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廬江山水竒

明代府、州、縣學的普遍設立始於洪武二年,是年“詔天下府州縣皆立學”,於是各地紛紛設學,並規定:府學設教授一人,訓導四人;州學設學正一人,訓導三人;縣學設教諭一人,訓導二人。地方學校教官或由下第舉人充任,或由貢生充當。有時亦調撥國子監生充任。學生名額,規定府學四十人,州學三十人,縣學二十人。後由於要求入學者衆多,遂增加名額並將生員分爲三類:初設食廩者爲廩膳生員,增廣者爲增廣生員,於二者外又增取若干爲附學生員。

地方官學學習內容,洪武初年“令生員專治一經,以禮、樂、射、御、書、數設科分教”。洪武二年又重行規定,計分禮、射、書、數四科,頒經史禮儀等書,要生員熟讀精通,朔望又須學射於射圃,每日習書五百字,數學須通《九章算術》。地方官學亦訂有嚴密的考試製度,月考每月由教官舉行一次,歲考、科考則由掌管一省教育行政大權的提學官主持。

地方官學對生徒日常管理亦相當嚴格。學生平時德行表現,均有稽考簿記錄,內容分德行、經藝和治事三項。考查分爲三等。凡三項皆長者,列入上等簿;長於德行而短於經藝或高於治事者,列入二等簿;經藝和治事皆長,而德行或有缺陷者,列入三等簿。生徒在學十年學無所成,或犯大過者,有如國子監生,罰充爲吏並追徼學費。

自明朝設立廬州府以降,合肥作爲府治和首縣,官學興盛。當時學子若能進入府學和縣學讀書,便算是摸到入仕的梯子。所謂“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當時學子的共同夢想。

廬州府學,始建於唐朝會昌年間,宋朝時一度改爲景賢書院。和州、縣官學的生源不同,書院的招生對象一般從童生到舉人兼收,學術地位越高的書院,貢生、監生、舉人越多,而學術地位低的書院則以童生、秀才爲主。

廬州城的書院雖多卻獨有景賢書院是其中“典範”。景賢書院規模宏大,自南向北依次建有櫺星門、泮池橋、戟門、月臺、大成殿、明倫堂等,另有配殿、禮門、崇聖祠等附屬建築,大成殿裡供奉至聖先師孔子位,兩廂配顏子、孟子等人之位。

自創建以來,景賢書院一直是廬州學子、書生,乃至學者、清官們流連忘返、研疑解惑的場所,留下了姚鉉、竇默、蔡悉等衆多廬州名人的足跡。

整個廬州府的考生,考試之前一定會拜謁文廟,過狀元橋、跪拜孔子牌位、爬筆架山、喝狀元井水,祈求考出個好成績。

目前的廬州,有點脫離了古人傳統的範疇,在城內章子俊只是修路,不拆建,原因是一坐破敗的草屋可能是廬州書生的供奉之地,一棵樹也可能是某些人心目中的神往之地。所以把建設重點全在城外無主荒地。

在章子俊看來,無非是平整一條“路”出來,兩邊搭建成排的平房,屋後留一個菜地園子,就像以前穿越前七八十年代農村低矮小平房,可在此時明朝人看來,可不得了,雖然所建不是精舍,卻有着許多精舍房的要素,磚瓦結構,水鏡地面,奢靡的玻璃窗戶。

章子俊所出的玻璃只是一塊三十公分見方的小玻璃,原因是製作模具有關,鐵製的模具大了,重卻平整度不好弄,還有玻璃做大了容易碎,不過這樣大小的玻璃鑲嵌在窗戶上,立馬就會變成高大上。

