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不難辦

根據劉榮的模糊記憶,華夏上下五千年歷史,北方遊牧民族的人口基數,便幾乎從不曾突破百萬數量級,從不曾邁入過‘千萬’這個數量級。

究其原因,便是前文提到的:文明載體和形式,直接決定文明的人口承載極限。

——在華夏農耕文明,在中原大地,一塊長二百四十步,寬一百二十步的百畝田,便能養活一家老小五口;

一塊佔地不超過方圓十里的鄉鎮,便能養活幾百上千戶農民,數以千計的人口。

但在草原,一個以‘帳’爲單位的家庭,不過五六口人,卻需要足足五匹馬,兩匹駱駝,六頭牛,二十隻羊,才能夠勉強溫飽。

勉強溫飽!

而且是最理想的狀態下,勉強保證溫飽!

但凡生出點差池,如天災人禍之類,那便立刻就是家破人亡!

而這五匹馬、兩匹駱駝、六頭牛、二十隻羊,卻需要一片方圓數裡,甚至十數裡的草場,才能夠養得活。

這還只是一家人——一個匈奴家庭,所需要的牛羊牧畜以及草場配置。

絕大多數情況下,這樣的匈奴家庭,都會以數十上百,乃至數百個家庭爲單位,形成大大小小的‘部族’報團取暖,在草原共同生活,彼此照應。

所以,遊牧民族才需要‘遊牧’。

因爲如果不遊牧、如果待在一個地方不走,那即便是一個只有幾十個家庭的小部族,也會在極短的時間內,讓周圍的草原被牛羊啃食的寸草不生,甚至退化爲沙漠。

也正是因此,‘生存’二字在草原上的含金量,纔會顯得那麼的重,草原上關於‘生存’二字的鬥爭,纔會來的那麼激烈。

——整個草原,滿共就只能養活那麼點牛羊牧畜,而這些牛羊牧畜,又只能養活這麼點人;

怎麼辦?

牛羊牧畜多了,那就殺!

當然不是殺自己的,而是殺別人的!

既然連遊牧之民賴以爲生存根基的牛羊牧畜都殺了,那自然也沒有把人留下的道理——一併殺了便是。

於是,草原遊牧之民的一生,便幾乎都在殺戮之中度過。

爲了爭一口吃的,兩個小孩就能生死決鬥;

爲了爭一片草場,兩個家庭就能打出狗腦子;

爲了爭一處水源,兩個部族,更是能發起一場戰爭,甚至一場迷你規模的戰役!

窮其原因,便是草原上,養活不了那麼多人、那麼多牛羊牧畜;

與此同時,草原遊牧之民世代信奉、推崇的叢林法則,又不可能培養出滅霸那種腦子缺根筋的人。

於是,遊牧之民就只能帶着‘總要有人死,那絕不能是我死’的想法,殺死所有威脅到他們生存的人。

殺死敵人的戰士,擄走他們的女人,奴役他們的後代,佔有他們的牧畜;

殘局,卻也無比的真實。

這麼一番對比下來,農耕文明比之遊牧文明的優越性,基本就已經是躍然紙上了。

只是沒想到:還有高手。

——在華夏農耕文明面前,草原遊牧民族,已經落後的好像一個新兵蛋子了;

不曾想,在草原遊牧文明面前,朝鮮半島如今說身處的‘漁獵文明’階段,更是像一個沒有進化完全的原始人。

好壞都是比出來的。

和如今的朝鮮半島比起來,草原遊牧文明,居然令人難以置信的,成爲了相對優越、先進——而且是大幅先進、跨層次優越的那一個!

畢竟草原遊牧文明,再怎麼不穩定、再怎麼抗風險能力弱,再怎麼朝不保夕,也總還有一點細水長流,穩定生存的理論可能。

理論上,只要不遭遇嚴重的自然災害,以及影響深遠的人禍,遊牧之民就可以憑藉自己蓄養的牧畜,堪堪保證自己的生存。

實在實在沒了退路,也大可宰殺部分牧畜,照樣能抗一段時間。

但朝鮮半島的漁獵文明,卻完全沒有討論類似問題的必要性。

——早上出門去打漁、去遊獵;

打到了就打到了,打不到就是沒打到!

