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洗牌

送走劉舍之後,劉榮第一時間便來到了側殿。

在側殿的地上,是一張張棉被大小的巨大紙張,上面寫着密密麻麻的字樣。

而這些字樣上的內容,隨便流傳出去幾個字,便足以在整個朝堂內外,都引發一場劇烈的政治地震!

——劉舍,猜錯了。

劉榮要動的,從來不是九卿當中的某一個位置,好給未來的主爵都尉騰位置;

劉榮真正要做的,是對漢家整個三公九卿制,都來一場大範圍的校正、調整。

比如:名義上是‘三公’,實際上卻只常設丞相、御史大夫的三公一級,劉榮打算將太尉,從三公之列踢出去。

按照劉榮的設想,漢家日後的三公,將會是丞相、御史大夫;

以及:御史中丞!

事實上,漢家現有的政治體制,即便是在後世的新時代,也能找到對應的參照。

——丞相作爲百官之首,理論上需要輔佐天子治理天下,但實際上,漢室幾乎所有事物,都是由丞相府領銜,去進行具體的操作。

在後世新時代,也有這麼一個位置,叫國務園(屏蔽詞)。

而御史大夫,號‘亞相’,理論職責是輔佐丞相處理政務,同時還要監察百官,負責官員審覈、調度。

可實際上,御史大夫這個位置存在的唯一意義,是制衡丞相。

制衡的方式,也恰恰是那句看似四平八穩的:輔佐丞相。

既然要輔佐,那就肯定要插手相府政務;

插手具體事務,自然就會分走部分針對性的權利。

至於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審覈官員’的職責,則是由御史大夫屬衙真正的掌舵人:御史中丞去負責。

而御史中丞,便大概對應後世的紀律檢查部門,以及人事組織部門。

在劉榮看來,漢家在過去,以御史大夫本人鉗制丞相,又讓下面的御史中丞去發揮紀律檢查效能,實際上是將兩個職責完全不同的部門,給硬糅在了一起。

說是御史大夫掌握御史屬衙,但在實際的運作中,御史大夫本人幾乎不過問御史大夫屬衙的任何事物。

幾乎所有有關紀律檢查、官員調度的問題,都是下面的御史中丞去操作。

至於這麼做的原因,劉榮也大概能明白。

——丞相的權柄,來自於對整個天下的治理權;

要想鉗制這樣一個‘權勢滔天’的人物,那對立面的御史大夫,也同樣要有足夠分量的權柄,才能具備鉗制丞相的話語權。

在過去,這個支撐御史大夫與丞相分庭抗禮、互相制衡的權柄,便是監察百官,以及人事調度、任免之權。

是;

你丞相很牛逼;

天底下的事兒,就沒有你插不上手的;

可我手裡的官員審查、人事調任的權利,卻是你領銜的外朝之命脈!

你要是不把我當回事兒,那我隨便動動手指頭,就能輕易動搖你的官僚系統。

說白了,就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我御史大夫想壞你丞相的事兒,那純粹就是便宜之內!

這樣的做法不可謂不高明。

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鬧成了本該支撐御史大夫擁有話語權的權柄,反而爲御史中丞所掌控。

這顯然不合理,也不正常。

所以,劉榮打算以丞相、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三者,爲漢家的新三公。

其中,丞相職權基本不變,還是發揮國務園的效能;

但原本屬於相府的關鍵權利:國庫,卻會被御史大夫間接掌控。

——相府國庫的每一筆支出,都需要通過御史大夫的審覈!

如此一來,失去國庫財權的丞相,等於是被削弱了一刀。

至於御史大夫,雖然不再以監察百官、人事調度的權柄作爲對抗丞相的資本,卻能憑藉手中掌握的相府命門:國庫財權,從而具備對丞相精準的有效制衡。

至於御史中丞,則一如往常,肩負着官員審查、人事調度的重擔,並以此權柄,成爲丞相、御史大夫之外的又一制衡力量。

衆所周知: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相比起兩方相互制衡,劉榮還是更傾向於:三方互相制衡,彼此奈何不得,又絕不可能出現兩家聯合的狀況。

丞相主政,御史大夫負責財務審覈,御史中丞負責監察百官——三方各司其職,又彼此制衡。

至於被踢出三公之列的太尉,按照劉榮的想法,其實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在數百年前的春秋戰國,列雄出於戰事頻繁的需求,發展出了太尉這一職權堪稱變態的職務。

也恰恰是因爲太尉這個職務權力太大,故終秦一朝,無論是統一前還是統一後,秦廷都從不曾任命太尉。

到了漢室,太尉一職雖得以‘解禁’,但比起所發揮的效能,無疑是弊端更大一些。

沒辦法;

太尉,作爲和丞相併列的國家最高軍事長官,在軍事層面的權力,幾可謂無窮無盡!