新材料“水泥”的出現,直接改變了營造工藝,也改變了明人的生活方式,目前王小姐,對了應該稱章夫人王氏管理的實業,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一個鍊鐵作坊,規模不大,二隻小高爐,一隻實驗爐,做不大的原因是銀錢的缺乏,另一個就是鐵礦石原料跟不上。和鍊鐵作坊一起的就是“水泥”廠,窯爐綿延三裡,直接排滿了河岸,相隔不遠就是玻璃作坊,也是起了三隻窯爐,就在玻璃窯爐邊上正在營建更大的窯爐,此種窯爐明人很熟悉,窯爐沿着一個土坡建造,跟那些磚瓦窯差不多,此窯爐是用來專門燒製瓷磚及衛生潔具,因爲有了水泥,瓷磚的貼合就成爲了可能,變成了一種實用的商品,將會大方異彩。可是難度在於精度上,在製作坯料時,要做到模具的統一,這樣才能保證每一塊瓷磚大小一致,可是古人常用的精度寸到分後就沒了,缺乏對於毫的概念。

瓷磚的模具是一塊木製整板,被分割成九宮格,要求每一格的尺寸相同,這樣在脫模後就能保證瓷磚的大小一致。

在衛生潔具方面章子俊總算找回了抽水馬桶,不管是坐的還是蹬的全要做出來,爲了能用上,還專門燒製瓷管,另外又做了尿壺、洗臉盆及瓷地磚,章子俊原本不想着做馬桶的,原因就是沒法自動上水,這可難不到古代工匠,用人工添加水不就解決了嗎?也是,在古代人工是最便宜的,這種衛生潔具往後主要是爲大戶人家使用的,家中都有丫鬟傭人,這樣就簡單化了,洗臉檯盆也不需要有孔洞按水龍頭,只是一個排水孔木塞子就解決了,下面用瓷管子接上,水從瓷管子排到地下陰溝。

古人對瓷器的追求很講究的,什麼描花,各種魚蟲花鳥圖案隨手就能畫,所以燒製出來的這些瓷器,全是花花綠綠的。還變着花樣什麼青花馬桶、景泰尿壺、龍鳳台盆全出來了。章子俊看着這些花樣也只是苦笑,反正只要明人喜歡,能賣出去就好。

對知府的這一番治理景象自有文人“清士”作刀描之。

“廬江山水竒,人物尤竒,古名郡也。然去蘇閶餘千里,洪濤峻嶺,隔限險阻,此豈閒居者夢想所到哉!前歲太守馬汝礪以舊約來迓,感其勤至,遂赴之。留凡四月,由夏涉秋始歸,故於風土大略頗能記憶,暇日因載之筆札,客者,自謂也,其書有則書,無則闕,所以不欲虛廬人之館穀與謝馬君焉耳。然予昔者猶有蓬之心在,故於是行不能辭,所幸放舟大江,見見聞聞,獲廣謏譾,雖乏穆生之高,而全於陵之志,亦足以自快不悔矣。馬君名金,蜀西充人,予同年進士,博敏好文,禮予良厚,惟著書則鮮合雲,然亦安知非予之陋耶?今日廬城已是喧囂,所營造房屋奇特焉。無縫石板延升之所,無不爲之暢通,五色七彩窗戶奢靡耳。然府南諸山……南右偏舒城縣境,山總一十有五。山高大,產材木。有泉堰,灌田萬頃。名山一,龍眠 。廬士問曰:“夫郡以山爲勢,吾廬之山前侈而後約,何耶?”客曰:“吾館廬未逾十旬,而其山已歷歷胸中。夫大蜀,廬鎮也,郡既主之矣。若夫諸山,則有廬江、舒城列吾前,而左無爲,右六安,是爲三案,皆不遠千里來爲我賓,所謂以寡制衆,信乎廬之美也。於是有巢湖焉,其容浩浩,而惟中是處,譬猶腹也,能無裕如乎!”

