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成化年西北大 饑荒

這一場在成化末年的整個西北大 饑荒是連續幾年的乾旱引起的,整個山西,陝西最爲嚴重,說來也奇怪,伴隨着的是一系列的地震,全部發生在京城附近。

隨着饑荒的蔓延,逃荒的人越來越多,可不知從陝西逃荒到山西同樣是饑荒,餓死之人滿路皆是,有人氣還未絕,已被人割食。巡撫山西左僉都御史葉淇上奏說:餓死者不可數計,父棄其子,夫賣其妻,甚至有全家聚哭投河而死者。

對於朝廷來說,碰到這樣的災年只能免其稅糧,由南京、江西等地轉漕運糧六十萬石由水路運至河南,分發三災區。可是古代的通訊及交通狀況非常遲緩,還有就是辦事的效率,從葉淇上奏開始,到轉漕運糧時,已過去了整整一年後。

章子俊可是知道古代這種賑災的尿性,在整個延綏地區大批逃饑荒的人,都在向着一個方向彙集,榆林太平鎮,連太原地區的災民越過黃河全往綏德避災,好在無定河、渝溪河沒有斷流,不過水位比之往年少了許多,從地域上看,從榆林到綏德一線,就像是整個黃土地中間的一條縫隙,而平安鎮就像是在這條縫隙中間的一粒沙石,成爲了躲避乾旱之地,章子俊提前二年就大力推廣種植土豆、紅薯、小米、黃豆、高粱這些作物後,糧食非常充裕,可是當大批大批的饑民前來時,就開始擔心起來了。這幾年積攢起來最多的糧食也經不住突如其然幾萬人的消耗。

榆林縣衙崔鈺建議把這些饑民全部開墾荒地,以工代賑,把整條渝溪河兩邊的荒地全部利用起來種植作物。短時間大批饑民涌入後,不管是什麼物價就會飛漲起來,不光是糧食、還有住房、衣着等,所以這些災民只能住地窩子了,要麼就在黃土坎上挖一個淺淺的窯洞,洞口用高粱杆子擋一下風,好歹也能住人。

如果這幾萬人不是一起涌入的話,對平安鎮的壓力不會這樣大,首先就是治安問題,這些饑民餓怕了就會生出許多的偷盜搶事出來,所以褚茂林的軍隊以小旗爲單位,分散在了沿河駐所,成了治安兵了,負責維護日常秩序。

彭韶的官品爲遊擊,屬於從三品的武職,有自己獨立的遊擊衙門,跟神木的賈鏈一樣是遊擊將軍,遊擊部隊也常常稱爲“遊兵”“遊騎”“遊軍”。屬於總兵、參將之下,勉強夠得上高級將領。

可是在章子俊的一番騷操作下,彭韶的遊擊將軍只有衙門,沒有兵員,原因是如想把以往一樣成立一支“遊騎”的話,裝備不起,光全身的衣甲、馬匹、兵器這些裝備就很繁瑣,跟目前的火器裝備不相融,加上戰馬奇缺,所以章子俊的意思讓彭韶在榆林可以設置遊騎將軍衙門,執法隊歸彭韶所有,也就是憲兵,還可以招收維持隊,這個維持隊從後勤隊中招收,不屬於正式編制,屬於輔兵,維持隊的任務就是在轄區內維護秩序,捉拿雞鳴狗盜者及韃靼細作。

可是這一次不同,章子俊讓彭韶正式成立一支斥候部隊,人數一個小旗隊,也就是十人,全新火器裝備,斥候就是偵察兵,不要求有攻擊性有多強,注重獨立性及機動靈活。擔任第一任斥候隊的隊長正是季琮,季琮這人頭腦靈活,還能識字,雖長的賊眉鼠眼,在邊關幾十年下來,作戰經驗豐富,這種人放在後方內部,就會到處陰人,如果把他放到敵佔區去,成了一隻跳蚤,雖不會讓敵人致命,卻會讓敵人難受無比。這種人用好了就能成爲自己的一臂,用不好就是到處去害人的害人精。

