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下限更重要

第570章 下限更重要

後世人常說,華夏曆史上最後一個王朝,是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的集大成者。

從這個理論上,後人衍生出來了一個結論。

——最後那個王朝,幾乎在方方面面,都做到了封建時代的天花板級別,進無可進,幾乎不存在能更進一步改良的部分。

但有一點,是有爭議的。

便是那個時代獨有的,前所未有的歷史性事件:九子奪嫡,以及由此衍生而來的不立儲君、不立嫡長,轉而立之以賢的制度。

這個制度好不好呢?

理論上,確實是封建時代最好的。

因爲嫡長這個東西,前者是徹頭徹尾的血統論,即‘子憑母貴’,後者則是長幼論。

二者無論是哪一種,都沒有‘立之以賢’的擇優選擇方式更優越、更科學。

但凡事都有其兩面性。

在政治世界,尤其是封建時代的政壇,科學與否、優越與否,往往並不是最優先需要考慮的因素。

太祖高皇帝劉邦晚年,難道看不出太子劉盈儒弱、三子劉如意更優秀,更有能力?

若是放在兩千年後,那個華夏曆史上的最後一個朝代,最後繼承皇位成爲‘漢二世’的,還真就未必不是劉如意!

但最終,劉邦並沒有一意孤行,廢太子劉盈,立趙隱王劉如意。

有人說,這是因爲劉邦忌憚太子劉盈背後的呂氏外戚,以及與呂氏牽連甚深的朝堂內外公卿百官、功侯貴戚。

也有人說,是那四個隱居商山,號‘商山四皓’的先秦博士,讓劉邦意識到了太子劉盈的不凡,這纔打消了廢儲另立的念頭。

還有人說,是蕭何、張良等一衆元勳功侯,一致反對劉邦改立劉如意,這才保下了太子劉盈的儲君之位。

可事實上,作爲漢家的開國之君,劉邦真正考慮到的關鍵因素,並不是以上說法當中的任何一種。

——呂氏?

連嬴氏、項氏,都被太祖劉邦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連韓信、彭越等功臣,太祖劉邦都下得去死手!

呂氏又如何?

他呂氏再怎麼功勳卓著,能比得上淮陰侯韓信?

再怎麼勢力龐大,能打過坐擁天下的嬴秦,亦或是霸王項羽?

——商山四皓,那就更扯了。

四個先秦博士,在太祖劉邦面前,能得到合理範圍內的禮遇,已經是了不得的事了。

說難聽點,太祖劉邦每把那四個老爺子一腳踢進臭水溝,亦或是拿他們的帽子撒尿,就已經是尊老愛幼、禮待名士了。

至於儲君廢立之事,別說是四個故秦博士——便是始皇冊立的七十博士加在一起,也不可能動搖太祖劉邦分毫。

——蕭何、張良等元勳功侯?

這種說法倒是有一點可能。

作爲開國之君,劉邦對於蕭何、張良等元勳功侯的意見,一向還是比較重視的。

但還是那句話。

儲君冊立,不同於尋常國事。

換做其他的事,如皇宮、都城的建造,亦或是國家政策的確立,劉邦或許會聽從這些元勳謀臣的意見。

但儲君,尤其還是開國之君的儲君,那可是關乎國家安危,甚至存亡的大事!

偏偏秦二世而亡的前車之鑑,就發生在短短十數年前!

劉邦再怎麼神經大條、再怎麼聽從元勳功侯的建議,也不可能在皇位傳承的問題上,受這些個臣下的影響。

說到底,無論是廢太子劉盈,與立劉如意,還是仍舊保留劉盈的太子之位,都是隻有太祖劉邦自己,才能做出最終決定的事。

如果劉邦想廢太子劉盈,那無論是呂氏、商山四皓,還是蕭何、張良等人爲首的開國元勳,都不可能攔得住劉邦。

反之,若劉邦想保留劉盈的太子位,那即便劉如意再怎麼天資卓絕、戚夫人的枕邊風都吹成了颶風、龍捲風,也依舊無法動搖這位開國之君。

也就是說,最終影響做出決定的因素,必然是劉邦自己做出的判斷。

劉邦自己得出‘能這麼做’或‘不能這麼做’的結論,纔會最終做出獨立決斷。

而在太子劉盈和趙隱王劉如意之間,太祖劉邦最終,之所以做出‘不做變動,不行廢立’的決定,正是因爲劉邦在試探着展露意圖之後,發現了一個極其嚴峻的問題。

——政局不穩!

