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意義上來講,在目前這個時代,對於作爲漢天子的劉榮而言,幾乎沒有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當然,各類新時代纔有的尖端技術,以及違揹物理規律的奇蹟除外。
北方匈奴,劉榮雖然不是想滅就滅,卻也是隻要想打,就隨時能擼起袖子揍上一頓。
南方百越,劉榮雖然不是說統一就能統一,說征服就能征服,但只要劉榮不心疼巨大的投入成本,也完全可以根據意願,來決定和嶺南玩兒‘文’的還是‘武’的。
朝鮮半島,也同樣如此。
——劉榮有意推動朝鮮半島,榮辱華夏文明的進程和速度,也同樣沒有任何人,能夠阻止劉榮。
只是具體怎麼做——具體如何開這個頭,並進行後續推動,則是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
後世人常說:封建時代的人們脫褲子放屁,做點什麼事都講究個‘師出有名’,簡直就是無病呻吟,沒罪找罪受。
造反要扯旗,要所謂的‘大義名分’;
平叛要發佈檄文,要所謂的‘正義之師’;
甚至就連奸佞擅權,都要給自己披上一層人畜無害的羊皮,以彰顯自己‘並非奸佞,而是大忠似奸’。
劉榮記得前世,在許許多多網文小說的評論區,看到類似的言談。
——搞點兵馬造反不就得了,搞什麼政鬥?
——拉起隊伍幹他不就行了,還扯什麼陰謀?
然而事實上,哪怕是到了後世新時代,世界上的各個國家,也依舊在本能的遵守這一套‘師出有名’的政治潛規則。
因爲無論華夏文明,還是其他的文明,其實都非常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而一個舉動是否正義、是否必要,便會直接影響到此舉能否‘得道’,能否得道大多數人的認可;
甚至再進一步來講,某人、某國的舉動是否正義,將直接影響此人、此國,在其他人、其他國家認知中的形象。
一個謊話連篇,動不動欺壓良善,無緣無故搶掠他人財物的人,必然是無法得到太多人信任、親近的。
同樣的道理——一個朝令夕改,一驚一乍,想一出是一出,動不動就讓鄰居上菜單的國家,也同樣不會得到太多國家的認同和追隨。
雖然說,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恆的友誼,只有永恆的利益,但也並非完全沒有友誼、交情可講。
好比一個與鄰里和善、和睦,待人如沐春風,發生摩擦時總是以‘避免衝突’爲首要重點,國際形象相對正面的國家,在遭遇無法預料的困難時,總是更容易得到其他國家的幫助。
反之,一個與鄰里交惡,動不動就要起衝突、起摩擦,甚至三不五時要打一仗,待人待物傲慢、無禮,國際形象相對負面的國家,哪怕是被海嘯給淹了,也很難讓其他國家生出主動施以援手的念頭。
這麼說或許有些委婉。
那就換一種更直接、更直言不諱的說法。
——一個正義的國家,一個每有舉動,都總是能讓自己站在道德制高點、站在正義一方的國家,會使得其他國家或主動、或被動的,不得不追隨這個國家,從而自然而然的稱爲領導者、領路者。
而一個不正義,做事總是不考慮後果、不考慮對錯,動不動就讓自己陷進道德譴責的政權,哪怕武力再強大、財富再充裕,也無法得到其他國家由衷的追隨。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爲國與國之間的往來、相處,幾乎不受‘法律’二字約束。
法律的本質,是由統治階級制定,爲方便統治而推出,並得到社會廣泛認同的公約。
在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法律的存在並非沒有意義。
統治階級,總是可以憑藉自己所掌握的權力,讓法律成爲民衆必須遵守,否則便要受到懲罰的鐵律。
但在國與國之間,卻並不存在‘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這種關係。
兩個國家,或許一強一弱,或許旗鼓相當。
但只要不是實力差距太大,就不可能出現強大的國家單方面制定規則,弱小的國家單方面遵守規則的情況。
究其原因,便在於一個國家只要不弱小的過分,就總是能具備撕毀條約、掀桌子的能力。
好比這個時代的漢匈雙方。
——自有漢以來,一直到先孝景皇帝年間,前後五十多年的光景,漢匈雙方之間的和親友好條約,那幾乎是三兩年就要簽訂一次,而後被匈奴人單方面撕毀。
當匈奴人撕毀條約時,並沒有某條法律,能治匈奴人一個‘毀約’之罪,漢家也同樣沒有能力,因匈奴人毀約而進行報復。
這種情況,別說是後世新時代的人們了——就連如今漢室的熱血青年,也曾一度憤慨不已。
——憑什麼!