田平用塘陂,高用堰壩壋,低用圩,是之謂三農……廬城南西皆山,尤多美田山泉之利,號稱膏腴。所產奇特糧,高產無饑荒也,黃金似粒,曰有地瓜,此處獨不濱湖,故無圩;以近山,故資堰;以地兼平衍,故有塘… … 。”

隨着人口的增多,光靠府學的學生名額四十人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各地興辦的私塾、學社日益增多。畢竟廬城緊靠鳳陽,而鳳陽對明朝來說意義非常。

章子俊知道,目前自家經營的這些作坊太多,太雜,也不想保密獨家經營,雖然水泥和玻璃這二項每月帶來豐厚的利潤,可要是把銀錢一個人賺了,肯定會引起衆怒,樹大招風啊,如果讓有能力的世家參於進來,形成一個利益團體,就能爲自己遮風擋雨,最說了這幾樣東西用途實在是太大,沒有必要獨享。而且受限於工藝的原始,每日出產的可憐產量,根本供應不上需求,把有些原料的加工外包出去,讓一些大戶、商戶、當地豪紳也能賺錢,特別是造水泥的工藝,已經讓多家參與其中,幫着建廠,賣破碎機器給他們。這些人家都是世家大族,在當地影響很大,現在全成了章知府的後臺。

看看知府大人,不求回報,幫助鄰里鄉親發家致富,興辦義學。他人敬吾一尺,吾敬他人一丈,這樣的好官難能可貴也,往後大家都要尊崇知府大人的號令,膽敢違者驅逐出家族… … 。

