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王珪謀劃

雖然李泰推薦的程名振沒有得到李世民的重用,但李世民對李泰也有所補償,這不他的老師王珪已經被認命爲諫議大夫。

雖然王珪這個諫議大夫職位並不算高,但王珪身後所代表的世家的勢力不小,而且才華學識也是當時翹楚。

就在李泰想如何徹底收復王珪爲自己所用的時候,下人稟報他說王珪求見,正在客廳等他。李泰一聽,急忙整理了一下衣冠,和下人一起來到客廳。

遠遠的就見一個四十開外,身形不高,面貌清瘦的青衣男子坐在客廳飲茶。李泰知道這人就是王珪,忙快步上前施禮,“青雀見過恩師。”

見李泰給他行弟子之禮,王珪不敢怠慢,立即起身將李泰扶起,“殿下大禮,老臣不敢承受。”

王珪嘴上雖然這麼說,心裡卻極爲滿意李泰的態度,能夠拋下皇子的身份,執弟子之禮,這不是平常的皇子所能做到的,特別是李泰還只有十四歲,能如此尊師重道就更加難能可貴。

這讓他對李泰的印象有了改變,覺得這個皇子還是有地方值得自己教導他的。

李泰微微一笑道,“聖人云,一日爲師,終生爲師。既然老師已經被父皇任命爲青雀的授業恩師,青雀豈能不行弟子之禮?再說老師學識淵博,青雀向你請教學問之事,就該執弟子之禮纔對。希望老師以後不要推辭,讓青雀背上不尊師重道的罵名。”

王珪在聽到李泰的這幾句話,心裡一驚,隨即對他讚歎不已,內心忖道,“此子不簡單啊,以退爲進,讓他沒有選擇,以後自己只能硬生生的要受他的大禮。”

又想到自己當年在東宮李建成身邊時何嘗被人如此尊重過,不由暗自嘆道,“自古君王禮賢下士也不過如此啊。”如此一想,他心中有了決定,倒是想有意的想試探下李泰的態度。

“殿下,老臣當年跟隨隱太子殿下身邊出謀劃策,如今幸得皇上赦免,才能高居諫議大夫之職,老臣實在是感激不盡。雖然皇上任命老臣爲殿下之師,但臣實則還是建成餘黨,終究不能爲外人所容。殿下如此待臣,豈不自毀名譽爾。”

李泰聽王珪如此說,知道他在試探自己,心道,“你已經被父皇赦免,都是朝廷諫官,豈有建成餘黨之說?”

所以,他表現的更加誠懇,“老師此言差也,父皇任命老師爲諫議大夫,又任命老師教導青雀,乃是看重老師的才學,老師豈能妄自菲薄,讓自己陷入不義呢?再者,老師教導青雀,青雀就該對老師執弟子之禮,豈能因爲他人閒話而做違背師道之事呢?青雀豈能是這種貪圖名譽之徒?”

然後就見李泰施禮道,“還望老師不要再做推辭。”

王珪聽李泰說的誠懇,心中動容,“謝殿下,老臣畢定不負殿下所望,盡心教導殿下。”

李泰知道像王珪這樣的讀書人很重氣節,他只要答應你盡力教導,就不會再做不仁不義的事情。所以李泰也就直接問道,“老師,青雀像父王舉薦的程名振並沒有得到父王的認可,而漢王舉薦蘇定方卻被父王大力提拔,被認命爲新軍的副將,青雀下一步該當如何?還望老師不吝賜教!”

王珪聞言,稍微思索便道:“現在帝國最大事情便是組建新軍,復仇突厥,在這樣決定帝國走向的大事上,陛下不可能憑個人好惡而選擇騎兵將領,程名振將軍雖然是位難道的將才,但對於騎兵之道他並不精通,不被陛下重視是理所當然的,既然漢王推薦的人被陛下委以重任,那說明此人是有真才實學之人,這對帝國是一件好事,殿下又何必苦惱呢?”

“父王喜得騎兵將才,青雀知道這對帝國不是壞事,關鍵是此人是漢王府的人,他越有才,三哥在軍方勢力就越大,對本王的威脅也越大…”李泰蹙眉道。

“殿下多慮了,殿下有沒有想過你和漢王有何不同?”王珪微笑道。

“有何不同?”李泰疑惑道。

“殿下乃是皇后所生,皇上嫡子,而漢王雖是殿下兄長,但只是楊妃所生。自古兄弟,雖有年齡之分,但庶嫡有別,如何行事豈能相仿?所以,殿下所行之事,不適合漢王。而漢王所做之事,也不適合殿下。”

李泰聽王珪說的隱晦,還是有些不明白,看了一眼客廳,見沒有任何人,這才端正態度,“請老師明言。”

王珪已歸附李泰,也不在意自己說的話是否被他泄露出去,直言道,“殿下是皇上嫡子,如果東宮有所不測,那入主東宮的將會是誰呢?殿下不會不清楚吧?所以,老臣才說殿下和漢王有不同之處。他是庶出,你是嫡子,殿下比漢王更有資格入主東宮。所以,有些時候漢王是在兵行險招,而殿下豈能學他?白白忽略了自己的優勢呢?”

