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一步到位

羽林、虎賁二校擴編爲軍!

對於長安朝堂內外,這其實算不上多麼驚人的消息。

——早在劉榮獲封爲太子儲君,並設立羽林、虎賁二校,來作爲儲君專屬武裝力量的時候,這兩部校尉分別擴編爲軍,就已經是可以預見的事了。

說起羽林、虎賁二校擴編,就不得不提如今漢室承自嬴秦,且至今都在沿用的什伍之制。

什伍之制,也被坊間私下稱爲:二五之制。

顧名思義,便是以‘二五’的循環數列,作爲軍隊編制的基數。

五人爲一‘伍’——主官伍長,也稱伍佰;

二伍,即十人爲一‘什’——主官什長,也稱十人長;

五什,即五十人爲一‘屯’——主官屯長;

二屯,即百人爲一‘曲’——主官曲侯,也稱百人將。

在軍中,那些胸大無腦,沒有多少戰術素養,但個人武力超羣的猛人,便大都是這個職務。

嗯,劉榮一直都覺得,李廣是個很出色的曲侯,即百人將……

便這般以‘二五’的基數類推:五曲爲一‘隊’,兵五百,主官隊率,也稱司馬;

到了隊率司馬這一級,便是躋身中高層將官,會被人私下稱之爲裨將,稍微不要臉些,也勉強可以口稱‘末將’了。

二隊爲一‘校’,兵一千,主官校尉;

這就是實打實的偏將,也完全有資格口稱‘末將’,且有戰時自主指揮權的的高級將官。

五校爲一‘部’,兵五千,主官都尉。

絕大多數時候,一‘部’,也被稱之爲:一軍。

主官正式職務爲某某都尉,也被稱之爲:某某將軍。

比如當年細柳營初立,周亞夫的正式職務,便是中尉兼細柳都尉;

飛狐軍創始人:令勉生前的職務,則是飛狐都尉領車騎將軍。

後世人多有耳聞的‘部曲’一詞,便是源自這套編制系統當中的部、曲兩個編制單位。

瞭解到如今漢室的軍隊編制系統:二五之制——尤其是校尉千人、都尉五千人的滿編兵員數,便很難不對此感到疑惑。

wωw◆ тt kǎn◆ C○

千人組成一校?

五千人組成一部,即一軍?

不對吧?

——北軍可是有足足七個校尉,每個校尉更是有足足兩千人,共計一萬四千人!

按五千人一部的標準來算,北軍都快能湊出三‘部’,即三軍了!

飛狐軍,以及已經作古的細柳營也是——飛狐八校一萬六千人,細柳六校一萬兩千人!

無論是‘每校一千人’還是‘每部五千人’的編制標準,北軍、飛狐軍、細柳營都是嚴重超編!

北軍且不說,人家好歹是如今漢家唯一一支真正意義上的禁軍,超編也情有可原。

怎麼飛狐軍、細柳營,也都是這般?

事實上,漢家的軍隊編制,確實是嚴格按照‘什伍之制’來組建。

一校就得是一千人!

一部就得是五千人!

但禁軍和常備野戰軍例外。

北軍、飛狐軍、句注軍,以及作古的細柳、霸上、棘門三營,都在什伍之制所規定的編制基礎上,享受到了超編的特權。

卻也不是無序超編;

而是極爲統一的:‘校’統一從千人超編爲二千人。

‘部’一級則根據具體需求,從規定的五校,適當擴編至六到八校。

至於原因,其實也很好理解。

——在‘校’一級以下,漢家自秦繼承來的什伍之制,至今都還能發揮編制優越性!

雖然沒有後世新時代,華夏步兵部隊的三三制那麼先進,但以伍爲戰鬥小組、什,即二伍左右掩護的基層戰鬥編制,在這個時代依舊是極爲先進。

以伍爲戰鬥小組,以什,即兩伍左右掩護;

以屯爲基本的行動單位,曲爲最低一級的戰術執行單位;

以隊爲最低一級的戰術任務履行單位。

從最低級別的‘伍’,一直到五百人的‘隊’,這套編制體系都堪稱完美——至少是極其適合如今,尚還處於冷兵器時代的華夏軍隊。

但從五百人的‘隊’,到千人的‘校’,這套體系的漏洞就開始逐漸顯露了。

前文提到:在戰爭中,漢家軍隊的作戰方式,是以‘伍’爲戰鬥小組,‘什’下轄兩伍交替掩護。

五十人的屯,則會和同屬一曲的另一個屯,在更大範圍內的戰場上互相掩護。

和五人戰鬥小組、兩個小組相互掩護一樣——以五十人爲戰鬥小組plus,兩個戰鬥小組plus互相掩護。

到了五百人的隊一級,就不再是這樣了。

——隊,作爲戰場上有獨立行動能力的單位,往往是需要單獨執行戰術指令的。

而且兩個‘隊’的行動,不再是彼此掩護,而是各自單獨完成一項戰術目標。

比如一場戰爭中,遭遇敵方落單的一股兵馬,漢家將官很大概率會第一時間下令:甲隊,正面進攻!