劉邦預見到,如果自己執意廢太子劉盈,轉而改立劉如意,那長安朝堂內外,必然會陷入長久,且無法預測嚴重程度的混亂之中。

如蕭何、張良等元勳老臣,喊呂后‘嫂夫人’,喊劉盈‘公子’都喊了這麼多年,早就默認了呂后成爲呂太后、劉盈成爲漢二世的未來走向。

一旦發生改變,這些人無所適從之下,指不定會生出什麼亂子。

退一萬步說:就算什麼亂子都沒出,劉邦真的順利改立劉如意爲儲,那蕭何、曹參、張良等老臣,劉如意又該如何對待?

信重、任用,無疑是在拿‘前朝餘孽’當臂膀;

可若是不用,甚至是治罪,那無疑會引發極爲嚴重的政治地震。

所以,在簡單的試探,以及深思熟慮之後,劉邦最終得出結論:不能廢太子。

因爲太子劉盈未必優秀,卻最‘合適’,最能保證政權的安穩過渡;

反觀劉如意,或許真的很優秀、真的很有天賦,但立劉如意爲儲,必然會導致不必要的混亂和風險。

——彼時的漢家,立國於廢墟之中,百廢待興。

內憂外患,北蠻南賊,真真是折騰不起。

簡而言之一句話:立劉盈,穩,雖然上限不高,但能保住下限;

立劉如意,險,上限有可能很高,但下限也必然極低——甚至可能比二世而亡的嬴秦還低。

爲了保住下限,太祖劉邦最終偃旗息鼓,決定不再複議廢立事。

至於蕭何、張良的勸說,商山四皓的面子之類,不過是劉邦給自己找個臺階下而已。

——堂堂天子,總不能說自己本來拿不定主意,所以試探了一下吧?

就只能順坡下驢,權當什麼都沒發生,再隱隱承認自己‘險些行差就錯,幸好迷途知返’了。

再如太宗孝文皇帝,最終傳位先孝景皇帝劉啓,而非墜馬而死的樑懷王劉揖。 且不說最終,孝景皇帝成長爲了‘孝景皇帝’,且樑懷王劉揖墜馬而亡。

就說最初,孝景帝還是棋聖,樑懷王也還健在時,本有意廢儲另立的太宗皇帝,最終爲何沒有這麼做?

答案還是那個字:穩。

‘穩’在何處,自然是源自嫡長子繼承製,無需多言,不必贅述。

明白了這些,再來看歷史上的九子奪嫡、立之以賢,以及當今劉榮堅定不移的,要讓華夏皇位傳承重歸‘嫡長子繼承製’的正軌,也就不難理解爲什麼了。

——立之以賢,乃取亂之道!

理論上,選擇最優秀的子嗣,來作爲皇位繼承人,確實是最爲科學、最爲優越的選拔方式。

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賢’這個概念的鑑定成本,不是封建時代所能承擔的起的。

因爲‘賢’這個概念,本身就不是純粹的客觀現實,而是同樣伴隨着主觀判斷。

好比說,太祖劉邦的八個兒子,老大齊悼惠王劉肥爲長,老二孝惠皇帝劉盈爲嫡;

那誰爲‘賢’?

太祖劉邦會說:老三趙隱王劉如意;

明知歷史的後世人,以及作爲穿越者的當今劉榮,則會說,是老四太宗孝文皇帝劉恆。

那其他的兒子們,難道就都服氣嗎?

至少淮南厲王劉長必然不服!

又好比先孝景皇帝的十幾個兒子,無嫡,當今劉榮爲長;

那誰‘賢’?

文人士大夫會說,人稱‘小夫子’的皇次子劉德最賢;

武夫將官會說,十五歲掛印出徵,平滅吳楚的皇五子劉非最賢;

喜歡玩兒嘴皮子的辯論家們,會說擅長詭辯的皇七子劉彭祖最賢;

想要憑藉送女人,得到天家青睞的落魄貴族、準貴族們,則會說人形態種馬:皇九子劉勝最先。

當然,還有歷史上的先孝景皇帝,以及未來的後世人會說:皇十子劉彘,也就是歷史上的漢武大帝最賢。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每個人的判斷標準不一樣,每個人認定‘賢’的角度不一樣,甚至就連‘認定誰爲賢’的利益立場,也同樣不同。

幾乎每個人,都會從自己的立場和既得利益出發,去判定那個最符合自己意願、心意的人爲‘最賢’。

至於是否真的賢?