凡是和軍事沾上邊的事,就沒有太尉管不了的。

甚至即便是和軍事不沾邊的事,也能在太尉的曲線操作下,最終和軍事搭上邊,並被納入太尉可以插手干涉的範疇當中。

自有漢以來,漢家歷代太尉——絳侯周勃,潁陰侯灌嬰,條侯周亞夫,無不是才華卓絕,卻又對漢家的政權穩定,形成巨大威脅的人物。

就算是三人中最本分、最老實的灌嬰,也曾讓太宗孝文皇帝頭疼不已。

究其原因,就在於太尉權勢之大、手中權柄之重——尤其是兵權之重,使得封建帝王根本無法和太尉掀桌子。

要想卸下太尉手中的兵權,封建帝王唯一能採取的措施,便是調任。

而太尉,秩萬石,和丞相各爲國家軍事、行政最高長官。

別說是升官了——哪怕是平調,也只能從太尉調任丞相。

事實上,漢家的歷代天子,也都是這麼做的。

——太宗孝文皇帝想卸周勃、灌嬰二人手裡的兵權,都是拜二人爲相;

先帝想卸周亞夫的兵權,也同樣是通過拜相,來讓漢家的太尉再度閒置,從而間接收回了周亞夫手裡的兵權。

直到去年,漢匈河套-馬邑一戰,漢家才終於出現了一位並不需要以丞相之位爲酬,便能卸下其兵權的太尉:曲周侯酈寄。

但這並不是因爲如今,漢太尉不再難處理,而僅僅只是因爲曲周侯酈寄‘賣友求榮’的政治污點,使其無法擔任丞相;

而太尉一職,又愈發成爲漢家朝堂內外,一致認同的‘不可常設’之職。

再加上酈寄本人也很識趣,在戰後第一時間便上書奏請告老,這件事纔沒有鬧出太大的亂子。

真要說起來,劉榮之所以會在戰前,將酈寄任命爲太尉,也恰恰是因爲劉榮吃準了酈寄這個太尉,不會像曾經的周勃、灌嬰,以及先帝年間的周亞夫那般,成爲自己的麻煩。

事實上,華夏文明發展到如今這個階段,太尉這個職務的存在,已經沒有太大的必要了。

——需要時,漢天子有無數種方式、無數種手段,如車騎將軍、外戚大將軍等,來取代太尉的職能,同時又避免任命太尉,所必定會帶來的政治動盪。

所以,劉榮不單是打算將太尉踢出三公之列,而是想要徹底將‘太尉’這個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特殊產物,給徹底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至於將來,劉榮有大司馬、大將軍等方式,來滿足對外戰爭需求。

相比起優勢勉強夠看,缺陷卻幾乎無窮無盡的太尉,無論劉榮以何種方式替代,都不大可能讓事情變得更糟糕……

再者,三公九卿這一套體系,本身就是爲朝堂中央量身定做的行政體系。

既然是行政體系,那就不該和軍事混爲一談。

——朝堂上的三公九卿,就應該爲純粹的國家治理而存在;

至於軍中的將軍們,則應該以另外一條體系存在,如大將軍、車騎將軍、前後左右上將軍、都尉校尉之類。

三公層面,踢掉太尉,以御史中丞取締,其實都還算‘微調’。

劉榮真正的重點,則放在了九卿層面。

——內史、少府、太僕、廷尉、郎中令、衛尉、奉常、宗正、典客!

區區九個職務,便有起碼三個怪胎!

內史,號稱關中的‘小丞相’,和丞相能管全天下一樣,凡是關中的事兒,就沒有內史插不上手的!

行政、稅收、治安乃至軍事;

內史的觸手,可謂是伸向了關中的方方面面。

中尉、中郎將、備盜賊都尉等下轄部門的存在,更是讓內史的觸手,毫無意外的伸到了長安,乃至於禁中!