乙隊、丙隊側翼迂迴!

丁隊留守中軍,以防不測!

關鍵就在這裡。

——在戰場上,要想對一支敵方部隊完成正面衝擊、兩面包抄等動作,同時又保證中軍有留守力量,不至於傾巢而出,至少需要四個五百人編制的隊!

且這樣的戰鬥,往往並非‘部’一級的主官:都尉,帶着一部五千人去打,而恰恰是那些校尉去指揮。

部一級的都尉,也就是將軍們,會在軍帳裡對着地圖比劃,然後制定某某校打這裡、某某校打那裡這樣的大體戰略。

真正親臨戰爭,進行前線指揮——尤其是臨陣應變的,是校尉。

明白了這些,就不難理解漢家軍隊‘校’一級的編制,爲什麼明明只能有兩隊共千人的編制,但禁軍、野戰軍,卻都統一超編爲四隊共兩千人了。

——如果手裡只有兩隊,那校尉在臨敵時,唯二能下達的軍令是:甲隊爲前軍掩護,乙隊爲後軍撤退,交替掩護撤軍!

或者是簡單直接的:甲隊進攻,乙隊留守。

但有了四隊,指揮空間就大很多了。

可以像前文所舉的例子那般,一隊正面衝,兩隊側面包,再留一隊以備不測;

或者從前、後、左、右分別圍住本方中軍,擺出龜殼陣坐等對方衝殺。

至於漢家至今都還保留着‘二隊爲一校’的編制制度,而不是直接改爲‘四隊爲一校’,則是由於:二者皆有可取之處。

——二隊爲一校,在戰時臨時編制當中,是夠用的。

因爲戰士臨時編制,大多數時候是要守城、守營。

一隊作戰,一隊輪換,足矣。

而四隊爲一校,則更符合禁軍及常備野戰軍的需求。

所以,二隊爲一校的理論規定便保留了下來,成爲了郡縣兵馬,以及戰時臨時部隊所採取的編制規定。

而有額外需求的禁軍、常備野戰軍,也得到了四隊爲一校的超編特權。

一校千人,超編爲一校二千人,更準確的說法其實是:二隊一校,超編爲四隊一校。

校一級的翻倍超編搞清楚了;

部,即‘軍’一級的混亂超編,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校一級從兩隊超編爲四隊,是戰時需要更多獨立的作戰單位,來履行更多戰術調度。

而部,即‘軍’一級,從原則上的五校,酌情擴編爲六到八校,則是兵種問題。

和前者一樣:什伍之制中‘一部五校’的規定,是郡縣兵,以及戰時臨時部隊的編制組成標準。

緣由也很簡單:前、後、左、右、中。

一部都尉,也就是一軍,無論是在行軍過程中,還是在安營紮寨後,都需要五個校尉分別成爲:前軍先鋒,左、右側翼,以及後軍、中軍。

而禁軍和常備野戰軍,之所以要在這五校外,再多添一到三個校尉,則是爲了彌補兵種缺陷。

好比飛狐八校,爲別爲:材官巨盾;

長弓射聲;

硬弩崩山;

劍盾;

戈戟;

弓騎;

輕騎;

及遂營。

總共八部校尉,包含了輕重步兵,輕、弓騎兵,弓、弩兵,乃至工兵等各個兵種。

幾乎涵蓋已知世界所有兵種、如今漢室所列裝的各類制式武器;

這使得擁有這八個校尉,擁有全兵種的飛狐軍,可以獨自應對任何兵種的敵人,且不會被敵人兵種壓制。

說白了就是:作爲禁軍和常備野戰軍,獨自面對敵人是常態。

真到了要緊時刻,不可能說從哪裡調一支你沒有的兵種,來解你的燃眉之急。

——你這支禁軍、常備野戰軍存在的意義,本身就是解漢家的燃眉之急!