在裝備上,章子俊特別爲其配了雙槍,一長一短二支燧火槍,一人雙馬,每三人爲一組,又配給了一門小炮,這種小炮能打一里地遠,屬於四鎊炮,小型輕巧,炮口下有支架,很像迫擊炮,長度爲五十公分,黃銅澆築跟內徑半公分厚度的精鐵管結合,炮彈爲四鎊實心鉛鐵球,雖然威力有限,可要是一炮打在人身上或是擦碰到馬腳上,也能非死即殘。

在這樣的一個災荒之年,季琮帶領的這支十人小隊出發了,沒有後勤,維一的後勤就是一人雙馬,騎乘一匹,另一匹用作後勤給養,除了兵器外就是彈藥、乾糧、羊皮水袋。任務很簡單,摸清烏樑素海周邊韃靼人的情況,烏樑素海就是神湖,距離神木不遠,目前已經被韃靼幾個部落佔領,成爲了牧場,這裡水草豐滿,面積大湖水淺,水生動植物滋生,鳥類佴料豐富,又成爲多種水鳥息緊殖的場所。每年春天后常有天鵝、大雁、野鴨、鷺等從遠處越冬地飛回產卵育雛,這個湖中魚類資源豐富,盛產鯉、鯽、草、鰱等數十種魚,其中黃河鯉,金翅紅鱗,肉脂豐,清香味美,尤爲著名。可惜這些古人不太明白,自從被韃靼佔領後,只是放牧吃草擠奶。

在這裡就要說明一下,此時的黃河河道走向,在明朝成化年時的黃河河道,可不是五百年後的模樣,所謂的烏樑素海就是此時黃河河道的一部分,先來說一說這裡的地理環境,這個湖屬於黃河故道殘留的河跡湖,在第三季中新世喜馬拉雅運動最劇烈的時期,大青山、狼山山麓產生大斷裂。最早的黃河就沿着狼山南麓斷裂帶滾滾東流。其時,黃河以狼山下的烏加河爲主流,在流到西山咀附近,因受隆起的大青山餘脈之阻,就在現在的烏樑素海區急轉南流,形成一個大拐彎。以後由於風沙東侵以及狼山南側洪積沖積扇的不斷髮展,直到1850年,烏加河被泥沙淤斷,從此黃河主流被迫改由目前的河牀東流,結果就在烏樑素海區留下這個湖泊。可見烏樑素海的形成,至今不過130多年。

可是在明朝成化年時,這裡黃河主流還沒有被淤斷,成了湖牀面積巨大的水澤之地,所以成爲了烏樑素海。章子俊就要在這裡建造一個巨大的糧食生產區,這裡的環境太好了,光照充足,水源充沛,是上好的農田,如果把“高產糧”在這裡大批種植的話,加上魚牧牛羊豬一起養殖,弄好了就能供應整個明朝百姓的口糧。

可是這裡人煙稀少,沒有基礎設施,說穿了就是一片水草豐盈的蠻荒之地,那些侵入此地的蒙古韃靼人,只是當成了一個牧場水源,就是不開墾播種,章子俊也只是破口大罵幾聲,瑪德,真是捧着金飯碗要飯啊。

在這裡可以說,不管種植什麼農作物,都可以獲得豐收,距離水源遠的可以種紅薯、土豆、玉米、高粱、小米、黃豆等,離水草近處,可以種水稻、大麥、小麥、油菜等品種,可謂是草原上的江南。可就是這樣一處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距此地三百里外的黃河對面,卻鬧起了饑荒。

章子俊沒有把在烏樑素海周邊的韃靼幾個部落驅趕,而是選了一個堡點,地點就在五百年後的爾林兔鎮,爾林兔源自蒙古語,意爲“水草肥美的地方”,依轄地特點取其意而得名。難得的是,還在榆林的管轄範圍內,屬神木區域,此時只是一片草場,一個蒙古小部落居住地,這個小部落一共只有十三戶人家,當季琮帶領的這支十人小隊駐紮後,雙方還對峙了幾天,目前相隔三裡,季琮利用灌木樹枝結寨成堡,又挖了一圈地溝,用來阻擋這些韃靼人的進攻,把挖出來的泥沙,築成一圈齊胸矮牆,派出一騎飛快回到榆林通報給參將褚茂林,讓其派人來守衛,雖然距離榆林不是很遠,可也要走一天時間,當褚茂林給章子俊彙報後,就調動了一個編隊三百人,後勤輔兵三百人,用驢馬大車裝上各種築城工具及糧食軍火等物資,三天後到達了爾林兔鎮。