王珪如此一說,李泰的心裡恍然開朗,細細一想,他確實覺得王珪說的有道理。

如果東宮李承乾出什麼問題,那他是李世民的嫡子,他纔有資格做太子。

而李恪只是庶子,自古立儲不立庶,所以李恪當太子的機率很小。是自己最近被他種種舉動所引導和誘惑,才至於做出如此不智的事情。

想到此處,李泰覺得自己今天終於遇到了可以給他出謀劃策的心腹,心中感慨不已,心道,“若是不遇到王珪,自己還真就誤入歧途了。看來以後什麼事情還要多向王珪請教纔是啊。”

李泰想通這點,他又恭敬的問王珪,“老師以爲青雀今後該如何行事呢?”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王珪很自然的說道,“並且,殿下在必要的時候還要幫助漢王,只有如此今後才能獲得更大的利益。”

李泰聽到王珪的回答,細細揣摩了片刻,頓時感覺眼前一亮,心裡豁然開朗。然後他看了一眼王珪,見王珪也在看他,兩人相互注視會心的笑了起來。

0102 宗正寺0029 安內必先攘外0216 三月桃花245 出使突厥250 初露鋒芒0054 新皇登基325 遇刺638 儒學0065 狄知遜280 罪狀356 會面628 科舉制510 稱心366 夜襲0108 生意紅火222 豬肉536 太子心灰意冷0170 上元節621 落霞寺赴宴221 香水0027 初露鋒芒475 白熱化0146 雪災633 漢王解惑384 回京564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0049 各有算計0050 封德彝0043 怒髮衝冠241 放手一搏513 晉王大婚0205 烤魚242 被迫和談552 長孫無忌的算計0161 城南杜家451 天子守國門0203 入夢0079 神人0156 楚王李佑531 弱秦之計0213 十八學士0056 醒掌天下權560 太子漢王聯手0146 雪災0176 賜婚365 初戰告捷345 議事447 蝦夷人0206 組建新軍559 掙扎的太子0113 二子擇師506 結仇349 掌控都督府268 叔侄0107 酒樓開業0084 拜師0010 茶519 噩夢621 落霞寺赴宴453 不愧名相0076 褚遂良0085 突厥入侵551 背後之人543 太子的危機227 果酒446 插秧0210 大功告成602 儒墨之爭0161 城南杜家345 議事629 主考官232 突利二汗0103 漢王府256 羅藝反唐363 大戰327 天子怒626 駙馬518 趣話0212 太子府決斷399 勸諫304 天子看球0059 舊時玩伴640 據理力爭0048 後續影響0047 李恪又被揍612 古人迷信593 長孫無忌的憂慮545 李元昌357 軍議624 太子的拉攏0134 廷杖503 暴行0107 酒樓開業390 慶功宴(三)623 以不變應萬變0091 攤上事了0005 中央官制390 慶功宴(三)602 儒墨之爭548 報復(二)
0102 宗正寺0029 安內必先攘外0216 三月桃花245 出使突厥250 初露鋒芒0054 新皇登基325 遇刺638 儒學0065 狄知遜280 罪狀356 會面628 科舉制510 稱心366 夜襲0108 生意紅火222 豬肉536 太子心灰意冷0170 上元節621 落霞寺赴宴221 香水0027 初露鋒芒475 白熱化0146 雪災633 漢王解惑384 回京564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0049 各有算計0050 封德彝0043 怒髮衝冠241 放手一搏513 晉王大婚0205 烤魚242 被迫和談552 長孫無忌的算計0161 城南杜家451 天子守國門0203 入夢0079 神人0156 楚王李佑531 弱秦之計0213 十八學士0056 醒掌天下權560 太子漢王聯手0146 雪災0176 賜婚365 初戰告捷345 議事447 蝦夷人0206 組建新軍559 掙扎的太子0113 二子擇師506 結仇349 掌控都督府268 叔侄0107 酒樓開業0084 拜師0010 茶519 噩夢621 落霞寺赴宴453 不愧名相0076 褚遂良0085 突厥入侵551 背後之人543 太子的危機227 果酒446 插秧0210 大功告成602 儒墨之爭0161 城南杜家345 議事629 主考官232 突利二汗0103 漢王府256 羅藝反唐363 大戰327 天子怒626 駙馬518 趣話0212 太子府決斷399 勸諫304 天子看球0059 舊時玩伴640 據理力爭0048 後續影響0047 李恪又被揍612 古人迷信593 長孫無忌的憂慮545 李元昌357 軍議624 太子的拉攏0134 廷杖503 暴行0107 酒樓開業390 慶功宴(三)623 以不變應萬變0091 攤上事了0005 中央官制390 慶功宴(三)602 儒墨之爭548 報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