反正這個東西不絕對,各說各話唄……

而嫡、長,就沒有任何說道的空間了。

嫡就是嫡,長就是長。

嫡子生下來就是嫡子,長子生下來就是長子,根本沒有商榷的空間。

不可能說非嫡非長的皇子們,從不同角度‘自認爲嫡’‘自認爲長’,卻總能找到一個角度‘自認爲賢’。

簡而言之就是:賢,是需要判定的。

是需要花費極大的人力、物力、兵力,甚至是具體的事件磨礪,再加上數十年的體系評判標準,才能最終得出一個大致的判斷結果。

甚至就連這,都還無法避免有人‘假裝自己很賢’的可能。

與此同時,無論客觀上賢不賢,每一個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候選人,都會從主觀上認定自己‘賢’。

甚至哪怕知道自己不夠‘賢’,也會出於對皇位、對至高權柄的嚮往,而假裝自己在某一方面很‘賢’。

這又讓天子判斷繼承人是否‘賢’的成本攀升,最終成功得出判斷的難度大大增高、可能性大大減少。

再加上判斷多爲繼承人是否‘賢’的過程中,必然需要通過權利外放,來判斷其成色;

這又使得帝王晚年,隨時可能發生的皇位交接,因爲多爲皇位候選人均手握權柄,而多出了許多不確定性。

——最賢者未必能被天子慧眼識珠;

——就算被天子老辣的眼光捕捉到,最終也未必能順利即位;

——就算順利即位了,也未必能服衆。

——就算能服衆,也必然會因爲不服的弟弟們,而鬧出許多亂子。

總結而言,便是爲了一個‘賢’字,平白多出了許多判斷成本,浪費了許多原本可用於民生、民計的資源,並平白產生許多不必要的隱患。

與之相比,看似有些落後,不夠科學、不夠優越的嫡長子繼承製,則是在最大程度上,節省了天子判斷繼承者成色的時間、精力、資源成本;

與此同時,還最大限度規避了政權交接過程中,所可能出現的不穩定因素。

將判斷繼承者是否合格、是否優秀的時間精力資源成本,都用來改善民生民計,以此來作爲新君鞏固自身地位的根基;

再通過一對一的精英教育,來保證繼承者基本的下限,顯然比九龍奪嫡、立之以賢之類的方式,要方便、省事許多。

什麼?

你說這套模式,只能確保不出昏君,但很難出明君?

不好意思;

西漢王朝就是憑藉這套模式,先後冒出來了太宗、孝景、世宗、孝昭、中宗等五位雄主!

甚至到了王朝末年,都還能冒出來個大魔導師,來二興漢室!

反觀玩兒九龍奪嫡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嘿;

十全老人,懂的都懂。

當然了,劉榮不否認,在必要的情況下,儘可能選擇優秀的那一個,對宗廟、社稷總歸是有好處的。

比如,諸呂之亂後,太宗孝文皇帝得以入繼大統;

再比如,昌邑王劉賀被廢后,宣帝劉病已入繼大統等等。

但在非必要情況下,嫡長子繼承製的優越性,其實是相當高的。

——至少在這個物資匱乏、文明階段落後的公元前,嫡長子繼承製的優越性,甚至可能高於‘立之以賢’的擇優錄取式傳承。

還是那句話。

步子邁大了,容易扯着淡。

政策這個東西,並不是越先進就越好的。

相較於先進,還是‘合適’‘符合時代背景’更重要。

而如今漢室更‘合適’,更符合當今漢室時代背景、普世價值的,顯然還是嫡長子繼承製。

歷史上的漢武大帝,劉榮褒貶參半,但總體上還是敬佩的。

只不過,相較於豪賭漢家再出個漢武大帝,劉榮還是希望漢家,能多出幾個孝景皇帝。

——漢武大帝不世出。

而孝景帝,則能像工廠流水線一半,批量生產。

至少劉榮有這個信心,將自己的繼承人,至少培養成下一個孝景帝。

(本章完)