在此地的韃靼這個小部落,開始只是看到十人的明軍到來,很是緊張了一陣,隨後看到這支小隊沒有攻擊他們,才稍安心,不過這幾天也是提心吊膽的,派出了幾個後生監視,又派出一騎往紅海子通風報信,在紅海子這個地方有韃靼一個大部落數千人口,這些蒙古部落全民皆兵,凡是十六歲至六十歲戰時爲兵,平時放牧,當有外敵來時,就會自動組織起一支騎兵隊伍迎敵。

對於烏樑素海章子俊足足準備了三年,自從在平安建城後,早就把這一片納入了擴張範圍,可以說這就是一片寶地,作爲延綏巡撫,先把前出的一支人馬立足爾林兔鎮後,隨即就調動了延安衛,綏德衛各三千人馬彙集到爾林兔。

在這裡將要進行一場築城保衛戰,這個地方如果放棄的話,將會影響到將來的發展,光守着榆林、神木一線再過幾十年後,就會被淪爲蒙古人入侵之地,根本就守不住,明軍只能退到黃河對岸的偏頭關一線。

這樣的舉動如果沒有朝廷的支持及動員京城的兵馬有點不可爲,章子俊調動延安、綏德二個衛所的精兵前出,屬於私自調動,不過雖然朝廷兵部不知道,還是在章子俊巡撫的轄地範圍內,對章子俊來說有把握能守住爾林兔鎮,讓蒙古“小王子”在這裡栽一個大跟頭,別的地方管不着,在河套內從此要侵入此地先掂量掂量再說。

