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國之爪牙,戰克之將

站在渭橋上,感受着這前所未有的淒涼,郅都心中,只一陣說不清、道不明的心酸。

一朝天子一朝臣,並非郅都早先不具備的思想認識。

在離開長安時,郅都也確實曾想過:再回長安,可能是很久以後;彼時的長安,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想過再回長安時,朝中會多出許多新的面孔。

只是郅都無論如何都沒想到:再回長安,迎接自己的,居然是這樣的朝野格局。

——基本還是那些人。

但也都不再是那些人了。

紈絝外戚竇王孫,拜了相;

樑國謀士韓安國,進三公。

就連過去,多少爲郅都所瞧不起的頂頭上司、在絕大多數時間裡,都僅僅比郅都官大一級的衛綰,如今也已是官拜御史大夫,位漢亞相。

只差最後一步,便可禮絕百僚、羣臣避道。

本就比郅都地位尊貴的老前輩們,不是隱退過上了退休生活,就是升到了眼下的郅都,連登門拜訪都不一定有資格見到人家的程度。

原本和郅都平輩的同僚們,如今也大都升了官,見了郅都哪怕不主動拿喬,郅都也得主動先打招呼,口稱:某某公。

原先的後生晚輩、同門師弟,那就更別提了。

見了郅都,能不挖苦兩聲‘auv,這不內誰嗎’之類,就已然算得上是人品厚重,與人謙和。

一切都變了。

一切的一切,都讓郅都感到前所未有的無所適從。

便是帶着這樣的複雜情緒,郅都沿章臺街一路南行,終於站在了未央宮北宮門:司馬門外。

一番追憶過後,郅都終還是唉聲嘆氣間,昂起頭,繃起臉,徑直入了宮門,朝着宣室殿的方向走去。

卻不知,看似對郅都的歸來無甚反應,好似仍風平浪靜的長安輿論,卻隨着這一則轟炸性新聞,而徹底爲天下人——至少是關中人所關注。

至於關外,也不過早晚的事而已……

·

·

·

“先帝的蒼鷹來了啊~”

“且坐。”

未央宮,宣室殿。

今天,劉榮特意把會見郅都得場地,定在了後殿那座巨大的沙盤前。

一來,是奏對、述職這個東西,其實非常繁瑣。

從檔案整合,到覈算過程,再到得出結果的經過、將結果送報長安朝堂中央等等——往往都是一聊起來,眨眼就是從天亮到天黑。

劉榮即不喜歡這種繁瑣、無聊的工作彙報,也沒耐心聽郅都說這些又臭又長的老生常談。

這二來,也是因爲雁門郡的特殊性,使得郅都這個郡太守,實際上卻是個邊關守將的性質。

說到雁門郡,就不得不提到雁門關。

雁門關的位置,大致在後世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

從關塞接連長城的角度上來看,也可以說雁門關,同樣屬於長城防線的重要關隘、節點。

在後世,雁門關以‘險’著稱,被譽爲‘華夏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爲首’之說!

且雁門關,與寧武關、偏頭關合稱爲:外三關。

要想數百年前,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大幅加強了趙國軍隊的戰鬥力——尤其是在草原騎戰的戰鬥力。

而後,趙武靈王掌控下的趙國將士,便幾乎是連戰連捷。

對於北部邊境的遊牧部族,有了趙武靈王之後的趙國,也表現的無比強硬。

——林胡人打來,幹他!

——樓煩人打來,趕他!

如是多年,趙國的邊境實控線越來越靠北,趙國在再這片新服之地上,設立了雲中、雁門、代三郡。

而後,名將李牧奉令助手雁門,以防備北蠻匈奴。

在駐守雁門期間,李牧曾根據現實情況,針對趙國北方邊境防禦情況,而做出了極爲準確的判斷。

李牧上疏表奏趙王:爲免除匈奴對趙國邊民的襲擾,尤其是爲了讓匈奴人,也常常辛苦收穫被人摘走桃子的憤怒,就應該主動出擊接戰。

這一戰的目的,是爲了讓匈奴人未來幾年都無法通過畜牧、遊牧,又或是和商賈交易,來換到任何東西!

