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全是爲了活命(下)

咦,好像是那麼回事,可那老者雖然有點驚訝,還是吩咐那女子要各房查看到底有沒有糧食,免的上當受騙,一邊還拿劍對持着不放鬆,如真是像所說的那樣,也得查清楚了。

只見女子把後生讓其坐在院中石凳子上,轉身就裡裡外外查看去了,章子俊大喊道:“門都沒鎖,可勁地看,府中內眷全在後院正房中。”

古代建房都有講究的,每間房的用途也是分配好的,比如廚房邊上是柴房,正房邊上是書房,前院邊上是賬房,賬房邊上就是庫房。大戶人家院子大,房舍多,庫房就多,柴房也多,不是一間,而是二間或是三間,可功能方位還是一樣的。

如果是囤積糧食起碼要幾間房中全有糧食才叫囤積,如果只發現幾米缸,也不叫囤積,可章子俊目前府中只有一些蔬菜、前院養了幾十只雞鴨,原本放糧食的庫房裡面堆了幾堆紅薯、玉米、土豆,這些天來吃的就靠這些了,原本打算留種的土豆、玉米等在前院挖了一個地窖放着,這些說什麼也不能吃的。

而此時的人認爲糧食就是粟米,粟米就是小米,要麼就是稻米、稻穀。小麥等作爲主食,那女子根本就不認識庫房中的玉米、土豆。所以章子俊敢說,只要府中能找出一粒米出來,要殺要刮隨便。

這一邊,章子俊正在跟那位老者大嘆苦經說道:“章某爲官也只是任翰林侍讀,有職無權,只是圖個清貴,不瞞這位大俠,府中早就斷米多日,每日裡煮點菜湯度日續命,而那些朝中新貴們卻是大魚大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啊,章某感同身受,無奈職小官微,做不了主啊,可內心跟城外饑民一樣,能喝上一碗粥,能不餓死就滿足了,兩位大俠可以看看,本府上爲何遍植莊稼菜園,因爲本官名下沒有一畝一分田地爾,只能在自家院內種些莊稼,賴以度日啊… … 。”

章子俊正在叨叨着把自己說的越來越苦跟城外的饑民一樣一樣時,那位女子也回來了,對着老者點點頭,又搖搖頭,很明顯這府中沒有什麼糧食,更不要說囤積糧食了,也得有地兒放,就當藏的話能藏下多少?所以很是泄氣。

古代,像這樣的“俠客”很多,都是一些沒腦子的憑着道聽途說愛打抱不平,說是俠客,其實就是給自己臉上貼金,做個盜賊打着俠客的大旗,行那不軌之事,內心裡很看不起官府,不過在這樣的亂世之中,常常有些地方官府憑着自己的喜好行事,全然不顧及百姓死活,現在碰到這樣的“清官”,說的比城外饑民還要慘,明顯老者的敵意去了幾分,可內心還是不甘心。好不容易聽說這個章府上糧食吃不完,院子裡面遍地全是糧食,去年連皇上也親自登門,想不到是這樣的結果,縱有萬分疑惑,也不得不退了出來,原因是那後生受傷嚴重,加上這家人,也不是軟柿子,如果真要拼死一博對自己也好不到哪裡去,弄個兩敗俱傷不划算,有違一世英名。江湖上的人最看重的就是名聲,要不是爲了名聲也不會夜闖章府。

韓非子在《五蠹》中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意思就是說讀書人通常靠寫文章靠散播思想去擾亂法紀,而習武之人通常用武力擾亂朝綱。韓非子爲什麼這麼說呢,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爲古往今來,文人和武人若要反抗或者擾亂法紀,都是要利用自己擅長的事情去做的。

“俠以武犯禁”,古代的俠客往往爲了懲惡揚善不惜用暴力觸犯律例,這是官府所不滿的,但是這卻成了在苦難的年代人民的一線期望。這些人提倡俠之大者,爲國爲民,將武俠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們大多是朝廷的附加,反貪官但不反朝廷,當朝廷遭到外族勢力的威脅時,他們會率先舉起反侵略的旗幟。 既然是不反朝廷,上升到民族大義,江湖中人跟官府其實並沒有直接的厲害衝突,官府對於江湖中的事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如果你覺得官府鬥不過江湖中人那就錯了,事實上,很多時候“武林高手”幹不過官府。只要是官府哪怕是衙役,都能吃飽喝足,而所謂的武林中人,也就是所謂遊俠兒,只不過是社會的底層人員,有一頓沒一頓,可想而知官府中人的攻擊力一般高於武林中人。所以官府對江湖事情幾乎持一種放任的態度。演變到最後,某些貪官被殺,也成了情有可原。