第四十五章 東華門外唱名第六十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八)第一百四十四章 爭權(三)第六十九章 這樣的日子第一百六十九章 笑死人的筵講(下)第十七章 詩會百態(五)序章第一百十一章 歲數大了都喜歡做媒第七十六章 萬貴妃後宮弄權,章子俊被貶回家第一百四十三章 爭權(二)第二百十八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一)第二百三十章 綏德知府郝淵之第二百三十二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第一百二十五章 夜宿桃花岕第二百十六章 廬州模式行不通第三十八章 古人也約會第一百十二章 生米煮成熟飯的重要性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路西北(七)第一百五十八章 荊襄流民第四十二章 不想做神棍第七十五章 眼界真的很重要第一百十五章 千瘡百孔(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糊塗縣令糊塗案第五十章 文人的心思看不懂第一百九十九章 理學之爭(下)第四十八章 上任後的騷操作(上)第二百二十四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七)第十九章 詩會百態(七)第四章 土木之變第六十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八)第三十七章 辦私塾第二百零七章 規劃很重要第二百三十一章 神木王秋生第二百三十四章 練軍備戰第十章 真正的食用鹽第一百二十四章 麒麟山上的太湖強盜第一百零九章 勝芳城瘟疫(六)第二百二十九章 廬州後遺症第一百七十三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四)第十五章 詩會百態(三)第一百四十四章 爭權(三)第二十三章 各奔前程第一章 五百年後第一百三十五章 各方爭鬥第一百七十七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八)第四十七章 定親酒第二百十三章 神木被困(下)第一百五十二章 京城幺蛾子(上)第三章 瓦刺來襲第二百零九章 首戰走馬樑(上)第一百三十八章 公上纓怒殺焦海熊(上)第三十八章 古人也約會第一百八十六章 一路西北(六)第八章 景泰元年第二十八章 榜下捉婿第八十四章 全是爲了活命(上)第一百五十六章 白馬寺夜話(下)第一百五十七章 全部拉下水第二百四十二章 交戰(下)第八十九章 古代的外科郎中第十六章 詩會百態(四)第二百十八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一)第九十五章 一炮糜爛十里第一百六十章 廬江山水竒第一百十三章 跟劉翊有關第二百三十八章 搶時間種糧食第八十四章 全是爲了活命(上)第一章 五百年後第八十三章 京師饑荒第二百二十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三)第一百十一章 歲數大了都喜歡做媒第一百九十八章 理學之爭(中)第二百零一章 明朝不缺清官第六十七章 小日子第二十五章 院試(上)第二百十七章 千里風雪投奔第一百三十七章 裝做不知道第一百零九章 勝芳城瘟疫(六)第四十二章 不想做神棍第一百四十四章 爭權(三)第一百四十四章 爭權(三)第六十六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四十八章 摟錢搞福利第一百二十九章 糊塗縣令糊塗案第二十一章 改造生活質量(下)第八十八章 硬着頭皮做醫生第二百十三章 神木被困(下)第三十三章 徭役猛如虎第八十六章 小人物亡命天涯(上)第九十七章 明朝市井鄉村第五章 兩敗俱傷第六十一章 傳說中的桃花運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路西北(七)第二百十七章 千里風雪投奔第一百五十二章 京城幺蛾子(上)第一百七十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一)第一百八十一章 一路西北(一)第二章 備戰備荒爲村民第一百七十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一)第六十三章 事情鬧大了(下)
第四十五章 東華門外唱名第六十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八)第一百四十四章 爭權(三)第六十九章 這樣的日子第一百六十九章 笑死人的筵講(下)第十七章 詩會百態(五)序章第一百十一章 歲數大了都喜歡做媒第七十六章 萬貴妃後宮弄權,章子俊被貶回家第一百四十三章 爭權(二)第二百十八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一)第二百三十章 綏德知府郝淵之第二百三十二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第一百二十五章 夜宿桃花岕第二百十六章 廬州模式行不通第三十八章 古人也約會第一百十二章 生米煮成熟飯的重要性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路西北(七)第一百五十八章 荊襄流民第四十二章 不想做神棍第七十五章 眼界真的很重要第一百十五章 千瘡百孔(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糊塗縣令糊塗案第五十章 文人的心思看不懂第一百九十九章 理學之爭(下)第四十八章 上任後的騷操作(上)第二百二十四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七)第十九章 詩會百態(七)第四章 土木之變第六十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八)第三十七章 辦私塾第二百零七章 規劃很重要第二百三十一章 神木王秋生第二百三十四章 練軍備戰第十章 真正的食用鹽第一百二十四章 麒麟山上的太湖強盜第一百零九章 勝芳城瘟疫(六)第二百二十九章 廬州後遺症第一百七十三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四)第十五章 詩會百態(三)第一百四十四章 爭權(三)第二十三章 各奔前程第一章 五百年後第一百三十五章 各方爭鬥第一百七十七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八)第四十七章 定親酒第二百十三章 神木被困(下)第一百五十二章 京城幺蛾子(上)第三章 瓦刺來襲第二百零九章 首戰走馬樑(上)第一百三十八章 公上纓怒殺焦海熊(上)第三十八章 古人也約會第一百八十六章 一路西北(六)第八章 景泰元年第二十八章 榜下捉婿第八十四章 全是爲了活命(上)第一百五十六章 白馬寺夜話(下)第一百五十七章 全部拉下水第二百四十二章 交戰(下)第八十九章 古代的外科郎中第十六章 詩會百態(四)第二百十八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一)第九十五章 一炮糜爛十里第一百六十章 廬江山水竒第一百十三章 跟劉翊有關第二百三十八章 搶時間種糧食第八十四章 全是爲了活命(上)第一章 五百年後第八十三章 京師饑荒第二百二十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三)第一百十一章 歲數大了都喜歡做媒第一百九十八章 理學之爭(中)第二百零一章 明朝不缺清官第六十七章 小日子第二十五章 院試(上)第二百十七章 千里風雪投奔第一百三十七章 裝做不知道第一百零九章 勝芳城瘟疫(六)第四十二章 不想做神棍第一百四十四章 爭權(三)第一百四十四章 爭權(三)第六十六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四十八章 摟錢搞福利第一百二十九章 糊塗縣令糊塗案第二十一章 改造生活質量(下)第八十八章 硬着頭皮做醫生第二百十三章 神木被困(下)第三十三章 徭役猛如虎第八十六章 小人物亡命天涯(上)第九十七章 明朝市井鄉村第五章 兩敗俱傷第六十一章 傳說中的桃花運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路西北(七)第二百十七章 千里風雪投奔第一百五十二章 京城幺蛾子(上)第一百七十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一)第一百八十一章 一路西北(一)第二章 備戰備荒爲村民第一百七十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一)第六十三章 事情鬧大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