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下限更重要
後世人常說,華夏曆史上最後一個王朝,是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的集大成者。
從這個理論上,後人衍生出來了一個結論。
——最後那個王朝,幾乎在方方面面,都做到了封建時代的天花板級別,進無可進,幾乎不存在能更進一步改良的部分。
但有一點,是有爭議的。
便是那個時代獨有的,前所未有的歷史性事件:九子奪嫡,以及由此衍生而來的不立儲君、不立嫡長,轉而立之以賢的制度。
這個制度好不好呢?
理論上,確實是封建時代最好的。
因爲嫡長這個東西,前者是徹頭徹尾的血統論,即‘子憑母貴’,後者則是長幼論。
二者無論是哪一種,都沒有‘立之以賢’的擇優選擇方式更優越、更科學。
但凡事都有其兩面性。
在政治世界,尤其是封建時代的政壇,科學與否、優越與否,往往並不是最優先需要考慮的因素。
太祖高皇帝劉邦晚年,難道看不出太子劉盈儒弱、三子劉如意更優秀,更有能力?
若是放在兩千年後,那個華夏曆史上的最後一個朝代,最後繼承皇位成爲‘漢二世’的,還真就未必不是劉如意!
但最終,劉邦並沒有一意孤行,廢太子劉盈,立趙隱王劉如意。
有人說,這是因爲劉邦忌憚太子劉盈背後的呂氏外戚,以及與呂氏牽連甚深的朝堂內外公卿百官、功侯貴戚。
也有人說,是那四個隱居商山,號‘商山四皓’的先秦博士,讓劉邦意識到了太子劉盈的不凡,這纔打消了廢儲另立的念頭。
還有人說,是蕭何、張良等一衆元勳功侯,一致反對劉邦改立劉如意,這才保下了太子劉盈的儲君之位。
可事實上,作爲漢家的開國之君,劉邦真正考慮到的關鍵因素,並不是以上說法當中的任何一種。
——呂氏?
連嬴氏、項氏,都被太祖劉邦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連韓信、彭越等功臣,太祖劉邦都下得去死手!
呂氏又如何?
他呂氏再怎麼功勳卓著,能比得上淮陰侯韓信?
再怎麼勢力龐大,能打過坐擁天下的嬴秦,亦或是霸王項羽?
——商山四皓,那就更扯了。
四個先秦博士,在太祖劉邦面前,能得到合理範圍內的禮遇,已經是了不得的事了。
說難聽點,太祖劉邦每把那四個老爺子一腳踢進臭水溝,亦或是拿他們的帽子撒尿,就已經是尊老愛幼、禮待名士了。
至於儲君廢立之事,別說是四個故秦博士——便是始皇冊立的七十博士加在一起,也不可能動搖太祖劉邦分毫。
——蕭何、張良等元勳功侯?
這種說法倒是有一點可能。
作爲開國之君,劉邦對於蕭何、張良等元勳功侯的意見,一向還是比較重視的。
但還是那句話。
儲君冊立,不同於尋常國事。
換做其他的事,如皇宮、都城的建造,亦或是國家政策的確立,劉邦或許會聽從這些元勳謀臣的意見。
但儲君,尤其還是開國之君的儲君,那可是關乎國家安危,甚至存亡的大事!
偏偏秦二世而亡的前車之鑑,就發生在短短十數年前!
劉邦再怎麼神經大條、再怎麼聽從元勳功侯的建議,也不可能在皇位傳承的問題上,受這些個臣下的影響。
說到底,無論是廢太子劉盈,與立劉如意,還是仍舊保留劉盈的太子之位,都是隻有太祖劉邦自己,才能做出最終決定的事。
如果劉邦想廢太子劉盈,那無論是呂氏、商山四皓,還是蕭何、張良等人爲首的開國元勳,都不可能攔得住劉邦。
反之,若劉邦想保留劉盈的太子位,那即便劉如意再怎麼天資卓絕、戚夫人的枕邊風都吹成了颶風、龍捲風,也依舊無法動搖這位開國之君。
也就是說,最終影響做出決定的因素,必然是劉邦自己做出的判斷。
劉邦自己得出‘能這麼做’或‘不能這麼做’的結論,纔會最終做出獨立決斷。
而在太子劉盈和趙隱王劉如意之間,太祖劉邦最終,之所以做出‘不做變動,不行廢立’的決定,正是因爲劉邦在試探着展露意圖之後,發現了一個極其嚴峻的問題。
——政局不穩!