更誇張的是,李牧成功了。

雖然沒人知道那場戰爭,是如何開始、如何進行、何時結束的,卻也終還是在世界戰爭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破匈奴十餘萬騎。

——其後十餘年,匈奴不敢寇趙。

就這寥寥兩句話,便足以說明李牧爲什麼是名將,以及春秋戰國時期,各割據政權面對外族,就基本已經是當野怪、boss刷,而不是純粹爲了升級。

在後世,人們稱李牧爲軍事戰略奇才,並在雁門關附近建有一寺,曰:靖邊寺。

其存在的意義,便是紀念李牧戍邊保民的累累戰績。

後來,始皇嬴政一統六國,李牧的功績也和趙國王廷的尊嚴一起,被始皇嬴政暫時埋在了故六國的廢墟之下。

秦時,天下一統,海內昇平。

於是,始皇嬴政派遣大將軍蒙恬,率兵足足三十萬,北出雁門關!

起戰略任務,史書上的原話是:北擊胡,悉復河南地——也就是河南地區。

正所謂,關乎高級官員、將帥的事兒,字兒越少,事兒才越大。

就這簡簡單單的八個字:北擊胡,悉復河南地,便不知道沾上了多少人的血液,乃至於寶貴的生命。

當匈奴人被秦將蒙恬趕到了陰山以北後,始皇嬴政纔再度下令:將故列國長城連接起來,已形成一條自西向東綿延萬里的秦長城。

故而雁門關,也就變得愈發重要了起來。

時間來到漢室鼎立,太祖高皇帝劉邦即皇帝位後的第一年。

匈奴冒頓單于大軍壓境,韓王信於戰爭前線:馬邑投降,並率軍倒戈,回頭來打漢室軍隊!

而在韓王信不抵抗+免費效命的束手就擒下,匈奴人也得以向南翻越句注山,以直撲晉陽。

晉陽,既是如今漢室的代國國都,也是後世人所常聽到的:太原。

那一場戰爭最終的結果,也就不必多贅述了。

——平城戰役,白登之圍之類,後世人基本都有所知解。而按照原本的歷史進程,當時間來到漢武大帝在位時期,也就是如今這個時間線,天子榮即位後的這段時間,匈奴人針對漢室的軍事活動會越來越頻繁,強度越來越大、來的人也越來越多。

面對匈奴人愈發猖狂的侵犯,漢武大帝自然是咽不下這口氣,於是便從即位開始,就一直在着手反擊報復。

漢武帝元光五年,漢武大帝頒詔,徵發民夫、兵卒整修雁門關。

也幾乎是在雁門關被整修完畢後的次年開始,作爲絕代雙驕的衛青、霍去病,以及李廣、程不識等名將,也隨之開始以雁門古塞,作爲北出塞外的最後一站。

漢元帝時,王昭君出塞和親,走的也同樣是雁門關……

明白了以上這些——這些有關於雁門關的歷史,便也就不難發現:雁門郡這個地方,之所以叫‘雁門郡’,與其說是因爲其治下有座雁門山;

還不如直言不諱的承認:雁門關的存在,是雁門郡重要戰略地位的源頭。

念及此,劉榮也終於戀戀不捨的,將目光從身前的沙盤上收回片刻。

含笑擡起頭,望向數年不見,面上已能略看出風霜的郅都,便見劉榮呵笑着一招手。

“將軍且來。”

不知爲何;

劉榮這一聲‘將軍’,沒有讓郅都聽出有半點違和。

恰恰相反——正是劉榮這一聲闆闆正正的‘將軍’,讓郅都恨不可能直接原地參軍,成爲漢家真正的將軍!

即便沒這麼做,郅都實際上,差不多也能算是漢家的宿將了。

——自有漢以來,漢家北方邊牆的戰略防守人物,便向來都是由地方郡國來具體負責。

比如燕王、代王、趙王,再苦再難,也得先把關外的匈奴人給打舒服了,然後再給大後方做彙報不遲。

諸侯宗藩如此,外臣掌控下的邊關郡縣,那就更是如此了。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無論是如今還是過去,漢家的邊牆,其守備主將向來都是有極高的戰術自主權,以及部分程度的戰略自主權。

當匈奴人兵臨城下,包括雁門、上、代、北地、隴右在內的北牆諸郡,都可以在各自主將——也就是郡太守或郡都尉的倡導下,自發組織起反抗和抵禦外敵入侵的方向。

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所有朝堂內外,有這麼一個上不得檯面的說法。

——內陸的郡太守,那是官;

