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驗金石

······

“東市、西市……”

“槐市……”

於相府辭別劉舍,行走在尚冠裡外的章臺街——回自家魏其侯府的路上,竇嬰心中,一時也不由感慨萬千。

長安城,其實不止東西兩個市集,而是有城內四、城郊五——共計九個市集,被稱爲:長安九市。

其中,城內的四市,各名:東西南北市,卻是以橫城門所相連的華陽街爲界,籠統的分爲:東市,西市。

——東市,位於橫城門以內,華陽街以東,又分東市、北市;

西市則位於華陽街以西,分爲主體的西市,以及南市。

後世那首著名的《木蘭辭》寫道: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於是有人說,木蘭爲了買齊自備軍械,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跑,算是在城裡轉了個大圈。

但實際上,古華夏的市集——尤其是在同一座城內的幾處市集,基本都是嚴格按照華夏封建歷史之初,即漢太祖劉邦時期,針對商人所制定的嚴格管控制度來佈局的。

劉邦曾說:農者,本也;商者,末也。

治國者,強本弱末,以固國本也。

乃使賈人不得衣絲、乘車,別居另冊,以爲‘有別之民’。

翻譯成後世人更能理解的大白話,就是從劉邦開始,華夏封建文明對於商人羣體,除了價值觀、道德觀上的鄙視和譴責之外,也有了具體的懲罰措施。

如劉邦那句賈人不得衣絲、乘車——商人不得穿昂貴的絲綢製品,不可以如官員、貴族那般乘坐馬車,便是極爲直接的社會地位壓制,和生活權利剝奪。

但真正能體現封建時代,商人爲主流輿論所不齒的,卻是那後半句:別居另冊。

何謂別居、另冊?

——不與尋常百姓混住,而是被集中在一個專門供商人居住的住宅羣,以和尋常百姓農戶物理隔離開。

並且,爲商人專門另開一冊,曰:商籍;

再以一句‘士農工商’的社會價值排序,來確定商人‘百業之末’的低劣社會地位。

這麼做的原因,自然是讓商人羣體且是體會到:做商人和做農民,是真的有很大不同的。

做了商人,就沒法和農戶——也就是‘絕大多數人’住在一起,而是要同與自己一樣卑賤的商人成爲鄰居;

甚至就連戶籍,也不再是普羅大衆都擁有的農籍,而是膈應程度僅次於奴籍、囚籍的商籍。

這可太難受了!

尤其是在道德觀念相對較高,人們對聲譽、名望還十分重視的古華夏,這樣的區別對待,是實打實能讓人羞憤而死的!

劉邦打的,也正是這個主意。

——用別居另冊,來對商人進行區別對待,讓他們被羞辱、被社會譴責;

且不說已經入了商籍的那些人,是否會因此而困苦、難受——起碼尋常農戶看到他們的遭遇,就絕對不會生出棄農從商的念頭。

非但不會有人棄農從商,反而還會十分慶幸:還好俺家不是商籍!

你看那些個商人過的日子,那是人過的?

我要是淪落到這個下場,早就自刎以保全祖宗聲名,免得日後到了地底下時,以發覆面,無顏面對列祖列宗了……

當然,封建時代——尤其是如今漢室對商人‘別居’的政策實施,不單體現在商人的住所,也同樣體現在市集的分佈。

即:長安東西兩市,或者說是東西南北四市,並非是分散位於長安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四個市集,而是被扎堆設於一處,再以相對方位而得名。

類似於後世高級院校的南校區、北校區,聽上去離得挺遠,實際上很可能只是以一條校內道路爲界限劃分。

說起來,如今長安的東西二市,或者說是四市,也頗有些《木蘭辭》中所描寫的意味。

四個市集,分別擁有不同的商品列別。

東市,作爲長安最大——甚至比其他三市加起來都還要更大的主市,商品門類涵蓋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醬茶醋布,柴米油鹽,肉食、針線;