第337章 連鎖反應?第464章 國之爪牙,戰克之將第239章 敞開天窗說亮話第507章 攻心爲上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421章 大喜第98章 陛下口諭!第528章 單于庭第144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256章 死灰復燃第62章 二位王叔,耗子尾汁第330章 盛世的另一面晚點更第450章 艱難的抉擇第211章 臣,等着家上第144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41章 回去再說!第83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239章 敞開天窗說亮話第96章 誅晁錯,清君側!第373章 統籌會?第344章 天賦這個東西,藏都藏不住第47章 見錢眼開的少府第452章 還得先看看高闕第116章 公子好白淨?第258章 朕,錯了嗎?第21章 殫精竭慮第221章 老兵第415章 儒家的真面目?第268章 削藩第171章 老劉家的男人啊第28章 給你臉了是不?第466章 點將!第370章 貴使,莫不是在消遣朕?第372章 江都吾弟,見字如面第117章 寡人是在頒王詔!第505章 移風易俗第83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兒童節快樂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23章 好劇本第457章 高闕,關乎漢家國運!第274章 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第162章 記住了?第550章 皇長子第94章 這不搞人心態嗎這?第592章 朕能怎麼辦?第216章 對不住啊老弟第132章 龍鳳爭鳴(上)第112章 番外:黃粱一夢第580章 守江山難第371章 鹽鐵第393章 新的秩序第528章 單于庭第515章 有的放矢第357章 帝王心術第412章 難題接踵而至第60章 皇長子?大噴子!第535章 長平烈侯第296章 不孝有三?第325章 好鬱悶的‘大’單于第259章 寬宏大量韓安國第555章 東宮,畢竟不是真皇帝第585章 別鬧第497章 伊稚斜的決斷第424章 神特麼漢使!第451章 穩有穩的好處第181章 勞煩臨江王!第82章 屠龍勇士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58章 我有卵子!第481章 慈,不掌兵!第202章 狗賊莫走!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27章 故安侯保重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507章 攻心爲上第485章 冰與火之歌第443章 桃侯家族的難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14章 坑兒的爹!第330章 盛世的另一面第143章 又來一個摳門兒的第484章 爆!第28章 給你臉了是不?第386章 世子多疾,汝勉勵之第490章 變天了第197章 兒,捨命相陪第58章 我有卵子!第266章 言於朝,則斬於闕!第14章 坑兒的爹!第158章 試試就逝世!第127章 父死子繼,可歌可泣第365章 物論第476章 慈不掌兵?第319章 得隴望蜀?第278章 公主,耗子尾汁第349章 戰略轉變第556章 玄之又玄?
第337章 連鎖反應?第464章 國之爪牙,戰克之將第239章 敞開天窗說亮話第507章 攻心爲上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421章 大喜第98章 陛下口諭!第528章 單于庭第144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256章 死灰復燃第62章 二位王叔,耗子尾汁第330章 盛世的另一面晚點更第450章 艱難的抉擇第211章 臣,等着家上第144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41章 回去再說!第83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239章 敞開天窗說亮話第96章 誅晁錯,清君側!第373章 統籌會?第344章 天賦這個東西,藏都藏不住第47章 見錢眼開的少府第452章 還得先看看高闕第116章 公子好白淨?第258章 朕,錯了嗎?第21章 殫精竭慮第221章 老兵第415章 儒家的真面目?第268章 削藩第171章 老劉家的男人啊第28章 給你臉了是不?第466章 點將!第370章 貴使,莫不是在消遣朕?第372章 江都吾弟,見字如面第117章 寡人是在頒王詔!第505章 移風易俗第83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兒童節快樂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23章 好劇本第457章 高闕,關乎漢家國運!第274章 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第162章 記住了?第550章 皇長子第94章 這不搞人心態嗎這?第592章 朕能怎麼辦?第216章 對不住啊老弟第132章 龍鳳爭鳴(上)第112章 番外:黃粱一夢第580章 守江山難第371章 鹽鐵第393章 新的秩序第528章 單于庭第515章 有的放矢第357章 帝王心術第412章 難題接踵而至第60章 皇長子?大噴子!第535章 長平烈侯第296章 不孝有三?第325章 好鬱悶的‘大’單于第259章 寬宏大量韓安國第555章 東宮,畢竟不是真皇帝第585章 別鬧第497章 伊稚斜的決斷第424章 神特麼漢使!第451章 穩有穩的好處第181章 勞煩臨江王!第82章 屠龍勇士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58章 我有卵子!第481章 慈,不掌兵!第202章 狗賊莫走!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27章 故安侯保重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507章 攻心爲上第485章 冰與火之歌第443章 桃侯家族的難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14章 坑兒的爹!第330章 盛世的另一面第143章 又來一個摳門兒的第484章 爆!第28章 給你臉了是不?第386章 世子多疾,汝勉勵之第490章 變天了第197章 兒,捨命相陪第58章 我有卵子!第266章 言於朝,則斬於闕!第14章 坑兒的爹!第158章 試試就逝世!第127章 父死子繼,可歌可泣第365章 物論第476章 慈不掌兵?第319章 得隴望蜀?第278章 公主,耗子尾汁第349章 戰略轉變第556章 玄之又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