劉邦預見到,如果自己執意廢太子劉盈,轉而改立劉如意,那長安朝堂內外,必然會陷入長久,且無法預測嚴重程度的混亂之中。
如蕭何、張良等元勳老臣,喊呂后‘嫂夫人’,喊劉盈‘公子’都喊了這麼多年,早就默認了呂后成爲呂太后、劉盈成爲漢二世的未來走向。
一旦發生改變,這些人無所適從之下,指不定會生出什麼亂子。
退一萬步說:就算什麼亂子都沒出,劉邦真的順利改立劉如意爲儲,那蕭何、曹參、張良等老臣,劉如意又該如何對待?
信重、任用,無疑是在拿‘前朝餘孽’當臂膀;
可若是不用,甚至是治罪,那無疑會引發極爲嚴重的政治地震。
所以,在簡單的試探,以及深思熟慮之後,劉邦最終得出結論:不能廢太子。
因爲太子劉盈未必優秀,卻最‘合適’,最能保證政權的安穩過渡;
反觀劉如意,或許真的很優秀、真的很有天賦,但立劉如意爲儲,必然會導致不必要的混亂和風險。
——彼時的漢家,立國於廢墟之中,百廢待興。
內憂外患,北蠻南賊,真真是折騰不起。
簡而言之一句話:立劉盈,穩,雖然上限不高,但能保住下限;
立劉如意,險,上限有可能很高,但下限也必然極低——甚至可能比二世而亡的嬴秦還低。
爲了保住下限,太祖劉邦最終偃旗息鼓,決定不再複議廢立事。
至於蕭何、張良的勸說,商山四皓的面子之類,不過是劉邦給自己找個臺階下而已。
——堂堂天子,總不能說自己本來拿不定主意,所以試探了一下吧?
就只能順坡下驢,權當什麼都沒發生,再隱隱承認自己‘險些行差就錯,幸好迷途知返’了。
再如太宗孝文皇帝,最終傳位先孝景皇帝劉啓,而非墜馬而死的樑懷王劉揖。 且不說最終,孝景皇帝成長爲了‘孝景皇帝’,且樑懷王劉揖墜馬而亡。
就說最初,孝景帝還是棋聖,樑懷王也還健在時,本有意廢儲另立的太宗皇帝,最終爲何沒有這麼做?
答案還是那個字:穩。
‘穩’在何處,自然是源自嫡長子繼承製,無需多言,不必贅述。
明白了這些,再來看歷史上的九子奪嫡、立之以賢,以及當今劉榮堅定不移的,要讓華夏皇位傳承重歸‘嫡長子繼承製’的正軌,也就不難理解爲什麼了。
——立之以賢,乃取亂之道!
理論上,選擇最優秀的子嗣,來作爲皇位繼承人,確實是最爲科學、最爲優越的選拔方式。
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賢’這個概念的鑑定成本,不是封建時代所能承擔的起的。
因爲‘賢’這個概念,本身就不是純粹的客觀現實,而是同樣伴隨着主觀判斷。
好比說,太祖劉邦的八個兒子,老大齊悼惠王劉肥爲長,老二孝惠皇帝劉盈爲嫡;
那誰爲‘賢’?
太祖劉邦會說:老三趙隱王劉如意;
明知歷史的後世人,以及作爲穿越者的當今劉榮,則會說,是老四太宗孝文皇帝劉恆。
那其他的兒子們,難道就都服氣嗎?
至少淮南厲王劉長必然不服!
又好比先孝景皇帝的十幾個兒子,無嫡,當今劉榮爲長;
那誰‘賢’?
文人士大夫會說,人稱‘小夫子’的皇次子劉德最賢;
武夫將官會說,十五歲掛印出徵,平滅吳楚的皇五子劉非最賢;
喜歡玩兒嘴皮子的辯論家們,會說擅長詭辯的皇七子劉彭祖最賢;
想要憑藉送女人,得到天家青睞的落魄貴族、準貴族們,則會說人形態種馬:皇九子劉勝最先。
當然,還有歷史上的先孝景皇帝,以及未來的後世人會說:皇十子劉彘,也就是歷史上的漢武大帝最賢。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每個人的判斷標準不一樣,每個人認定‘賢’的角度不一樣,甚至就連‘認定誰爲賢’的利益立場,也同樣不同。
幾乎每個人,都會從自己的立場和既得利益出發,去判定那個最符合自己意願、心意的人爲‘最賢’。
至於是否真的賢?