凡是和日常生活相關的,東市便無所不包。

也正是因爲東市佔地最大、商品門類最多、人流量最大,且人流量大都是底層羣衆,所以長安朝堂中央所裁定的死刑犯,幾乎都是在東市外行刑。

如四年前,先孝景皇帝以‘入宮議事’的名義,將穿着朝服的晁錯連哄帶騙到了東市,而後腰斬棄市。

這腰斬棄市裡的‘市’,在如今漢家便專指東市。

相比起東市,其餘三個市集就有些查漏補缺的意思了。

——與東市毗鄰的北市,因爲更靠近橫城門的緣故,其實做的多是批發生意。

比如城外有農人入城,想把手裡的皮毛、布帛之類賣出去,便大都會就近——進了橫城門便來到北市,將東西賣給北市的倒貨商就走。

而北市的倒爺們則一點點積攢貨物,積攢到了一定的量,再去和東市的分銷商去談:我這兒有某種貨多少多少,你全要的話便宜點給你。

與東、北二市隔華陽街相望的,是西市、南市。

西市佔地面積,約爲東市的一半。

由於更靠近城角,所以做的事家禽生意。

什麼雞、鴨、鵝之類,都能在西市買到。

客流量不算大,但能出現在西市的,主要是大戶人家的採買僕人佔大多數,手裡攢下了點錢,想要養點小雞仔下單的農戶佔少數。

總的來說,生意也還不錯。

至於南市,佔地面積爲四市當中最小的那個,僅爲東市的九分之一、西市的五分之一,北市的一半不到;

其商品門類,卻主要是尋常百姓看都不會看一眼的‘奢侈品’。

什麼胭脂水粉啊~

陶瓷瓦罐啊~

還有精美傢俱、陳釀美酒之類。

甚至就連少府的木工匠人,也大都在南市有‘第二職業’。

舉個例子;

你是尚冠裡某個功侯家族子弟,碰巧你老爹老邁體弱,家裡大小事務都是你在負責。

有一天,你爹把你叫去說:老大啊,你二弟年紀也不小了,該娶親了~

俺們家雖然沒有守住先祖的榮耀,但畢竟也是侯爵家族。

你二弟娶親,可不能小了排場啊~

你恭順稱是,而後問父親:那具體要做些什麼,來撐起老二娶親時的排場呢?

你爹說了,去南市找幾個少府木工,再尋些民間的泥瓦匠,給老二先起一個闆闆正正漂漂亮亮的院子。

然後再從南市——最好也還是找那些少府木工匠人,打一些精美的傢俱,把新房給佈置好。

到了婚宴那天,再從南市買些十幾二十年陳釀的美酒,用於招待賓客……

南市,大概就是這麼一個定位。

——他們的目標客戶羣體,是刨除九成九底層民衆之後,剩下的那極小一部分權貴。

客流量很小,甚至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定製服務。

但貿易量很大,無論是單價還是利潤率,都遠非其他三市可比。

而且曾經的西市,還有一個即便是功侯貴戚,也要忌憚三分的商品門類。

——子錢!

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高利貸。

子錢子錢,就是把‘母錢’借出去,然後連本帶利——連母錢帶‘母錢生的子錢’一起收回來的行當。

這一行,無論後世還是如今,無疑都是非大人脈、大背景所不能爲。

曾幾何時,南市的子錢商人們,甚至能把業務範圍推廣到尚冠裡,推廣到那些垂名青史的功侯家族。

如某家功侯出了變故,急需用錢啊,或是某位二世祖欠了賭債需要還之類,基本都是從南市的子錢商人手中借錢過橋。

在四年前,還發生了一件讓南市的子錢商人們名聲大噪,甚至變得更加‘背景滔天’的大事。

——吳楚七國之亂起,中尉周亞夫被先孝景皇帝拜爲太尉,率兵東出函谷,平定叛亂!

爲了不讓周亞夫因軍費問題而頭疼,先孝景皇帝,以及當時的竇太后,給周亞夫分別賜下千金重賞。

只是周亞夫那次出征,光是能獨自領軍的將軍,就帶了足足三十六位!

三十六路大軍,單就是用於籠絡人心、犒賞不下所需,又何止千金?

於是,先孝景皇帝和竇太后各賜下的千金——總計兩千金,在周亞夫結束第一場戰前動員會之後,就被那三十六位偏將軍瓜分殆盡。

然後周亞夫就傻眼了。

——我還沒有上車啊!

呃,不是……

我也得要用錢啊!

我也得帶家兵家丁,乃至於鄉親舊部,並給他們配備武器、發放賞金啊!

兩千金,好歹給我留點兒啊!

天子、太后的賞賜用完了,自己用錢又沒有着落,萬般無奈之下,周亞夫開始厚着臉皮,在尚冠裡挨家挨戶去借。

結果自然是不言而喻——一枚四銖錢都沒借到。

一來,如今尚冠裡的功侯家族,大都是三代,乃至四代侯在位。

紈絝二世祖都有近半,便是還有一半正常人,也大都是含着金湯匙出身的二代、三代們;

什麼理財、積蓄——當年的封國產出夠當年用,不需要再舉外債,都已然是持家有道,簡約質樸!