——憑什麼簽好的合約,匈奴人說撕毀就撕毀?!
——和親的公主,以及公主的陪嫁,難不成都便宜了匈奴人?!
——別再和親了!
——反正無論和親與否,匈奴人都會南下馳掠漢邊!
——省下那些本該給匈奴人送去的陪嫁物資,多養幾個兵!
——把本該嫁去草原的公主留在長安,給漢家再生幾個大好兒郎!
曾經,劉榮也是這些憤慨青年當中的一員。
曾經的劉榮也同樣不理解:爲什麼還要和親?
匈奴人根本就沒有契約精神,根本就不遵守和親條約,那漢家屈辱嫁女和親匈奴,意義到底是什麼?
皇長子時期的劉榮,甚至太子時期的劉榮,都沒能就此事,得出一個正確的答案。
只是不斷地安慰自己:時候沒到。
漢家還不夠強大,還沒到和匈奴人撕破臉的時候。
和親管用也好,不管用也罷——總歸是漢家僅有的,聊勝於無的,能在一定程度上穩住匈奴人、麻痹匈奴人的方式。
至於匈奴人是否遵守和親條約——遵守最好,算漢家運氣好。
不遵守也沒辦法,畢竟人家拳頭夠硬,有撕毀條約的底氣。
曾幾何時,劉榮甚至還曾暢想:有朝一日,把匈奴人打的親媽都認不出是誰,把匈奴人的狗腦子都打出來時,一定要逼迫匈奴人,反過來求漢家和親!
到了那時,漢家也要學曾經的匈奴人,看心情來決定撕毀和親條約的時間!
但在做了皇帝之後——尤其是成爲大權在握,君臨天下的實權天子後,劉榮才終於後知後覺的反應過來:並不是這樣。
曾經,自持強大的匈奴人,動不動就撕毀和漢家之間的和親條約,固然沒人能阻止;
但匈奴人,卻也並非沒有因此,而遭受損失。
——國家信譽;
——國家形象。
在那五十多年間,匈奴人不下二十次撕毀漢匈和親條約,不下三十次頂着和親條約,悍然向漢家邊境發動軍事進攻;
而這些舉動,也早已讓匈奴人——讓匈奴單于庭的信譽和形象,跌入了萬劫不復之地。
如今還看不出來。因爲如今這個時代,是漢匈這兩個大塊頭的時代,其他所有的政權和文明,幾乎都是陪襯。
匈奴人內部,自然不會因爲自家政權不要臉、不守信用而不滿。
——看到國家這麼流氓,我就放心了,這纔是本國國民最真實、最正常的心理狀態。
至於漢家,也同樣不受此影響。
因爲無論匈奴人是否守信用,漢家現有的一套思維邏輯,都會本能的把所有非華夏族裔,視作反覆無常的小人。
щшш⊙ Tтka n⊙ C○
說是‘小人’,其實都有點委婉了。
說‘野人’,或許才更符合現實。
所以對漢家而言,匈奴人無論是否信守承諾,都無法改變其‘蠻夷’的物種分類。
很顯然,自詡爲已知世界唯一人種的漢家子民,不會在乎一羣野人是否講信譽、守信用。
也正是因此——正是因爲匈奴人自己,不在乎政權是否守信用,漢家也不在意北方草原上,是不是一羣守信用的蠻夷、野人,所以才顯得匈奴人反覆撕毀合約、習慣性不守信用的舉動,沒有顯得太過違和。
但如今,已經大權在握的劉榮卻深知:毒藥這個東西,只要吃了,那就總會有毒發的那一天。
如今的匈奴足夠強大,足夠‘硬抗’不守信用、不維護國家信譽的毒;
但早晚有一天,這一份隱藏在匈奴‘體內’的劇毒,會對逐漸衰弱的匈奴單于庭,發出致命一擊。
比如某一天,匈奴人實在被漢家打的擡不起頭,且毫無勝算,必須找一個幫手聯合起來,才勉強可以自保——如烏孫人,亦或烏恆、鮮卑之類;
到了那時,被找上門,或者說是被匈奴人求上門的烏孫人,亦或烏恆人、鮮卑人,便會回想起過去這五十多年間,匈奴人反覆毀約的‘簡歷’。
然後,他們就會想:匈奴人這玩意兒,它不可信啊?