再老練的獵人,也不敢保證自己能帶着魚、野物回家。

就像是在賭。

朝鮮半島的民衆,就像是家家戶戶,都仰仗着一個賭徒,在每天早晨出發去賭場,看能不能嬴一天的生存物資回來。

雖然,他們窮的已經沒有東西輸了,這場賭博本就是無本兒買賣,根本不存在‘輸’這個可能,頂多就只是‘不贏’;

但當這場賭局的結果,是與整個家庭的生存直接掛鉤時,不贏,本身就已經非常殘酷了。

尤其這樣的情況,還是普遍存在的常態。

——你們家的男人,不是隻有今天需要去賭這麼一場;

也不是隻有你們家的男人,需要每天去賭這麼一場。

而是所有的家庭,都需要讓自己最優秀的勞動力,去進行這一場勝負不明的賭局。

這樣的生活方式,本質上,已經和靠真正的賭博生存,沒有本質上的差距了。

而在這樣一套朝不保夕,人們連下一頓飯都無法確定能不能吃到、五天後的太陽都不知道能否看得見的文明體系之下,任何一項需要‘長期佈局’的事務,都是不現實的。

華夏農耕文明,能靠儲備糧食扛過接連數年的災荒,所以能享國數百年;

草原遊牧文明有畜牧業爲根本,有武力搶掠作爲補充,也同樣能形成維序數十年的帝國,以及流傳數百年的文明秩序。

但在朝鮮半島,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發生的事。

因爲這片土地上的被統治者,根本沒有‘明年如何如何,後年如何如何,五年後、十年後如何,兒子、孫子如何’的長遠視角。

根本就沒這個條件。

在這片土地上,與其讓一個民衆思考文明的未來,還不如讓他好好考慮考慮:明天如果在河裡扎到魚了,要不要拿去和鄰居換一頓兔肉。

畢竟過去這大半年,這家人一直都在吃魚,根本吃不到其他任何東西。

他們卻也足夠幸運。

因爲他們有魚吃,他們活過了過去大半年。

同樣的大半年時間裡,又不知道多少人,因爲沒有魚吃而活活餓死……

而且,這片土地上的居民所面臨的,不單單是物資緊缺、極難獲取的問題;

還有物資獲取不均衡,且無法長期儲存的問題。

以華夏農耕文明爲例。

農民春天播種,春、夏、秋三季耕作,於中秋之後收穫。

收穫的糧食,是賣給糧商換成錢也好,存在自家的糧倉也罷——總歸是能存得住。今年秋收收穫的糧食,可以一直存到來年秋收,也就是未來的一年時間,都可以一點點拿出來吃。

只要儲藏得當,在未來的一年當中,這些糧食只會被吃完,卻並不會變質。

而糧商、貴族,還有官方部門,更是可以將某一年獲得的糧食,儲存好幾年甚至十幾年,以備不時之需。

糧商們可以在糧價低的時候屯着,等糧價上去了再拿出來賣;

貴族們可以在糧價低時,把自己的糧食藏起來,從市面上買糧食吃,等糧價上去了,再把自己的糧食大半賣出,剩下小半自用。

官方可以在豐年購入糧食存着,災年放糧賑災……

等等。

主打的就是一個儲蓄意識,和防患於未然。

草原遊牧民族,在這方面做得差一些,但也還算可圈可點。

——夏秋兩季,尤其是秋季,牛羊下的奶多,就多存點奶酪用於過冬。

雖然無法像漢人存糧食一樣,動不動存好幾年,但好歹也能想辦法熬過冬天。

但存在於朝鮮半島的漁獵文明,卻是旱的時候旱死,澇的時候澇死。

每一年的漁期,朝鮮半島的居民們,都能輕而易舉的,獲得遠高於自身需求的魚類資源。

但漁期極短,往往只有一兩個月,短的時候甚至不到一個月。

所以,每當漁期到來,不知道什麼時候漁期就要結束的當地居民,便要拼了命的抓魚。

只是抓歸抓,卻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魚類肉食本身就更容易滋生細菌、更容易變質,再加上如今的朝鮮半島,正處於比遊牧文明都跟落後的愚昧階段,就更枉論食物儲存技術。

這就使得每年的漁期,都會成爲朝鮮居民的煩惱。

——存是存不住的,那要不,使勁兒吃,多吃一點算一點?