再者,吳楚之亂爆發之初,其聲勢之浩大、兵峰之銳利,幾乎是嚇得全天下人都以爲:在太宗皇帝自代地入繼大統之後,漢家又要出現一位‘自吳地入繼大統’的劉氏天子了。

說白了,當時無論是功侯貴戚,還是朝中公卿百官,亦或是坊間百姓民,幾乎都不覺得長安朝堂能贏下這場戰爭。

對打贏都不抱太大希望,即便是有錢,也不可能借給周亞夫這個大概率會平叛失敗的太尉了。

於是,哪兒哪兒都借不到錢的周亞夫,最終無可奈何的找上了南市的子錢商人。

要不說商人的嗅覺敏銳呢。

——長安子錢豪商無鹽氏,二話不說就借出去千金,供周亞夫作爲平叛軍費!

當時,整個長安城都覺得:無鹽氏是個傻子。

將千金——將近一成的家產,給周亞夫拿打水漂不說,還因此上了‘新帝’的清晰名單?

無鹽氏這商業眼光,怕是比竇老太后的眼神還差吧!

最終的結果,卻是讓坊間內外大跌眼鏡。

——周亞夫,還真就把來勢洶洶的吳楚七國之亂給平了!

非但平了,而且還是短短三月而平!

至於無鹽氏借出去那千金,也在戰後,變成了連本帶利的一萬一千金,回到了無鹽氏的懷抱。

前後短短三個月,家貲累萬萬的無鹽氏,便完成了家產翻翻的壯舉!

非但如此,無鹽氏甚至還因此,而成爲了臭名昭著的子錢商人中,唯一一家‘於國有功’的忠臣義士!

便是那些欠了無鹽氏錢,而且是利滾利欠了本金幾十倍的人,也窮盡所能的湊來了錢,把無鹽氏過往這些年的壞賬給填上了。

有那麼一段時間,無鹽氏甚至一度成爲長安,乃至全天下人爭相效仿的榜樣!

巔峰之時,甚至有人將無鹽氏,同那位名垂青史的投資大師:秦相呂不韋相提並論。

只可惜,其興也勃,其亡也忽。

因吳楚七國之亂而財富翻倍、名聲大噪,同時又享譽天下的無鹽氏,很快就在之後,太子劉榮主糧價平抑事當中,成爲了時太子儲君、當今劉榮肅清‘逆賊’的典型。

——當時,劉榮通過往拋售糧食來壓糧價,糧商們、功侯們則通過收購糧食,造成市場上糧食緊缺來哄擡糧價。

而在這期間,無鹽氏不知爲何,竟是一夜之間失去了那敏銳的政治嗅覺,居然摻和到了這件事當中,爲那些意圖哄擡糧價的商人、公侯們,提供利率極低的短期借貸!

若非劉榮早有準備,又打了敵對勢力一個措手不及,外加竇太后、先孝景皇帝同時出手,說不定那一次,劉榮還真就會栽在無鹽氏手中!

被區區一家商人如此針對,劉榮自然也是不含糊;

在後續,查辦哄擡糧價的‘亂臣賊子’時,毫無心理負擔的把無鹽氏也給加了進去。

至此,自太祖高皇帝年間便於長安發跡,並於吳楚之亂後名揚天下的‘義商’無鹽氏,再出名後短短一年之內,便落得個身死族滅的下場。

連帶着子錢,即高利貸商人這一行,也成爲了坊間公認‘太子很不喜歡’的行業之一,生意一落千丈。

現如今,南市已經找不到子錢行的身影了。

據說是當年無鹽氏的事之後,子錢商人們都爲了‘暫避太子之威’,暫時關閉了鋪子。

結果卻是太子變監國太子,後又繼位做了天子;

子錢商人們自知‘翻盤無望’,便只得把鋪子遷到了城外。

——惹不起,我還躲不起嘛!