和漢家之間,已知世界唯二的兩個大塊頭之間,官方簽訂的和親條約,匈奴人都是說撕毀就撕毀;
眼下,匈奴人承諾咱們得好處,豈不也是鏡中花、水中月?
反倒是漢人,似乎向來都很看重信譽,張口閉口‘師出有名’‘有的放矢’。
雖然顯得磨嘰了點,刻板了點,不知變通了點,但和他們打交道,還就是更讓人安心……
這,便是國家信譽,以及國家形象的重要性。
——如果你一直強大,你當然可以憑藉自身的強大,而在弱小者面前失信,甚至用信譽來換取短期的利益。
但一個國家、一個政權,乃至一個文明,是不可能一直強盛下去的。
盛極必衰,物極必反的道理,華夏文明早在上古時期,便已經總結歸納了出來。
所以,一個國家、一個政權的強盛,是無法永遠維序的。
而信譽和國家形象,卻可以長期留存及傳延。
還是那如今的匈奴人和漢室舉例。
——過去五十多年,匈奴人都是已知世界最爲強大,且幾乎沒有對手的地球霸主。
沒有任何人、任何勢力,可以違背匈奴人的意願——哪怕漢家都不行。
但匈奴人不守信譽、不信守承諾的形象,使得如今以及將來,逐漸衰敗下去的匈奴人,不可能再得到周邊國家、政權的信任,以及出於情誼而提供的援助。
用後世比較流行的一種表達方式來說,便是強大時期的匈奴人,把這條賽道的‘稅’收到了幾百年後。
所以,當匈奴人衰敗下去,草原遊牧之民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都無法再通過‘毀約’獲利了。
大家都知道你不遵守合約了,自然也就沒有人跟你簽訂合約。
往後,哪怕匈奴人重新強大起來,又或是草原再冒出一個新的霸主,短時間內也很難和漢家,以及其他周邊政權簽訂合約,通過政治手段解決問題。
反觀漢家,就完全沒有這個問題。
——不止過往幾十年的漢室,過去千百年來,華夏民族都始終在堅持師出有名,始終在堅持讓自己站在正義的一方、站在道德的制高點。
這種深入人心的文明形象,使得所有周邊政權和文明,都天然的更信任華夏文明。
說的直白點就是:你可以不相信秦始皇、漢天子;
但你完全可以相信,華夏文明哪怕是要弄死你,也會給你一個無可挑剔的交代。
這個交代,會讓你自己都覺得自己該死。
而且,總是信守承諾,總是堅持‘正義’的文明形象,也讓華夏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交流,總是多出一個‘政治渠道處理’的b方案。
匈奴人想要一塊地盤,那就只能打,通過武力解決問題。
頂天了去,也得是派軍隊去恐嚇,說到底還是武力解決問題。
但漢家想要一塊地方,武力征服,卻是最後的最後,不得已而爲之的下下之策。
在武力征服之前,漢家有無數種更溫和、更和諧的方式,通過政治渠道來解決問題。
而這一切的前提,都是以華夏文明‘千百年來總是師出有名’的文明形象和信譽作爲支撐的。
用最直白的大白話來說,就是華夏文明可以靠刷臉,來和周邊的鄰居們要來信貸。
華夏文明的承諾,大家都會相信,華夏文明的善意,大家都會樂得接受。
甚至就連華夏文明的惡意,都在此前提下,顯得沒那麼嚇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