但凡捱過餓的人,都不會覺得這種做法高明。

因爲胃口大小,是會變的。

一個人,如果每頓都吃不飽,那胃口就會越來越小;

反之,如果一段時間內,一個人頓頓都吃飽,甚至吃撐,那胃口就會迅速被撐大。

這也就是說,如果朝鮮居民,在每年的漁期胡吃海塞,那他們被撐大的胃口,就會讓他們在接下來的物資稀缺期——尤其是凜冬季節無比難熬。

所以,每年漁期,哪怕能打上來再多的魚,他們也不敢吃太多、吃太飽;

僅僅只是度過不需要爲食物擔心的一個多月幸福時光,然後就要對這河灘上,因無法儲存而腐爛變質的魚肉、魚乾長吁短嘆。

然後,便又是大半年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苦日子,以及一個幾乎無法獲取食物的臘月凜冬。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華夏農民考慮的、掛在嘴邊的,是‘今年光景如何,明年光景如何,往後幾年如何’;

草原遊牧之民思考的,則是春天如何、夏天如何,秋天牛羊沒長膘,要想度過冬天,只怕是要去找漢人搶掠一番。

而朝鮮半島的漁獵文明,則只考慮,也只能考慮:今天吃什麼,明天吃什麼,如果今天明天都沒吃的,後天是不是就要餓死了……

就這麼一羣人,就這麼一塊地方,你說你要通知他們?

他們還真不一定會反抗。

因爲你哪怕統治他們的‘一生’,都未必能統治三五天;

哪怕你要統治他們全家,也不一定能統治一整個季節。

在這片土地上,餓死,就像在華夏大地的戰場上有人戰死,草原的冬天有人凍死——隨處可見,稀鬆平常。

明白了這一切,再回過頭,看劉榮對朝鮮半島的評價,也就不會再有人覺得奇怪了。

——這片土地,是華夏文明眼中,真正意義上的‘未服之地,未化之民’。

對於這樣的土地,華夏文明古往今來的應對方式,都始終不是下下策的奴役;

而是先進行文化沁潤,以求文化融合。

這一進程,短則數十年,長則上百乃至數百年。

待其文化融合,與華夏文明、華夏之民一般無二,再去補上最後一道手續:武力征討或政治兼併,便算是盡了全功。

只不過,這都是以當代人——以秦漢‘當地人’的思維邏輯,才能得出的結論。

當年,初次見到朝鮮半島的居民時,劉榮得出如此結論,其實是類似於‘父皇必定會這麼認爲’的判斷。

而到了自己掌漢家大權,情況就有所不同了。

——作爲穿越者,後世來客,劉榮知道類似的狀況,其實還有另外一種另闢蹊徑的方式。

先打下來;

然後在統治的基礎下,進行填鴨式的文化交融。

在先文化沁潤、交融,然後兼併的方式,或者說是路線當中,最後的兼併,不過是水到渠成的臨門一腳。

而在先征服,在文化交融的這個路線上,征服、兼併的過程,卻變得尤爲重要。

征服、兼併的過程是否溫和,方式是否妥當,手段是否恰到好處,將直接影響到後續,文化沁潤、融合是否順利,是否能提高速率。

這些事,若是讓這個時代的土著皇帝、土著官員去辦,那無疑是要出岔子的。

——畢竟在這個時代的華夏之民眼中,世界上只有兩種人。

——漢人,和野人。

北方蠻夷也好,南方百越也罷,亦或是朝鮮半島、西南諸夷——在這個時代的華夏文明看來,都是野人。

按照華夏文明如今的邏輯,沒有得到諸夏文化薰陶的,那就是未化之民,也就是沒開智的野人。

讓這麼一羣人,去操辦‘和平統一’‘解方朝鮮半島’之類的事,顯然是不科學的。

但對於劉榮而言,這件事,卻是極爲好辦。

至少不難辦。

完美解決朝鮮半島的辦法,劉榮有九種。

九種!