反正這個東西不絕對,各說各話唄……
而嫡、長,就沒有任何說道的空間了。
嫡就是嫡,長就是長。
嫡子生下來就是嫡子,長子生下來就是長子,根本沒有商榷的空間。
不可能說非嫡非長的皇子們,從不同角度‘自認爲嫡’‘自認爲長’,卻總能找到一個角度‘自認爲賢’。
簡而言之就是:賢,是需要判定的。
是需要花費極大的人力、物力、兵力,甚至是具體的事件磨礪,再加上數十年的體系評判標準,才能最終得出一個大致的判斷結果。
甚至就連這,都還無法避免有人‘假裝自己很賢’的可能。
與此同時,無論客觀上賢不賢,每一個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候選人,都會從主觀上認定自己‘賢’。
甚至哪怕知道自己不夠‘賢’,也會出於對皇位、對至高權柄的嚮往,而假裝自己在某一方面很‘賢’。
這又讓天子判斷繼承人是否‘賢’的成本攀升,最終成功得出判斷的難度大大增高、可能性大大減少。
再加上判斷多爲繼承人是否‘賢’的過程中,必然需要通過權利外放,來判斷其成色;
這又使得帝王晚年,隨時可能發生的皇位交接,因爲多爲皇位候選人均手握權柄,而多出了許多不確定性。
——最賢者未必能被天子慧眼識珠;
——就算被天子老辣的眼光捕捉到,最終也未必能順利即位;
——就算順利即位了,也未必能服衆。
——就算能服衆,也必然會因爲不服的弟弟們,而鬧出許多亂子。
總結而言,便是爲了一個‘賢’字,平白多出了許多判斷成本,浪費了許多原本可用於民生、民計的資源,並平白產生許多不必要的隱患。
與之相比,看似有些落後,不夠科學、不夠優越的嫡長子繼承製,則是在最大程度上,節省了天子判斷繼承者成色的時間、精力、資源成本;
與此同時,還最大限度規避了政權交接過程中,所可能出現的不穩定因素。
將判斷繼承者是否合格、是否優秀的時間精力資源成本,都用來改善民生民計,以此來作爲新君鞏固自身地位的根基;
再通過一對一的精英教育,來保證繼承者基本的下限,顯然比九龍奪嫡、立之以賢之類的方式,要方便、省事許多。
什麼?
你說這套模式,只能確保不出昏君,但很難出明君?
不好意思;
西漢王朝就是憑藉這套模式,先後冒出來了太宗、孝景、世宗、孝昭、中宗等五位雄主!
甚至到了王朝末年,都還能冒出來個大魔導師,來二興漢室!
反觀玩兒九龍奪嫡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嘿;
十全老人,懂的都懂。
當然了,劉榮不否認,在必要的情況下,儘可能選擇優秀的那一個,對宗廟、社稷總歸是有好處的。
比如,諸呂之亂後,太宗孝文皇帝得以入繼大統;
再比如,昌邑王劉賀被廢后,宣帝劉病已入繼大統等等。
但在非必要情況下,嫡長子繼承製的優越性,其實是相當高的。
——至少在這個物資匱乏、文明階段落後的公元前,嫡長子繼承製的優越性,甚至可能高於‘立之以賢’的擇優錄取式傳承。
還是那句話。
步子邁大了,容易扯着淡。
政策這個東西,並不是越先進就越好的。
相較於先進,還是‘合適’‘符合時代背景’更重要。
而如今漢室更‘合適’,更符合當今漢室時代背景、普世價值的,顯然還是嫡長子繼承製。
歷史上的漢武大帝,劉榮褒貶參半,但總體上還是敬佩的。
只不過,相較於豪賭漢家再出個漢武大帝,劉榮還是希望漢家,能多出幾個孝景皇帝。
——漢武大帝不世出。
而孝景帝,則能像工廠流水線一半,批量生產。
至少劉榮有這個信心,將自己的繼承人,至少培養成下一個孝景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