邊關的郡太守,那是將。

很顯然,對於劉榮‘將軍’的稱呼,郅都極其受用。

畢竟是邊關太守,這一聲將軍,無疑是對郅都過往這幾年的工作,所能給予的最直接,最簡單粗暴的肯定。

循着劉榮的呼喚應聲走上前,並順着劉榮的目光低下頭,看向那座地基沙盤的局部區域,‘河西’二字首先映入郅都視野當中。

只是很快,郅都便由看向那片區域的右側,另外一片名爲‘河套’的區域。

而後,郅都的臉色便有些古怪了起來。

對於程不識這個小老弟,郅都的感情可謂是愈發的複雜了。

最開始,當今劉榮外放程不識,去北地做邊關郡太守,郅都還只當是尋常。

卻不料一步慢,步步慢。

等程不識在北地打完朝那之戰,平調去雁門做郡太守時,程不識都已經封侯樂!

反觀郅都,卻只能去給這個曾經的小老弟、後生晚輩做副官,任雁門都尉。

等人家調走了——從雁門太守轉任朔方太守,去和河套前線,郅都才得以順位遞補,爲雁門太守。

有一段時間,制度甚至這樣調侃自己。

——程不識下一次調任,自己或許又可以跑去朔方郡,繼續拾人牙慧,擔任朔方郡守了……

將飛散的心緒拉回眼下,郅都的注意力,很快就被有些‘異常’的高闕所吸引。

去年,漢匈河套-馬邑之戰,郅都所部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戰鬥,卻也終究是以預備機動力量的成份,參加了那場戰役的。

作爲馬邑分戰場唯二的兩位負責人之一——哪怕是副的那個,郅都也不可能不明白:雁門分戰場拖住匈奴單于庭主力,是爲了給河套戰場上的漢軍主力,爭取更多的時間以謀奪河套!

自然,郅都也不可能不明白河套地區的地形,以及得到河套之後,漢家在西、北兩側,各應該如何佈防。

其中的重中之重,顯然就是和幕南隔着大河,又遙相對望的河套北部區域。

準確的說,是高闕及周邊地區。

而現在,郅都卻驚訝的發現:眼前這個沙盤上,高闕南側的護城河,沒了!

從沙盤上插着的幾片三角小旗來看,劉榮方纔似乎還同某個人,以‘高闕沒有護城河’爲前提,進行了一場兵棋推演。

是誰和劉榮兵棋推演,郅都不是很關心,也不大在乎。

只是‘高闕沒有護城河’這個先決條件……

“陛下,可是欲凜冬發兵,使大軍夜渡大河,再夜襲高闕?”

終歸是先孝景皇帝口中的‘國之爪牙,戰克之將’。

幾乎只是在三兩息間,郅都便通過沙盤上,那條本該位於高闕以南,卻被沙土填實的護城河:大河之上,看出了劉榮的真實意圖。

如是發出一問,待劉榮似笑非笑的低頭看向沙盤,又見郅都自顧自皺起了眉頭。

許久,方再開頭道:“確激進了些。”

“但也確實是過往數十年,乃至未來數十年,都難得一見的天賜良機。”

“而且,和陛下謀奪河套一樣:這法子,只能用這麼一次。”

“一旦沒成,往後要再想拿下高闕,可就是難上加難,幾無可能了。”

看着原本還有些落寞、唏噓的郅都,眨眼間便進入到自信滿滿,侃侃而談的狀態,劉榮也終於露出了一抹古怪的笑意。

卻並未直接回答郅都的問題,而是意有所指道:“卿在雁門,待得可還習慣?”

“沒仗打,怕也是憋壞了吧……”

“今年冬天,朕欲於朔方‘圍獵’。”

“獵物、獵場,良弓、長劍皆是齊了。”

“只不知,先帝口中的戰克之將、國之爪牙,可否能爲朕鷹犬?”