另一種就是古代戶籍制度過於嚴苛,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於是民間出現了掛名戶籍,古代,人力即是一切。所以古代禁錮人口流動,儘量禁止脫籍,以穩定社會形態。

明代規定“朝出暮入,作息之道互知,離鄉百里,即驗文引。”也就是說,離開原籍百里,麻煩就來了。

但是,百姓有出行的需要。如何得到批准離開原籍呢?就要找一個合理的理由。什麼理由最合適呢?就是改動“附籍”。

古代戶籍,有公民,有私民,有正籍,有附籍。只要你是良籍,也就是自由民,你就可以搞一個附籍。私民,不可以。

公民,即良籍普通百姓。私民,即從屬於權勢人家的奴僕。正籍,就是正經的籍貫登記。附籍,既可以是正式的,比如流民再就業;也可以是臨時的,比如商籍。

這個附籍,包括所有的手工業者及打工者,沒有固定的叫法,這個附籍表示的是爲國家服役,並且是朝廷認可的流動人口。

這種附籍,實際上受各種限制都很多,惟一有一點好處,就是可以到處亂跑,是朝廷認可的流動人口,不受離籍限制。於是有出行需要的人,爲自己搞一個這樣的附籍,打着“爲朝廷服役”的幌子滿世界亂跑。有了這個旗號,也就少了很多麻煩。所以附籍的指向都是江浙兩湖地區。久之,這類掛名附籍就以“江湖”代稱。所謂“江湖人”,就說明是這種拿着掛名附籍的人。

而這位老者及後生,還有那位女俠客是誰?在這裡就要說道另一件轟動朝野的事“假冒藩王案” 。

開國皇帝朱元璋是標準的苦出身,在自己幾十年的生死打拼中,終於建立了統一的王朝,成爲九五至尊。對於民間的疾苦,朱元璋感同身受,爲了能夠令自己的子嗣免受悽苦,同時也是爲了鞏固皇家政權,他推出了一套專屬於明王朝的特殊制度——藩王制度。

明代藩王們較之其他朝代的王爺,都有較爲富庶安定的生活,他們雖然成爲了籠中的金絲雀,卻依然可以靠着封地內的賦稅收入,令自己的生活逍遙快活。

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多個兒子,其中第二十子,名叫朱鬆,後世稱爲韓憲王。讓其前往遼東鎮守,封地爲開原, 不過朱鬆並沒有踏上遼東的土地,因爲不久之後朱元璋去世了,侄子朱允炆開始削藩,朱鬆就藩就此擱置,緊接着明朝爆發了靖難之役,朱鬆就藩徹底泡湯。

朱棣本身造反起家,也對藩王十分忌憚,因此他總是拖延朱鬆就藩時間,最後朱鬆實在等不起了,在永樂五年病死在京城。

朱鬆病死後,他的兒子雖然後來繼承了韓王的爵位,後來諡號爲韓恭王,但是因爲年幼根本無法就藩,不過這個時候朱棣已經給韓王侄子換了封地,不再是遼東開原,而是甘肅平涼,理由是那裡是安王的封地,安王無子爵位被廢,但是王府什麼的保持完整,韓王去了可以直接入住不用再蓋房子了。

韓恭王雖然不滿,但是皇帝的聖旨不得不遵守,於是恭恭敬敬去了平涼,他的家族就此在平涼紮下根來。

藩王立國的根本,是王位的世襲,如此才能令封國傳承下去,否則的話,自己一旦薨逝,則國內便沒有合法的繼承者,封國也會被朝廷一併取消。有鑑於此,各位藩王大都多多娶妻納妾,每日的日常就是生子以延續自己的血脈。

韓恭王死後,其子韓懷王繼位但是兩年就死了,因爲無子,兄弟韓靖王繼位。這位韓靖王次子名叫朱徵鍉,因爲行二,無緣韓王大位,不過可以封爲郡王,於是受封爲漢陰王。

朱徵鍉成年之後,便迎娶生員周恂的女兒周氏爲妃。周恂此人是當地名人,並且社會關係極爲複雜,也正是因爲如此,他才能攀附龍鳳與藩王聯姻。不過可惜的是,周氏嫁入王府之後,卻未給王府添丁,並且朱徵鍉其他的妃子也都未有身孕,如此可急壞了這位漢陰王。