第242章 細柳射聲,霸上拄盾第324章 試探第17章 樑《孝》王第413章 趙禹之怒!第306章 養兵千日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57章 楚王有病吧?第265章 來啊!互相傷害啊!第49章 孫兒,當真錯了嗎?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302章 戰書?第570章 下限更重要第297章 先帝諸王的安排第330章 盛世的另一面第469章 開花結果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182章 你的葬禮,孤親自操辦第445章 爲後世開先例第210章 樑王死的好啊第199章 學着點兒,混小子第485章 冰與火之歌第429章 朕吶,又要搞事情啦第507章 攻心爲上睡一覺明天開始恢復更新第320章 衛青第452章 還得先看看高闕第561章 慢慢來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219章 萬石君?機器人!第212章 關門,放太子!第121章 周亞夫:我功勞太大了第378章 鹽鐵和糧食不同第405章 輿論鼎沸?第528章 單于庭第256章 死灰復燃第521章 思想進步第570章 下限更重要第378章 鹽鐵和糧食不同第526章 遠大目標第572章 開什麼玩笑?!第12章 榮,言盡於此第550章 皇長子第216章 對不住啊老弟第435章 稅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260章 拆分內史第189章 阿武啊阿武晚點更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500章 攻心爲上第507章 攻心爲上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449章 戰鼓擂第100章 少府自己選第296章 不孝有三?第237章 高爐鍊鋼第268章 削藩第44章 長安侯第276章 嫁爲天子婦,爲漢椒房主第414章 各學派的顧慮第201章 死曾不若匹夫第457章 高闕,關乎漢家國運!第583章 眼神清澈的匈奴人第462章 不是蠢,就是壞第3章 左膀右臂第231章 頂級映射第533章 和親的藝術第565章 調節閥第128章 蓋棺定論第539章 文治武功第458章 難啊第291章 諸王的成長第507章 攻心爲上第372章 江都吾弟,見字如面第377章 圍三缺一第277章 民女,亦不畏之第486章 絞肉機?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579章 戰略藍圖第468章 備用方案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276章 嫁爲天子婦,爲漢椒房主第348章 低聲下氣的軍臣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7章 此事,急不得第117章 寡人是在頒王詔!第257章 樑內史,別來無恙否?第346章 天不遂人願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沒寫完第583章 眼神清澈的匈奴人第291章 諸王的成長第550章 皇長子第467章 麻煩了啊第464章 國之爪牙,戰克之將第256章 死灰復燃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195章 朕駕崩,必有血親殉葬!第202章 狗賊莫走!
第242章 細柳射聲,霸上拄盾第324章 試探第17章 樑《孝》王第413章 趙禹之怒!第306章 養兵千日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57章 楚王有病吧?第265章 來啊!互相傷害啊!第49章 孫兒,當真錯了嗎?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302章 戰書?第570章 下限更重要第297章 先帝諸王的安排第330章 盛世的另一面第469章 開花結果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182章 你的葬禮,孤親自操辦第445章 爲後世開先例第210章 樑王死的好啊第199章 學着點兒,混小子第485章 冰與火之歌第429章 朕吶,又要搞事情啦第507章 攻心爲上睡一覺明天開始恢復更新第320章 衛青第452章 還得先看看高闕第561章 慢慢來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219章 萬石君?機器人!第212章 關門,放太子!第121章 周亞夫:我功勞太大了第378章 鹽鐵和糧食不同第405章 輿論鼎沸?第528章 單于庭第256章 死灰復燃第521章 思想進步第570章 下限更重要第378章 鹽鐵和糧食不同第526章 遠大目標第572章 開什麼玩笑?!第12章 榮,言盡於此第550章 皇長子第216章 對不住啊老弟第435章 稅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260章 拆分內史第189章 阿武啊阿武晚點更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500章 攻心爲上第507章 攻心爲上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449章 戰鼓擂第100章 少府自己選第296章 不孝有三?第237章 高爐鍊鋼第268章 削藩第44章 長安侯第276章 嫁爲天子婦,爲漢椒房主第414章 各學派的顧慮第201章 死曾不若匹夫第457章 高闕,關乎漢家國運!第583章 眼神清澈的匈奴人第462章 不是蠢,就是壞第3章 左膀右臂第231章 頂級映射第533章 和親的藝術第565章 調節閥第128章 蓋棺定論第539章 文治武功第458章 難啊第291章 諸王的成長第507章 攻心爲上第372章 江都吾弟,見字如面第377章 圍三缺一第277章 民女,亦不畏之第486章 絞肉機?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579章 戰略藍圖第468章 備用方案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276章 嫁爲天子婦,爲漢椒房主第348章 低聲下氣的軍臣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7章 此事,急不得第117章 寡人是在頒王詔!第257章 樑內史,別來無恙否?第346章 天不遂人願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沒寫完第583章 眼神清澈的匈奴人第291章 諸王的成長第550章 皇長子第467章 麻煩了啊第464章 國之爪牙,戰克之將第256章 死灰復燃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195章 朕駕崩,必有血親殉葬!第202章 狗賊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