第440章 天宮一粒塵,壓塌人間山第339章 武夫當道第298章 靡靡之趙第222章 不遠了調整一下狀態第328章 王朝週期律?第178章 爲子孫後世計第202章 狗賊莫走!第172章 天賦異稟的中山靖王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373章 統籌會?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77章 我乏了第194章 必須找到樑王叔!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89章 閹庶安敢欺我?第210章 樑王死的好啊第81章 天下皆反?第247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第44章 長安侯第387章 商賈第339章 武夫當道第391章 這個可以有!第424章 神特麼漢使!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329章 一步到位的茂陵邑!第121章 周亞夫:我功勞太大了第182章 你的葬禮,孤親自操辦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419章 考題第162章 記住了?第6章 困獸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135章 奏對第367章 賞善罰惡,賞功罰過第52章 瓷器成第105章 西進!第129章 請周亞夫開始表演告假第113章 李校尉,是要譁變嗎?第94章 這不搞人心態嗎這?第97章 父皇,纔是漢家的天第19章 做大哥的第113章 李校尉,是要譁變嗎?第276章 嫁爲天子婦,爲漢椒房主第439章 新體系,新氣象第258章 朕,錯了嗎?第182章 你的葬禮,孤親自操辦第322章 去吧,去吧第144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195章 朕駕崩,必有血親殉葬!第432章 策問剛落腳第441章 迭代!第362章 有棗沒棗打一杆子第359章 自古以來?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56章 母親啊母親第467章 麻煩了啊第415章 儒家的真面目?第349章 戰略轉變第91章 最大最大的功臣第21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206章 孤兒軍第190章 族!第76章 孫兒,冤枉啊!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第32章 埠(b)響丸辣第371章 鹽鐵第397章 嗨,年關將近嘛第12章 榮,言盡於此第435章 稅第84章 上架感言第200章 恐復爲呂氏!第64章 有話直說吧父皇第269章 王孫要做的事,還有很多第151章 該打就打!第271章 爵酬英雄,祿賜忠臣第177章 只能教太子,不能幫太子第25章 別這麼看我啊第316章 人事已盡,餘者,皆天命第44章 長安侯第209章 不至黃泉,不復相見矣第95章 盛名之下,斷無虛士第34章 當我好欺負?第293章 國運之戰!睡一覺第189章 阿武啊阿武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174章 周亞夫,你不高興啊?第275章 落毛的蒼鷹?第464章 國之爪牙,戰克之將第383章 大刀闊斧第177章 只能教太子,不能幫太子第318章 決戰前夕第250章 單于庭第128章 蓋棺定論第382章 冗餘的禁衛第21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
第440章 天宮一粒塵,壓塌人間山第339章 武夫當道第298章 靡靡之趙第222章 不遠了調整一下狀態第328章 王朝週期律?第178章 爲子孫後世計第202章 狗賊莫走!第172章 天賦異稟的中山靖王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373章 統籌會?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77章 我乏了第194章 必須找到樑王叔!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89章 閹庶安敢欺我?第210章 樑王死的好啊第81章 天下皆反?第247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第44章 長安侯第387章 商賈第339章 武夫當道第391章 這個可以有!第424章 神特麼漢使!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329章 一步到位的茂陵邑!第121章 周亞夫:我功勞太大了第182章 你的葬禮,孤親自操辦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419章 考題第162章 記住了?第6章 困獸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135章 奏對第367章 賞善罰惡,賞功罰過第52章 瓷器成第105章 西進!第129章 請周亞夫開始表演告假第113章 李校尉,是要譁變嗎?第94章 這不搞人心態嗎這?第97章 父皇,纔是漢家的天第19章 做大哥的第113章 李校尉,是要譁變嗎?第276章 嫁爲天子婦,爲漢椒房主第439章 新體系,新氣象第258章 朕,錯了嗎?第182章 你的葬禮,孤親自操辦第322章 去吧,去吧第144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195章 朕駕崩,必有血親殉葬!第432章 策問剛落腳第441章 迭代!第362章 有棗沒棗打一杆子第359章 自古以來?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56章 母親啊母親第467章 麻煩了啊第415章 儒家的真面目?第349章 戰略轉變第91章 最大最大的功臣第21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206章 孤兒軍第190章 族!第76章 孫兒,冤枉啊!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第32章 埠(b)響丸辣第371章 鹽鐵第397章 嗨,年關將近嘛第12章 榮,言盡於此第435章 稅第84章 上架感言第200章 恐復爲呂氏!第64章 有話直說吧父皇第269章 王孫要做的事,還有很多第151章 該打就打!第271章 爵酬英雄,祿賜忠臣第177章 只能教太子,不能幫太子第25章 別這麼看我啊第316章 人事已盡,餘者,皆天命第44章 長安侯第209章 不至黃泉,不復相見矣第95章 盛名之下,斷無虛士第34章 當我好欺負?第293章 國運之戰!睡一覺第189章 阿武啊阿武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174章 周亞夫,你不高興啊?第275章 落毛的蒼鷹?第464章 國之爪牙,戰克之將第383章 大刀闊斧第177章 只能教太子,不能幫太子第318章 決戰前夕第250章 單于庭第128章 蓋棺定論第382章 冗餘的禁衛第21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