而槐市,便是這些從長安灰溜溜逃走的子錢商人們,最終在城郊選定的落腳之所……

第247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第192章 不該殺嗎!!!第5章 登門賠禮第319章 得隴望蜀?第229章 皇帝少弱,不堪持國?第391章 這個可以有!剛落腳第136章 兒行千里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77章 我乏了第417章 應有之理第252章 英烈之後?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58章 我有卵子!第398章 說搞就搞第131章 序幕第391章 這個可以有!第60章 皇長子?大噴子!第269章 王孫要做的事,還有很多第233章 皇祖母慢走第358章 攻守易型啦第414章 各學派的顧慮第227章 開戰!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244章 邊牆有變?!第348章 低聲下氣的軍臣第470章 第468 冷兵器時代的‘號稱’第297章 先帝諸王的安排第418章 外戚衰敗,無可逆轉第408章 開科!取士!第232章 孝景皇帝第448章 墨家?第270章 朕,要給程不識封侯!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335章 西域!第50章 有樣學樣第233章 皇祖母慢走第246章 廟算第110章 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第224章 就是綁,也把太后給孤綁來!第324章 試探第203章 誰知道呢第400章 燙手山芋第446章 慄氏外戚第10章 請陛下三思!第41章 回去再說!第190章 族!第201章 死曾不若匹夫第372章 江都吾弟,見字如面第224章 就是綁,也把太后給孤綁來!第246章 廟算第29章 有人哭,就有人死第395章 歷史教訓第98章 陛下口諭!第231章 頂級映射第27章 故安侯保重第115章 服從命令,纔是武人的天職!第407章 四兩撥千斤第20章 諸呂故事第364章 赳赳老秦第372章 江都吾弟,見字如面第69章 朕,變了嗎?第62章 二位王叔,耗子尾汁第277章 民女,亦不畏之第61章 陛下!第38章 秦老匠第140章 合作愉快第53章 竇王孫第314章 郅中郎,尚勇武否?第193章 高興了吧?滿意了吧!第287章 又一個冉冉升起的外戚!第419章 考題第407章 四兩撥千斤第150章 寡人要他死!第227章 開戰!第315章 活該!第450章 艱難的抉擇第466章 點將!第281章 遊牧之民的噩夢第303章 撐犁天的意志第88章 賊心不死!第128章 蓋棺定論第209章 不至黃泉,不復相見矣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394章 ‘那’個男人第465章 酷吏?第9章 執棋者第135章 奏對第152章 博望苑第375章 真這麼搞?第19章 做大哥的第457章 高闕,關乎漢家國運!第461章 朕意已決!第81章 天下皆反?第157章 區區中郎將而已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105章 西進!第317章 秦關:高闕
第247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第192章 不該殺嗎!!!第5章 登門賠禮第319章 得隴望蜀?第229章 皇帝少弱,不堪持國?第391章 這個可以有!剛落腳第136章 兒行千里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77章 我乏了第417章 應有之理第252章 英烈之後?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58章 我有卵子!第398章 說搞就搞第131章 序幕第391章 這個可以有!第60章 皇長子?大噴子!第269章 王孫要做的事,還有很多第233章 皇祖母慢走第358章 攻守易型啦第414章 各學派的顧慮第227章 開戰!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244章 邊牆有變?!第348章 低聲下氣的軍臣第470章 第468 冷兵器時代的‘號稱’第297章 先帝諸王的安排第418章 外戚衰敗,無可逆轉第408章 開科!取士!第232章 孝景皇帝第448章 墨家?第270章 朕,要給程不識封侯!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335章 西域!第50章 有樣學樣第233章 皇祖母慢走第246章 廟算第110章 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第224章 就是綁,也把太后給孤綁來!第324章 試探第203章 誰知道呢第400章 燙手山芋第446章 慄氏外戚第10章 請陛下三思!第41章 回去再說!第190章 族!第201章 死曾不若匹夫第372章 江都吾弟,見字如面第224章 就是綁,也把太后給孤綁來!第246章 廟算第29章 有人哭,就有人死第395章 歷史教訓第98章 陛下口諭!第231章 頂級映射第27章 故安侯保重第115章 服從命令,纔是武人的天職!第407章 四兩撥千斤第20章 諸呂故事第364章 赳赳老秦第372章 江都吾弟,見字如面第69章 朕,變了嗎?第62章 二位王叔,耗子尾汁第277章 民女,亦不畏之第61章 陛下!第38章 秦老匠第140章 合作愉快第53章 竇王孫第314章 郅中郎,尚勇武否?第193章 高興了吧?滿意了吧!第287章 又一個冉冉升起的外戚!第419章 考題第407章 四兩撥千斤第150章 寡人要他死!第227章 開戰!第315章 活該!第450章 艱難的抉擇第466章 點將!第281章 遊牧之民的噩夢第303章 撐犁天的意志第88章 賊心不死!第128章 蓋棺定論第209章 不至黃泉,不復相見矣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394章 ‘那’個男人第465章 酷吏?第9章 執棋者第135章 奏對第152章 博望苑第375章 真這麼搞?第19章 做大哥的第457章 高闕,關乎漢家國運!第461章 朕意已決!第81章 天下皆反?第157章 區區中郎將而已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105章 西進!第317章 秦關:高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