第四章 土木之變第二十六章 院試(下)第二百二十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三)第一百零九章 勝芳城瘟疫(六)第一百六十九章 笑死人的筵講(下)第二十七章 美好生活需要銀子第八十五章 全是爲了活命(下)一百四十九章 用歪招收買人心第五十一章 大明月報翰林出品(上)第一百七十七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八)第一百二十一章 第三次罷官第六十八章 兩宮尊號之爭第五十二章 大明月報翰林出品(下)第二百二十五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八)第二百二十四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七)第五十五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三)第四十二章 不想做神棍第一百零三章 爲家族而活第一百七十五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六)第八十七章 小人物亡命天涯(下)第十七章 詩會百態(五)第一百三十章 香消玉隕第一百八十章 改進火 槍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灣保衛戰(上)第二百二十三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六)第七十八章 觀念不同,理念就不同(下)第四十七章 定親酒第一百零五章 勝芳城瘟疫(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公上纓怒殺焦海熊(上)第一百四十章 官官相護第一百零一章 勝芳城械鬥(上)第二十章 改造生活質量(上)第二百三十九章 第一次對陣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灣保衛戰(上)第四十二章 不想做神棍第四十六章 要求去外地工作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路西北(七)第九十八章 築城爲了自保第二百二十三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六)第四十八章 上任後的騷操作(上)第一百九十八章 理學之爭(中)第一百九十七章 理學之爭(上)第一百章 中央巡視組(下)第一百四十八章 摟錢搞福利第二百零八章 建府平安鎮第一百三十八章 公上纓怒殺焦海熊(上)第二百三十章 綏德知府郝淵之第二十二章 最幸運的狀元第一百章 中央巡視組(下)第一百七十三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四)第七十四章 章子俊不幹了第二百二十六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九)第二百十二章 神木被困(上)第二百十五章 丫鬟就是一種商品一百四十九章 用歪招收買人心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灣保衛戰(上)第一百九十九章 理學之爭(下)第一百八十六章 一路西北(六)第十章 真正的食用鹽第二百三十九章 第一次對陣第二百二十七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十)第六十八章 兩宮尊號之爭第二百零二章 宦官不全是反面角色(上)第一百七十二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三)第一百九十二章 濟寧州第一百四十二章 爭權(一)第七十章 皇上廢后第八十一章 朝堂驚譁第一百零五章 勝芳城瘟疫(二)第一百零三章 爲家族而活第二百十五章 丫鬟就是一種商品第九十八章 築城爲了自保第一百五十六章 白馬寺夜話(下)第一百七十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一)第二百零一章 明朝不缺清官第九十六章 第二次罷職離任第二百三十三章 朝廷中的混亂第七十三章 語不驚人誓不休第六十四章 惠難夫妻第一百零五章 勝芳城瘟疫(二)第一百二十章 千瘡百孔(七)第一百七十二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三)第一百二十四章 麒麟山上的太湖強盜第一百九十章 一路西北(十)第二百三十二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第一百五十七章 全部拉下水第三十四章 鄉試第二百十八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一)第二百二十三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六)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灣保衛戰(上)第二十三章 各奔前程第三十一章 落第秀才的白日夢(中)第二百三十章 綏德知府郝淵之第十三章 詩會百態(一)第二百零二章 宦官不全是反面角色(上)第七十七章 觀念不同,理念就不同(上)第二章 備戰備荒爲村民第一百五十一章 章子俊的經濟學第一百六十七章 笑死人的筵講(上)第七十八章 觀念不同,理念就不同(下)
第四章 土木之變第二十六章 院試(下)第二百二十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三)第一百零九章 勝芳城瘟疫(六)第一百六十九章 笑死人的筵講(下)第二十七章 美好生活需要銀子第八十五章 全是爲了活命(下)一百四十九章 用歪招收買人心第五十一章 大明月報翰林出品(上)第一百七十七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八)第一百二十一章 第三次罷官第六十八章 兩宮尊號之爭第五十二章 大明月報翰林出品(下)第二百二十五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八)第二百二十四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七)第五十五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三)第四十二章 不想做神棍第一百零三章 爲家族而活第一百七十五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六)第八十七章 小人物亡命天涯(下)第十七章 詩會百態(五)第一百三十章 香消玉隕第一百八十章 改進火 槍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灣保衛戰(上)第二百二十三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六)第七十八章 觀念不同,理念就不同(下)第四十七章 定親酒第一百零五章 勝芳城瘟疫(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公上纓怒殺焦海熊(上)第一百四十章 官官相護第一百零一章 勝芳城械鬥(上)第二十章 改造生活質量(上)第二百三十九章 第一次對陣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灣保衛戰(上)第四十二章 不想做神棍第四十六章 要求去外地工作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路西北(七)第九十八章 築城爲了自保第二百二十三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六)第四十八章 上任後的騷操作(上)第一百九十八章 理學之爭(中)第一百九十七章 理學之爭(上)第一百章 中央巡視組(下)第一百四十八章 摟錢搞福利第二百零八章 建府平安鎮第一百三十八章 公上纓怒殺焦海熊(上)第二百三十章 綏德知府郝淵之第二十二章 最幸運的狀元第一百章 中央巡視組(下)第一百七十三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四)第七十四章 章子俊不幹了第二百二十六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九)第二百十二章 神木被困(上)第二百十五章 丫鬟就是一種商品一百四十九章 用歪招收買人心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灣保衛戰(上)第一百九十九章 理學之爭(下)第一百八十六章 一路西北(六)第十章 真正的食用鹽第二百三十九章 第一次對陣第二百二十七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十)第六十八章 兩宮尊號之爭第二百零二章 宦官不全是反面角色(上)第一百七十二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三)第一百九十二章 濟寧州第一百四十二章 爭權(一)第七十章 皇上廢后第八十一章 朝堂驚譁第一百零五章 勝芳城瘟疫(二)第一百零三章 爲家族而活第二百十五章 丫鬟就是一種商品第九十八章 築城爲了自保第一百五十六章 白馬寺夜話(下)第一百七十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一)第二百零一章 明朝不缺清官第九十六章 第二次罷職離任第二百三十三章 朝廷中的混亂第七十三章 語不驚人誓不休第六十四章 惠難夫妻第一百零五章 勝芳城瘟疫(二)第一百二十章 千瘡百孔(七)第一百七十二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三)第一百二十四章 麒麟山上的太湖強盜第一百九十章 一路西北(十)第二百三十二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第一百五十七章 全部拉下水第三十四章 鄉試第二百十八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一)第二百二十三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六)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灣保衛戰(上)第二十三章 各奔前程第三十一章 落第秀才的白日夢(中)第二百三十章 綏德知府郝淵之第十三章 詩會百態(一)第二百零二章 宦官不全是反面角色(上)第七十七章 觀念不同,理念就不同(上)第二章 備戰備荒爲村民第一百五十一章 章子俊的經濟學第一百六十七章 笑死人的筵講(上)第七十八章 觀念不同,理念就不同(下)