你再來個燃眉之急,那不用玩兒了,毀滅了算逑。

飛狐軍八校如此,北軍七校也基本一致,唯獨少個遂營。

但北軍本身駐紮在長安,有少府的工匠隨時能拉來用,並不像常駐飛狐逕那塊無人區的飛狐軍那般,需要自備工兵。

已經作古的細柳營六校,倒是和飛狐軍一樣,有一校是遂營。

細柳營六校比之飛狐軍八校——少的二校,是弓騎、輕騎。

沒辦法。

太宗皇帝那會兒,漢家的狀況,別說是裝備出四千騎兵了,就算是四千匹馬,也絕對是一個國家級難題。

人家飛狐軍那兩支騎校尉,滿共四千騎兵,都還是太祖高皇帝平城一戰過後,將戰場繳獲,或戰後抓捕的一萬多匹匈奴戰馬一股腦全給了令勉,才最終練起來的。

瞭解了以上種種,再看劉榮的羽林、虎賁二校。

從最開始,劉榮以五百人爲第一批兵源數,並先後將兩支武裝分別擴編至兩千人,並確立‘四隊一校’的編制,其實就已經能看出來劉榮的意圖了。

這就是禁軍和常備野戰軍的編制。

而今,劉榮要在羽林校尉、虎賁校尉的基礎上,擴編出羽林軍、虎賁軍;

是要和北軍、飛狐軍、細柳營那般,朝着全兵種綜合部隊搞,還是往單一兵種集團的方向搞,卻是劉榮需要好好頭疼一下了。

——全兵種,打仗可以應對任何問題;

但若是作爲禁軍,兵種似乎也不需要太全。

北軍那情況不一樣。

三天兩頭擴編出徵,不是去關東平叛,就是去南方鎮壓百越、去北牆支援邊防。

而在劉榮看來,真正意義上的禁軍,需要的兵種其實沒那麼多。

禁軍要騎兵做什麼?

要戈矛做什麼?

最起碼,弓騎兵是不需要的吧?

畢竟禁軍的職責,是必要時守衛都城和皇宮;

需要禁軍騎射的狀況,實在不大可能發生。

簡單思考過後,劉榮便有了初步想法。

——材官巨盾,作爲漢室軍隊的前排肉坦,是有必要存在於禁軍當中的。

但完全不需要專精於舉着比人還高的巨盾充當前排,而是可以進化爲重步兵。

比如:全身着甲,配備長柄重武器之類。

具體進化方式,劉榮需要再考慮考慮。

再有,便是弓弩部隊——根本沒必要拆分爲:弓、弩,完全可以讓熟練的弓箭手多裝備一把弩機。

根據情況自由切換弓或弩,也可以在挽弓脫力後,繼續用弩維持火力。

重步兵、遠程火力都有了,輕步兵就簡單了——什麼刀盾、戈矛,直接合成爲:甲兵!

身着甲,手持劍,已經是這個時代相當精銳的輕步兵兵種了。

甚至都未必還能算作輕步兵!

WWW ⊕Tтkд n ⊕c o

騎兵……

好吧,劉榮願意妥協,留一支騎校尉。

但也別分什麼弓騎、輕騎了——直接給騎兵同時配備長劍、弩機,權當是機動力量。

這就差不多了。

重步兵、輕步兵、弓弩兵、騎兵——四個兵種,對於禁軍而言,已經有點繁雜了。

再根據羽林、虎賁二校現有的優勢,或者說是特長——羽林多搞兩個弓弩校尉,虎賁多搞兩個重步兵校尉,就算是搞定了。

編制也簡單:羽林、虎賁,皆各八校,各一萬六千人的編制!

加起來三萬兩千人的禁軍,夠用了。

倒是除羽林、虎賁之外,劉榮打算在河套一帶新設的常備野戰軍,讓朝堂內外都一陣口乾舌燥。

——一支純騎軍!

——一支全兵種綜合軍!

無論是史無前例的前者,還是與飛狐軍一般無二的後者,都足以讓每一個有志向的功侯、朝臣,爲這兩支都尉部的主將人選而瘋狂!

卻無人知,這兩支常備野戰軍的主將,劉榮也早已經成竹在胸了。

漢家第一支純騎軍:朔方都尉,由弓高侯韓頹當擔任!