考慮到漢家已經有了一個‘管全天下’的丞相,作爲‘關中小丞相’的內史,權責與丞相有相當部分的重合;

這就讓劉榮難免腹誹一聲:內史這個職務,完全是作爲‘預備丞相培訓班’的意義而存在。

那內史是否應該被取締?

劉榮認爲,內史的存在,還是有一定程度的積極意義的。

但內史,不該以一個完全體存在。

就像相府,不該同時兼具行政權和財權一樣——內史,不該同時具備關中地區的各類權柄。

要麼,將內史的權力拆分,行政、軍事、財政、治安各自分離,各自爲政;

要麼,直接按地域將內史肢解,一如歷史上的左扶風、右馮翊,以及京兆尹。

用後世人更熟悉的一句話來說:漢天子,不允許漢家有內史這麼牛逼的部門,存在於關中大本營!

所以對於內史,劉榮傾向於抄作業——遵從原歷史時間線上的變革,三分內史。

畢竟這套做法,是曾經被歷史驗證過的,大概率不會出問題。

除了內史,漢家的第二個怪胎,無疑便是少府了。

——少府的強大,給了漢天子隨時準備掀桌子,並將一切推倒重來的底氣。

但凡事都有其兩面性。

掌握少府的漢天子,能隨時掀桌子重開,就意味着當少府掌握在另外一個人手中時,也同樣能成爲顛覆漢家宗廟社稷,乃至華夏文明的不二利器!

劉榮當然明白少府的重要性,也不可能讓少府被除自己以外的第二個人所掌控。

但歷史的經驗告訴劉榮:作爲封建帝王,千萬不要對子孫後代抱太大的期望。

劉榮無法確保百十年後,自己的子孫後代當中,不會出一個腦回路清奇的傻缺;

所以,劉榮只能將危險扼殺在搖籃中,將少府這個隨時能把天捅出一個窟窿的怪胎,給‘扼殺’在漢天子還能拿得動刀的當下。

第一步,就是以主爵都尉,從少府手中搶走官營糧米這一大進項,並以糧米、鹽、鐵官營之權,讓少府在一定程度上,被主爵都尉這一政壇新貴所鉗制。

下一步,便是和內史一般無二的:肢解。

只是與肢解內史時,簡單粗暴的將關中按地理位置分成三個區域,各由內史拆分出來的三個部分治理所不同:肢解少府,是一件極其複雜的事。

因爲少府的權責覆蓋之全面,哪怕是劉榮這個後世來客,都爲這個究極縫合怪而感到心驚。

要錢有錢,要人有人;

幾乎掌握着這個時代最完整、品類最全的產業鏈,幾乎可以製造這個時代所存在的一切物品,並掌握從原材料、生產技術、生產工具,到生產場地、人工等一切生產要素。

建築、道路、水利等大型工程;

軍用、民用,及皇室用品等工具製作。

真就是天上地下,沒有少府造不出來、掏不出來的東西,也沒有少府做不成的事兒!