本來朱徵鍉很年輕,還有生育的機會,老來得子也不是沒有可能。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年輕力壯的漢陰王,卻突然害了重症, 或許是着急上火所致,大家一開始認爲不是什麼大病,但是誰也沒想到只半年的時間,朱徵鍉就臥牀不起,病入膏肓,生命進入了倒計時。

朱徵鍉很傷心,他的妻子周氏和岳父周恂更傷心。周恂身爲地方一個生員,能夠成爲郡王的岳丈那是萬分榮耀,周氏更是從一個普通女子成爲郡王妃享受榮華富貴。可是還沒開始就要結束了,他們不甘心就這樣恢復從前的日子,他們渴望永遠享受這份榮華富貴。對周氏父女來說只有漢陰王在才能延續榮華富貴,問題是朱徵鍉活不了多長了,而且他沒兒子,爵位肯定保不住,這可怎麼辦?

而朱徵鍉只能每日唉聲嘆氣,感嘆自己人生悽慘。不過他很快便又燃起了希望,因爲其岳丈爲他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即“乞養子嗣,冒領爵位”。

周恂想出個主意,那就是找來別人的兒子冒充朱徵鍉的兒子,這樣一來爵位保住了,周家的榮華富貴也就保住了,而且恰巧周恂的妻子懷孕了,如果生下一個男孩,那麼自己的兒子即是新的漢陰王,那自己就成了實際上的王爺生父,自己一輩子也值了。

對朱徵鍉來說他渴望有一個兒子,但是這樣的兒子對自己來說有什麼用,可是在岳父和妻子的勸說下,他最終同意了這個辦法,不管怎麼說這個“兒子”在名義上也是自己的兒子,至少在自己死後會永遠記得自己,自己也算有後代了,於是他同意了這個計劃。

爲了能夠保住封國,朱徵鍉開始陪同岳丈與妃子周氏合演了一出“偷天換日”的大戲。他找來兩位宮人,謊稱她們已經懷孕,因爲找兩個可以保證萬無一失,不管周恂妻子生的是不是男孩都可以保證還有一個備胎可用。 並時常託囑朋友,稱將來一定幫他照顧遺腹子。由於朱徵鍉在訴說遺言時聲淚俱下,以至於沒有任何人對此起過一絲疑心。