至於漢家真正以上的‘第二個飛狐軍’——河西都尉,則由博望侯:程不識擔任……

第315章 活該!第51章 竇氏呼?呂氏呼?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225章 母后來了啊第320章 衛青第144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432章 策問第107章 樑王,也是藩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338章 《新則》的第一次實踐第452章 還得先看看高闕剛落腳第457章 高闕,關乎漢家國運!第15章 我好怕啊第425章 河西調整一下狀態第263章 人心啊第187章 揍他丫的!第328章 王朝週期律?第139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400章 燙手山芋第249章 北地騎士第187章 揍他丫的!第174章 周亞夫,你不高興啊?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370章 貴使,莫不是在消遣朕?第359章 自古以來?第150章 寡人要他死!第8章 命可真好第143章 又來一個摳門兒的第455章 能有什麼辦法呢?告假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215章 由他去,孤自有盤算第350章 常備野戰軍第427章 百年大計第268章 削藩第293章 國運之戰!第456章 萬望陛下三思!第324章 試探第464章 國之爪牙,戰克之將第92章 出師不利第88章 賊心不死!第218章 天子啓的異常第215章 由他去,孤自有盤算第439章 新體系,新氣象第124章 太祖劉邦,好慘一男的第177章 只能教太子,不能幫太子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17章 樑《孝》王第431章 面聖第311章 幽冥第175章 申屠嘉:不要讓太子失望!第234章 進退兩難吶第62章 二位王叔,耗子尾汁第119章 淮泗即下,社稷定矣!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26章 皇長子手眼通天?第195章 朕駕崩,必有血親殉葬!第417章 應有之理第332章 不驕不躁,兩條腿走路第252章 英烈之後?第118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146章 你當我弟沒哥哥?第409章 齊地一豬倌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465章 酷吏?第121章 周亞夫:我功勞太大了第376章 無題第347章 蝴蝶效應告假第57章 楚王有病吧?第137章 攻守易型啦!第194章 必須找到樑王叔!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第434章 還行吧第179章 朕福薄,不比先帝(蜜月結束!!!第225章 母后來了啊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171章 老劉家的男人啊第8章 命可真好第281章 遊牧之民的噩夢第48章 皇祖母,誤會了第308章 將戰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24章 真打呀?!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136章 兒行千里第303章 撐犁天的意志第405章 輿論鼎沸?第199章 學着點兒,混小子第211章 臣,等着家上第297章 先帝諸王的安排第273章 老太后的肯定第361章 頭可斷,血可流,土地不能讓!第449章 戰鼓擂第396章 天翻地覆第43章 丞相失勢
第315章 活該!第51章 竇氏呼?呂氏呼?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225章 母后來了啊第320章 衛青第144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432章 策問第107章 樑王,也是藩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338章 《新則》的第一次實踐第452章 還得先看看高闕剛落腳第457章 高闕,關乎漢家國運!第15章 我好怕啊第425章 河西調整一下狀態第263章 人心啊第187章 揍他丫的!第328章 王朝週期律?第139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400章 燙手山芋第249章 北地騎士第187章 揍他丫的!第174章 周亞夫,你不高興啊?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370章 貴使,莫不是在消遣朕?第359章 自古以來?第150章 寡人要他死!第8章 命可真好第143章 又來一個摳門兒的第455章 能有什麼辦法呢?告假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215章 由他去,孤自有盤算第350章 常備野戰軍第427章 百年大計第268章 削藩第293章 國運之戰!第456章 萬望陛下三思!第324章 試探第464章 國之爪牙,戰克之將第92章 出師不利第88章 賊心不死!第218章 天子啓的異常第215章 由他去,孤自有盤算第439章 新體系,新氣象第124章 太祖劉邦,好慘一男的第177章 只能教太子,不能幫太子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17章 樑《孝》王第431章 面聖第311章 幽冥第175章 申屠嘉:不要讓太子失望!第234章 進退兩難吶第62章 二位王叔,耗子尾汁第119章 淮泗即下,社稷定矣!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26章 皇長子手眼通天?第195章 朕駕崩,必有血親殉葬!第417章 應有之理第332章 不驕不躁,兩條腿走路第252章 英烈之後?第118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146章 你當我弟沒哥哥?第409章 齊地一豬倌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465章 酷吏?第121章 周亞夫:我功勞太大了第376章 無題第347章 蝴蝶效應告假第57章 楚王有病吧?第137章 攻守易型啦!第194章 必須找到樑王叔!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第434章 還行吧第179章 朕福薄,不比先帝(蜜月結束!!!第225章 母后來了啊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171章 老劉家的男人啊第8章 命可真好第281章 遊牧之民的噩夢第48章 皇祖母,誤會了第308章 將戰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24章 真打呀?!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136章 兒行千里第303章 撐犁天的意志第405章 輿論鼎沸?第199章 學着點兒,混小子第211章 臣,等着家上第297章 先帝諸王的安排第273章 老太后的肯定第361章 頭可斷,血可流,土地不能讓!第449章 戰鼓擂第396章 天翻地覆第43章 丞相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