這樣一個怪胎,哪怕劉榮決心下刀肢解,都有些找不到合適的切口。

不過好在這個怪胎,並不屬於‘國器’,而是漢天子的私人財產。

肢解這個怪胎,並不會引來外朝的強烈反對,外朝也沒有反對的立場和話語權。

所以,劉榮打算把這個問題,甩給朝堂上那些人精們去頭疼。

——皇帝要自廢武功,肢解少府,對於外朝而言,無異於天上掉餡餅。

劉榮確信,只要自己放出口風,那必定能讓全天下的‘有志之士’,都能拿出一套肢解少府的方案。

至於最終怎麼下刀,自是劉榮一言而決。

第454章 故年第482章 終於,還是第157章 區區中郎將而已第283章 戰略準備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215章 由他去,孤自有盤算第181章 勞煩臨江王!第511章 潤物細無聲第513章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第336章 下一步第406章 傻了吧?第383章 大刀闊斧第501章 蠻夷入華夏,則華夏之第274章 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第529章 草原劇變第376章 無題第92章 出師不利第447章 快刀斬亂麻第317章 秦關:高闕第84章 上架感言第119章 淮泗即下,社稷定矣!第359章 自古以來?第15章 我好怕啊第154章 皇帝要唱哪一齣啊?第15章 我好怕啊第258章 朕,錯了嗎?第178章 爲子孫後世計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214章 蛇鼠一窩第567章 滄海桑田第326章 文明進程的落後第224章 就是綁,也把太后給孤綁來!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486章 絞肉機?第297章 先帝諸王的安排第540章 冬第358章 攻守易型啦第383章 大刀闊斧第495章 原來高闕,這麼難打啊?第567章 滄海桑田第548章 新的嘗試第107章 樑王,也是藩第590章 國家信譽第556章 玄之又玄?第10章 請陛下三思!第394章 ‘那’個男人第71章 父皇,糊塗了!第497章 伊稚斜的決斷第516章 由點及面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201章 死曾不若匹夫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38章 秦老匠第545章 子墨子曰第100章 少府自己選第399章 金布律?睡一覺第199章 學着點兒,混小子第329章 一步到位的茂陵邑!第329章 一步到位的茂陵邑!第76章 孫兒,冤枉啊!第186章 孤的心,狠嗎?第8章 命可真好第378章 鹽鐵和糧食不同第408章 開科!取士!第452章 還得先看看高闕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517章 上林宴第302章 戰書?第195章 朕駕崩,必有血親殉葬!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260章 拆分內史第290章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453章 無 無間道?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282章 雲中魏尚!第276章 嫁爲天子婦,爲漢椒房主第486章 絞肉機?第444章 陛下,還真捨得啊?第577章 總結歸納第291章 諸王的成長第351章 新軍!第283章 戰略準備第559章 押注第466章 點將!第152章 博望苑第563章 態度得有,但不能只有態度第340章 驗金石第441章 迭代!第515章 有的放矢第501章 蠻夷入華夏,則華夏之第67章 老四也是做兄長的人第533章 和親的藝術第245章 速至演武堂儀事!第577章 總結歸納第200章 恐復爲呂氏!第41章 回去再說!
第454章 故年第482章 終於,還是第157章 區區中郎將而已第283章 戰略準備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215章 由他去,孤自有盤算第181章 勞煩臨江王!第511章 潤物細無聲第513章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第336章 下一步第406章 傻了吧?第383章 大刀闊斧第501章 蠻夷入華夏,則華夏之第274章 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第529章 草原劇變第376章 無題第92章 出師不利第447章 快刀斬亂麻第317章 秦關:高闕第84章 上架感言第119章 淮泗即下,社稷定矣!第359章 自古以來?第15章 我好怕啊第154章 皇帝要唱哪一齣啊?第15章 我好怕啊第258章 朕,錯了嗎?第178章 爲子孫後世計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214章 蛇鼠一窩第567章 滄海桑田第326章 文明進程的落後第224章 就是綁,也把太后給孤綁來!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486章 絞肉機?第297章 先帝諸王的安排第540章 冬第358章 攻守易型啦第383章 大刀闊斧第495章 原來高闕,這麼難打啊?第567章 滄海桑田第548章 新的嘗試第107章 樑王,也是藩第590章 國家信譽第556章 玄之又玄?第10章 請陛下三思!第394章 ‘那’個男人第71章 父皇,糊塗了!第497章 伊稚斜的決斷第516章 由點及面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201章 死曾不若匹夫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38章 秦老匠第545章 子墨子曰第100章 少府自己選第399章 金布律?睡一覺第199章 學着點兒,混小子第329章 一步到位的茂陵邑!第329章 一步到位的茂陵邑!第76章 孫兒,冤枉啊!第186章 孤的心,狠嗎?第8章 命可真好第378章 鹽鐵和糧食不同第408章 開科!取士!第452章 還得先看看高闕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517章 上林宴第302章 戰書?第195章 朕駕崩,必有血親殉葬!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260章 拆分內史第290章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453章 無 無間道?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282章 雲中魏尚!第276章 嫁爲天子婦,爲漢椒房主第486章 絞肉機?第444章 陛下,還真捨得啊?第577章 總結歸納第291章 諸王的成長第351章 新軍!第283章 戰略準備第559章 押注第466章 點將!第152章 博望苑第563章 態度得有,但不能只有態度第340章 驗金石第441章 迭代!第515章 有的放矢第501章 蠻夷入華夏,則華夏之第67章 老四也是做兄長的人第533章 和親的藝術第245章 速至演武堂儀事!第577章 總結歸納第200章 恐復爲呂氏!第41章 回去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