第八十二章 愉快地品嚐第一百六十章 廬江山水竒第六十四章 惠難夫妻第二百四十二章 交戰(下)第一百七十七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八)第一百六十一章 古人的智慧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理寺的鬧劇第二百二十七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十)第一百九十五章 曲阜見聞第一百五十五章 白馬寺夜話(上)第一百八十五章 一路西北(五)第八十八章 硬着頭皮做醫生第六十四章 惠難夫妻第七十五章 眼界真的很重要第一百二十四章 麒麟山上的太湖強盜第六十六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五十六章 白馬寺夜話(下)第十二章 明朝府試(下)第一百三十七章 裝做不知道第六十一章 傳說中的桃花運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路西北(九)第一百四十一章 新官上任第一案第一百四十四章 爭權(三)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路西北(九)第二百二十三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六)第一百二十六章 古人懂得感恩第五十七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五)第八十章 閉門深談第一百二十四章 麒麟山上的太湖強盜第二百二十一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四)第三十三章 徭役猛如虎第七十七章 觀念不同,理念就不同(上)第四十五章 東華門外唱名第一百五十六章 白馬寺夜話(下)第二十七章 美好生活需要銀子第六十四章 惠難夫妻第二百二十八章 興醫辦學堂第二百三十五章 成化年西北大 饑荒第五十一章 大明月報翰林出品(上)第二百三十三章 朝廷中的混亂第一百四十八章 摟錢搞福利第十章 真正的食用鹽第十七章 詩會百態(五)第一百四十五章 明朝版招商引資第一百二十七章 該規劃自己了第三十九章 偶遇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路西北(七)第二百三十一章 神木王秋生第七章 分析時局第一百七十五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六)第一百七十四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五)第三十六章 果然被捉婿.第八十五章 全是爲了活命(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理寺的鬧劇第六十二章 事情鬧大了(上)第一百零一章 勝芳城械鬥(上)第一百零二章 勝芳城械鬥(下)第一百零二章 勝芳城械鬥(下)第一百零四章 勝芳城瘟疫(一)第二百零八章 建府平安鎮第三十一章 落第秀才的白日夢(中)第二百十七章 千里風雪投奔第二百十章 首戰走馬樑(中)第四十一章 奪門之變(下)第二十七章 美好生活需要銀子第六十三章 事情鬧大了(下)第一百五十九章 廣而告之第一百八十五章 一路西北(五)第二十二章 最幸運的狀元第一百六十二章 百姓苦逼生活從稅開始(上)第七十四章 章子俊不幹了第六十二章 事情鬧大了(上)第一百八十四章 一路西北(四)第二百二十二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五)第一百十九章 千瘡百孔(六)第三十七章 辦私塾第九十七章 明朝市井鄉村第二百二十八章 興醫辦學堂第一百二十五章 夜宿桃花岕第一百二十九章 糊塗縣令糊塗案第二百四十二章 交戰(下)第七十二章 引起爭議第一百四十三章 爭權(二)第一百九十八章 理學之爭(中)第一百四十五章 明朝版招商引資第一百五十五章 白馬寺夜話(上)第四十六章 要求去外地工作第二百十六章 廬州模式行不通第四十六章 要求去外地工作第一百四十一章 新官上任第一案第二百三十章 綏德知府郝淵之第一百六十五章 方士僧道第二百二十八章 興醫辦學堂第五十八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六)第二百二十七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十)第三十六章 果然被捉婿.第一百章 中央巡視組(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白馬寺夜話(下)第二百二十五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八)
第八十二章 愉快地品嚐第一百六十章 廬江山水竒第六十四章 惠難夫妻第二百四十二章 交戰(下)第一百七十七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八)第一百六十一章 古人的智慧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理寺的鬧劇第二百二十七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十)第一百九十五章 曲阜見聞第一百五十五章 白馬寺夜話(上)第一百八十五章 一路西北(五)第八十八章 硬着頭皮做醫生第六十四章 惠難夫妻第七十五章 眼界真的很重要第一百二十四章 麒麟山上的太湖強盜第六十六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五十六章 白馬寺夜話(下)第十二章 明朝府試(下)第一百三十七章 裝做不知道第六十一章 傳說中的桃花運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路西北(九)第一百四十一章 新官上任第一案第一百四十四章 爭權(三)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路西北(九)第二百二十三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六)第一百二十六章 古人懂得感恩第五十七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五)第八十章 閉門深談第一百二十四章 麒麟山上的太湖強盜第二百二十一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四)第三十三章 徭役猛如虎第七十七章 觀念不同,理念就不同(上)第四十五章 東華門外唱名第一百五十六章 白馬寺夜話(下)第二十七章 美好生活需要銀子第六十四章 惠難夫妻第二百二十八章 興醫辦學堂第二百三十五章 成化年西北大 饑荒第五十一章 大明月報翰林出品(上)第二百三十三章 朝廷中的混亂第一百四十八章 摟錢搞福利第十章 真正的食用鹽第十七章 詩會百態(五)第一百四十五章 明朝版招商引資第一百二十七章 該規劃自己了第三十九章 偶遇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路西北(七)第二百三十一章 神木王秋生第七章 分析時局第一百七十五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六)第一百七十四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五)第三十六章 果然被捉婿.第八十五章 全是爲了活命(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理寺的鬧劇第六十二章 事情鬧大了(上)第一百零一章 勝芳城械鬥(上)第一百零二章 勝芳城械鬥(下)第一百零二章 勝芳城械鬥(下)第一百零四章 勝芳城瘟疫(一)第二百零八章 建府平安鎮第三十一章 落第秀才的白日夢(中)第二百十七章 千里風雪投奔第二百十章 首戰走馬樑(中)第四十一章 奪門之變(下)第二十七章 美好生活需要銀子第六十三章 事情鬧大了(下)第一百五十九章 廣而告之第一百八十五章 一路西北(五)第二十二章 最幸運的狀元第一百六十二章 百姓苦逼生活從稅開始(上)第七十四章 章子俊不幹了第六十二章 事情鬧大了(上)第一百八十四章 一路西北(四)第二百二十二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五)第一百十九章 千瘡百孔(六)第三十七章 辦私塾第九十七章 明朝市井鄉村第二百二十八章 興醫辦學堂第一百二十五章 夜宿桃花岕第一百二十九章 糊塗縣令糊塗案第二百四十二章 交戰(下)第七十二章 引起爭議第一百四十三章 爭權(二)第一百九十八章 理學之爭(中)第一百四十五章 明朝版招商引資第一百五十五章 白馬寺夜話(上)第四十六章 要求去外地工作第二百十六章 廬州模式行不通第四十六章 要求去外地工作第一百四十一章 新官上任第一案第二百三十章 綏德知府郝淵之第一百六十五章 方士僧道第二百二十八章 興醫辦學堂第五十八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六)第二百二十七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十)第三十六章 果然被捉婿.第一百章 中央巡視組(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白馬寺夜話(下)第二百二十五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