足第543章 編戶齊民第567章 滄海桑田第347章 蝴蝶效應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289章 慄氏也有聰明人?第543章 編戶齊民第39章 降維打擊?第84章 上架感言第429章 朕吶,又要搞事情啦第214章 蛇鼠一窩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277章 民女,亦不畏之第318章 決戰前夕第443章 桃侯家族的難第548章 新的嘗試第124章 太祖劉邦,好慘一男的第7章 此事,急不得第233章 皇祖母慢走第263章 人心啊第135章 奏對第19章 做大哥的第368章 權宜之計第193章 高興了吧?滿意了吧!第590章 國家信譽第365章 物論第337章 連鎖反應?第36章 就怕混蛋有文化第261章 好迂腐的程不識第21章 殫精竭慮第405章 輿論鼎沸?
第49章 孫兒,當真錯了嗎?第579章 戰略藍圖第72章 怎這般過火?第349章 戰略轉變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58章 我有卵子!第195章 朕駕崩,必有血親殉葬!第570章 下限更重要第531章 封禪?第351章 新軍!第277章 民女,亦不畏之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304章 報仇!雪恨!第171章 老劉家的男人啊第516章 由點及面第544章 百家第131章 序幕第146章 你當我弟沒哥哥?第132章 龍鳳爭鳴(上)第380章 魔改第538章 意外第234章 進退兩難吶第450章 艱難的抉擇第356章 來了,都老了第192章 不該殺嗎!!!第536章 絕戶計告假第353章 吞金獸!第397章 嗨,年關將近嘛第175章 申屠嘉:不要讓太子失望!第369章 詭寂第502章 篝火晚會第131章 序幕第44章 長安侯第330章 盛世的另一面第132章 龍鳳爭鳴(上)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565章 調節閥我再改改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247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第361章 頭可斷,血可流,土地不能讓!第94章 這不搞人心態嗎這?第548章 新的嘗試第214章 蛇鼠一窩請假條第164章 父皇,時間不多了啊第302章 戰書?第25章 別這麼看我啊第441章 迭代!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279章 這筆買賣,不划算嗎?第258章 朕,錯了嗎?第283章 戰略準備第402章 皇祖母,何意?第147章 好小子!第247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第481章 慈,不掌兵!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266章 言於朝,則斬於闕!第86章 王孫,且去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第320章 衛青第428章 唯纔是舉?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19章 做大哥的第576章 把控力度第87章 兄弟如手足第543章 編戶齊民第567章 滄海桑田第347章 蝴蝶效應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289章 慄氏也有聰明人?第543章 編戶齊民第39章 降維打擊?第84章 上架感言第429章 朕吶,又要搞事情啦第214章 蛇鼠一窩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277章 民女,亦不畏之第318章 決戰前夕第443章 桃侯家族的難第548章 新的嘗試第124章 太祖劉邦,好慘一男的第7章 此事,急不得第233章 皇祖母慢走第263章 人心啊第135章 奏對第19章 做大哥的第368章 權宜之計第193章 高興了吧?滿意了吧!第590章 國家信譽第365章 物論第337章 連鎖反應?第36章 就怕混蛋有文化第261章 好迂腐的程不識第21章 殫精竭慮第405章 輿論鼎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